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丨不寫字,你也會供養一塊!

2021-02-19 拙覺




·

·

yan shou

..

序 

硯,心之介,德之操,藝之媒也⋯
中國文人素來以文立言,

以行立德,以品立格,以硯傳思達藝是也。

……


蘇軾,米芾,葉小鸞,高南阜,紀曉嵐,黃莘田,汪鋆,袁沛,祁煥,金農,端方等歷代文人雅士,無不以硯呈品,以硯銘心,以硯為友,以硯為藏,以硯為樂。故若知人,品人,解人,弘人,硯實則密鑰也!


硯者,心之田也;

硯,幾乎就是中國文脈的總發源地。自造紙術發明以後,硯就應運而生了,而肇慶,婺源等地之異材,更因文人對硯文化之介入,使之成為文人藝術品格與生命狀態的象徵。哪怕是再細微的思緒,只要與硯有了交集,文明的藝術之花總會開放得風姿綽約,冰雪聰明。

硯者,眾藝集成;

中國藝術品紛繁浩雜,唯硯是集書法,篆刻,繪畫,雕塑,材質,詩文為一體的六合之藝。

唯硯將文人理想與工匠精神結合得如此相得意彰而風神逸趣⋯

硯,以眾妙之妙,令人愛不釋手;

硯,以眾雅之雅,令人遣情忘懷;

硯,以不言高情,令人唏噓悵往⋯         


詩言志

歌詠言

硯銘心

其實,每方硯都是一冊永遠的教科書。它是硯主人深刻而縝密的遐思,它是硯主人風致而清澈的雅望。

硯,是學問,是涵養,更是修行。

當你有福,有運與硯同喜同樂,因硯而產生的智慧靈光溫暖在手,啟迪在心的時侯,生命被放大,延展,時空被壓縮,穿越…

硯,就是文明,文化,文人歷久彌新的永動機

硯,如如不動

硯,吉祥止止

硯,高情雅重

——歲在丙申之春,新惠於逸齋

以上文字摘錄自劉新惠先生《硯說》



硯之詩

文人以文立言,以硯傳思達藝,一石一硯之上集書法、篆刻、繪畫、雕塑、材質、詩文為一體,它將文人理想與工匠精神結合得相得益彰而風神逸趣。文人墨客為之心旌搖曳,浮想聯翩,留下了許多詠硯、贊硯、銘硯的詩文。

宋唐庚《古硯銘序》:「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


李白《殷十一贈慄岡硯》:「殷侯三玄士,贈我慄岡硯。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天寒水不凍,日用心不倦。攜此臨墨池,還如對君面」。慄岡硯又稱「慄玉硯」,《硯史》贊其「理堅,色如慄,不甚著墨,為器甚佳。」


劉禹錫《謝柳子厚寄疊石硯》:「常時同硯席,寄硯感離群。清越敲寒玉,參差疊碧雲。」劉禹錫回憶昔日共用硯臺讀書寫詩的情景,贊硯擊之聲清越如「敲寒玉」,觀之形參差如「疊碧雲」。

元王冕《秋夜偶成其六》:「鐵硯磨穿燈火夜,貂裘敝盡風霜秋。」十年寒窗,磨穿鐵硯,只盼金榜題名,此中的「鐵」硯卻僅僅是一種比喻。

蘇東坡一生寫硯銘近三十首,幾乎佔了他全部銘文的一半。《硯箋•古硯》記他為所藏的端石蟾蜍硯題銘,曰:「蟾蜍爬沙到月窟,隱蔽光明入巖穴,琢磨黝赬出尤物,雕龍淵懿傾澥渤。」


白居易:「登樓詩八詠,置硯賦三都」登高賦詩,提筆研磨,非先置硯不可。




硯之形

硯的出處不可勝記,明代高濂在《燕閒清賞》中《論硯》載有:「萬州磁洞石硯、相州銅雀瓦硯、未央宮瓦頭硯、柳州柳石硯,出龍壁下;成州成石硯,出慄亭。瀘硯、濰硯、南劍州魯水硯、宿州樂石硯、虢州澄泥硯、登州駝基島石硯、歸州大陀石硯、江西寧府陶硯……」。


丨明版《燕閒清賞》善本 局部丨


硯的形制更是多種多樣,據宋高似孫《硯箋》所載,其形制「近雅者」即有:風池硯、玉堂硯、五臺硯、蓬萊硯……八稜硯,四直硯、蓮葉硯等二十餘種,宋唐積《歙州硯譜》所載宋代歙硯「樣制古雅者」又四十種,但論構造概括,不外乎硯堂、硯崗、硯池、硯唇、硯額、硯面、硯背、硯側這幾個部分。


硯之銘

硯有銘則貴,硯上鐫刻的文辭,無一不是硯主人的內心獨白與座右。它是折射先人情思,透視文人情懷,反咉德行操守的一面鏡子,硯拓更是由獨樂化為眾樂,將硯文化放大、延展。

硯牆右行書刻銘:廉則正,寬能受,惟其質之重厚,居君子之座右,滄門。

硯背留硯石原皮,仿前代斷碑形制刻行書大字,古色斑斕,逸趣橫生。






古硯、拓片互相映襯,別具一番韻味,下為部分古硯銘文:

清 陶齋款「雲濤」端硯

清山石中下刻「雲濤」硯名, 右刻詠硯一則:古香一握,松風謖謖,伴我石友,以寫心田。左刻:庚辰春仲上浣,六益主人得此硯, 屬井南作銘並書, 下白文印:陶齋。

清「陳鴻壽,李文田」銘雙面端硯

此硯銘文「一塵不染,白圭無玷,酬爾冰心,朱衣暗點」。

清「張廷濟」銘井田臥牛端硯

以端溪佳石雕成臥牛井田式長方硯,硯背張廷濟刻銘:「犁其外平其中,鋬井耕田八方既用,夜復旦予堯舜逢惟乎下之人之功」。左側硯牆刻:「不越陌不度阡,井爾井田爾田,秋大有雲與煙,牛乎牛汝安眠」,款刻「龍石銘」。右側硯牆刻「碧桃花館習字硯」。

 

收藏之物眾多,但唯有硯與文人之心最為貼近。藏硯即是藏詩書,賞硯猶勝讀書樂,其中嗅出的是墨翰負笈的縷縷書香,是古代文人墨客內心的獨白。





熱愛生活美學的世界裡

多個你

我們很幸運

本文轉自: 本土創意

圖文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拙覺整理編輯

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轉載請說明出處

| 拙覺 |

相關焦點

  • 硯,不寫字也要供養一塊!
    硯,不寫字也要供養一塊!硯,不寫字也要供養一塊!縮小字體放大字體收藏微博微信分享0  硯,不寫字也要供養一塊!  當你有福,有運與硯同喜同樂,因硯而產生的智慧靈光溫暖在手,啟迪在心的時侯,生命被放大,延展,時空被壓縮,穿越…  硯,就是文明,文化,文人歷久彌新的永動機  硯,如如不動  硯,吉祥止止  硯,高情雅重  以上文字摘錄自劉新惠先生《硯說》
  • 錫悟 春燕 詠梅丨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
    藝術野瘋狂特別推薦講座 | 宋代緙絲中的絕美復古風錫悟 春燕 詠梅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作者丨謝禮恆 黃瑞 部分圖片丨宣品書房 設計丨張涵董橋先生寫賞硯尋硯藏硯很好看,一篇老文寫那年冬天沈茵開車帶他到永和鎮看幾塊古硯
  • 西清硯譜,百硯千姿丨一眼千年,這些皇家典藏名硯美翻了
    硯的石材不同,紋理各異,有天然的物理之美;而形制更是千姿百態,各異其趣,有人為的藝術之美。一石一硯的連綴和鋪墊造就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博大深厚的硯文化,寄託了歷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為人處世的理念。丨歙石暗羅紋抄手硯 宋杭州古越會館,多年來關注古硯的收藏與研究,不數年竟在全國範圍收集整理古硯數百種。
  • 五供養之水供養
    日常祈禱神明,稱之為供養。所謂供養,是道教獨有的儀軌、儀式。最基本的供養是五供養(香、花、燈、水、果),還有十供養等。供,是奉獻、給予的意思;養,是護持,扶助的意思。供養者,以下奉上,為報洪恩,示不忘本。
  • 一方「雲瑞硯」,讓京劇大師尚長榮與制硯大家周小林一見如故
    圖說:京劇名家尚長榮與制硯名家周小林 官方圖(下同)戲劇界參展名家包括尚長榮、計鎮華等。80歲的尚長榮送來了兩件書法作品,都與他在京劇舞臺飾演的歷史人物有關,一件是書寫了曹操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件是書寫了《貞觀盛世》中魏徵的唱詞「梨花凝春韻」。
  • 寫字好看是一種什麼體驗?
    小夥伴們說我寫字好看…領導知道我天天都在寫…然後年會的獎狀就是我寫的…問題是公司放假…封條也是我寫的 丨@ö異國,在一起第一年的時候他寫給我的。這麼好看的字!這麼文藝的話!當時就被感動死了。。然而現在第六年了就是打死他也說不出這麼矯情的話了。。渣像素啊懷念那個用諾基亞鍵盤打字的時代。。。
  • 那些浪費時光的雅事(三):洗硯
    《洗硯烹茶圖》清·胡錫珪「陳繼儒的二十四樂是否按順序來的。」苗苗問。我不知道。
  • 學書法,用具之十:硯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最後來說說硯。硯就是這樣,如果不考慮磨墨,有個盤子就行了。甚至,盤子也不用,有個凹形物就行。我在山裡就用過。比如玉,又堅實又細膩,可是不發墨,磨來磨去也磨不出墨汁。我讀小學的時候,市面上有一種粗陶硯,超級發墨,很受小學生的歡迎,磨墨特快,但是墨的顆粒很粗。自古以來,在四種優質石材的基礎上,流傳下來四大名硯:端、洮、歙、紅絲。也有人把澄泥硯算入其中,不過它不是石材,是用泥燒制而成。
  • 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我們那裡,那樣大的孩子「過暑假」的一個主要內容便是讀古文和寫字。 一個暑假,我從祖父讀《論語》 ,每天上午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 ,小字寫《閑邪公家傳》 ,都是祖父給我選定的。祖父認為我寫字用功,獎給了我一塊豬肝紫的端硯和十幾本舊拓的字帖: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褚河南的《聖教序》。
  • 藏硯,你藏了嗎
    藏硯,有人鍾意的只是金星,水浪,有人心儀的就是魚腦,蕉白。 藏硯,你藏了嗎? 藏硯要受得了苦。湖北有一藏家,十年前,就為收藏一方看好之硯,瞞著家人,買下那硯,藏了多年,自己節衣縮食,吃苦受累,一人偷偷過了多年。
  • 文物世界中的大唐丨鑿枘工巧
    唐朝的硯臺在中國硯臺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形制還是用材都格外豐富,且具有時代特性,所以明代陳繼儒在《妮古錄》中提出「硯必宋唐」的觀點。展覽中的唐硯有「箕形硯」和「闢雍硯」兩種。闢雍硯始於東漢後期,隋唐時期,闢雍硯形制趨於成熟,這一時期硯足數目多在10~15足;二則臺狀硯面多高於硯池口沿,同時在圈足硯影響下,足下又增加形如墊圈的矮臺,亦稱連臺硯。宋以後不多見,再有則為摹古。
  • 硯林趣事︱寧斷炊,不售硯.
    清·金農(1687-1736),字壽門,號冬心,康、乾時期傑出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生平愛硯、識硯,又善銘硯,自稱「百二硯田富翁」。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冬心齋硯銘》,為硯史上首見之私家硯銘專集。 金農曾因作客他鄉,盤纏耗盡,偏又「人酒戒,吾不能。」為解酒癮,原擬典當一方行囊小硯,後忽想該硯乃其長年遊食在外,賴以題詩作畫之要具,幾經掙扎,遂改以頭上葛巾充作抵押。酒癮既解,磨墨作書,信手題鐫一銘於硯上,曰:「頭上葛巾已漉酒,箱中剩有硯相守。日日狂吟杯在手,杯乾作書瘦蛟走。不識字人曾見否?」
  • 茂名高州市花重金修建墨硯湖公園,重塑一筆一硯一山出狀元的奇景
    公示圖片相傳高州讀書人多,出秀才是因為有文光塔(筆)、學硯塘(硯、墨)以及筆架山(筆架)這「文房三寶」。學硯塘又名硯池、墨硯塘,在高州中學校園內。據清《茂名縣誌》載,相傳古人藏寶硯於學硯塘內,故使塘中水色甚黑,宛若藏滿墨水的大墨池。爾後因該塘之寶硯被人取去,墨色才稍減。但因曾藏寶硯於塘內,所以時至今日,學硯塘之水仍呈淺黑色。自建文筆塔於枕頭嶺後,每逢日出時,文筆塔影投入學硯塘中,此時於塘畔觀之,既像巨筆擺醮池中「墨」,又似池中洗筆,可謂奇觀妙趣。
  • 閒話文房四寶|金聲玉質,胎孕靈淵——硯
    而讀書人大多數依文墨為生計,因此又將硯比作田地,故硯也被稱作「硯田」。把硯稱為硯臺,可以說是對硯的一種通稱。當代人對硯的認識往往通過兩個途徑:老一輩中有堅持用毛筆寫字的,家中留有一兩方舊硯臺,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很實用。再就是自己上小學時,按學校要求每周必須寫幾張毛筆字的。漢代四盤龍蓋石硯硯的發展是一個從追求實用功能到追求審美情趣的過程。
  • 硯賞——清宮制硯和藏硯
    清廷入關後,接收了許多明代朝廷的遺物,包括明代內府所藏曆代古硯,其中的精華被收錄進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編纂的《西清硯譜》中。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硯作,但主要以製作松花江石硯為主,內廷所需的大量端、歙等名硯均由產地官員「恭呈」。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2016年度鑑賞丨墨硯Top50
    2016年11月11日在北京東正2016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文心清節-書齋生活專場」中,一件「明 海天旭日端硯」以1,012,000 人民幣奪魁2016年墨硯成交榜第一名;同年5月14日在北京東正2016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煙雲供養—硯墨專場」中,一件「明 竹節端硯」以828,000 人民幣位居第二名。
  • 廣東這個山明水秀的「中國硯都」,了不起!
    被譽為"中國硯都"的肇慶至今都流傳著廣東舉人進京趕考,所攜硯臺呵氣研墨、寒日不結冰的故事。始於唐盛於宋,端硯與安徽歙硯、甘肅洮河硯和山西澄泥硯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並居群硯之首。制硯:渾然天成和因材施藝在端硯故鄉白石村,村民世代以硯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 青年手作匠人的文創與商圈:臨沂四大名硯是哪四種硯臺?
    青年手作匠人的文創與商圈:臨沂四大名硯是哪四種硯臺?□魯之揅山東的硯臺品種眾多,多大幾十種,統稱魯硯。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山東也有四大名硯(大唐紅絲硯、沂州徐公硯、羲之金星硯、琅琊紫金硯),那麼臨沂四大名硯是哪四種呢?根據從業人數,生產數量,歷史聲名,魯之揅文房認為,臨沂的四大名硯應該是沂南徐公硯、費縣金星硯、蘭山紫金硯、蘭陵薛山硯。
  • 品鑑丨古樸雅怪說「葉硯」
    傳承海岱文化丨品鑑齊魯經典透視協會業界丨服務工匠大師指導收藏鑑賞丨滿足百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