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最後來說說硯。
硯就是這樣,如果不考慮磨墨,有個盤子就行了。甚至,盤子也不用,有個凹形物就行。我在山裡就用過。
制硯材料,要求堅實細膩而又發墨良好。
在磨墨年代,要求墨硯,首先要堅實耐磨,不然天天磨,很快就磨穿了。而且,磨出的石沫和墨汁混合,效果不好。
第二,磨出來的墨,顆粒越小越好,這就要求材質細膩。這樣的材質也不易傷筆。
第三個要求,發墨良好。這要求硯石細膩之餘,還要微有鋩鍔。研究認為,硯石需要由兩種顆粒細小均勻的礦物組成,主要成分是硬度較低的黏土礦物或方解石,還需要含有小部分硬度較高的次要礦物。
同時滿足這幾條要求並不容易。比如玉,又堅實又細膩,可是不發墨,磨來磨去也磨不出墨汁。
我讀小學的時候,市面上有一種粗陶硯,超級發墨,很受小學生的歡迎,磨墨特快,但是墨的顆粒很粗。
自古以來,在四種優質石材的基礎上,流傳下來四大名硯:端、洮、歙、紅絲。也有人把澄泥硯算入其中,不過它不是石材,是用泥燒制而成。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好石,好硯,名氣稍遜,使用效果應該也有區別。
端硯,傳統四大名硯之首,產於廣東肇慶市的端溪。
洮硯,產於古洮州,即現在的甘肅省南部洮河流域,卓尼縣、岷縣、臨潭縣一帶。
歙硯,產於古歙州,包括今天的安徽省歙縣,江西省婺源等縣。
紅絲硯,產於山東青州市黑山和臨朐縣老崖崮。
我覺得,中國文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藝術化,重視審美。好石材難得,傳統中國人就在加工上大做文章。上面那些名硯,普遍形制優美,雕工精細,放在書桌上,看著就讓人心曠神怡,確實算得上是個寶物。自古至今,都受到收藏家的追捧。
但是,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對於學生,我們不建議購買這種美輪美奐的工藝硯,價格太貴,又不實用,硯池淺,墨容易幹,清洗也不方便。
最初,我們推薦給書法學生使用的是這種學生硯,有各種型號。
在很多年裡,沒得選擇,這是唯一的學生硯,比較便宜,現在也還很多賣。
實踐證明,這種硯不怎麼好用。它在設計理念上,完全照搬傳統硯,中間一個大大的硯堂,俗稱硯心,是磨墨之處。四周一圈那個溝,傳統叫做硯池,磨出來的墨,可以推到這裡面去,儲存起來以備使用。
但是現在學生用的都是墨汁,直接倒進去,硯心沒什麼用,只能用來掭筆。硯池太窄,存墨不多,容易幹,毛筆伸進去蘸墨也不方便。最後是,剩下的墨倒出來不容易,清洗也困難。
後來,市面上出了這種書法墨盒,形象與傳統墨硯有差別,也可算作學習硯。
這種墨盒是瓷器,不貴,作為當下使用的學習硯,設計比較合理。
首先,硯池比較大,比較深,裝墨多,不易幹。中間有一個硯心,不是給人磨墨的,是用來掭毛筆的。旁伸一個硯嘴,有點像茶壺嘴,剩餘的墨容易倒出來。還獨創一個硯把,可以作為筆架,架毛筆。
唯一不足的是,因為是瓷做的,不發墨,萬一哪天想把進去的墨,再磨一下,沒轍。
對傳統墨硯感興趣的學生,我們通常會推薦這款墨硯。
這種硯,賣的地方沒有名稱,根據形狀我們把它叫做半圓硯。
硯池深,儲墨多,蓋上蓋子以後不容易幹,清洗的時候也方便。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磨墨。
審美也是一種價值。它的形制比較好看,我去過的幾家店鋪都說是端硯,不知道是真是假,但看起來比較像回事,放在書法桌上,有點文房之寶的樣子。
半圓硯的問題,是沒有掭筆的地方,寫字時,要另外備一個小碟子。
書法學進去以後,生活中各種巧合,出於雅好,收藏一兩塊硯臺賞玩,那是另外一回事,此處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