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地球的「活化石」——姥鯊的基因組

2021-02-08 諾禾科服


姥鯊是鯊魚的一種,提起鯊魚,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在我們的印象中鯊魚是海洋中最兇猛的魚類之一,而且鯊魚對血的敏感度特別強,能夠嗅到幾公裡以外的血腥味。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對鯊魚的印象。但是你知道鯊魚在地球上生存了多長時間了嗎?你知道鯊魚是軟骨類動物嗎?你知道鯊魚具有特殊的免疫機制嗎?本期給大家介紹一篇關於姥鯊基因組的文章,帶你刷新對鯊魚的認識。


>>>>鯊魚生存史


關於鯊魚的生存時間,據研究表明鯊魚早在4億2千萬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為止保守估計鯊魚在地球上生存了將近5億年的歷史,是一種極其古老的魚。5億年究竟是一個什麼數字概念,下面以恐龍、人類作為例子來比較一下,早在恐龍出現之前,鯊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將近3億年的時間。從第一隻恐龍出現,到最後一隻恐龍轟然倒地,恐龍在地球上經歷了一億六千三百萬年的輝煌歷程。




而作為目前所有物種統治者的人類的歷史更是有限,人類的歷史分為史前史和文明史兩部分,史前史據考古學家估計大概有200萬~500萬年,而文明史只有屈屈五千年的歷史。作為陸地兩大霸主(恐龍和人類)生存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鯊的一半;同時在這五億年漫長時間內,這個龐然大物先後躲過地球上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的滅絕死於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至今仍自由的遨遊在海的世界裡,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大的活化石,更令人驚奇的是,它的形態在幾億年間都沒發生較大的變化。那麼它的基因組有什麼特性呢?


>>>>鯊魚基因組特徵


下面我們以姥鯊作為鯊的一種代表,從基因組學角度解析鯊的生物學特性。通過測序得知,姥鯊的基因組大小只有1Gb左右,大小相當於人的三分之一左右(人的基因組大小約為3Gb);對姥鯊的基因組進行組裝,組裝結果顯示ContigN50達到46.6Kb;ScaffoldN50為4.5Mb;GC含量為42.3%;具體組裝指標如下表所示:


表1 姥鯊的組裝指標 



對其基因組進行注釋發現,姥鯊基因組大約含有18,872個編碼蛋白的基因,同時含有較多的MiRNA基因座(693個基因,136個基因家族),比硬骨魚斑馬魚要多(344個基因,94個基因家族),但是要少於人(1527個基因,558個基因家族);姥鯊中存在的新的miRNAs在一些特有組織表達量較高。同時在姥鯊中存在一些較保守的基因在哺乳動物中仍在存在,但是這些保守的基因在硬骨魚中卻不存在。


>>>>姥鯊的進化地位


姥鯊是軟骨魚類,傳統的生物學分類方法是根據動物的形態和生理等進行分類,對於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進行分類時存在一定的爭議,在本研究中,基於全基因組的699個直系同源基因進行系統進化樹構建,通過進化樹分析發現軟骨魚類的分類地位與傳統的分類方法一致。


圖1 通過系統進化樹判斷姥鯊的進化地位


>>>>姥鯊 「體型無變化」 機制探究


通過對線粒體和外顯子的核酸替換率評估姥鯊的進化速率,發現姥鯊進化速度低於現有的哺乳動物,本研究中採用699個直系同源基因進行重新評估分子進化率,以海鰻為外群,發現姥鯊的分子進化速率要遠低於其他脊椎類動物;相比之下,硬骨魚中的棘魚和斑馬魚的進化速度最快(603個基因獲得,103個基因丟失);除此之外,姥鯊的基因組中還表現出內含子突變率低以及染色體重組率低等特點。


對姥鯊基因組進行共線性分析,與雞的基因組以及人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發現,姥鯊中將近93%的Scaffold都能和雞的染色體形成1對1的共線性。通過對硬骨魚、姥鯊以及雞等進行兩兩比較發現,硬骨魚在進化過程中存在較多的染色體易位、斷裂以及融合等現象。由於基因組進化速率較慢,基因決定表型,這也從側面解釋姥鯊在幾億年間體型無較大變化的原因。


圖2姥鯊在所有脊椎動物中進化速度最慢



 圖3 姥鯊的Scaffold與雞和斑馬魚等進行共線性分析


>>>>姥鯊 「無骨機制」探究


姥鯊屬於軟骨魚綱類,軟骨魚與硬骨魚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軟骨魚的骨頭並沒有被鈣化。在本研究中,完成對姥鯊基因組組裝後,我們對所有參與骨骼形成的基因進行了研究。與硬骨魚相比,姥鯊基因組中缺少分泌型鈣結合蛋白(SCPP)基因家族,這個基因家族編碼多種磷酸蛋白,其中多種磷酸蛋白參與骨的骨化作用;同時SCPP基因家族對於骨發育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鯊老基因組由於缺失SSCP基因家族可能是導致不能形成真骨的原因。為了驗證這一假說,本研究在斑馬魚上進行相應的Knockout實驗,進一步驗證這一假說。


>>>>姥鯊特殊免疫機制


對姥鯊的免疫系統進行分析,分析發現在姥鯊體內並沒有發現輔助性T細胞,這類免疫細胞通常被認為是脊椎動物防禦病毒和細菌感染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人類中當體內的輔助性T細胞被HIV病毒破壞時,愛滋病患者最終會死於病毒或者細菌的感染。但在姥鯊這種長壽且免疫系統強大的動物內沒有發現,說明姥鯊在抵禦各種病毒細菌的感染時可能有另一套免疫殺菌的機制,至於具體機制尚不清楚。這項研究刷新了人們對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認識,脊椎動物中除了輔助性T細胞還應該存在其他免疫殺菌機制。



圖4 T細胞系在哺乳動物和軟骨魚綱中分布狀況


本期全基因組測序先給大家講到此,如有疑問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哈!


諾禾致源始終提供領先的基因組學解決方案,如果您有想法請攜手我們一起,使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真正惠及於民,諾禾致源動植物De novo事業部竭誠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校園招聘正在進行中

尋「人」之旅——青島站

宣講時間:3月30日  18:00

宣講地點:中國海洋大學  魚山校區科學館111

尋「人」之旅——北京站

宣講時間:3月31日  18:30

宣講地點:北京大學醫學部   逸夫教學樓409

我們來了,同學,你準備好了嗎?~

點此處了解校招詳情


參考文獻:

Venkatensh B, Lee AP, Ravi V, et al. Elephant shark genome provides unique insights into gnat hostome evolution. Nature. 2014, 505(7482): 174-9.


劉同欣(De novo 事業部)丨文案

王鋼丨編輯

配圖來源於網絡,侵刪




為你讀文獻

為你分享資源

為你分析研究思路

為你提供最前沿的科研動態

學霸,逗逼,科學家,文藝青年同在!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完成地球上最小動物的基因組揭秘
    它只有人類的卵細胞那麼大,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小的一種動物。 受限於極小的體形,這種蟲只能啃噬葉子上養分相對貧乏的表皮。植物的表皮不僅養分低,而且有著植物的天然免疫力所分泌的毒素,以抵抗食草動物的侵襲。 可是番茄銹蟎吃著低養分的食物,還能夠抵抗這些毒素,並在短時間內大量的繁殖。
  • 地球上還有活的恐龍嗎?為什麼簡單的動物活下來了而恐龍沒有?
    地球上人類未知的地方還有太多,所以還有沒有活的恐龍存在我們也不能有一個肯定的回覆。可能我們地球沒有,在宇宙中另外一個星球上也有也說不定。雖然在地球上沒有讓恐龍漫步的土地——像史匹柏描繪的那般(至少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但是想一下,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周圍沒有與滅絕的恐龍同時代的動物。
  • 武漢大學領銜完成首個蠍子基因組測序
    昨日獲悉,美國《科學》雜誌及其國際性非營利出版機構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剛剛評選出2013年度「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組學研究」,由武漢大學領銜完成的「馬氏正鉗蠍基因組測序」入選。對該項研究的評價指出:蠍子是眾所周知的活化石。馬氏正鉗蠍基因組含有3.2萬多個蛋白編碼基因,比人類多1萬個基因。
  • 鯨鯊是地球上最大的魚,可為什麼它只吃小魚小蝦?
    除了鯨鯊之外,還有兩種濾食性鯊魚——姥鯊和巨口鯊,姥鯊可以長到12.27米19噸,巨口鯊可以長到7.1米1.1噸重。鯨鯊作為現存最大的魚類,自然比這兩種更大些。最典型的濾食性動物鬚鯨也很大(鯨鯊是魚,鯨不是魚),最大的鬚鯨就是藍鯨,是地球史上已知的最大動物。最小的鬚鯨就是小露脊鯨,可以長到6.5米3.5噸。濾食性鯊魚和鬚鯨明明吃的都是小魚小蝦,為啥能長得這麼大呢?首先就是能量消耗少,它們無需消耗太多能量用於捕殺獵物。
  • 桂東發現「植物活化石」之稱的龍蝦花
    早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龍蝦花就在地球上逢勃地生長著。後來,第四紀大陸冰川的活動,酷寒的氣候,造成龍蝦花植物大滅絕,只有那些生態環境極好的地方才存活了下來。科學界把那些經過了冰川侵襲殘留下的古老孑遺植物稱之為「冰川元老」、「植物活化石」。  桂東縣是「動植物王國」、「南北植物的走廊」,境內擁有植物2000餘種,珍稀木本植物32種,珍稀草本植物4種。
  • 這些植物是中國現存的「植物活化石」,你都知道哪些?
    中國現存的「植物活化石」銀杏:銀杏是銀杏科的落葉大喬木。是世界著名樹種。一萬年前廣泛分布於東亞、西歐、以及北美地區,但是在地球發生第四紀冰川後,各地的本屬植物都遭到滅絕。僅在中國的華中地區倖存下來一些,因此「水杉」也被稱為活化石,1941年首次在湖北利川縣發現,是中國的有一種瀕危植物物種。水杉現在在國內被廣泛栽培,國外也有50多個國家引種,供園林和景區綠化美化之用,其樹幹直立挺拔,枝葉扶疏秀麗,極具美感。
  • 芡實與金魚藻三代基因組揭示早期被子植物演化
    ,通過與其它代表性陸生被子植物代表基因組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分析,揭示了早期被子植物的複雜演化歷史。 被子植物,或稱開花植物,是地球上多樣化程度和物種豐富度最高的類群之一,早期被子植物的突然出現和迅速多樣化使被子植物的起源成為著名的達爾文「討厭之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極大地解決了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問題,但是主要分支之間的演化歷史始終存在爭議。
  • 基因組測序:尋找中國純種綠孔雀
    她手中的報告顯示,現在地球上物種消亡的速度正在加快,有千餘種瀕危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用新的基因組測序技術,比對純種與有其他物種產生基因交流的孔雀,比對國外同行公開的基因組數據,楊曉君團隊轉戰雲南橫斷山和大小保護區,終於找到了六七隻「寶貝」,並帶到精心模仿野外生境的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實驗室。
  • 它是動物界活化石,明明是爬行動物,卻學會了飛行
    如今的地球,已經在宇宙中旋轉了40多億年,而在這40多億年中,人類卻只參與了一小部分。人類想知道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最終將會進化成什麼模樣?此前,曾有研究人員稱,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來源於海洋,無論是陸地上的爬行哺乳動物,還是天上飛的鳥類,他們的祖先都是魚類。如果這樣推算的話,人類的祖先是否也將是一條魚?一種神秘的爬行動物 動物界的活化石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爬行動物,之所以說它神秘,共有三點原因。
  • 與恐龍同時代 最古老「活化石」植物在廬山引種成功(圖)
    日前,我省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活化石」植物瓦勒邁松繁殖技術的研究,在廬山植物園引種取得成功。瓦勒邁松與其他植物有何不一樣?為什麼會如此有價值?本報邀請廬山植物園專家解讀瓦勒邁松不為人知的故事。
  • 「植物活化石」龍蝦花——天柱縣地湖鄉見聞二
    龍蝦花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開花植物之一,因其花形如龍蝦而得名,小花稱「米蝦」,中花叫「河蝦」,大花謂「對蝦」。據有關資料記載,一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龍蝦花就在地球上生長著。歷經第四紀大陸冰川的活動後,大部分地區的龍蝦花滅絕了,現存的龍蝦花就有"植物活化石"之稱。
  • 「人類文明活化石」的滄桑巨變
    因為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白褲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70年來,從苦守荒地到向外發展,白褲瑤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明強夫妻二人養育了6個孩子,在過去,一家8口住在這一間泥瓦房裡,孩子就睡在用樹枝、木板搭建起來的隔層上,床上只有一床被子。雖然生活困難,但靠著李明強在外地打工,生活條件還能緩慢地改善。
  • 基因組學——分子技術
    基因組學的發展讓生命數位化成為了可能,通過分析一個或數個個體的全基因組序列來構建該物種的參考序列,據此,生命世界將描繪出其所有物種演化與親緣關係的「生命樹」。
  • 科學網—高質量核桃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
    核桃基因組圖譜   裴東供圖 本報訊 核桃是世界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珍貴用材樹種,核桃堅果位居世界「四大堅果」之首。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聯合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西藏農牧科學院開展了核桃基因組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中國破譯深紋核桃全基因組
    本文轉自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雲南楚雄2月2日電 (記者馬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李唯奇博士2日在雲南楚雄摩爾農莊生物科技開發公司向媒體發布:由他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與廣州基迪奧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完成了我國首個深紋核桃全基因組測序,繪製出核桃基因組圖譜
  • 決戰基因組內幕:克雷格·文特爾的傳奇 - 東方網
    文特爾有剽竊之嫌隨著6月26日柯林頓在白宮宣布人類基因組草圖完成,克雷格·文特爾簡直成了很多美國人心目中的上帝,一些敬慕者和他的股東也把他看成是破譯基因之謎的科學怪才。兩年前,文特爾宣布成立塞萊拉基因組公司,並親任公司總裁和首席科技官。正是得益於他的遠見卓識,塞萊拉公司才有膽量宣稱他們在人類基因組破譯方面走在了其他組織的前面。
  • 有植物中的「活化石」之稱的古老樹種
    地球上現存的松杉植物,多是幾千萬年以前的古老樹種,有植物中的「活化石」之稱。1992年3月10日,正值中國植樹節前夕,為了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郵電部發行了《杉樹》特種郵票,全套4枚。(4-1)為「水杉」。主圖為水杉的球果枝,背景為水杉的整體形態。
  • 中國「十大名花」基因組研究的最新進展(上)
    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基因組逐漸成為花卉的研究熱點之一,NC、NG、NP也頻現其研究成果。基於此,接下來兩期推文,小編將逐一介紹「十大名花」基因組研究的最新進展。冰心玉質,古香自異,盛開在寒冬的梅花,象徵著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其基因組的研究進展如下:1.
  • 「趣說中藥」人參,植物界的活化石,補藥中的勞斯萊斯!
    好多啦——精靈人參卡植物界的活化石古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推斷,人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遺植物(即活化石植物)之一。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極為繁盛的第三紀(距今6500萬-180萬年),人參在植物界廣為繁衍,跟植物活化石代表銀杏同屬一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人參並用文字記載的國家。《甲骨文合集》中就有象形文字「參」:上部為地上部分,莖上生著多個核果狀漿果;下部則代表著人參的根莖。忍不住又要感慨一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 利用宏基因組數據組裝巨病毒基因組的優勢與限制
    巨病毒(NCLDV)的基因組大小可高達數百萬鹼基,並廣泛存在於海洋和陸地的生態系統之中,目前已有研究報導通過宏基因組從環境中成功獲得病毒基因組。說明宏基因組用於病毒基因組研究具有潛在的價值,有助於對病毒生態學和進化史等方面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