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用具之十二:帖

2020-12-27 騰訊網

學書法,文房六寶,筆墨紙硯氈帖。這篇講帖。

書法學習範本,來源多樣,包括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刻石,刻木,墨跡等等,現在一般通稱為帖。

現在的人學書法,比古人幸運,容易找帖。

那年,朋友和人在雲南建了一個書院,新開張,熱情邀請我去講課,給老師做點培訓。

事情弄完以後,投資人,也就是谷老闆,很熱情,作為感謝,說要買一個帖送給我。

為什麼會送帖?

這就要說到當地的一個名碑,

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屬於魏碑(魏楷)。魏碑,是楷書的第一個高峰。魏碑的名跡多數在北方,爨寶子碑是南碑代表作之一,記錄了碑主爨寶子的生平。這個字念「竄」,是個姓。

(爨寶子碑選字)

爨寶子碑就在我去的這個曲靖市,圈在市一中院子裡,專門花了上千萬給它蓋了一個碑亭,平時鎖著。我對這個碑仰慕已久,請谷老闆找關係進去看了,仔細欣賞,心情大好。

因此谷老闆才說要送我一個帖,準確來說是此碑拓片,可算是土特產。他說已經看好了,民國時期的拓片。我聽了也挺高興,我來這裡上課沒收費,那就算作是雅酬,或者叫做供養吧。

谷老闆原來想著,大概一兩千塊錢也就可以了。結果那天興衝衝去了,一問價,12萬,吃了一驚,灰溜溜回來了。

我一聽這個價,趕緊表態不要了,爨寶子碑,出版多得很,不要,不要,不要,我又不是收藏家,弄了回去還要費心保管,這麼貴都不捨得拿出來臨摹。不要!

帖沒買成,谷老闆人厚道,不好意思,親自開著車,拉我出去,找風景好的地方轉了四五天。

買拓片這件事,讓我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一把古人的狀態。

古人就是這樣啊,除了那些一般人見不著的名家真跡,還有一條路,可以獲得書法學習資料,就是聽說哪裡有好碑,然後千裡迢迢地過去,拓一張,作為學習範本,朝夕臨摹,揣摩把玩,珍藏起來,傳之後世。

逐漸地,拓片成為一門生意,出售,流傳,收藏……捶拓多了,碑會損壞,所以拓片年代越早越值錢。有時,原碑已經損壞了,依靠拓片流傳下來,這種拓片常常價值連城。

如果不論收藏,只是學書法,現在的人找帖容易多了。

出版業發達,各種名帖,不同版本,出了又出。

花多眼亂,選擇反而成為難題。

在這裡,根據多年的經驗,為選帖,購帖,用帖提供幾點建議,供讀者諸君參考:

一,首先要明白,同一件原作,不同拓本/摹本/臨本,不同印刷,不同版本設計,視覺效果差很遠,用於學習的效果也有差異。

(張遷碑每頁6個字)

(張遷碑每頁15個字)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每頁6個字)

(嶧山碑每頁6個字)

(鄭文公碑每頁8個字)

二,從臨習角度來說,帖印得比較大有利。根據我們的經驗,最好是印成8開本,每一頁的字數不太多,6個字8個字都很好。一般的書是32開本。雜誌是16開,8開等於兩本雜誌那麼大。

(《創作孩子》32開,《中國國家地理》16開,《張遷碑》8開)

三,買帖和買白菜不一樣,不是要吃了才買。因為某種帖好的版本出來以後,可能之後很多年不再版,甚至再也不印了。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可以養成逛碑帖商店的習慣,看到好的帖,適用的帖就先買下來。

四,現代社會,書法是一種小眾活動,帖也是一種小眾商品,所以賣帖的商店不多。根據我們的經驗,省會城市,一般有一間到兩間,通常兼賣文房四寶,顏料,畫冊等等,總之是藝術用品。上網查找也是個好辦法,更方便,種類更多,但是不如把帖拿在手裡看有感覺。

五,讀帖。買回來的碑帖,放在一個方便的地方,有時間,有心情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翻翻,這個叫讀帖,這是學習書法一個重要內容。教材《明明白白學書法》第160頁,專門有一篇講這個問題。

六,實在找不到的碑帖,可以上網搜電子版的,然後拷貝下來列印。最好能找到比較清晰的圖源,列印成較大的尺寸,比如說A3尺寸。碑帖是黑白作品,列印並不影響學習。

相關焦點

  • 學書法,用具之九:紙
    我覺得,如果從學書法的角度來看,文房四寶裡,紙的重要性第三。 當兵的時候,復員回來在海島海關工作的年代,我一直是用舊報紙練書法。 以前,每個單位都會訂報紙。
  • 學書法,用具之十:硯
    這要求硯石細膩之餘,還要微有鋩鍔。研究認為,硯石需要由兩種顆粒細小均勻的礦物組成,主要成分是硬度較低的黏土礦物或方解石,還需要含有小部分硬度較高的次要礦物。同時滿足這幾條要求並不容易。比如玉,又堅實又細膩,可是不發墨,磨來磨去也磨不出墨汁。
  • 學書法,你是巧臨還是傻臨?
    臨帖需下苦功夫,常聽老師們說,他們跟老師學書法的時候,老師常說:臨某某帖一百遍,否則別來找我。但 是他們到現在也沒有臨下來這一百遍。「一百遍」是什麼概念?以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為例,約一千九百字。我臨帖的速度,大約是一小時十個字。並不是說一小 時紙能寫十個字,而是說吃透這十個字。《孔子廟堂碑》中難寫的字,如「讓」、「乃」、「盛」、「盡」,我是寫了五六遍才基本上掌握的。
  • 今日讀帖:王羲之《十七帖》之龍保帖。筆下有親情,章法見欹正
    王羲之十七帖龍保帖謝之甚遲見其理論於本《龍保帖》可窺一斑。從用筆上看,通篇還是以圓潤遒勁之筆為主,兼有方筆中和(比如「之」字)。顯得圓活則流麗,清秀而健挺。書法老師簡介:王添福,大學本科學歷,經濟學學士學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第十二期導師工作室成員,軟筆書法高級,硬筆書法高級,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註冊高級書法教師,國家評茶員。
  • 今日讀: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馬帖
    關於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
  • 說說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作為眉山人,自然是對蘇東坡情有獨鐘的,作為一個愛舞文弄墨的眉山人,更是對東坡先生的《寒食帖》愛之愈深,天下第三行書可絕非浪得虛名。《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年紀大了還可以學書法嗎?
    學書法什麼時候開始學都不晚,學書法學的是心態,學的是你對這麼藝術的熱愛,學的是你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學的是那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圖片來源網絡小孩學書法是在大人的強烈推從下進行的,他不清楚我學習書法的真正意義,他只是在老師和家長的說教當中,把他當成我把字寫好點,考試分可以多得點卷面分。
  • 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書信 第十一課 被成聖及被保守毫無指摘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二至二十八節)
    第十一課 被成聖及被保守毫無指摘(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二至二十八節)救恩可按三個時態來看待──過去、現在及將來
  • 一位和尚酒後的塗鴉之作,竟成「天下第一草書」,這字震撼了世界
    沒有「先墓遭荼毒」的徹骨經歷,王羲之便寫不出《喪亂帖》這樣的神品,不經商河破碎、骨肉離亂之痛,顏真卿便很難寫出《祭侄文稿》這樣的曠世神作,不經歷人生之浮沉,沒有在生死線上逡巡幾次,蘇東坡便不會在寒食節裡寫出舉世無雙的《黃州寒食詩帖》…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藝術鑑賞:用筆《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陸儼少1955年跋珂羅版王羲之法書《二謝帖》、《喪亂帖》諸帖云:「覽右軍墨跡,其用筆轉折之間益嘆神奇,而石刻遠矣。」 《二謝帖》筆致粗細相間,「想耶(邰)兒悉佳」諸字心恬意適,遊曳間馳縱無羈。節奏《二謝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 《中秋帖》的傳奇故事及書法裡的中秋
    王獻之的《中秋帖》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品。1400年後,乾隆皇帝誤將米芾的臨摹之作看成是王獻之真跡。民國時期,這幅書法被溥儀帶出紫禁城,輾轉流落至香港。周恩來批文將其收購,使其免於流失海外。東晉王獻之《中秋帖》,帖上的字跡是:「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此帖一氣呵成,但文辭無法釋義。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
  • 學習書法之淺見
    歷代書家,如晉代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早就揚名天下。兩宋時期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後來的楷書四大家,他們都各具特長,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紮根匪淺。還有近代的于右任、現代的啟功、歐陽中石、劉炳森、楊再春等名家,他們書法上都有高明見解,都嚴格遵循法度延續下來。 所以,我們學書法離不開「法度」。
  • 《汝帖》涅槃
    近千年的風雨滄桑,屢經兵燹天災,《汝帖》原石歷劫不滅,被譽為「宋石之鴻寶」,在中國碑帖藝術的長廊裡熠熠生輝,為華夏文明、為汝州地域文化塗上了濃重的一筆,成為古老汝州厚重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汝帖》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瑰寶,在我國書法史上地位顯赫,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並稱為「四大名帖」。
  • 王獻之《先夜帖》《玄度帖》《授衣帖》
    《先夜帖》拓本。43字,5行,草書,入刻《淳化閣帖》。此帖敘自己豪縱飲酒,以至於疲憊不堪未能送別友人。通篇用草體,近似王羲之《初月帖》、《遠宦帖》,筆勢驚急爭折,草法簡略而構形緊湊;前三行行氣沉鬱茂密,頗類父風,而後二行隱隱有自家的宏逸之氣。
  • 在中國,有2000萬人假裝學書法 | 意外•視頻
    學書法為什麼要學選工具,不是應該從提筆練字開始學嗎? 沒錯,咱們小時候上書法課,第一堂課老師可能就要教怎麼寫筆畫。但是這種方法並不科學。正確學習書法的第一步,應該從選材開始。 選對工具,學習書法就成功一大半。 王羲之用鼠須筆、蘇東坡用雞毛筆……古代的書法名家在學習書法的同時就在摸索專屬自己的工具。
  • 《淳化閣帖》中的王獻之
    《淳化閣帖》是北宋第二位皇帝太宗趙光義在位時組織編集刊印的,是我大天朝歷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三希堂法帖
  • 名人軼事:劉光第少年學書法
    於是,劉相生談到了有關劉光第幼年學書法和他家往來的一些事。 家居富順趙化鎮的劉相生的祖父劉慶堂小時常常和劉光第一起玩。劉光第的父親劉宗準是理髮的,劉慶堂的父親劉舉臣是開堂行醫的卻生意好當地名望高,兩家相比之下劉宗準家境就顯得貧窮,但兩位對人生、社會與時局有著很多相同的思想觀念,相互在找對方理髮和看病等交往中,成為了好朋友。
  • 「天下子敬第一帖」,乾隆皇帝視若珍寶的王獻之行書《中秋帖》
    《中秋帖》在清朝時期藏於清朝內府,乾隆皇帝將《中秋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合稱為「三希」,備受乾隆皇帝的喜愛,甚至將保存三帖的房間,起名為「三希堂」。《中秋帖》卷首,是由清高宗弘曆所題的行書二字「至寶」。
  • 《劉中使帖》:顏真卿行草之典範
    足慰海隅之心耳。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籲足慰也。——《劉中使帖》在書法史上,顏真卿的楷書,筆畫雖然壯健,卻帶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從宋翰林學士蔡襄對顏真卿的正楷推崇臨摹以後,顏體成為後代的「臺閣體」的代表。就目前尚存的顏真卿書跡而言,大概有十多種,都刻在石碑上。
  • 晉 王獻之 《中秋帖》
    【提示】新朋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書法屋」關注我們  《中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