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被列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覺得,如果從學書法的角度來看,文房四寶裡,紙的重要性第三。
當兵的時候,復員回來在海島海關工作的年代,我一直是用舊報紙練書法。
以前,每個單位都會訂報紙。舊報紙是公家的,一般積累到一定程度,作為廢紙出售,得款雖然不多,在那個貧乏的年代,也算是一點外財,通常作為一種福利,買一些紅糖綠豆之類的,煮糖水給大家喝。
為什麼別人對我用公家舊報紙練字沒意見呢?因為當兵的時候,我是文書。後來在海關,我很快成了辦公室主任。舊報紙歸我管。最重要的是,練完字的報紙一樣可以賣,而且寫了字,說不定重量還增加了一點點。
舊報紙有個好處,不怕浪費紙,敢寫。我那時在海關,為了節約,甚至寫通知我都用舊報紙。
有一次用舊報紙寫了一個通知,貼在夥房牆上。排隊買飯的人裡面,幾個是外單位臨時來的,有個人稱讚,這個毛筆字寫得好。我正好排在他的後面,於是假裝謙虛地說,不算好,還要練。其實是為了讓他知道,這是我寫的,心裡挺得意。
練了很多年以後,終於開始有閒錢,可以買點宣紙來試試了。結果開始反而不適應,覺得太化水了。
現在一般來說,條件好多了,舊報紙也難找到了,可以直接用毛邊紙來練習。
毛邊紙種類很多。按照我們這個教學體系,買毛邊紙的時候,要注意不能買印有格子的,更不能買描紅那種。
有的毛邊紙號稱手工,寫起來感覺不錯,價格稍微貴一點。
再往下學,也要買一些宣紙來用。一方面體會一下宣紙的書寫感覺;另一方面,在傳統書畫領域,宣紙的格式是標準,學書法的人必須有所了解,有所練習。
宣紙通常分為兩種:
生宣,洇化比較強,寫書法一般用這個,寫意畫也是用這個;
熟宣,熟宣上了礬,洇化弱,一般畫工筆畫用。
常用的宣紙尺寸(單位:釐米):
三尺全開:100/55;
四尺全開:138/69;
六尺全開:180/97;
八尺全開:248/129;
一丈二尺,又稱丈二匹:367/144。
其中四尺紙是最基本,用的最多的尺寸。
四尺全開書法
四尺對開就是正方形,叫做四尺鬥方。
鬥方
四尺紙豎著對半裁開,可寫對聯。
特異尺寸的宣紙很多,用得少,這裡就不介紹了。
宣紙最有名的品牌就是紅星宣紙,簡稱紅星宣。現在很難買到,據說每年的產量都被大商家瓜分了,不少人囤紅星宣,價格不斷上漲。
其它各種牌子的宣紙很多。什麼樣的宣紙質量比較好,說法複雜,光是看這些說法沒有用,需要「紙上談兵」,買一些來用用,試多了慢慢就有感覺了。總體上來說,書法用紙,沒有繪畫用紙這麼講究。
作品用宣紙寫好以後,一般的情況下,不要去託裱。
託裱,託褙裝裱。
託是託底,作品的背面再覆蓋一層宣紙。如果是繪畫,託底以後,墨與色的微妙可以更好地顯示出來。
裱是用綾,絹子等鑲邊。
宣紙在託裱前,可以隨便折。
託裱以後,作品不能折了,只能卷。不管是攜帶,郵寄,保管都不方便了。因此,不少展覽或者競賽在作品徵集通告中,甚至專門註明不接受託裱作品。
作品需要懸掛的話,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傳統式的捲軸。這種方式存放比較方便,也比較容易展示。缺點是,如果一年到頭掛在牆上,沒掛幾年就壞了。古人是很講究的,一般來說,特定的季節,拿出來掛一掛,見點光,或者是幾個作品輪流掛。
捲軸
現代社會,城市裡,灰塵比較大。如果要懸掛的話,最好裱成鏡片。鏡片儘量不要用玻璃,重且危險。可以用有機玻璃,比較輕,而且安全,稍微貴一點。
鏡片
學書法,紙的消耗比較大。
少年時,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有一支抗聯遊擊隊,互相傳遞情報,是用紙寫了,塞進一個樹洞裡。那天有個緊急情報要送出去,全隊上下找不到一張紙,只好用一塊樺樹皮寫。結果,聯絡員在取情報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這塊樹皮,造成了很大的犧牲。
這個故事印象很深,後來我一直比較注意節約紙。在單位工作的時候,寫公文不捨得用新信封,把用過的信封翻過來再用。漫長的歲月裡,總是儘量利用各種邊角料或者廢紙寫札記。
我大概是天生讀書人性情,喜歡筆,喜歡紙,喜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