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客兒」微信公號:skdyh8
西漢權臣王莽藉助家族集團的勢力,在公元8年,順利取代劉氏漢朝,改國號為「新」,建立了新朝,史稱王莽代漢。王莽代漢,在當時是順應民意的王朝更替,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權和平轉移的典範。不過,有合法性的王莽代漢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演變為「王莽篡漢」。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很多人還是這樣看待這段歷史。那麼,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獻議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及博士弟子的董仲舒,還有一套政治理論,即「五德終始說」。此說源於戰國末期的陰陽家鄒衍。陰陽家屬於「佐明主順陰陽,明教化」的儒家的支流,他們的思想帶有神秘色彩。
「五德終始說」大意是木、火、土、金、水為「五行」,五行相生相剋,各代開國之君均代表一行,亦即一德,每德各有一色。如青帝是木德,赤帝是火德,黃帝是土德,白帝是金德,黑帝是水德。代表某德的聖人出世,天必降某一祥瑞;聖人承受天命,必須易服色、更制度、改正朔等,然後向天稟告(封禪),完成使命。各王朝之德,有如四季循環迭替。天降災異以示德衰,聖人便要修德,向天表示悔改,並應物色新聖人將國禪讓與他,於是新聖人受天命,如此循環下去,五德終始。
秦始皇便相信這一套,自命為水德;劉邦斬白蛇興義師,也自稱是火德赤帝之子。漢初對其王朝是何德,也曾引起爭論,到武帝時才決定是土德。董仲舒往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說法中注入儒家思想,並將之理論化,使其成為政治哲學的主流。
「五德終始說」的重點有二,一是皇權不是絕對的;一是王朝不是永久的。改朝換代是天經地義的原則,這是對「順天承運」「萬世一系」觀念的挑戰。
董仲舒大概死於武帝中期,他的政治學說卻深入人心。武帝死後九年(前78),就有人上書請武帝的兒子昭帝讓位,最終上書者被殺。十八年後(前60),又有人請宣帝禪讓,亦被誅。由此可見董仲舒的政治理論已為人所信崇。
對於一種當時人士鹹以為合理的理論,死罪並不能遏止它的影響力,它只待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就如同秦始皇統一天下一樣,王莽使五德終始說得以實現。
成帝劉驁為太子時酗酒好色,元帝不滿,很想將他廢掉,幸賴舅父王鳳竭力挽救,「故得勿廢」。
成帝即位後,立即任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次年同時封另六位母舅為侯。王太后有兄弟八人,唯弟王曼早死,未得封侯的殊榮,但曼妻則領著幼兒王莽住在宮中,王太后對這個自幼失怙的內侄自是疼愛。
王莽自幼從陳參學《禮經》,故「被服如儒生」。其為人恭儉有禮,勤學博覽,孝事母親,善養寡嫂及孤侄。他外則交結英俊,內則善事諸叔伯。大伯父王鳳有病,他侍疾左右,親自嘗藥,蓬頭垢面,連續數月衣不解帶。故王鳳臨死之前,將王莽託付給成帝及王太后,王莽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王莽甚得諸叔伯的愛護,叔父王商甚至請皇帝將自己的食邑分封給王莽。當時的名士陳湯等人均頌揚他,由是成帝更看中他,任他為侍中,負責皇室宿衛。王莽的地位愈高,他待人愈謙衝,輿馬衣裘都散施賓客,家中無所餘留。王莽廣交名士、公卿大夫,於是在朝的推薦他,在野的讚頌他。王莽的聲譽日隆,開始逐漸超過他那顯貴的長輩了。不久,叔父大司馬王根稱病告退,薦王莽自代,時王莽三十八歲,已位極人臣(前8)。
王莽任大司馬後,躬儉一如昔日。他聘請賢良出任官吏,將自己的所有收入全部分贈予士人享用,且較從前更節儉。他母親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王夫人出迎,布衣短裙,見者以為是女僕,後知是大司馬夫人,無不驚異。他的德行自然受到國人的景仰與歌頌。
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天災人禍接踵而至,「黎民屢困於餓寒」,農村破產,民眾生活困苦到死者「不能自葬」的程度。徭役繁重,累死者甚眾,造成了天下匱竭的情勢。皇帝本人更腐化,常微服出遊,「出入市裡郊鄉,遠達旁縣,鬥雞走馬,自稱富平侯家人」。身為皇帝卻以「富平侯家人」身份在市井冶遊,成帝放蕩失體的行為,開後世昏君失德之先例。
哀帝即位後,王莽為了傅太后(哀帝祖母)與王太皇太后在未央宮宴會的席次問題,得罪傅太后,不安於位,稱病去職。
王莽在封邑韜光養晦三年,他的一個兒子殺了奴婢,王莽逼其自殺,足見其治家之嚴。三年中上書替他訟冤的大臣「以百數」,應賢良試的人在對策中也多歌頌王莽的功德,又值日蝕,照五德終始的理論,是天降災異的「異」,故群臣均主張徵召王莽入朝。時傅、丁兩太后均薨,哀帝乃召王莽入京侍候王太皇太后。
此時董仲舒的學說已流行了一百二三十年,五德終始說早已深入人心。漢代政治腐敗,災害迭出,舊德已衰,新聖人將出已為人心所嚮往。王莽便在這種情勢下應運而出。他要將董仲舒等人崇高的政治理念加以實現。
哀帝死後,平帝即位。王莽復出任大司馬,總攬一切大政。平帝五年,孺子嬰三年,王莽是有實無名的皇帝,這八年是配合五德終始說新聖人受命的過渡時期。
王莽做了很多嘉惠民眾的事,特別是在法律方面。婦女若非自身犯法,不受株連;男子八十歲以上,七歲以下,若非家人犯大逆不道之罪,除非有詔命令逮捕,否則均不得被拘押。他曾捐獻巨額私產賑濟災民,並用私產在京城修築房屋二百間供貧民居住。他又大封宗室和功臣的後裔,高級官吏年老退休後可食原俸祿的三分之一。這些德政中,有的觀念很進步,不只是示惠大眾而已。王莽拒絕接受「賞田」後,先後有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請「亟宜加賞」,這些人不是王莽用錢「收買」來的,而是他的德政換來的。人心向背,是「天人合一」政治哲理的根本。
公元6年王莽為「攝皇帝」,天下出現了許多符策,不外是說漢德已衰,新聖人已出現。這些玩意兒,多數是揣摩王莽心思以求榮利之徒,為了迎合王莽造出來的,也可能是王莽授意為之。總之,為爭取政權而製造形勢,比起用殺人盈野、廬舍為墟的爭戰去奪取政權,似乎不止略勝一籌。手段也許不是十分光明,但古今中外哪有用光明手段攫取政權而成功的例子。
王莽用政績去收買人心,與現今議員、總統用政績或「政綱」去贏得選票並無二致。前漢末年,上書歌頌王莽的有四十八萬多人,若將這一情況視為王莽獲得了四十八萬多張選票,我們便可明了王莽做皇帝的理由了。
時機成熟後,王莽於公元9年受禪。
王莽的改革自平帝時便開始,從平帝即位至王莽正式稱帝為止,為興革的第一時期,王莽稱帝十五年為第二時期。
第一時期的興革比較溫和,以行善政、減少刑罰方面的不合理之處為主。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舉措是有關教育方面的。他首先擴充中央的太學,博士弟子的名額也由三千個增至一萬餘個,並由此形成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太學。
他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新經濟制度,這是他的理想,他的抱負。他要將自文、景時代便已產生,後來愈演愈烈的社會經濟的不公平現象剷除,第一件大事是土地改革。他下令將天下的土地全部收歸公有,定名為「王田」。王田制度的要點如下:
一、土地國有,私人不得買賣,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二、男丁在八口以下的家庭有田不得超過九百畝,超過的田地要分給他人。
三、無田地的人,每人由政府分田一百畝。
四、現有奴婢不得再行買賣,用凍結奴婢的數目使奴婢買賣終止。
第二項重大的經濟興革是實施「六筦」,即鹽,酒,鐵,鑄錢、冶銅、織布,名山大澤的特產,五均賒貸,六項與一般人民生活有關的物資,由政府管理,不使奸商操縱,與武帝時期的平準、均輸類似,不過範圍較廣。六筦中的最後一項是五均,它的目的是「齊眾庶,抑兼併也」,即平均財富,防止財富集中。
對於王莽的改革,我們不能不敬佩其胸懷,確實如民胞物與一樣純正,但是他的改革失敗了。失敗的原因,與光武帝劉秀等人所說的「篡漢」無關,而是由於王莽本身的學識與才能均有問題。
王莽的經濟改革政策正確,而所任非人,六筦的長官,「皆用富賈,……乘傳求利,交錯天下。因與郡縣通姦,多張空簿(造假帳),府藏不實,百姓愈病。……猾吏滑民並侵,眾庶各不安生」。富商搖身一變成為經濟官,再與地方官「通姦」,百姓受到的剝削與凌辱,更甚於疇昔。
不能知人善任,又食古不化,是王莽失敗的主要原因。按照五德終始學說,王莽必須要做「改正朔,易服色」等官樣文章。這原本不重要,但他一開始便做得過火,他將他在古書中學得的古代官名,一一改用到當時的官制上,如三公改稱「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
他泥古不化到將當時的王爵與古代的「王天下」的王相同,因此要取消四夷所「僭」的王號。他即位的次年(10),匈奴單于求故璽(王璽),他不與,匈奴「遂寇邊郡,殺掠吏民」。高句麗國王和西南夷王也都叛離。
此外,他下令改革時考慮欠周詳,一遇阻礙又不得不更張,這種朝令夕改的作風,也是其改革導致民眾怨聲載道的原因之一。例如禁止田地私相買賣這一條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遇阻礙難行,旋即停止。貨幣改革,王莽最初模仿周錢,廢除自武帝以來流通了百餘年的「五銖錢」,另鑄銅、金、銀、龜、貝、布各種貨幣二十八多種,人民使用不便,引起經濟紊亂,於是廢除一切新幣,只留大小錢兩種,但民眾仍不相信,多私用五銖錢,朝廷雖重罰也無法禁止。
在天下紛擾、民變風起雲湧之際,王莽卻下令轉輸各地糧食到邊境,徵召西北各郡兵丁數達百萬,準備討伐不願被封為侯的匈奴。又派遣無能的統帥率領軍紀廢弛的大軍十餘萬人去平定綠林軍和赤眉軍的叛亂。結局是全軍覆沒。
王莽對外用兵並未成功,前後八年,軍用浩繁,黎民痛苦,怨聲載道,民心大去,而王莽本人卻常通宵不眠地研究古籍。
綠林軍入長安。王莽臨死前尚稱「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他真是與「五德終始說」共始終!
後漢光武帝即位後,為了鞏固政權,讓子子孫孫永享天下,他開始考慮如何連根剷除五德終始說。
要將這種「大逆不道」的「邪說」自人的內心徹底剷除,必須對人們進行「洗腦」工作。光武帝知道,僅用嚴刑峻法不一定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他集中力量抨擊王莽,歌頌「漢德」。在他的統治下,一般阿諛的文人大作「美漢誣莽」的文章,將王莽「篡漢」渲染成曠古絕今的大罪惡。將近兩百年的敷說,便成為定論。
用和平方式轉移腐敗無恥的政權是罪大惡極,是陰謀奪取;用殺人盈野、廬舍為墟的戰爭奪得政權,才是正大光明的。為了實現一個崇高的政治理念並實踐一個政治理想而當皇帝是卑汙穢行;只為了要享「九五之尊」而當皇帝是順天承運,恢復劉家的家天下是「中興」!甚至王莽近四十年的德行(王莽三十八歲輔政,在此以前十餘年之言行,已為天下讚譽,被殺時六十八歲),均被誣為「佞邪之材」的所為(班固語),是在欺騙世人。一個人能歷時四十年言行一致,不亦奇哉!周公也只「騙」了十幾年。
王莽的一切既被否定,而且十惡不赦,五德終始說決無人敢再提倡,一姓天下應傳之萬世之理念自然確立。後世君主希冀萬世一系,自然要鼓吹「反篡」,自然要反對五德終始說,因為篡位和五德終始說二者都是保持子子孫孫永遠做皇帝的死敵。皇帝很喜歡痛罵王莽的人,而今皇帝早已逝去,現代的史家仍然為漢哀帝等那種劉邦的不成材的子孫抱不平,譴責王莽「篡漢」,實可喟嘆!
隨著王莽死亡的不僅是一個個人,而且是一個理想。這個理想有三個中心思想:
一、任何朝代都一定會滅亡,不可能由一家一姓的人永遠統治下去;
二、政權的轉移,要用和平方式的「禪讓」,不用戰爭來取得政權;
三、任何政權都要重視天意,天視自我民視,民心即是天意。
所以史學家錢穆說:「這不是王莽個人的失敗,是中國史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大失敗。」誠哉斯言。
【摘自:《中華史綱》 李定一/著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
書 名:《中華史綱》
作 者:李定一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書 號:978-7-229-13410-5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定 價:98.00元
★ 華語世界公認的中國通史傑作
★ 錢穆弟子李定一教授三十年傾力巨著
★ 簡練而深刻、好看有溫度,兼具史才、史學、史識
★ 一開讀就放不下的中國通史入門經典
★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2019年度隆重推薦!
內容簡介
《中華史綱》是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李定一創作的中國通史傑作,起於上古傳說時代,止於近代辛亥革命巨變,記敘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變遷。
作者獨具匠心地將中華歷史劃分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創始與發展、新陳代謝、定型、發展和沒落六個時期,以司馬遷式的典雅簡練文筆,對幾千年的史事進行了濃淡分明的敘述,雖為史綱,但「簡得其當」。
對於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作者皆能從獨特的角度闡發新穎的見解。如從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對於中華文明的重要性;於後漢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師生的士風中,探討東漢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時代因素;從北魏孝文帝的教養背景中去探尋他力行「漢化」的原因;於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斷裡尋找鴉片戰爭爆發的緣由等。此外,對於一些似有定論的「史實」,如秦始皇「焚書坑儒」、王莽篡漢、五胡亂華、大運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據翔實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歷史情境的分析與判斷。如此等等,至足彰顯他獨特的思辨史觀、高遠的歷史格局和濃厚的文化情懷,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學會思考和品味歷史的意蘊。
作者簡介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慶銅梁人。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知名教授,從事中國歷史研究四十餘年,專精於中國近代史和中美關係史研究。
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社會系,受教於錢穆、陳寅恪、張蔭麟、邵循正等名師。畢業後由錢穆先生推薦,在成都華西協和大學哲史研究部擔任研究助理。
1946年進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師從著名的國際關係史學者韋伯斯特(韋伯斯特曾經指導費正清確定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方向)。求學期間,於倫敦、巴黎與羅馬教廷所藏圖書檔案中多方探求史料,奠定了其日後在中國近代史研究方面獨具一格的基礎。
1953年整理一百五十餘萬字中國近代史手稿,抽繹要義,以精闢的論史方式顯現多年史學研究心得,完成《中國近代史》一書。此書頗受史學界重視,英譯本於1970年出版。
1955年成為臺灣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為保存前人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與知名學者包遵彭、吳相湘等共同編輯《中國近代史論叢》兩輯十八冊。
1956年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獎學金,前往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並指導該校中國近代史博士班學生的學術研究,且開始注意近代中美外交史問題。
1960年,《中美外交史》(第一冊)出版。
1963年,應錢穆先生邀請,赴香港任教,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歷史學系系主任,1966至1968年兼任文學院院長,與嚴耕望、全漢昇、牟潤孫、羅香林等知名學者一起,為香港史學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1969年後定居加拿大。曾於1971年至1972年到杜魯門總統圖書館閱讀中美外交檔案。
1976年,應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之聘,返回臺灣任教。
1978年,修訂出版《中美早期外交史》。
1986年,從構思到完成歷時三十餘年之久的《中華史綱》出版。
李定一強調研究歷史要有「史德」,即對歷史要秉持客觀、持平的態度。作為教授,他是學生眼中「有個性的歷史學家」,他講的課是學生追捧的名師之課;作為歷史作家,他用慧眼考察史事,使一般讀者均能獲得巨大啟發。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圖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qq:2434476002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