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之後,為何那麼多政權都喜歡以「漢」為國號?足足有20個

2020-12-27 一更歷史

西漢王朝作為我國封建歷史上第二個出現的朝代,一直以來,都被後世認為是最正統的王朝。

所以後世在創立政權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都會以漢為國號。

而說到所謂的正統,那就跟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儒學,離不開關係。從孔子開始,儒家就一直強調,要把周朝的禮製作為治理國家的基礎。

所以周朝,就代表了正統。

秦朝雖然開創了封建時代,但由於是它滅掉了東周,讓正統血脈徹底斷絕;再加上秦朝和儒家互不待見,包括孔子在內的絕大部分儒學代表都不入秦。

而秦始皇又弄出了焚書坑儒這檔子事,所以正統就跟秦朝沒有關係了。

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大帝為了集中權力,看中了儒家推崇的皇權天授,於是開始獨尊儒術。政權對儒家進行獨寵,那麼漢朝的儒學家們,自然也要「回報」了。

雖然周朝的正統血脈已經斷絕,但不妨礙人家通過各種晦澀難懂的理論,把漢朝和周朝聯繫起來。比如《前漢紀》中所說的:「漢興繼堯之胄。承周之運。接秦之弊。」

所以說,就算後世有政權建立者崇拜秦始皇,但為了中央集權,他們還是會推崇漢朝。

而回顧我國古代的整個歷史,在西漢王朝覆滅之後,曾經有20個政權都以漢為國號,可以說是使用次數最多的國號。

在西漢之後,首先出現的就是存在了兩年的玄漢政權。當時由於王莽強制推行一系列新政,引起了諸多不滿的百姓們揭竿起義。

其中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就是綠林軍,為了師出有名,公元23年3月11日,他們找到了漢景帝兒子的後代劉玄,擁立他興復漢室做皇帝。

以綠林軍的實力和當時天下諸多勢力的響應,劉玄本來可以幹一番大事業。而且在王莽被殺之後,他還拿到了漢王朝的傳國玉璽。

但可惜的是,劉玄沒有大志,整日在都城裡荒誕過日。於是在兩年之後的10月份,被赤眉軍所殺,政權也宣告滅亡。

玄漢政權滅亡的公元25年,又有三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成立。先是漢末帝劉嬰的嬰漢政權,但這只是一個由數千人擁立的傀儡政權,很快就被劉玄剿滅,政權只存在了幾個月的時間。

接著是之前與綠林軍旗鼓相當的赤眉軍,在當年6月份擁立劉邦孫子的後代劉盆子為帝,成立建世政權,號稱是漢室最正宗的政權。

最後就是同在6月份成立的東漢政權,創立者就是後來的光武皇帝劉秀。

在新朝滅亡之後的混亂4年裡,所謂正統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實際上比拼的,還是誰的實力最強大。

而東漢政權在與建世政權聯合消滅嬰漢政權之後,又在公元27年打敗了建世政權,最後成為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並一直延續到公元220年。

直到一年之後的5月15日,經過多年的臥薪嘗膽,劉備在曹丕建立魏國之後,以延續漢朝的名義,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

可惜劉備雖有遠大抱負,但奈何蜀國是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於是公元263年,國衰兵弱的蜀漢政權,以劉禪的投降而滅亡。

再之後的幾十年裡,司馬家族對魏國的釜底抽薪,晉朝得以統一中原地區幾十年。直到公元303年,八王之亂的出現,導致天下再次大亂。

而在公元303年到公元347年這44年的時間裡,又出現了4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

先是假冒漢王室後代的神鳳政權,由荊楚地區的農民運動領袖張昌一手策劃。不過僅僅存在兩年,就被東晉的名將陶侃所滅。

在該政權被滅的同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代劉淵,趁著西晉王朝內亂的時候割據并州地區,建立漢趙政權。

兩年之後,同為北方少數民族首領的李特,率兵南下攻佔了成都,建立了成漢政權。

另外,公元309年,在西晉首都洛陽被漢趙政權包圍的時候,平陽人劉芒蕩在鹹陽附近對外宣稱,自己是漢朝的正統後裔。

並假藉此名號騙到了羌族和戎族人的兵力,建國號「漢」,只是這個政權成立了不到4個月就被滅掉。

漢趙政權則在建立的25年之後,被開國功臣石勒所建立的後趙政權所滅。至於存在最久的成漢政權,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一直沒有被北方的各大勢力盯上。

但其內部卻是混亂不斷,家族成員內部自相殘殺,不斷出現政權更迭。在此動蕩之下,國力自然越來越衰弱,最終在349年被東晉徹底消滅。

成漢政權被滅之後的100多年裡,我國持續369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過去了一半。在這期間,多數政權都以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諸侯國為國號,比如南朝的宋齊梁陳。

直到公元528年,才在北海地區再次出現了一個漢政權。出身河間邢氏的邢杲,領導了青州農民起義,對抗北魏政權,之後建立了漢國,擁兵十幾萬。

以他的實力,可以稱霸一方許多年。但可惜偏偏有一個大一統的夢想,最終在次年率軍北上的途中被滅。

接著就是公元551年,借著南梁發家的侯景,在養精蓄銳多年之後,直接囚殺了南梁的皇帝,篡位自稱皇帝,國號為漢。

但侯景只會打江山,不會守江山,做了皇帝之後本性暴露,過上了驕奢淫虐的生活,政權僅僅存在兩年,就被滅掉了。

在這之後的300多年裡,從隋朝到唐朝,我國進入了一個偶有動蕩但長期穩定的階段,僅僅只出現了兩個與漢有關的小政權。

先是在公元617年稱帝的劉武周,他趁著隋末天下大亂的時候,通過突厥人的扶持,在北方地區建立了一個小政權。

兩年之後,在突厥的幫助和宋金剛的慫恿下,劉武周南下兵發并州。期間劉武周一路勢如破竹,直接把山西都全部打了下來。

直到李世民出馬才將劉武周打敗,他的大漢政權也在成立三年之後覆滅。

然後就是1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幽州將領朱泚在公元784年的奉天之難發生後,建立漢國,同年被西平王李晟所滅。

至此,成立漢政權的「風潮」又暫時熄滅了100多年,後來又在五代十國期間再次興起。

先是在公元916年的時候,還是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正統性,王建把自己的蜀改成了大漢。但在一年之後,王建進行祭天儀式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可以將樹木拔地而起的大風。

他認為這是改了國號之後的兇兆,於是在公元918年的正月初一,他又把國號改了回來。

而在同一年裡,劉陟建立南漢政權。正如名字一樣,該政權統治了南部地區長達50多年,勢力範圍包括廣東廣西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區,直到971年才被北宋滅掉。

在南漢政權存在的中期,北方也出現了兩個漢政權。分別是公元947年劉知遠成立的後漢政權和公元951年劉旻成立的北漢政權。前者存在了三年時間,後者存在了二十八年的時間。

有意思的是,存在時間較短的後漢,實力其實非常強大,勢力範圍包含了我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而北漢只有河東地區最貧瘠的一塊土地,但卻憑藉著跟契丹族不錯的關係,存續了28年。

在北漢政權滅亡之後,最後存在的三個漢政權相隔時間都比較長。先是公元1216年,由在金國混亂中崛起的紅襖起義軍首領郝定所建立的大漢政權,不過同年就被金軍所滅。

接著是公元1360年,與朱元璋戰至最後的陳友諒,在今天江西的九江自立為漢王。但朱元璋的大軍勢不可擋,4年之後,這個陳漢政權就隨著陳友諒二兒子的投降宣告覆滅。

最後就是公元1465年,反抗明朝腐敗統治的起義軍首領劉通,自稱漢王,建立漢政權。一年之後,起義軍被明朝大軍擊敗,政權也隨之滅亡。

至此之後,我國歷史上就再也沒有出現漢政權了。

「漢」之所以會成為那麼多政權的國號,無疑是漢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在中國大一統的朝代中,漢朝的合併計算時間最長。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享國二百一十年,東漢(25年—220年)享國一百九十五年,兩漢合計405年。其國祚是所有大一統王朝中時間最長。

除此之外,漢朝還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包括繼承和鞏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所以那會便有了漢人、漢族、漢文化等出現,逐漸成了中國人的代稱。

因此,後世政權便大多喜歡以「漢」為國號,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當然,也確實有很多政權可以和漢王朝扯上關係。

參考資料:《前漢紀》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劉備政權國號為「漢」,為何世人稱其為「蜀」
    陳壽作為前蜀國官員,所著史書《三國志》記載有「魏書」、「蜀書」和「吳書」,而非「漢書」,也就證明陳壽並不認可劉備政權國號「漢」。因為,無論是東、西兩漢的國力,還是漢室正統承襲,或是偏安一隅的劉備政權,劉備政權國號「漢」可謂名不副實。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漢」是我們的民族,但在歷史上漢不僅是一個民族更是很多政權的國號。能湊齊東南西北的也只有漢了。晉只有東晉西晉沒有南晉北晉,宋只有南宋北宋,沒有東宋和西宋。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
  • 劉秀為何沿用「漢」做國號甘願做繼位皇帝?大逆不道的罪名傷不起
    其實不僅劉秀稱帝後繼續沿用國號「漢」,在劉秀之前被綠林軍擁立為帝的更始帝劉玄也是續用「漢」作為國號,隨後,綠林軍以「漢」的名義攻入了長安,王莽的新朝滅亡。可見「民心思漢」是多麼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這樣,劉秀哪怕有意改成其他的國號,也得考慮到民眾的心情。前期口號喊得有多響,後期人設就得有多穩。否則容易引起天下大亂。
  • 西漢和東漢,及中間的新莽政權,可以合在一起算漢朝嗎?
    鄙人愚見:在歷史的輪迴與朝代的更替過程中,某個朝代是否被後世及歷史學家承認為正統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那麼其正統性的判斷依據是什麼呢?關鍵是看,這個朝代替代上個朝代是不是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和趨勢,是不是符合了生產力的發展,是不是順應了民心,達成了人民的期盼與願望。
  • 劉秀作為一代開國之君,為何甘為做一個繼承西漢的皇帝?
    但是他並非皇族直系親屬,血緣關係較遠,且劉姓宗室經過漢武帝推恩令洗牌後,早已經不是那麼值錢了。劉秀起兵的時候只是南陽的富農。最為重要的是,在劉秀建立東漢之前,已經有了玄漢王朝,繼承了漢朝的血脈。它的帝王劉玄也是長沙定王劉發之後,血脈不比劉秀遠遠。並且劉秀也曾在其下邊稱臣,後來兩人鬧掰,這才另起爐灶。
  • 劉秀是開國皇帝,可為何會繼續沿用「漢」做國號甘願做繼位皇帝?
    東漢確實和西漢沒有什麼關係,劉秀建立東漢的時候,西漢已亡國很多年,劉秀是在推翻新朝後建立了東漢王朝。那麼劉秀為什麼會繼續沿用「漢」做國號,而不自己重新定一個新的國號呢?王莽篡國,西漢滅亡(竊國大盜王莽創立新朝)強悍的大漢帝國到了漢元帝時期,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漢成帝之時,年輕的成帝無心政事,耽於享樂,將國政委於母后王政君。
  • 武則天代唐自立,為何取國號為「周」?
    武則天代唐自立,為何取國號為「周」?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王朝的更替,被稱為「改朝換代」,而各朝立國都要非常選個響亮的國號。
  • 王莽篡權後為何用此字作國號?後世少有提及?
    在漢平帝時期,王莽進一步為自己贏取威望和名聲,同時進一步剷除敵對勢力。王莽毒死漢平帝之後,漢元帝的後人已經全部去世,只能從漢宣帝的後人中選取皇位繼承人,王莽藉口一個叫子嬰的孩子佔卜結果最佳而立他為太子,自己則代行皇帝職權,號稱攝皇帝。在王莽居攝的三年裡,王莽徹底剷除了一切有可能對他構成威脅的勢力,最終王莽假借天書,稱帝。因為王莽此前的爵位是新都侯,所以王莽所建立的政權就以「新」為國號。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83個王朝,它們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
    中國自秦大一統至清朝滅亡,共出現過九個大一統王朝。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另外還有五十多個小王朝。當然,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也是統一的王朝。現在比較統一的說法是中國總共有83個王朝,559個帝王,其中帝397個,王162個。人們對於如此繁雜的大小王朝為了記憶清楚,總會編傳很多膾炙人口的順口溜!
  • 劉裕出身漢室宗親,為何不學劉備用「漢」當國號反而用宋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秦漢隋唐算是對後世影響比較深遠的,秦朝首倡大一統,漢朝開拓西域,隋朝創立科舉,唐朝威名遠播,而且除了隋朝之外,後世的許多起義軍都將秦、漢、唐當作自己的國號,其中享國達四百年之久的「漢」國號更是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
  • 國號命名的兩種套路:元明清之前,為何會有大量重名的政權?
    被周朝滅掉的商朝,國號比較公認的來歷是圖騰。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字在甲骨文裡的圖像就是一隻鳥。這個部族因此以之自命,稱自己為商人,他們受封的土地稱為商地。周的始祖后稷和商的始祖契,都是身份顯赫的大貴族。相形之下,楚的來歷要草率得多。楚,又稱荊楚。本意是荊條。據《清華簡》,楚國祖先的生母難產而死,以荊條捆縛下葬。國號「楚」字由此而來。但還有更簡略的,《戰國策》裡有個國家叫中山國。
  • 「田氏篡齊」後,為何卻不改國號而仍然沿用「齊」的國號?
    齊國的先祖是姜子牙也就是說,齊國歷史上實際不是一個政權,而是兩個政權。但是,以後人的思維理解會發現這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國號沒改!是的,田氏代齊後,並沒有更改齊國的國號,齊國,仍然是齊國。這在之後的歷史根本不可能,之後歷史上如果是內亂使得皇權系統變更,除非是皇族內戰(比如明朝靖難之役),都一定會改國號的,是謂「改朝換代」,比如杯酒釋兵權,宋朝取代周朝(後周);再比如曹丕篡漢與魏晉革命,國號都改了。為何田氏不改國號呢?這其實是很多人一個常有的誤解:將「先秦」和「後秦」混為一談。
  • 西漢、東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這些「漢」,有何不同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不同的王朝政權,而在那些王朝政權之中,它們有些名字,是很有趣的,比如,東周與西周、南宋與北宋等等;不過,這其中,卻有一個朝代的名字最有趣,那就是「漢」,因為它不光有「西漢」和「東漢」,而且還有「南漢」與「北漢」,甚至,還有「前漢」與「後漢」。
  • 歷史上的今天:9年1月10日王莽正式篡漢稱帝,改國號為「新」
    西漢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是漢朝的一部分,與東漢合稱兩漢。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建立政權,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在定陶縣 (今屬山東省)稱帝,定都洛陽,國號為「漢」。
  • 歷史上有15個「漢朝」,一般人只知道8個,全部知道的是學霸
    在擊敗項羽後,劉邦試圖換一個新的國號,此時蕭何站了出來勸道:「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這才同意繼續使用「漢」為國號。後世又有學者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言地之有漢,若天之有河漢,名號休美」。
  • 作為開國皇帝,劉秀為什麼不新建國號,還認漢元帝為皇考呢?
    劉秀為繼位蠻拼的,和漢宣帝劉病已一樣,連親爹都不「認」了。為什麼不和大宋開國皇帝劉裕一樣,另建國號,反而以「漢」為國號,冒認皇考,做繼位皇帝呢?
  • 中國歷代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
    但根據蕭何等人的解釋:「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這就是說漢這個國號象徵上天銀河,有天意護佑,這種全新的解釋為劉邦統一全國提供了一種文化上的優勢地位。胡阿祥教授在國號研究中特別指出漢在古代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漢,漾也」。漢水的上源是水量較小的漾水,寓意盛大。後來漢朝果然開疆拓土,聲望遠播,成為了我們國家主體民族的名稱。
  • 為何漢朝明君多出自西漢,而東漢總是默默無聞,有一個重要原因
    習慣把西漢和東漢合在一起說兩漢,兩漢共計四百餘國祚,其中西漢國祚210年,東漢國祚195年,其實西漢與東漢的國號都是漢,前面的」西「與」東「那是後人為了區分方便而加上去的,在史書上叫」漢「與」後漢「,此外還有一種感覺,總感覺兩漢的明君都是出自西漢,東漢總是默默無聞一樣。先說說西漢有哪些明君?
  •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我們國家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歷經十幾個王朝,那麼,你知道這些王朝名稱的來歷嗎? 今天,一併告訴你! 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 中國歷代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 | 壹讀精選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那麼這麼多王朝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呢?夏  朝雖然目前國外學者對夏朝是否存在還持懷疑態度,但國內學者多傾向於認為夏朝與二里頭文化有一定淵源。關於夏的含義有不同的看法,如范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到大夏地區後以地名來作為政權名稱的,大夏就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