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文房六寶,筆墨紙硯氈帖。這篇講帖。
書法學習範本,來源多樣,包括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刻石,刻木,墨跡等等,現在一般通稱為帖。
現在的人學書法,比古人幸運,容易找帖。
那年,朋友和人在雲南建了一個書院,新開張,熱情邀請我去講課,給老師做點培訓。
事情弄完以後,投資人,也就是谷老闆,很熱情,作為感謝,說要買一個帖送給我。
為什麼會送帖?
這就要說到當地的一個名碑,
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屬於魏碑(魏楷)。魏碑,是楷書的第一個高峰。魏碑的名跡多數在北方,爨寶子碑是南碑代表作之一,記錄了碑主爨寶子的生平。這個字念「竄」,是個姓。
(爨寶子碑選字)
爨寶子碑就在我去的這個曲靖市,圈在市一中院子裡,專門花了上千萬給它蓋了一個碑亭,平時鎖著。我對這個碑仰慕已久,請谷老闆找關係進去看了,仔細欣賞,心情大好。
因此谷老闆才說要送我一個帖,準確來說是此碑拓片,可算是土特產。他說已經看好了,民國時期的拓片。我聽了也挺高興,我來這裡上課沒收費,那就算作是雅酬,或者叫做供養吧。
谷老闆原來想著,大概一兩千塊錢也就可以了。結果那天興衝衝去了,一問價,12萬,吃了一驚,灰溜溜回來了。
我一聽這個價,趕緊表態不要了,爨寶子碑,出版多得很,不要,不要,不要,我又不是收藏家,弄了回去還要費心保管,這麼貴都不捨得拿出來臨摹。不要!
帖沒買成,谷老闆人厚道,不好意思,親自開著車,拉我出去,找風景好的地方轉了四五天。
買拓片這件事,讓我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一把古人的狀態。
古人就是這樣啊,除了那些一般人見不著的名家真跡,還有一條路,可以獲得書法學習資料,就是聽說哪裡有好碑,然後千裡迢迢地過去,拓一張,作為學習範本,朝夕臨摹,揣摩把玩,珍藏起來,傳之後世。
逐漸地,拓片成為一門生意,出售,流傳,收藏……捶拓多了,碑會損壞,所以拓片年代越早越值錢。有時,原碑已經損壞了,依靠拓片流傳下來,這種拓片常常價值連城。
如果不論收藏,只是學書法,現在的人找帖容易多了。
出版業發達,各種名帖,不同版本,出了又出。
花多眼亂,選擇反而成為難題。
在這裡,根據多年的經驗,為選帖,購帖,用帖提供幾點建議,供讀者諸君參考:
一,首先要明白,同一件原作,不同拓本/摹本/臨本,不同印刷,不同版本設計,視覺效果差很遠,用於學習的效果也有差異。
(張遷碑每頁6個字)
(張遷碑每頁15個字)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每頁6個字)
(嶧山碑每頁6個字)
(鄭文公碑每頁8個字)
二,從臨習角度來說,帖印得比較大有利。根據我們的經驗,最好是印成8開本,每一頁的字數不太多,6個字8個字都很好。一般的書是32開本。雜誌是16開,8開等於兩本雜誌那麼大。
(《創作孩子》32開,《中國國家地理》16開,《張遷碑》8開)
三,買帖和買白菜不一樣,不是要吃了才買。因為某種帖好的版本出來以後,可能之後很多年不再版,甚至再也不印了。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可以養成逛碑帖商店的習慣,看到好的帖,適用的帖就先買下來。
四,現代社會,書法是一種小眾活動,帖也是一種小眾商品,所以賣帖的商店不多。根據我們的經驗,省會城市,一般有一間到兩間,通常兼賣文房四寶,顏料,畫冊等等,總之是藝術用品。上網查找也是個好辦法,更方便,種類更多,但是不如把帖拿在手裡看有感覺。
五,讀帖。買回來的碑帖,放在一個方便的地方,有時間,有心情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翻翻,這個叫讀帖,這是學習書法一個重要內容。教材《明明白白學書法》第160頁,專門有一篇講這個問題。
六,實在找不到的碑帖,可以上網搜電子版的,然後拷貝下來列印。最好能找到比較清晰的圖源,列印成較大的尺寸,比如說A3尺寸。碑帖是黑白作品,列印並不影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