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研究者為逐漸流失的硯銘文化擔憂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粵研究者為逐漸流失的硯銘文化擔憂

  中新社肇慶5月7日電 題:粵研究者為逐漸流失的硯銘文化擔憂

  中新社記者 黃耀輝

  潛心多年研究中華硯文化的廣東肇慶市機關公務員、端硯文化人黃振平7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中華硯文化是由硯臺、硯雕、硯銘文化組成的,他在自己新出版的《硯銘與硯雕》專著中,對目前行業內逐漸流失的硯銘文化感到擔憂,稱傳承中華硯文化應堅持硯文化精髓「完整性」。

  黃振平說,目前好硯之人,只看重硯臺的先天材質,忽略硯臺後天的硯銘與硯雕的工藝價值與文化藝術,誤讀了民族硯文化的歷史價值。

  據考證,「銘」始於漢魏時期,包括字、句、詩、詞、對、賦,原為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敘述功德的文字,其範圍原只限於墓志銘、碑刻和石刻,後被讀書人熱捧用於硯臺、硯屏、硯盒、筆筒等日用品器物,堪稱中華傳統文化的奇葩。

  黃振平舉例稱,蘇東坡在清花硯上刻下硯銘:「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後據硯界考證,其所言為古時開採端硯硯石的艱辛場面,既是端硯歷史的沉澱,也是一種人文的回憶,更為後人研究貴為「國寶」的端硯發展烙下歷史佐證,是研究傳統中華硯文化的「活化石」。

  肇慶有「中國硯都」美譽,當地盛產的端硯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首。史料記載,宋徽宗明詔限定到肇慶任官者每人最多擁有兩方端硯;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題款端硯的詩跋。

  作為肇慶人,黃振平自小受中華硯文化薰陶,見地獨到。他認為,硯是有靈性的,其靈性蘊藏在潛在的社會文化中,其社會文化影響著中國千百年,而硯銘就是硯臺的身份證,是歷史的縮影。

  據他介紹,2007年7月,西泠印社拍賣公司在杭州首推名硯專場上,硯銘在硯臺拍賣中起到「槓桿」作用,在所有留下硯銘的117方歷史名硯中成交115方,錄得高達98.29%的成交率,其中「清伊秉綬等銘大西洞端硯」成交價為96.8萬元人民幣;「清吳昌碩等銘端溪合同硯」、「吳湖帆等銘大西洞端硯」拍得71.5萬元。

  據肇慶市端硯協會秘書長王建華介紹,目前中國內地制硯界中,制硯人存在忽視「硯銘」價值的現象,往往以硯石質地、硯雕工藝美術「填補」硯臺的收藏價值。

  據記者了解,《硯銘與硯雕》是目前中國內地首部以研究硯銘與硯雕為主題的專著。黃振平多年研究表明,從古至今,制硯工在硯臺製作過程中,都把各時代的工藝特色融入硯臺;把時政、文字、文學、繪畫、書法、金石、雕刻等匯集於硯臺之中,成為彰顯硯臺在各歷史時期硯雕工藝美術的聚焦點,因此,硯銘也被視作硯文化收藏中的「風向標」。

  黃振平說,2010年5月,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古董珍玩之清乾隆「乾隆御用」並題詩的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以1400萬元成交,創硯臺拍賣世界紀錄,表明「硯貴有銘,身價倍增」。

  王建華說,事實上,硯銘對歷史文化、收藏價值及投資空間有潛在「含金量」。他表示,硯臺、硯銘、硯雕是硯文化的「整體」,作為民族傳統的制硯人,在制硯過程中更應注重硯臺留有「硯銘」空間。

相關焦點

  • 從硯銘看硯文化
    明代顧從義摹刻石鼓文淄硯清吳昌碩銘文硯清高鳳翰玉帶池端硯淄硯作為傳統文化瑰寶,我們有責任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讓淄硯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賦能,讓人們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認知中華文化的優秀品格。
  • 中泰說硯
    成韻的其內容一般來說,都是與硯有關的詩文詞句,或言志,或讚美,或評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硯銘。 硯銘不僅要求文字成韻,而且在書寫時,還要講究布局,講究章法,尤如書法作品的創作,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都可運用其中。硯銘一般刻在硯的背面,也有刻在硯首和硯側的。硯銘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顯示出了其特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故有了「硯以銘文為貴」一說。然而,硯銘也是有優有劣的,不可一概而論。
  • 金暉:靜聽石語 琢硯大成
    山東是古齊魯之邦、孔孟之鄉,文化源遠流長,制硯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已初定其型,秦漢時期製作工藝臻於完善,隋、唐、晉時期達到鼎盛。魯硯,是山東各地所產硯種的總稱,品類繁多,琢硯工藝代有發展,素有「齊筆魯硯」之美譽。在中國硯文化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 歷代名硯欣賞一
    __研背銘和軒氏,不知何許人,銘辭豪邁,斷非庸流。買時出銀十餅,添嵌古古玉,修匣加十之二,石農刻銘。<br /> 2. _乙卯清明前三日,此硯端溪水巖細潤發墨,琢工渾樸舒展,為直腳風字,銘有「紫雲」二字。可名風口口之研。予得此研日之 課詩習字,老當益壯。鈍記。<br /> 布面硯套題籤:紫雲研,石友藏。
  • 孫家潭|《明歙州如意池大硯》作「慶堂(吉祥隆盛)之寶」組銘
    硯背雙乳足粗實,凸狀有韻,盡顯其豐腴之美。大硯正背面(刻銘)圖片此歙石大硯型工味俱佳,硯面顯彩帶紋理,天妒紅顏,佳硯有瑕,左上角老殘,從背後觀察原有鋸釘修復,可惜歲久遺失 ,徒嘆奈何…… 「百事翻從缺陷好」餘以殘為美,視損為全
  • 嶽飛的硯銘不是「不磷不溜」
    【求疵】在《趣說字詞句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年3月)中,有篇題為《「座右銘」的功用》的文章,說到了南宋名將嶽飛的一方端硯,其中寫道:「背鐫『堅持守白,不磷不溜』八字,字為行書……嶽飛就是以這一銘文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準則。」
  • 鄉邦文化研究者的一手資料
    除此之外,不知名者多,價值也不小,皆為鄉邦文化研究者的一手資料。學術研究成果的出新,仰仗新史料的發現與挖掘,蕭文立《校定本出版弁言》云:「夫近世中國學術所以大異於往昔者,曰甲骨卜辭之學,曰敦煌石室之學,曰流沙墜簡之學,曰大庫史料之學,皆因新發現而成顯學,治其學者不囿於中土,駸駸焉為國際漢學界主流。」因其稀見,且多為首次公開,半磚片瓦,殘石斷碑,無用者以為廢棄,利用者珍若拱璧。
  • 硯賞——清宮制硯和藏硯
    硯臺之家,傳承和推廣硯文化特別鳴謝:原研齋
  • 超級硯賞——歷代名硯
    _硯為舊雨所遺,喜其形古怪,留為枕秘。康熙壬戌與禾郡朱錫鬯、李武曾同寓都門,孫少宰過而賞之,此萬州金星石,過端溪遠甚,即請少宰銘之,錫鬯隸焉,吳江潘耒。說明: _隨形硯,隨璞而作,彰顯了硯石的自然之美,幾名文士合作銘文,更添了幾分雅趣。配脫胎漆盒。
  • 硯林趣事︱寧斷炊,不售硯.
    清·金農(1687-1736),字壽門,號冬心,康、乾時期傑出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生平愛硯、識硯,又善銘硯,自稱「百二硯田富翁」。自云:『將攜之謁閻羅王,其痴可笑亦可愛可傳也。』」 高鳳翰稱王虙艸寶該方瓦硯猶如護頭目,寧斷炊枵腹亦絕不脫售易米,並雲身後將攜之同置壙中。清·黃任(1683-1768)亦愛硯如命,人稱「十硯公」,曾任廣東四會知縣多年,卸職後兩袖清風,「家居食貧,僦居委巷」,亦不售藏硯。凡此皆固窮不為苦,護硯如頭目,愛硯情深之人也。
  • 硯,不寫字也要供養一塊!
    蘇軾,米芾,葉小鸞,高南阜,紀曉嵐,黃莘田,汪鋆,袁沛,祁煥,金農,端方等歷代文人雅士,無不以硯呈品,以硯銘心,以硯為友,以硯為藏,以硯為樂。故若知人,品人,解人,弘人,硯實則密鑰也!    宋唐庚《古硯銘序》:「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
  • 硯臺收藏有講究 當代名硯市場看好
    隨著科技的發展,作為「文房」之一的硯臺已由普通的書寫用具逐漸變成書畫家們的專具或收藏品。近幾年硯臺收藏市場如何?
  • 西清硯譜,百硯千姿丨一眼千年,這些皇家典藏名硯美翻了
    這些與天地同壽的石頭製成的研盤,是為最早之硯,也是文房四寶中最為耐久者,得以流傳百世,成為中華文明的見證。當以筆書寫替代刀刻銅鑄文字時,硯因其「潤彼元墨,染此柔翰;申情寫意,經緯群言」而成為文人一生相伴的摯友,封之為「即墨侯」,並隨著時代的更迭而豐富發展,蔚為頗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 硯丨不寫字,你也會供養一塊!
    蘇軾,米芾,葉小鸞,高南阜,紀曉嵐,黃莘田,汪鋆,袁沛,祁煥,金農,端方等歷代文人雅士,無不以硯呈品,以硯銘心,以硯為友,以硯為藏,以硯為樂。故若知人,品人,解人,弘人,硯實則密鑰也!宋唐庚《古硯銘序》:「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
  • 晴雨樓藏硯品讀之(五十三):硯之大者
    需要四個人帶搬運工具來抬,這硯夠大了吧?假如不是科技水平的限制,假如當年有叉車,黃魯直先生是不是也會叉一方更大的回家?晁補之( 1053~1110)《大圓硯銘》:「黒月模,汗兩奴,利與黔突居,難與揭篋趨。爾圓其外,亦不可轉,視吾爾硯。」硯銘是不適宜實譯成白話文的。
  • 「中國硯都」即開票&粵體彩百萬元贈票同步上市開啟啦!
    「中國硯都」肇慶文化主題系列即開票和粵體彩百萬元贈票於今天同步上市開啟了!最高獎金可中25萬元!體彩活動贈票總金額100萬元!各位街坊,趕緊看過來吧!視頻製作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勇強12月5日上午,「中國硯都」肇慶文化主題系列即開票上市儀式在肇慶市牌坊廣場順利舉行。
  • 名硯鑑賞:甘肅洮硯為貢品而顯赫於當時宮廷或權貴之書房中
    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嘆不已。唐代柳宗元《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北宋著名鑑賞家趙希鵠《洞天青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 文房四寶,有硯才好
    正月初八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樂 聆聽雲上的聲音 筆墨紙硯,硯臺雖在末,卻是押尾之物,諸國皆有筆墨紙,而硯為中國獨有。
  • 典藏專輯丨上海博物館「惟硯作田」特展,名硯盡出!
    館藏各朝古硯,發展脈絡清晰,尤以明清文人題銘硯、著錄硯與近世巨匠陳端友制硯為館藏特色。本次展覽精選上博藏硯近百件,分為四大板塊。「實用與氣度」和「粗獷與厚樸」板塊分別展示漢之宋及元明的古硯。「良材與精工」板塊是展覽的重點,分新朝明風、佳材良工、形質性揚三個歷史階段展示清硯,尤其是清代文人硯。「近世巨匠」板塊則是20世紀制硯大師陳端友作品的專題陳列。
  • 攀枝花硯文化研究所——談石論硯文集(十二)
    1、用硯研墨的過程收心,凝神靜氣;2、用硯研出的墨層次更豐富,更適應書畫時,墨分五色的需求;3、另外還有用硯研出的墨不容易黏筆,易清洗……硯演變至當下又該如何?顯然是值得重點研究的。硯當如何,首先要知道硯為當下人制,當下人如何用硯,如何親近硯則是要深入觀察的。比如當今的職業書畫人用硯,用墨的需求與古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又比如寫小楷要用的硯和寫榜書要用的硯自然是會大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