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欲速則不達」,做好這兩個字,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燻修」
對一個學佛人來說,學習佛法是一個需要長期薰習、漸漸淨罪集資、培福養慧的過程,如《 (八十卷)華嚴經》說:「 具十自在觀世間,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觀眾生,心行業惑等稠林。為欲化其令趣道,演說諸佛勝義藏,次第修行具眾善,乃至九地集福慧。」(卷第三十九)佛法學修不能太著急,欲速則不達,太急了反而可能導致學不下去。
我們可以從共世間的角度來做一些類比,譬如坐宇宙飛船飛離地球,先要造好飛船,備足燃料,坐船人還要練就強壯體格,然後坐著飛船漸漸加速,當速度達到地球離心速度時,才能頓時超出大氣層,自在遨遊於太空。
雖然飛船衝出大氣層是很快速的,但前面飛船的製造、燃料的準備和體格的鍛鍊等等是需要較長時間的,乃至飛船的加速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世間事物的成就大都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如莊稼的生長需要光合作用,時間要夠,莊稼才能成熟;礦物也是一樣,煤炭、石油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為礦物。
一個體育運動員,從小就開始練賽跑,可能練習了十幾年最後才能夠拿到一次冠軍。造器皿也是一樣,要去燒制一件瓷器,你雖然懂得原理,但需要時間精心準備,經過一定的製作程序,才能把它燒成。
學佛也同樣如此,不是懂得了道理就能馬上成就的。一念頓超也是需要足夠福慧資糧和因緣條件的,先前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乃至多生多劫的燻修, 漸漸才成為上根利器。善法就如同瓶中的甘露水一樣,需要一滴一滴不斷地累積,從第一滴到最後一滴,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終才會圓滿。
另一方面來說,通過不斷燻修,我們的福慧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最終一定會成就。那種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有很大成就的想法往往會落空,甚至會揠苗助長,欲得反失。
另外,在長期的燻修當中,我們的進步往往不是一種直線上升的模式,而是曲線發展的,也就是有時低落,有時昂揚,反反覆覆,在此過程中慢慢進步。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我們一般不會總是騎在平直的路上,常常有上坡、有下坡、有平路。
當然可能大部分是平路,也就像我們的學修生活,大部分時候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凡凡。昂揚時不要停止學修,低落時不要放棄學修,不論順利還是挫折,都待之以平常心,平穩學修,才是真正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