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成功洗腦範例:王莽代漢是如何變成王莽篡漢的

2021-02-20 史客兒

「史客兒」微信公號:skdyh8

西漢權臣王莽藉助家族集團的勢力,在公元8年,順利取代劉氏漢朝,改國號為「新」,建立了新朝,史稱王莽代漢。王莽代漢,在當時是順應民意的王朝更替,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權和平轉移的典範。不過,有合法性的王莽代漢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演變為「王莽篡漢」。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很多人還是這樣看待這段歷史。那麼,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獻議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及博士弟子的董仲舒,還有一套政治理論,即「五德終始說」。此說源於戰國末期的陰陽家鄒衍。陰陽家屬於「佐明主順陰陽,明教化」的儒家的支流,他們的思想帶有神秘色彩。

「五德終始說」大意是木、火、土、金、水為「五行」,五行相生相剋,各代開國之君均代表一行,亦即一德,每德各有一色。如青帝是木德,赤帝是火德,黃帝是土德,白帝是金德,黑帝是水德。代表某德的聖人出世,天必降某一祥瑞;聖人承受天命,必須易服色、更制度、改正朔等,然後向天稟告(封禪),完成使命。各王朝之德,有如四季循環迭替。天降災異以示德衰,聖人便要修德,向天表示悔改,並應物色新聖人將國禪讓與他,於是新聖人受天命,如此循環下去,五德終始。

秦始皇便相信這一套,自命為水德;劉邦斬白蛇興義師,也自稱是火德赤帝之子。漢初對其王朝是何德,也曾引起爭論,到武帝時才決定是土德。董仲舒往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說法中注入儒家思想,並將之理論化,使其成為政治哲學的主流。

「五德終始說」的重點有二,一是皇權不是絕對的;一是王朝不是永久的。改朝換代是天經地義的原則,這是對「順天承運」「萬世一系」觀念的挑戰。

董仲舒大概死於武帝中期,他的政治學說卻深入人心。武帝死後九年(前78),就有人上書請武帝的兒子昭帝讓位,最終上書者被殺。十八年後(前60),又有人請宣帝禪讓,亦被誅。由此可見董仲舒的政治理論已為人所信崇。

對於一種當時人士鹹以為合理的理論,死罪並不能遏止它的影響力,它只待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就如同秦始皇統一天下一樣,王莽使五德終始說得以實現。

成帝劉驁為太子時酗酒好色,元帝不滿,很想將他廢掉,幸賴舅父王鳳竭力挽救,「故得勿廢」。

成帝即位後,立即任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次年同時封另六位母舅為侯。王太后有兄弟八人,唯弟王曼早死,未得封侯的殊榮,但曼妻則領著幼兒王莽住在宮中,王太后對這個自幼失怙的內侄自是疼愛。

王莽自幼從陳參學《禮經》,故「被服如儒生」。其為人恭儉有禮,勤學博覽,孝事母親,善養寡嫂及孤侄。他外則交結英俊,內則善事諸叔伯。大伯父王鳳有病,他侍疾左右,親自嘗藥,蓬頭垢面,連續數月衣不解帶。故王鳳臨死之前,將王莽託付給成帝及王太后,王莽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王莽甚得諸叔伯的愛護,叔父王商甚至請皇帝將自己的食邑分封給王莽。當時的名士陳湯等人均頌揚他,由是成帝更看中他,任他為侍中,負責皇室宿衛。王莽的地位愈高,他待人愈謙衝,輿馬衣裘都散施賓客,家中無所餘留。王莽廣交名士、公卿大夫,於是在朝的推薦他,在野的讚頌他。王莽的聲譽日隆,開始逐漸超過他那顯貴的長輩了。不久,叔父大司馬王根稱病告退,薦王莽自代,時王莽三十八歲,已位極人臣(前8)。

王莽任大司馬後,躬儉一如昔日。他聘請賢良出任官吏,將自己的所有收入全部分贈予士人享用,且較從前更節儉。他母親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王夫人出迎,布衣短裙,見者以為是女僕,後知是大司馬夫人,無不驚異。他的德行自然受到國人的景仰與歌頌。

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天災人禍接踵而至,「黎民屢困於餓寒」,農村破產,民眾生活困苦到死者「不能自葬」的程度。徭役繁重,累死者甚眾,造成了天下匱竭的情勢。皇帝本人更腐化,常微服出遊,「出入市裡郊鄉,遠達旁縣,鬥雞走馬,自稱富平侯家人」。身為皇帝卻以「富平侯家人」身份在市井冶遊,成帝放蕩失體的行為,開後世昏君失德之先例。

哀帝即位後,王莽為了傅太后(哀帝祖母)與王太皇太后在未央宮宴會的席次問題,得罪傅太后,不安於位,稱病去職。

王莽在封邑韜光養晦三年,他的一個兒子殺了奴婢,王莽逼其自殺,足見其治家之嚴。三年中上書替他訟冤的大臣「以百數」,應賢良試的人在對策中也多歌頌王莽的功德,又值日蝕,照五德終始的理論,是天降災異的「異」,故群臣均主張徵召王莽入朝。時傅、丁兩太后均薨,哀帝乃召王莽入京侍候王太皇太后。

此時董仲舒的學說已流行了一百二三十年,五德終始說早已深入人心。漢代政治腐敗,災害迭出,舊德已衰,新聖人將出已為人心所嚮往。王莽便在這種情勢下應運而出。他要將董仲舒等人崇高的政治理念加以實現。

哀帝死後,平帝即位。王莽復出任大司馬,總攬一切大政。平帝五年,孺子嬰三年,王莽是有實無名的皇帝,這八年是配合五德終始說新聖人受命的過渡時期。

王莽做了很多嘉惠民眾的事,特別是在法律方面。婦女若非自身犯法,不受株連;男子八十歲以上,七歲以下,若非家人犯大逆不道之罪,除非有詔命令逮捕,否則均不得被拘押。他曾捐獻巨額私產賑濟災民,並用私產在京城修築房屋二百間供貧民居住。他又大封宗室和功臣的後裔,高級官吏年老退休後可食原俸祿的三分之一。這些德政中,有的觀念很進步,不只是示惠大眾而已。王莽拒絕接受「賞田」後,先後有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請「亟宜加賞」,這些人不是王莽用錢「收買」來的,而是他的德政換來的。人心向背,是「天人合一」政治哲理的根本。

公元6年王莽為「攝皇帝」,天下出現了許多符策,不外是說漢德已衰,新聖人已出現。這些玩意兒,多數是揣摩王莽心思以求榮利之徒,為了迎合王莽造出來的,也可能是王莽授意為之。總之,為爭取政權而製造形勢,比起用殺人盈野、廬舍為墟的爭戰去奪取政權,似乎不止略勝一籌。手段也許不是十分光明,但古今中外哪有用光明手段攫取政權而成功的例子。

王莽用政績去收買人心,與現今議員、總統用政績或「政綱」去贏得選票並無二致。前漢末年,上書歌頌王莽的有四十八萬多人,若將這一情況視為王莽獲得了四十八萬多張選票,我們便可明了王莽做皇帝的理由了。

時機成熟後,王莽於公元9年受禪。

王莽的改革自平帝時便開始,從平帝即位至王莽正式稱帝為止,為興革的第一時期,王莽稱帝十五年為第二時期。

第一時期的興革比較溫和,以行善政、減少刑罰方面的不合理之處為主。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舉措是有關教育方面的。他首先擴充中央的太學,博士弟子的名額也由三千個增至一萬餘個,並由此形成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太學。

他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新經濟制度,這是他的理想,他的抱負。他要將自文、景時代便已產生,後來愈演愈烈的社會經濟的不公平現象剷除,第一件大事是土地改革。他下令將天下的土地全部收歸公有,定名為「王田」。王田制度的要點如下:

一、土地國有,私人不得買賣,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二、男丁在八口以下的家庭有田不得超過九百畝,超過的田地要分給他人。

三、無田地的人,每人由政府分田一百畝。

四、現有奴婢不得再行買賣,用凍結奴婢的數目使奴婢買賣終止。

第二項重大的經濟興革是實施「六筦」,即鹽,酒,鐵,鑄錢、冶銅、織布,名山大澤的特產,五均賒貸,六項與一般人民生活有關的物資,由政府管理,不使奸商操縱,與武帝時期的平準、均輸類似,不過範圍較廣。六筦中的最後一項是五均,它的目的是「齊眾庶,抑兼併也」,即平均財富,防止財富集中。

對於王莽的改革,我們不能不敬佩其胸懷,確實如民胞物與一樣純正,但是他的改革失敗了。失敗的原因,與光武帝劉秀等人所說的「篡漢」無關,而是由於王莽本身的學識與才能均有問題。

王莽的經濟改革政策正確,而所任非人,六筦的長官,「皆用富賈,……乘傳求利,交錯天下。因與郡縣通姦,多張空簿(造假帳),府藏不實,百姓愈病。……猾吏滑民並侵,眾庶各不安生」。富商搖身一變成為經濟官,再與地方官「通姦」,百姓受到的剝削與凌辱,更甚於疇昔。

不能知人善任,又食古不化,是王莽失敗的主要原因。按照五德終始學說,王莽必須要做「改正朔,易服色」等官樣文章。這原本不重要,但他一開始便做得過火,他將他在古書中學得的古代官名,一一改用到當時的官制上,如三公改稱「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

他泥古不化到將當時的王爵與古代的「王天下」的王相同,因此要取消四夷所「僭」的王號。他即位的次年(10),匈奴單于求故璽(王璽),他不與,匈奴「遂寇邊郡,殺掠吏民」。高句麗國王和西南夷王也都叛離。

此外,他下令改革時考慮欠周詳,一遇阻礙又不得不更張,這種朝令夕改的作風,也是其改革導致民眾怨聲載道的原因之一。例如禁止田地私相買賣這一條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遇阻礙難行,旋即停止。貨幣改革,王莽最初模仿周錢,廢除自武帝以來流通了百餘年的「五銖錢」,另鑄銅、金、銀、龜、貝、布各種貨幣二十八多種,人民使用不便,引起經濟紊亂,於是廢除一切新幣,只留大小錢兩種,但民眾仍不相信,多私用五銖錢,朝廷雖重罰也無法禁止。

在天下紛擾、民變風起雲湧之際,王莽卻下令轉輸各地糧食到邊境,徵召西北各郡兵丁數達百萬,準備討伐不願被封為侯的匈奴。又派遣無能的統帥率領軍紀廢弛的大軍十餘萬人去平定綠林軍和赤眉軍的叛亂。結局是全軍覆沒。

王莽對外用兵並未成功,前後八年,軍用浩繁,黎民痛苦,怨聲載道,民心大去,而王莽本人卻常通宵不眠地研究古籍。

綠林軍入長安。王莽臨死前尚稱「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他真是與「五德終始說」共始終!

後漢光武帝即位後,為了鞏固政權,讓子子孫孫永享天下,他開始考慮如何連根剷除五德終始說。

要將這種「大逆不道」的「邪說」自人的內心徹底剷除,必須對人們進行「洗腦」工作。光武帝知道,僅用嚴刑峻法不一定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他集中力量抨擊王莽,歌頌「漢德」。在他的統治下,一般阿諛的文人大作「美漢誣莽」的文章,將王莽「篡漢」渲染成曠古絕今的大罪惡。將近兩百年的敷說,便成為定論。

用和平方式轉移腐敗無恥的政權是罪大惡極,是陰謀奪取;用殺人盈野、廬舍為墟的戰爭奪得政權,才是正大光明的。為了實現一個崇高的政治理念並實踐一個政治理想而當皇帝是卑汙穢行;只為了要享「九五之尊」而當皇帝是順天承運,恢復劉家的家天下是「中興」!甚至王莽近四十年的德行(王莽三十八歲輔政,在此以前十餘年之言行,已為天下讚譽,被殺時六十八歲),均被誣為「佞邪之材」的所為(班固語),是在欺騙世人。一個人能歷時四十年言行一致,不亦奇哉!周公也只「騙」了十幾年。

王莽的一切既被否定,而且十惡不赦,五德終始說決無人敢再提倡,一姓天下應傳之萬世之理念自然確立。後世君主希冀萬世一系,自然要鼓吹「反篡」,自然要反對五德終始說,因為篡位和五德終始說二者都是保持子子孫孫永遠做皇帝的死敵。皇帝很喜歡痛罵王莽的人,而今皇帝早已逝去,現代的史家仍然為漢哀帝等那種劉邦的不成材的子孫抱不平,譴責王莽「篡漢」,實可喟嘆!

隨著王莽死亡的不僅是一個個人,而且是一個理想。這個理想有三個中心思想:

一、任何朝代都一定會滅亡,不可能由一家一姓的人永遠統治下去;

二、政權的轉移,要用和平方式的「禪讓」,不用戰爭來取得政權;

三、任何政權都要重視天意,天視自我民視,民心即是天意。

所以史學家錢穆說:「這不是王莽個人的失敗,是中國史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大失敗。」誠哉斯言。

【摘自:《中華史綱》 李定一/著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

書 名《中華史綱》

作 者:李定一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書 號:978-7-229-13410-5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定 價:98.00元

★ 華語世界公認的中國通史傑作

★ 錢穆弟子李定一教授三十年傾力巨著

★ 簡練而深刻、好看有溫度,兼具史才、史學、史識

★ 一開讀就放不下的中國通史入門經典

★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2019年度隆重推薦!

內容簡介

《中華史綱》是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李定一創作的中國通史傑作,起於上古傳說時代,止於近代辛亥革命巨變,記敘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變遷。

作者獨具匠心地將中華歷史劃分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創始與發展、新陳代謝、定型、發展和沒落六個時期,以司馬遷式的典雅簡練文筆,對幾千年的史事進行了濃淡分明的敘述,雖為史綱,但「簡得其當」。

對於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作者皆能從獨特的角度闡發新穎的見解。如從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對於中華文明的重要性;於後漢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師生的士風中,探討東漢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時代因素;從北魏孝文帝的教養背景中去探尋他力行「漢化」的原因;於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斷裡尋找鴉片戰爭爆發的緣由等。此外,對於一些似有定論的「史實」,如秦始皇「焚書坑儒」、王莽篡漢、五胡亂華、大運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據翔實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歷史情境的分析與判斷。如此等等,至足彰顯他獨特的思辨史觀、高遠的歷史格局和濃厚的文化情懷,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學會思考和品味歷史的意蘊。

作者簡介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慶銅梁人。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知名教授,從事中國歷史研究四十餘年,專精於中國近代史和中美關係史研究。

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社會系,受教於錢穆、陳寅恪、張蔭麟、邵循正等名師。畢業後由錢穆先生推薦,在成都華西協和大學哲史研究部擔任研究助理。

1946年進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師從著名的國際關係史學者韋伯斯特(韋伯斯特曾經指導費正清確定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方向)。求學期間,於倫敦、巴黎與羅馬教廷所藏圖書檔案中多方探求史料,奠定了其日後在中國近代史研究方面獨具一格的基礎。

1953年整理一百五十餘萬字中國近代史手稿,抽繹要義,以精闢的論史方式顯現多年史學研究心得,完成《中國近代史》一書。此書頗受史學界重視,英譯本於1970年出版。

1955年成為臺灣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為保存前人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與知名學者包遵彭、吳相湘等共同編輯《中國近代史論叢》兩輯十八冊。

1956年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獎學金,前往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並指導該校中國近代史博士班學生的學術研究,且開始注意近代中美外交史問題。

1960年,《中美外交史》(第一冊)出版。

1963年,應錢穆先生邀請,赴香港任教,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歷史學系系主任,1966至1968年兼任文學院院長,與嚴耕望、全漢昇、牟潤孫、羅香林等知名學者一起,為香港史學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1969年後定居加拿大。曾於1971年至1972年到杜魯門總統圖書館閱讀中美外交檔案。

1976年,應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之聘,返回臺灣任教。

1978年,修訂出版《中美早期外交史》。

1986年,從構思到完成歷時三十餘年之久的《中華史綱》出版。

李定一強調研究歷史要有「史德」,即對歷史要秉持客觀、持平的態度。作為教授,他是學生眼中「有個性的歷史學家」,他講的課是學生追捧的名師之課;作為歷史作家,他用慧眼考察史事,使一般讀者均能獲得巨大啟發。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圖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qq:2434476002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相關焦點

  • 王莽篡漢
    今天我給小朋友講的,是《王莽篡漢》的故事。西漢末年,在經歷漢武帝盛世之後,元、成、哀、平幾個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不但治國能力極差,而且短命。倒是漢元帝不經意選中的皇后王政君,身體健康壽命長;這四個皇帝在位期間,王皇后一直盡心盡力地輔佐他們治理天下。據記載,王皇后讓自己的兄弟、侄子擔任官員,曾經創下一天之內任命五個王姓侯爵的記錄。
  • 中國歷史故事-王莽篡漢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
  • 王莽篡漢,人心向漢,為何曹丕篡漢時,人心不再向漢了呢?
    王莽的結局很不好,他的新朝是在一片恢復漢室的反對聲中被推翻的,他自己的結局也很不好,最後落得個傳首街巷的結局。相比之下,曹丕篡漢則順利許多,也並未遇到什麼阻力,兩人是一個不錯的比較對象,所以這裡存在一個問題:為何王莽篡漢,人們要反對他,而曹丕篡漢以後不見得有人出來反對呢?
  • 王政君之侄王莽是如何篡漢立新的?
    新帝名叫王莽,是王曼之子,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新潮的唯一皇帝,他為人虛偽狡詐,陰險毒辣,但又很有謀略,他篡漢自立,建立新朝,託古改制,卻倒行逆施,禍國殃民,最後天下大亂,他也被起義軍殺死,連屍骨都不得存留,短命的新朝也只有他這一位皇帝,就滅亡了。
  • 歷史小知識:中國歷史上一位年僅十五歲的皇太后,王莽篡漢稱帝
    歷史小知識:中國歷史上一位年僅十五歲的皇太后,王莽篡漢稱帝文/向兒聊歷史傅皇后(前15?—前1),西漢末河內溫縣人,孔鄉侯傅宴之女,傅太后侄女,漢哀帝劉欣堂姑,後為劉欣皇后。劉欣在十五、六歲為定陶王時,由祖母傅太后作主,娶堂姑傅氏為妃。
  • 王莽篡漢或許是個偽命題,因為這次的性質可謂空前絕後
    王莽篡漢,指的是西漢末年,西漢權臣王莽脅迫西漢末代太子劉嬰將皇位禪讓給自己,隨後建立新莽王朝。對於王莽的口碑,歷來都以負面評價為主,不過,從某個角度來說,王莽篡漢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那麼,這個命題失誤在哪裡?
  • 王莽篡漢稱帝的完整始末
    歷史上,有很多爭議性的人物,比如帝王、臣子、將領,也有後宮的女人們,他們都是帶有神秘色彩光環的人,不同的人看待的想法不同,觀念不同,所理解的也不一樣
  • 王莽篡漢前後,劉氏皇族子孫還有多少,他們都幹啥去了?
    王莽篡漢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 一生真偽復誰知——封建社會的復古主義者,如何評價篡漢的王莽?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9年1月15日),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漢歷寅正為醜正,改元始建國,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
  • 王莽篡漢有人說他是個穿越者
    漢宣帝之後,劉氏家族如黃鼠狼生耗子,一窩不如一窩,導致西漢最終落入王莽之手,今天來看王莽如何改朝換代。西漢的歷史就是外戚輔政的歷史,先有呂后臨朝稱制,再有霍光專權,又有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年輔佐四個帝王。王政君有個侄子叫王莽,當時西漢的外戚王氏大多生活侈靡,唯獨王莽為人謙恭好學,生活簡樸,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 每天一個歷史故事——王莽篡漢
    四月初四日,十九歲的劉欣繼皇帝位,是為漢哀帝,以次年為建平元年,尊漢成帝母親皇太后王政君為太皇太后,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為皇太后。太皇太后下詔尊劉欣父親定陶恭王劉康為恭皇。漢哀帝繼位初期,以左將軍師丹代替王莽擔任大司馬輔佐朝政。師丹一上任就向漢哀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議,企圖使漢家擺脫厄運。
  • 王莽篡漢,反對者都到哪去了?班固:全國人民都想讓王莽當皇帝
    "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是白居易《放言》五首詩之一的最後兩句,我們都知道其中之意,這是對王莽否定在前,肯定在後。儘管王莽的新王朝與秦王朝統治的時間一樣長——都是十五年,但班固寫的《漢書》只是將《王莽傳》附在其末。
  • 王莽54歲稱帝67歲去世,篡漢前他在幹啥,難怪被懷疑是「穿越者」
    王莽這一個角色,熱議話題性一直很高。一提到他,許多 人們都明白,不就是那個「穿越者」皇帝嘛!之所以會說他是「穿越者」皇帝,是由於王莽篡漢以後,諸多改革創新舉措太過「超前 」,好像有當下社會發展的跡象。他好像突然出現在歷史長河當中,一手創建「新朝」,瞎折騰了十五年以後,在五千年歷史裡翻了個小浪花就消失了,給人一種當代人穿越過「皇帝癮」的感覺。
  • 王莽為何會篡了漢朝?
    在漢朝四百年的歷史中,曾有過十幾年的斷層,由此而得西漢和東漢之區別。造就了漢朝的斷層,便是王莽。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是否如史料中所記載一般,是社會動蕩所趨呢?又或是因為漢高祖劉邦的那句戲言呢?一、或因劉邦一句戲言?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與霸王項羽伐秦後各自為王,經過數年的徵戰,最終劉邦建立其了大漢江山,即是西漢。
  • 沒有靠山且自幼喪父的王莽,為什麼最後兵不血刃就成功代漢稱帝
    轉自微信公眾號「歷史D學堂」(lishi1600)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江河澄澈 關於王莽代漢,歷來紛爭不斷。在王莽代漢自立這個問題上,向來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王莽觸犯了封建統治的根基,此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不齒行為理應受到人們的口誅筆伐,他們的要求是即使西漢政權腐朽衰敗了,但你王莽應該做的是千方百計的挽救它,而不是乘機取而代之;而另一派的支持者則走出了前人思想框架的束縛,他們更多地將重心放在了朝代更替的自然規律上,認為任何王朝只要被當朝統治者搞得「四海窮困」,那必定得來「朝不保夕」
  • 歷史上的今天:9年1月10日王莽正式篡漢稱帝,改國號為「新」
    西漢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是漢朝的一部分,與東漢合稱兩漢。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建立政權,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在定陶縣 (今屬山東省)稱帝,定都洛陽,國號為「漢」。
  • 漢哀帝-王莽(上篇):王莽到底是如何篡漢的
    這可能反映了哀帝與祖母之間的隔閡,漢哀帝像叛逆的孫子,與控制自己的祖母之間的對抗。傅太后和哀帝根本政治利益是相同的,就是打壓另一派外戚王氏,扶持傅氏、丁氏外戚。但傅太后過於強勢,很多具體的事情,祖孫二人還是有較強烈的矛盾衝突。
  • 春秋陳國公子完的後代:「田氏代齊」、「王莽篡漢」
    有一次,陳厲公上京都雒邑,與朝廷的太史相見,太史拿著《周易》,陳厲公要他幫兒子公子完佔卜,周太史就預言:「公子完將要享有諸侯國,但不在本國,也不是他這一代人,而是在其子孫。然而事物不可能兩全其美,要等到陳國衰亡後,他的子孫才會昌盛。」陳宣公在位期間,公子完和陳宣公的太子禦寇交好。
  • 為什麼王政君怒斥王莽,卻還被人說是「宜乎漢之致亡也」的罪人?
    前言:在王莽即將篡漢成功的時候,曾經派自己的堂兄弟王舜去太后王政君處索要傳國玉璽,以證明自己並非篡漢,而是漢帝將皇位禪讓給了自己。王政君雖然是王莽的親姑姑,但是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堅決。面對著王舜,王政君甚至直接罵出了「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這種話,但是她的這番話也只能宣洩自己胸中的怒火,根本無法改變王莽篡漢的事實。這個時候的王莽已經得到朝臣、百姓、儒家學子和少數民族的支持,王政君靠著自己的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扭轉這種局面,只能在西漢滅亡的哭泣中將傳國玉璽狠狠扔到地上,將傳國玉璽磕壞了一個角。
  • 【關聖夫子籤詩故事-44】第四十四籤 王莽篡漢
    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皇后,成帝生母。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王莽擔任大司馬輔政,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漢哀帝時期(前6至前1年),王莽估量自己的羽翼未豐,就回到自己封國,以積蓄力量;哀帝末年,王莽又被徵召入京;漢平帝元始元年(前1年),王莽擔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取得了政治上的最高職權。      王莽是個很有野心和心計的人。為了達到篡權享受榮華富貴的目的,他的首招就是收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