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是漢朝的一部分,與東漢合稱兩漢。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建立政權,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在定陶縣 (今屬山東省)稱帝,定都洛陽,國號為「漢」。後都長安,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稱帝後遂以封國名為王朝名。又劉邦都城長安位於東漢時期都城洛陽之西,為加以區別,故史稱「西漢」,有時又以都城與東漢時的都城洛陽的相對位置代稱為「西京」。而西漢在東漢之前,因此歷史上又稱前者為「前漢」。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亦將西漢稱呼為「先漢」。
西漢建立後,劉邦廢秦苛法,實施道家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減輕賦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並且獎勵開荒,使漢初經濟得到恢復。文帝、景帝時繼續重視農業,鹽鐵等手工業及商業也有發展,故稱為文景之治。
西漢初期分封諸侯王,而後地方諸侯王勢力膨脹,最終導致在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平叛後諸侯王勢力被削弱。
武帝時是西漢的鼎盛時期。國家統一貨幣,鑄五銖錢,嚴禁私鑄錢,鑄鐵業實行國家專營,實行均輸法、平準法,朝廷財政收入大增。在這基礎上,武帝採取了積極的對外政策。北方匈奴長期以來是漢朝主要邊患,武帝發動了三次戰役打擊匈奴,使匈奴遠徙漠北,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邊地屯田,修長城,築烽燧,並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中亞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開闢,促進歐亞大陸文化貿易的交流。武帝還採用儒生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授五經,使經學成為食祿的工具。當時又建立藏書庫,整理圖籍,使文化得到發展。史學家司馬遷寫下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時,西漢政權穩固,特別是平民天子漢宣帝與自己的貧賤之交許平君許家結為姻親聯盟,政治穩定,這個聯盟一直延續到漢成帝孝成許皇后。漢成帝時漢成帝的舅舅、舜的後人王鳳與許平君的堂弟、孝成許皇后的父親許嘉並立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後來小許皇后失寵、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崛起,漢成帝沒有男性後代,王鳳、王莽逐漸控制了政權,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繼為大司馬大將軍。漢哀帝時,王莽企圖用「再受命」的辦法來解決危機,結果失勢。平帝時,王莽復起,通過一系列手段來為支持自己篡位奪權做準備。平帝病死,孺子劉嬰立,王莽見有機可乘,於初始元年(公元9年)廢孺子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亡。西漢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廢帝)劉賀等一些在位時間較短且為呂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為孺子嬰沒有當上皇帝,僅僅當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人把新朝滅亡後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漢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漢疆域最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頭及巴彥淖爾一帶)、居延海乃至外蒙古,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廣平省),東至右北平和遼東半島,西部至青海湖、河西四郡,新疆廣大地區各政權臣服於漢朝。
西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對外貿易繁榮,耕地擴大,冶金和紡織技術先進,現在鞏縣鐵生溝遺址發現的低溫炒鋼爐在世界冶金技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西漢是中華文化的高峰,通過絲綢之路和各國往來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的時代風貌。漢朝後華夏族出現了新的自稱「漢族」。
王莽為舜的後代,濟北王田安六世孫,即陳國、田齊之王裔,田家失國後,齊地的庶民卻依然稱呼田家為「王家」,日久,田家由田姓改為王姓。
王莽原籍濟南郡東平陵。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士,聲名遠播。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終時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時,西漢陽朔三年(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自己車馬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甚至上書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
翌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勢,王莽免官,隱居新野。其間他的二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逼其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元壽元年(前2年)其回京城居住。元壽二年(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傳國玉璽,王莽任大司馬,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立漢平帝,得到朝野的擁戴。元始元年(1年)王莽在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爵位,將俸祿轉封兩萬多人。元始三年(3年)王莽的女兒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氏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從居攝二年(6年)翟義起兵反對王莽,有人開始不斷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9年1月10日),另一說為公元8年12月。王莽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封孺子嬰為定安公。是為始建國元年。
他當上皇帝後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五均賒貸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停恢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由於政策多存在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另外措施又不合時宜,所以措施如王田制推行四年便令民怨沸騰。這可見於當時的中郎將區博所言:「井田雖聖王法,共廢久矣。」漢學家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言:「廢之於寡,立之於眾,土地有列在豪強。」
此外,王莽外交政策極為不當。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于之印璽,改授予新匈奴單于之章;甚至將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國因此拒絕臣服新朝,造成邊境戰爭不絕。
天鳳四年(17年)各地民軍紛起,有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終年68歲,並被校尉公賓就斬其首,懸於宛市(今宛市鎮)之中,新朝滅亡。其頭顱後來被各代收藏,直到西晉元康五年(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大火,王莽的頭顱被焚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