膠質母細胞瘤死亡率極高,復發率接近100%,被認為是神經外科治療中最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近日,我國首款腫瘤電場治療開始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全國14個城市的醫院開啟首批使用,這標誌著15年來中國內地首個膠質母細胞瘤突破性創新療法正式惠及患者,創新療法有望打破國內膠質母細胞瘤治療困境。
極高的死亡率與復發率使此癌成為「噩夢」
膠質母細胞瘤是原發性惡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惡性程度高、生長快、病程短、術後易復發且高致殘,最具侵襲性,患者臨床預後極差,中位生存期僅為16個月,復發率接近100%,五年生存率仍不足5%。
牟永告教授正在開處方單
牟永告教授表示,膠質瘤的發病趨勢分兩種:膠質母細胞瘤中老年人居多,腦幹膠質瘤小孩較多。膠質瘤的病因除高電離輻射外,其它尚未明確。牟永告教授表示,惡性膠質瘤被人們稱為「腦癌」,該腫瘤像樹紮根一樣,扎在腦裡面,沒有明顯的邊界,沒有包膜,容易再生,像韭菜一樣,割掉了,還會再長出來。
據介紹,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國外高發年齡是70-80歲,在中國發病人群要年輕一些。目前通過一些有效的檢查手段如CT,磁共振等可進行初步排查。「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症狀有幾種。腫瘤長在語言區,患者聽得明白,講不出來,叫運動性失語。腫瘤長在功能運動區,對側肢體活動不靈便。腫瘤長在某些區域,還會引起記憶力下降,認知功能下降,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這叫局部症狀。」牟永告教授稱還有一種症狀是腦內壓力增加,腦內高壓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膠質母細胞瘤整體預後差,主要是其生物學特性決定的:膠質瘤浸潤生長,沒有明顯邊界,而且異質性大,放化療抵抗。」
15年後迎來新治療手段,電場治療正式納入處方
在中國,每年有超過45000例的患者被確診為膠質母細胞瘤。該病除了病死率較高,還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記憶力、情感認知各方面都會下降,對個人和家庭創傷很大。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佩戴電場治療貼片示範圖
牟永告教授表示,目前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通常就是手術+放療+化療,標準方案治療後患者五年生存率目前數據是低於10%,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後6-8個月就復發。「多年來,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方案更新十分緩慢,在其他腫瘤治療中大熱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紛紛折戟膠質母細胞瘤,只有腫瘤電場治療經國際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了對該疾病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腫瘤電場治療成為了國際上近十年來唯一獲批且納入權威的NCCN指南推薦的創新療法。」據牟永告教授介紹,腫瘤電場治療是一種便攜、無創的全新腫瘤治療方案,其作用機制是通過低強度、中頻交流電場,作用於增殖腫瘤細胞的微管蛋白,可通過幹擾腫瘤細胞有絲分裂,抑制腫瘤增長並使受電場影響的癌細胞死亡。國際III期多中心臨床研究EF-14證實,在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相比單獨使用替莫唑胺(TMZ)化療,接受腫瘤電場治療與TMZ聯合治療患者的五年總生存率提高超過兩倍,由5%提升至13%,中位總生存期由16個月延長至20.9個月。此外,腫瘤電場治療表現出的效果與依從性密切相關,當患者每天使用超過22小時,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29.3%,幾乎是單獨使用TMZ五年總生存率的6倍。腫瘤電場治療對健康細胞無傷害。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輕度至中度皮膚刺激。目前腫瘤電場治療針對四種實體腫瘤適應症的研究已進入晚期臨床開發階段,包括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胰腺癌和卵巢癌。
援助項目,切實減輕患者負擔
牟永告教授認為,腫瘤電場治療的上市突破了15年來國內膠質母細胞瘤治療窘境,『手術+放化療+腫瘤電場治療』已經成為了新的標準治療方案。如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已經率先應用了這種國際前沿的創新療法,目前已經開出四張處方,而全省已經開出七張處方。據悉,除了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還有南方醫院、深圳人民醫院以及深圳北大醫院均開出了處方。
記者還獲悉,為幫助更多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減輕治療的經濟負擔,提升創新治療的可及性,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發起了「愛普新生—腫瘤電場治療患者援助項目」,由再鼎醫藥向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無償提供援助腫瘤電場治療貼片,自2020年6月起,符合條件的低保患者和低收入患者均可申請。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