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嚴璐
本期編輯 | Leo
責任編輯 | 侯立東
來源 | 孔子學院雜誌
作者時任肯尼索州立大學孔子學院教師
踢毽子是中國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體育活動。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樂趣無窮。古時踢毽子在民間就很盛行。在兒童中間,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 「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裡踢外拐, 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郭七正《踢毽子》)
就是這樣一枚小小的毽子,在嚴璐任教的美國小學裡, 出乎意料地成為了所有孩子喜愛的「明星遊戲」,掀起了踢毽子的熱潮。
這股踢毽子 「熱潮」還要從孔子學院的中文課說起。聖誕節過後,孔子學院總部的教科書到了。學校的娃兒們翻看《漢語樂園》的每一頁都覺得津津有味。嚴老師上課時正好講到第9頁, 上面的插圖介紹了踢毽子的有趣玩法。這群美國孩子們對毽子毫無耳聞,立刻好奇地問,「嚴老師,這是什麼呀?」
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嚴老師專門找了幾個毽子帶到課堂上。一開始,都是嚴老師踢,嚴老師一邊踢,一邊讓孩子們用中文為她數數。但沒多久他們就按捺不住想自己試試。孩子們人數多,毽子數目有限,嚴老師靈機一動,利用這股熱情, 把「學」與「玩」結合了起來。要求誰能回答對五個漢語問題,就可以上來試踢,回答對十個問題,可以把毽子帶回家練習。
想出的這個辦法雖然不能解決大多數孩子對毽子的渴望,但是卻幫助了嚴老師的教學。孩子們為了能回答出更多的問題,上課時愈發認真,回答問題也更加積極,很多比較難的知識點,例如十二生肖,中國傳統節日等文化知識都能掌握得很好。因為有這樣的動力,很容易就達到了教學目標。
不久,孔子學院有老師回國,嚴老師請她帶來了更多的雞毛毽子。毽子多了,練習的機會也多了,這股學習和踢毽子的熱情越來越高漲,能把毽子贏回家成為孩子們學習漢語的最大動力。這些美國娃們踢起毽子來也是相當的勤奮,三年級的小姑娘安娜放學後總是很早來教室練習踢毽子,四年級的哈裡森是全校第一個踢過10 個的學生…… 嚴老師常常會看見他們在課外活動中,不玩橄欖球,不玩棒球,而是在熱火朝天地踢毽子,甚至在非漢語課時間,也總是要第一時間告訴嚴老師他們的新紀錄。起初孩子們只能踢上三五個,慢慢地,十個、十五個,再到後來,二十個、三十個也是小菜一碟了。
為了迎合他們的遊戲熱情,在玩耍中感受中國文化的樂趣,嚴老師在全校專門舉行了為期一周的踢毽子比賽。有的孩子甚至讓家人用數位相機、itouch 等電子設備記錄下最新成績給嚴老師看,以此證明自己的進步。每天早晨,嚴老師的漢語教室門口常常擠滿了手拿毽子的學生們,他們迫不及待地要求更新自己的最高紀錄。每個人的當日最高成績會時刻在學校走廊裡的比賽記分海報上顯示。每天放學後,這個海報前總是擠滿了睜大眼睛關注「賽況」的孩子們。
到了比賽頒獎的那天,嚴老師專門製作了一個踢毽子視頻在全校播放。從一開始的滑稽姿勢,到後來能掌控自如踢到三十、四十個的「進步過程」。歡聲笑語洋溢在整個教室裡。獲得了前五名的孩子還得到了孔子學院總部的小禮品。
毽子雖小,但魅力十足。活動便於開展,對場地要求不高。既可以比次數,也可以比連踢的時間,還可以比踢的花樣。許多老師和家長也對這個如此快樂的活動格外讚許。小小的毽子雖然不會讓這群美國孩子學會說更多的中文詞句,記住更多的文化內容,但是它也是我們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遊戲,讓孩子們在學習之餘,能通過咱的「中國雞毛毽」放鬆自己獲得無限的樂趣,身心得到鍛鍊,這對中國文化也算是一種別樣的傳播吧。
為了更好地在美國推廣毽球,弘揚中國民族文化,2012年底至2014年,陸學仁老師受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毽球協會和國際毽球聯合會的委派,到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市,開展宣介推廣毽球的相關工作。工作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休斯頓領事館的大力支持,以及休斯頓和深圳姐妹友好城市協會的幫助。相繼在德克薩斯州南方大學孔子學院、華盛中文學校、美南江蘇總會、休斯頓市聖保羅國際學校、休斯頓市西部高中、休斯頓市英中小學、中華文化服務中心、中國領事館職工家屬中心等單位宣傳推廣毽球,更親自當教練並給各單位贈送毽球、毽球書籍以及毽球宣傳片等。期間中國毽球協會秘書長魏勇帶隊,率領中國青少年毽球代表團出訪休斯頓市,先後在當地十七個單位進行了24場毽球的展示表演。德克薩斯州南方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陳英教授對毽球項目非常感興趣,委託魏勇先生,回國後向國家漢辦匯報,希望爭取國家漢辦的政策支持,通過世界各國的孔子學院開展毽球教學,從當地青少年開始認識毽球,喜歡毽球,普及毽球,讓中華傳統文化毽球項目推廣到全世界。
視頻時長04分:25秒
國際毽球:第21屆匈牙利世界毽球公開賽
義大利維羅納國際傳統文化節 重慶花毽女神驚豔義大利
陸學仁:再談深圳毽球小將國際毽壇奪冠歷程
國際裁判常亮:期待毽球項目競賽規則早日達到世界統一!
中越毽球技術差別的剖析︱國際頻道
毽球在德國 | 一個外國人和他的毽球時光
毽球人物︱陸學仁與毽球的不了緣
聲明
本文來自孔子學院雜誌授權發布文章,未得到孔子學院雜誌授權請勿轉載,不代表毽球在線媒體的觀點和立場。
監製/Amos 主編/蔡一毽
品牌顧問/魏建玲 技術指導/陸學仁 李春恆
賽事顧問/龍同勝 賽事指導/郭志剛
中國首個專業毽球發布平臺,中山明日毽球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運營,報導國內外毽球運動最新資訊、深入解讀毽球人物故事、解析花毽、毽球知識,打造毽友間交流、互動、分享,集資訊媒體、教育培訓、賽事運營的權威新型平臺以及毽球運動及周邊專業運動裝備的商城服務,致力於毽球這項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廣。
聯絡我們:0760-22559951
投稿聯繫:2778281556@qq.com
官方網站:www.jianqiusports.com
官方商城:www.yijiansports.com
商城客服:QQ34632282358 微信:oohlovecn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方裝備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