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繼廈門站、廈門北站後
廈門又添一大型鐵路客運站!
那就是
福廈高鐵廈門北站
剛剛,記者從廈門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福廈高鐵廈門北站計劃於近期動工,2022下半年將與福廈高鐵主線同步建成。
福廈高鐵廈門站是福廈高鐵的一個重要站點,這是繼廈門站、廈門北站之後,廈門新添的又一個大型的鐵路客運站。
福廈高鐵設計時速350公裡,建成後,福州至廈門將實現一小時通達。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
福廈高鐵廈門北站
(以下簡稱「新北站」)
位於集美區後溪鎮
用地面積約10公頃
選址於現有廈門北站的北側
與廈門北站平行布置
新北站主要由
新建站房工程
新建綜合交通配套設施工程
兩部分組成
新建站房工程:總面積約13.92萬平方米,其中主站房面積為4.93萬平方米,站房附屬設施、新舊站房連接大廳及站臺雨棚等建築面積約8.99萬平方米。新北站站場規模為7臺15線,其中基本站臺1座,島式站臺6座。
新建綜合交通配套設施工程:含計程車、網約車、BRT、公交及地鐵等城市換乘通廊等,面積約7.33萬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
新北站房設計延續廈門北站站房
使兩者形成統一的整體
同時又體現個性和特色
一是均衡布局,形成一體。在空間關係上,延續傳統建築中軸對稱的布局,新老站房南北並列設置,中間設立兩個場站(BRT和公交場)。在站內布局上,新北站房採用動車北站高架站房模式,旅客進出站同樣是採用「上進下出」,延續老站房空間尺度比例,各樓層標高也與現有北站一致,候車大廳相互貫通無縫銜接,方便旅客出行和換乘。
二是文化傳承 相互呼應。在站房外觀上,設計體現「文化傳承,絲路遠航」的設計理念。採用 「坡屋面、立面柱廊、拱頂」等形式傳承老站房閩南及嘉庚建築風格。與既有廈門北站外觀上相互呼應,整體造型氣勢恢宏、美觀大方,既體現對傳統歷史呼應,又包含對未來城市發展的展望。
打造「四合標準」的綜合交通樞紐
新北站不僅僅是一個高鐵車站,還注重交通組織設計,實現了為旅客出行提供最大便利的理念,即利用新老站房交匯空間與周邊區域,按「四合標準」中的「交通綜合、站城融合、功能聚合、綠色集合」要求,配套公交、地鐵、BRT等多種交通工具,建設無縫對接的綜合交通樞紐。
交通綜合
以「公共運輸優先、換乘便捷」為設計準則,採用立體協同、分區疏解的理念,以車站為核心,優化交通結構。新建站房北側布置高架落客車道,與南側既有站高架落客區共同承擔個體交通落客;在「夾心地」兩側設置公交、BRT的交通環線,同時在地下空間與地鐵1、4號線無縫對接,實現多點進站。
站城融合
新建站房與廣場的互融。通過北側高架落客平臺、地面城市通廊分別與長途車場,巖興路北側地塊、南側既有車站相聯通,實現城市的互聯互通。
營造夾心地廣場的友好城市界面。在兩場夾心地,結合中部進站系統及地鐵客流,將其打造成旅客集散廣場,使消極空間積極化。
功能聚合
新北站在站城一體化理念基礎上,充分融合「站」與「城」兩種功能特質:新建站房由下至上分地下二層和地上三層,綜合了軌道交通1號線、4號線站臺層,軌道交通站廳層,地面廣場層(國鐵出站層),國鐵進站層,國鐵候車層等功能,保證各個方向來旅客進站空間距離最短。
緊鄰出站廳在新北站的北廣場合理安排計程車、網約車和地下配套停車場,結合社會聯繫通道,滿足旅客無風雨的便捷換乘需求;以新北站為節點與周邊城市交通配套、北廣場地塊綜合開發、城市配套物業等相綜合,實現了傳統鐵路客站單一功能向城市複合功能的轉化。
綠色集合
作為新時代具有標杆意義的鐵路客站,本項目充分結合廈門地形及氣候特點,對防風,防雨,防曬等特殊氣候特徵進行專項研究,採用智能天窗,光纖光導等新技術,達到鐵路綠色客站三星標準。
未來
廈門福州1小時直達
福廈高鐵廈門北站建成
交通好消息不斷!
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