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合肥海關 張朝暉
在文房四寶中,
硯是集文學、繪畫、書法和雕刻等
諸多藝術於一身的。
硯的稱呼很多,過去文人都把書齋中的各種珍品看做摯友,硯被稱作「石友」。而讀書人大多數依文墨為生計,因此又將硯比作田地,故硯也被稱作「硯田」。把硯稱為硯臺,可以說是對硯的一種通稱。當代人對硯的認識往往通過兩個途徑:老一輩中有堅持用毛筆寫字的,家中留有一兩方舊硯臺,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很實用。再就是自己上小學時,按學校要求每周必須寫幾張毛筆字的。
漢代四盤龍蓋石硯
硯的發展是一個從追求實用功能到追求審美情趣的過程。現在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秦漢古硯,一般都非常地簡約古拙,少有裝飾。因為最初的墨是以粉、丸形式呈現,所以同一時期的硯只是僅僅承載研磨器具的功能。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可能的材料都有所嘗試,除石硯之外,相繼出現了陶硯、銅硯、漆硯、玉硯、瓷硯等。到了唐代,終於找到了最適合制硯的材料,確立了石硯的主體地位,基本完善了硯的實用性。宋代之後,硯的發展逐步以追求審美情趣為主,走向了藝術化的道路。這一時期,有關硯石的質地、硯的品式、硯的雕刻工藝等方面的專業理論著作相繼問世,如米芾的《硯史》、蘇易簡的《硯譜》等,在理論上為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硯總體上仍以實用為主,最終確立了我國硯史上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硯的地位。而宋硯的主要式樣抄手硯(所謂「抄手」,就是可以手抄硯底),由於其古樸大氣又很實用,如今在仿古硯中最為常見。
從明代開始,硯臺的製作工藝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硯雕藝術開始向石雕,牙雕接近。此時硯上鐫刻銘文風氣漸濃,這些銘文不但具有史料性,而且具有藝術性,硯作為一種文具的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清代硯雕比明代更顯精細,這一時期宮廷喜好大大帶動硯的工藝發展,產生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制硯名家。江南硯雕清秀雋永,形成吳門派。揚州漆硯盛行一時,也很受人們的喜愛。而廣東硯雕錦地繁花,被稱作「廣作」。各具特色的不同藝術風格令清代硯雕藝術異彩紛呈,從而使硯大大脫離了一般實用文具的行列,與陶瓷、青銅、玉石等古物一樣,成為一種藝術性、鑑賞性、陳設性並重的工藝美術品。
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和科學的昌盛,傳統文房用具的實用功能正在不斷消退。人們對硯的要求是精美典雅、用於點綴書房或作為禮品饋贈親友。造型美觀、顏色悅目、雕刻精細已經成為人們品硯的第一要素,而發墨的優劣以及護毫的好壞,反倒成為次要因素,名工巧匠普遍都把藝術性放在首位。
新時期硯臺的生產正迎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巨型硯的出現是改革開放後新時期硯雕藝術的鮮明特點。愈來愈多的名硯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對中外文化的交流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如安徽黃山市「三百硯齋」所製作的歙硯,就曾多次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寶」饋贈給外國友人。
在文房四寶中,硯的故事是流傳最多最廣的。且不說「東坡觀硯」與「羲之換鵝」一樣,同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常用題材,單單名人愛硯以及名人名硯在流傳中的發生的諸多奇聞軼事,也足以讓人唏噓不已,於是硯的收藏也就變得很有意思了。
清代畫家高風翰,畫風近揚州八怪,生性喜硯。他的墳墓在文革中被挖掘破壞。棺木打開後竟發現殉葬了百餘方石硯!南阜老人嗜硯如命,死而同葬,堪稱亙古稀有之舉。
作為文房四寶原產地省份,安徽省專門將文房四寶作為省博物院新館長期陳設的展覽內容,其中有一方明代史可法的硯臺,為當代著名書畫家賴少奇所捐。明末清軍南下時,史可法堅守揚州,攝政王多爾袞致書誘降,誓死不從,其生前一方硯臺流傳下來。硯為澄泥硯,呈鱔魚紋色,形如芭蕉葉,上臥玉蟬一隻,雕工相對精巧。硯背有 「道戰」二字,史可法印章一款。三百年後,這方寶硯輾轉流轉,終被賴少其所收藏。賴少其,1939年參加新四軍,是傑出的革命文藝戰士,中國當代畫壇領袖之一,身為廣東人但在安徽工作生活30餘年,曾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文革中家中幾次遭襲,賴少其始終將寶硯珍藏,終使其得以保全。他將此硯命名為「碧血丹心玉蟬芭蕉硯」,這既是對史可法氣節和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困難時刻對自己的勉勵。現今,這方「碧血丹心」史可法硯以作為安徽省博物院文房四寶陳設品向國內外公開展出,這也將使更多聽到此硯故事的人受到教育啟迪。
一方硯臺主要看三個部位。位於硯的中心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分,叫硯堂,俗稱硯心,此處石質的好壞決定著硯的品質及使用價值的高低。硯額也稱「硯首」,它是提高觀賞價值的重要部位,一般都雕有重要的紋飾、圖案等。硯背也稱硯底,硯的主人通常將詩詞鐫刻在上面,用以抒發情懷,表達思想。
形形色色的制硯石材有50多種,但出名的只有四大名硯。端硯為四大名硯之首,因產於端州(今廣東肇慶)而得名,其最大特點是「細而不滑,堅而不燥」,不滑則出墨快,即所謂下墨,不燥則蘸墨圓,即所謂發墨。把端石放在陽光下觀察,可見其石色明亮,閃閃爍爍,如陽光下的白雪,這就是「硯鋒」,也就是發墨原因所在。歙硯產於古歙州,即今安徽歙縣及江西婺源(原屬徽州地區)龍尾山,故名歙硯、龍尾硯。歙石石質堅韌,紋理豐富,主要有紫色和青灰色,以石上充滿金黃色小碎細點的金星石最為珍貴,其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樸、大方勻稱。洮硯產於古洮州(今甘肅甘南)洮河一帶,因此得名。洮石以綠色為主,往往綠中帶藍。用洮河石製成的硯,凝重古靜,其質細潤,發墨良好。澄泥硯以山西省絳縣出產的最為有名,山東、河北、江蘇也有生產。澄泥硯屬於陶硯,以澄結的細泥燒煉而成,但從色澤到質地都較陶硯更上層樓,因而躋身四大名硯行列。澄泥硯顏色表裡相同,純淨單一,磨墨手感柔和,略有泥香,聲音則沉厚雄渾。
好的硯石肌理細膩、質堅而溫潤,這種硯不吸水但發墨,且不損筆毫,端、歙二種硯皆為此中之最。因此,挑選硯臺要一看二模三敲,即看看是否經過修補,經過修補的硯石往往存在色差的。好硯臺摸起來非常滑潤,很像小孩子的臉,光滑細嫩。敲,則是將硯石託空,輕輕擊之或以手指彈硯,識聞其聲。端硯以木聲為佳,歙石則以發出清脆的 「鏜、鏜」金屬聲為上品。
硯石是需要滋潤的,硯池不宜缺水,謂之「養硯」。硯臺使用過後洗硯是必須的,古人有「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的說法,這是對應「日課」的良好習慣。現在愛好寫字的人越來越多了,使用硯臺似乎又開始作興起來。其實,備上一方硯臺還是很實用的:給自己營造一個擬古的小環境,或寫寫小楷抄抄古文,或發而為文以行書記之,真能使身心舒適,不亦樂乎!若要把收藏硯石當作心頭之好的話,那最好請人再加工雕刻一番,這樣更有價值。據說在徽州,方見塵的硯雕最出名,當地收藏硯石的人都想請他雕上幾刀,不過那就得看是否能以硯結緣了。
🔍 | 延伸閱讀 | 🔍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期編輯:歐陽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