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是一個成語,它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2021-01-07 拾物記

走馬觀花根據字面意思,好像就是一個人騎著馬看花。對了,這個成語的確有一個典故,就是一個人騎著馬看花的故事,用來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現在有書君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典故。

在唐朝中期,有一位詩人叫孟郊。他出身貧苦,但是他從小勤奮好學,非常有才華。可是就是這麼一個有才華的人,在仕途上卻一直很不順利。

在唐代,很多有才華的書生,都會去結交權貴。他們用自己的文章和才華得到權貴的賞識,靠著權貴去舉薦他們。

李白就是由玉貞公主舉薦,被召入京,供奉翰林,而且他還受到了唐玄宗特殊的禮遇。

但孟郊這個人生性耿直,他雖然窮困潦倒,甚至有時候連自己的妻兒都 養不起,可是他就是不肯走權貴之門這條路。

他決心刻苦攻讀,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去叩開屬於自己的仕途大門。

唐德宗貞元7年,四十一歲的孟郊,在故鄉湖州舉鄉貢進士。這下他可以去京城參加進士的考試了,於是進京參加考試,但是沒有考上。

後來再次考還是沒有考上,直到四十六歲,孟郊終於中了進士。鑽研學問那麼多年,在仕途的路上他可真是歷盡艱辛。

總算,工夫不負有心人,孟郊也算如願以償了。

放榜之後,心情愉悅的他,穿上嶄新的衣服,紮上禮帶紅花,騎著高頭大馬,真是威風啊!此時的他,可以放飛心情,在長安城裡盡情地遊覽。

京城的景色好美啊,腳下的花真漂亮啊。趁著好性情,他寫下了著名的《登科後》一詩。

「昔日齷齟不足誇,今朝曠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其中這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後來引申出走馬觀花這個詞。它的原義是指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

但是現在,走馬觀花這個成語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我們多用來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許多人在旅遊看風景的時候,都喜歡用走馬觀花這個詞。當然,大多數人的確在旅行中是走馬觀花般粗略地遊覽了一個地方。

其實任何一個地方,只是粗略地走過,就認為自己來過了,那並不是旅行。

匆匆的走過,那景色中很多的小細節都會忽略掉,這其實已經失去了旅行的意義。

這個時候的旅行已經並不是完全放鬆心情去感受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只是成了一個無意義的網紅打卡。

學生考試的時候,拿到卷子,可以先走馬觀花地看一下都是什麼題型。但是真正開始做題的時候,必須認真地讀完整每一道題,包括題目括號裡面的字。

這個時候可不能走馬觀花了,否則不看清題意,讓填序號的,結果全添上了字,本應答對的題結果也扣了分。

在工作的時候更是要專注,我們可以走馬觀花地先瀏覽一下今天的工作量。瀏覽之後,那就是百分之百地投入了,絕對不可以走馬觀花,要不然肯定會出錯的。

像科研,醫療,搞數據等,這些都是需要一個專注精細的態度,一點疏忽都不可以有的。一個數據,可能會影響到整個流程的失敗。一個細節的疏忽,就不能精準地給患者最有效的治療。

其實無論是旅行還是做事,大致先做一個瀏覽評估,這個是可以的。

但是真正開始行動執行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專注的心態,走馬觀花的這種心態千萬使不得,否則事事都會有疏漏,事事都做不好。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

兒子娶不到老婆,父母有責任嗎?

糊塗的父母,的確是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始作俑者。對此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成語「侯門似海」是什麼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讀懂,才會恍然大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成語,在寫作的的時候運用一些成語,也會提高我們文章的檔次。有很多成語我們耳熟能詳,但是也有一些生僻的成語,我們卻並不知道它們的意思。其實冷門成語也很有意思,只要我們讀懂背後的歷史典故,就可以熟練應用成語。今天的大話成語,我們來講2個成語,分別是戶限為穿和侯門似海,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看懂了典故,你就會豁然開朗。
  • 滿園春色關不住,朵朵繁花次第開,走馬觀花與「詩囚」孟郊的典故
    滿園春色關不住,朵朵繁花次第開,走馬觀花與「詩囚」孟郊的典故。(王建安 攝影)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象更新,百花盛開。廣袤的大地呈現出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從城市到鄉村,從遊園到田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春天的身影。
  • 成語「牛溲馬勃」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和一個歷史典故有關,長見識
    中國漢語博大精深,語言是我們思想交流的工具,而成語是我們離不開的精彩詞句。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我們說話時成語出口成章,成語已經印在了我們的大腦中。儘管我們對常用的成語很熟悉,但它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很多成語的出處不甚了解,當然就有經常用錯成語的尷尬情況。
  • 邯鄲成語典故苑
    在邯鄲,能聽能看又有典故的地方真還不少,成語典故苑就是一處在邯鄲市西北部的趙苑內開闢的一個主題文化公園。
  • 成語典故 邯鄲最富
    負荊請罪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澱,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提煉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這些成語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就有500條之多。
  • 成語「樵柯爛盡」是什麼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今天的大話成語,為大家帶來2個成語,分別是青門種瓜和樵柯爛盡,這2個成語背後都有歷史典故,而讀懂成語最主要的就是讀懂背後的歷史,一個成語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成語就是一種人生。青門種瓜 (qīng mén zhòng guā)這句成語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蕭何,當年劉邦得天下,是靠蕭何、張良、韓信,人稱「漢三傑」。劉邦得了天下後,有人說燕王臧荼有反心,劉邦稱帝的第一年就把燕王臧荼以謀反罪殺了。
  • 成語「入幕之賓」是啥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漲知識了!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彙,但是有很多成語比較冷門,我們很少用到,但是背後的道理卻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想要學好成語,就應該讀懂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這樣才能更好的應用成語。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解兩個成語,分別是入幕之賓和請君入甕,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讀懂背後的歷史典故,你就豁然開朗了!
  • 古代歷史典故-成語故事雕塑
    孔融讓梨雕塑,歷史典故雕塑,園林景觀雕塑 歷史典故雕塑,古代人物雕塑,大型廣場雕塑 古代名人雕塑,歷史典故雕塑,孔融讓梨雕塑 嶽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嶽飛投軍抗遼。
  • 成語「驥服鹽車」到底是啥意思,讀懂這個歷史典故,才會豁然開朗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今天我們來講2個冷門成語,分別是困獸猶鬥和驥服鹽車 ,這2個成語其實都和歷史典故有關,而我們讀成語,只要理解了歷史典故,才能真正懂得成語的真實內涵。驥服鹽車 (jì fú yán chē)這句成語出自《戰國策·楚策四》,」驥」是指千裡馬,這句成語是說千裡馬拉著裝鹽的車,據說古時候的千裡馬,是日行千裡的寶馬良駒,在戰場上將軍最希望的是擁有一匹寶馬。
  • 成語「唾面自乾」是什麼意思?出自什麼典故,褒義?貶義?
    中國的成語,多是自古代流傳,代表了一個又一個或褒或貶的含有些微引人深思小寓意的典故。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唾面自乾」這樣一個成語。從它的字面意思來看,「唾」自然是吐口水,「面」在這裡則是臉面,「自幹」就是自己幹掉。我們加上介詞、語境等,合起來正是被人吐了口水在臉上,等它自己幹掉。
  •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邯鄲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燦爛的古典文化,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是當之無愧的「成語之都」。據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曙光第二小學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傳統經典文化,在學校推出【成語典故,薪火相傳】系列活動,並制定了跟著成語遊邯鄲系列校本課程,將教育理念與地方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向學生們講授和宣傳古典文化知識,受到了學生
  • 成語「鯉魚跳龍門」,背後有一個悽美的典故,是什麼?
    很多成語的來歷,都有一個典故,「鯉魚跳龍門」也不例外。「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那麼,它的典故是什麼呢?相傳,禹闢伊闕以後,河水湍急。那時候,龍門還沒有鑿開,伊水流到洛陽就被龍門山擋住了,河水在山南積聚成了一個大湖。而黃河中的鯉魚聽說龍門的風景很好看,都想去飽飽眼福。於是,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出發,遊過了洛河,順著伊河逆流而上來到了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是,鯉魚們被難住了。因為龍門山上沒有水路,它們不能上去,只好聚積在北山腳下。
  • 邯鄲3000年不改名,還是著名成語典故之都,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城市
    在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一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便不顧路途遙遠,到邯鄲去學習當地百姓的走路姿勢。於是,他不但沒學會邯鄲人走路的姿勢,而且忘了自己原來的走路姿勢,最後只好爬著回去。那就是成語「邯鄲學步」。這件事發生在今天河北邯鄲的邯鄲——邯鄲。
  • 橘生淮南 讓成語典故「活」起來
    「事實上,源出《淮南子》的成語典故,只是淮南豐富厚重的成語典故資源中的一部分。」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告訴記者,淮南成語典故除了源自《淮南子》,還有另外三個出處:壽州古城、八公山、淮南國。源自壽州古城的成語典故。壽州古城,歷史上「三為都城、六為郡治」,在漫長歷史演進中,這裡誕生了眾多成語典故。
  • 中華文化的精髓—成語!淺談那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語
    因為它的分類眾多,不僅有大眾語言,還有各種生僻字、白話文、文言文。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成語、諺語、歇後語。很多詞語不僅讀音有四種,還分別有幾個釋義,這也是令很多外國友人學漢語頭疼的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中華文化的語言精髓—成語,淺析他們背後的歷史典故。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撥雲見霧尋歷史,水落石出現真相。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一、俗語的典故古代的一些成語並不是古人憑空想像的,這些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的成語背後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學好、用好這些俗語,背後的典故後人也應該知道。
  • 大名成語典故——短見薄識
    《大名成語典故》由李文軍同志主編,2017年12月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有關大名縣的歷史文化研究專著,通過解析與大名縣有關的成語及成語背後的故事與人物,採取敘事寫人的表現形式,濃縮提煉了大名兩千年來的燦爛輝煌。李文軍,男,1969年9月出生,大名縣大名鎮人,大學文化,教育學學士。
  • 成語「竊時肆暴」到底啥意思,原來和一個歷史典故有關,長見識了
    今天我們來講2個成語,分別是竊時肆暴、青氈舊物,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竊時肆暴和老鼠有很大的關係,而青氈舊物和書法家有關。讀懂這2個歷史典故,你就會準確應用成語啦!竊時肆暴這句成語出自唐代柳宗元《三戒·序》卷中的一則故事。說是在永州有一戶人家,主人的生肖是屬鼠的。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奸臣,每個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是漢語中的璀璨明珠,寥寥幾個字,便能夠道盡百轉千回的情感。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肝膽相照的故事,令人欽佩;有情有義的故事,讓人感動;生死難解的情緣,令人唏噓……這些成語分別與一位歷史奸臣有關。從這些典故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人如何!
  • 【我為隊員講故事】窮圖匕見——一個由歷史典故引出的成語故事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成語故事叫《窮圖匕見》。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個成語呢?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雖然不多,但是歷史好的小朋友肯定知道,這個成語的背後有一個非常非常著名的歷史典故呢。首先我們把時間線退回到戰國末期,那個時候秦國非常強大,漸漸的把其他國家都吞併了,這時原先在秦國當人質的燕國太子丹偷偷的逃回到了燕國,回國後他廣交天下英豪,於是讓他認識了一個足智多謀的人——荊軻。自從見到荊軻以後,太子丹便把自己吃的飯、穿的衣服都分享給荊軻,就連自己坐的馬車都要和荊軻一起乘坐,目的就是為了告訴荊軻,「荊軻啊,我可是把你當好兄弟的,你一定要幫我去除掉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