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中,湧現出一批批抗疫英雄。歷史不能忘卻,英雄值得銘記。炎炎夏日,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精心打造「暑期藝術季」,將於近期推出特別節目《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平凡英雄致敬!
此外,「暑期藝術季」還將推出更多系列特別節目,共同致敬時代英雄,傳遞浪漫情懷,凸顯創新擔當,呈現雲端精品,聚焦時代中國夢,憑藉國家級文藝媒體矩陣,打造文藝節目中心夏季品牌,燃情夏日,勝利唱響!
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導演呂逸濤看來,「在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在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在每一個階段的文藝創作中,文藝工作者都要保持敏銳洞察和行動效率,將新聞性與藝術性融合,更好地展現「行進中的中國」。
守正創新 不負韶華
呂逸濤
在我個人看來,今年春天的這場戰「疫」行動,是對所有文藝工作者一場空前的精神洗禮,尤其是讓無數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說「文藝是時代的號角」,也更加堅信「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在文藝創作中向來強調緊跟時代脈搏,但相比起新聞戰線,文藝戰線的確是要偏「靜」一些的。2020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席捲了武漢,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安人心、暖人心才是保證大局穩、人心穩的重要舉措,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快速響應、高度重視、集體動員。回頭來看,在這場戰「疫」中,文藝戰線展示了不遜色於新聞戰線的行動力,並充分發揮出文藝節目感染人、鼓舞人的優長特質,激發公眾樹立眾志成城、戰「疫」必勝的信念。
在表達上,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將更多筆墨留給了抗疫中的「溫暖」「力量」與「底氣」「信心」,以「用情而不煽情、感性而不感傷」的語態,深度發揮主流媒體撫慰心靈、輿論引導、服務大局的作用。
歷經此「役」,我和我的同事們對文藝工作的價值認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回望過去,在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在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這個春天,「號角」是嘹亮的動員,是堅定的引領,是奮進的鼓舞——對我們來說,這每一檔飽蘸情懷的文藝節目不純粹是節目,而是蒼勁有力的集體見證,也必將融入不容忘卻的時代記憶,我們對此滿懷敬畏和敬意。同時,這次寶貴的經歷也激勵我們,要在今後的創作中保持這樣的敏銳洞察和行動效率,進一步將新聞性與藝術性融合,更好地展現「行進中的中國」。
總臺文藝節目中心這次以「文藝戰疫」為主題,它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要在「文藝戰場」打好抗擊疫情的精神戰役,所以這首先是一場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信念之戰」;第二層含義,是要求我們拿出「戰必有我,有我必勝」的緊迫戰鬥意識,集合全平臺力量、全媒體資源攻堅克難,堅持用生產新聞的速度生產文藝精品,這對總臺文藝戰線的同仁們來說又是一場「信心之戰」。
圍繞「文藝戰疫」,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緊扣重要節點,傳遞戰「疫」強音。在春晚、元宵、清明、五四青年節、「5·12」護士節之際,總臺將節日文化和戰「疫」精神高度結合,將新聞性與藝術性充分融合,推出了多檔特別節目,為全民戰「疫」提供有力輿論保證,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在歡樂祥和的基調上,特別增加了疫情防控節目《愛的橋梁》,以及四段防控疫情主持詞、公益廣告片《大愛無疆》等。《愛是橋梁》是春晚歷史上準備時間最短,也是唯一沒有經過彩排的節目,一經播出即登上話題熱搜榜。《人民日報》、新華社、《環球時報》等超過100家媒體在新媒體端對節目進行了轉載。路透社、美聯社、德新社等眾多西方媒體也作了報導和評論,晚會在全球近600家媒體平臺上傳播。
《2020年元宵節特別節目》完全打破傳統節慶晚會的形態,首次採用空場錄製,在萬家燈火的新春佳節,向奮戰在抗擊疫情前線的醫務工作者以及在武漢的普通老百姓們,傳遞了全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眾志成城的堅定信心與決心。情景報告《相信》《你的樣子》《中國阻擊戰》金句頻出、令人動容,新聞中心、文藝中心等主持集體發聲。特別節目並機總收視率達6.50%,境外網民正面評價比例超92%。
此外,《戰「疫」正清明》清明節特別節目以「五件疫情見證物」為切入點,展現和塑造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和基層幹部、普通民眾、志願者、公安幹警等「五類人群」的典型故事;《奮鬥的青春最美麗》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組織了幾十位抗「疫」一線的青年工作者、近百所高校學子以及青年演員參與雲錄製,呈現戰「疫」背景下當代青年的奮鬥姿態和蓬勃力量;5·12慰問醫護工作者特別節目《天使禮讚》以「十二時辰」為關鍵詞,全方位展示醫護工作者的臨危不懼、無私奉獻、搶救生命的風採。
這些次第亮相的重點特別節目均以戰「疫」為核心主題,不斷把「為武漢加油,為英雄禮讚,為中國祈福」的全民情緒共鳴推向高點,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網友紛紛點讚:「節目用堅硬的內核、簡單的形式傳遞有力的情感。」「熱淚盈眶,這是國家大臺的溫度!」
整合文藝資源,講好戰「疫」故事。近幾個月來,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在頻道、頻率、新媒體矩陣上融合發力,共計打造了《戰「疫」故事》《呼叫027》《希望搜索詞》《抗疫英雄譜》《戰疫情——央廣文藝雲課堂》《「為白衣天使唱首歌」Live雲唱會》等近40檔抗疫專題、特輯、特別節目,除傳統製作形態外,還應時需時,大膽創新,廣泛涵蓋了短視頻、MV、公益廣告、在線音樂會等短平快的輕體量表現形式。
以專題系列節目《戰「疫」故事》為例,這檔節目共計3季,一共36期,播出跨度歷時一個多月。某種程度上,這是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自成立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集體作戰」,《朗讀者》和《國家寶藏》兩大現象級文化節目的主力團隊坐鎮,眾多央視主持人、文藝工作者熱力加盟,在創作上充分嫁接了長視頻生產團隊深厚的功底和短視頻傳播樣態靈活的形式:第一季以「人」入題,講述平民英雄的感人事跡;第二季從「物」著眼,用「疫情見證物」重溫動人瞬間;第三季通過解讀12個主題詞,致敬戰「疫」中的銘記時刻。這檔系列節目將細碎片段凝練為全景敘事,將個體感知升華成集體抒懷,呈現一個國家的非凡之舉,凝聚上下同心的磅礴力量。
從鼠年春晚到元宵晚會,情景報告、實時連線、新聞故事等表達元素的加入,濃烈升華了晚會的儀式感和共鳴感,尤其是元宵晚會完全打破傳統形式,整臺節目圍繞打贏防疫阻擊戰振人心、傳真情,切實發揮了特殊時期的文藝擔當。新聞化的表達元素,也廣泛運用在了總臺其他的戰「疫」文藝作品中。
再以《戰「疫」故事》為例,節目力求和關鍵節點同步,實現紀實性、藝術性、時效性的統一。例如在4月4日清明節播出的「時間」主題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通過本期《戰「疫」故事》的鏡頭,悼念逝者,緬懷英雄;在4月8日武漢正式解除離漢通道管控當日,節目展開以「歸來」為主題的城市復甦生活畫卷,見證武漢歷史性的一天。
此外,節目還通過視頻連線備受大眾關注的典型人物,例如為武漢送大蔥的村支書朱德林、誤入武漢成為志願者的大連男孩蔣文強、騎行300公裡回漢上班的逆行護士甘如意、陪病床上的老人看夕陽的醫生劉凱等,深入挖掘幕後、了解近況、傳遞祝福,兼顧了「新聞的故事化」和「故事的新聞化」。
速度取決於態度,態度決定了力度,力度會帶來溫度。在「跑步作戰」的過程中,文藝節目的創作活力和觀眾黏性被空前激發,有觀眾說,他們得到了一種「時刻在一起」的情緒聯動。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要向世界講好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要求我們必須大力開拓國際視野,精心構建話語體系,主動加強媒體合作,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有力有效地傳遞中國聲音、中國主張,增強國際傳播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者,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人民故事,是責任,也是義務。此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打造的《朗讀者》《國家寶藏》,正是文藝創作者緊扣時代脈搏,守正創新,紮根生活所交出的答卷。
今年,文藝節目中心即將推出的首檔非遺服飾文化傳播節目《衣尚中國》將會聚焦在中華傳統服飾上,將中國傳統元素與時尚潮流相結合,通過展示中華服飾之美,探索中華文明之美,感受中國精神之美,來推動「復興中國審美」。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之年,同時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工作者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更須奮鞭策馬!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唯有隻爭朝夕,不斷攀登文藝的新高峰!
作者:國家一級導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 呂逸濤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0-07-25期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