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文房四寶|金聲玉質,胎孕靈淵——硯

2021-02-22 金鑰匙雜誌

文 / 合肥海關  張朝暉

在文房四寶中,

硯是集文學、繪畫、書法和雕刻等

諸多藝術於一身的。

硯的稱呼很多,過去文人都把書齋中的各種珍品看做摯友,硯被稱作「石友」。而讀書人大多數依文墨為生計,因此又將硯比作田地,故硯也被稱作「硯田」。把硯稱為硯臺,可以說是對硯的一種通稱。當代人對硯的認識往往通過兩個途徑:老一輩中有堅持用毛筆寫字的,家中留有一兩方舊硯臺,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很實用。再就是自己上小學時,按學校要求每周必須寫幾張毛筆字的。

漢代四盤龍蓋石硯

硯的發展是一個從追求實用功能到追求審美情趣的過程。現在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秦漢古硯,一般都非常地簡約古拙,少有裝飾。因為最初的墨是以粉、丸形式呈現,所以同一時期的硯只是僅僅承載研磨器具的功能。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可能的材料都有所嘗試,除石硯之外,相繼出現了陶硯、銅硯、漆硯、玉硯、瓷硯等。到了唐代,終於找到了最適合制硯的材料,確立了石硯的主體地位,基本完善了硯的實用性。宋代之後,硯的發展逐步以追求審美情趣為主,走向了藝術化的道路。這一時期,有關硯石的質地、硯的品式、硯的雕刻工藝等方面的專業理論著作相繼問世,如米芾的《硯史》、蘇易簡的《硯譜》等,在理論上為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硯總體上仍以實用為主,最終確立了我國硯史上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硯的地位。而宋硯的主要式樣抄手硯(所謂「抄手」,就是可以手抄硯底),由於其古樸大氣又很實用,如今在仿古硯中最為常見。

從明代開始,硯臺的製作工藝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硯雕藝術開始向石雕,牙雕接近。此時硯上鐫刻銘文風氣漸濃,這些銘文不但具有史料性,而且具有藝術性,硯作為一種文具的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清代硯雕比明代更顯精細,這一時期宮廷喜好大大帶動硯的工藝發展,產生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制硯名家。江南硯雕清秀雋永,形成吳門派。揚州漆硯盛行一時,也很受人們的喜愛。而廣東硯雕錦地繁花,被稱作「廣作」。各具特色的不同藝術風格令清代硯雕藝術異彩紛呈,從而使硯大大脫離了一般實用文具的行列,與陶瓷、青銅、玉石等古物一樣,成為一種藝術性、鑑賞性、陳設性並重的工藝美術品。

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和科學的昌盛,傳統文房用具的實用功能正在不斷消退。人們對硯的要求是精美典雅、用於點綴書房或作為禮品饋贈親友。造型美觀、顏色悅目、雕刻精細已經成為人們品硯的第一要素,而發墨的優劣以及護毫的好壞,反倒成為次要因素,名工巧匠普遍都把藝術性放在首位。

新時期硯臺的生產正迎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巨型硯的出現是改革開放後新時期硯雕藝術的鮮明特點。愈來愈多的名硯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對中外文化的交流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如安徽黃山市「三百硯齋」所製作的歙硯,就曾多次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寶」饋贈給外國友人。

在文房四寶中,硯的故事是流傳最多最廣的。且不說「東坡觀硯」與「羲之換鵝」一樣,同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常用題材,單單名人愛硯以及名人名硯在流傳中的發生的諸多奇聞軼事,也足以讓人唏噓不已,於是硯的收藏也就變得很有意思了。

清代畫家高風翰,畫風近揚州八怪,生性喜硯。他的墳墓在文革中被挖掘破壞。棺木打開後竟發現殉葬了百餘方石硯!南阜老人嗜硯如命,死而同葬,堪稱亙古稀有之舉。

作為文房四寶原產地省份,安徽省專門將文房四寶作為省博物院新館長期陳設的展覽內容,其中有一方明代史可法的硯臺,為當代著名書畫家賴少奇所捐。明末清軍南下時,史可法堅守揚州,攝政王多爾袞致書誘降,誓死不從,其生前一方硯臺流傳下來。硯為澄泥硯,呈鱔魚紋色,形如芭蕉葉,上臥玉蟬一隻,雕工相對精巧。硯背有 「道戰」二字,史可法印章一款。三百年後,這方寶硯輾轉流轉,終被賴少其所收藏。賴少其,1939年參加新四軍,是傑出的革命文藝戰士,中國當代畫壇領袖之一,身為廣東人但在安徽工作生活30餘年,曾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文革中家中幾次遭襲,賴少其始終將寶硯珍藏,終使其得以保全。他將此硯命名為「碧血丹心玉蟬芭蕉硯」,這既是對史可法氣節和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困難時刻對自己的勉勵。現今,這方「碧血丹心」史可法硯以作為安徽省博物院文房四寶陳設品向國內外公開展出,這也將使更多聽到此硯故事的人受到教育啟迪。

一方硯臺主要看三個部位。位於硯的中心研墨處是硯的核心部分,叫硯堂,俗稱硯心,此處石質的好壞決定著硯的品質及使用價值的高低。硯額也稱「硯首」,它是提高觀賞價值的重要部位,一般都雕有重要的紋飾、圖案等。硯背也稱硯底,硯的主人通常將詩詞鐫刻在上面,用以抒發情懷,表達思想。

形形色色的制硯石材有50多種,但出名的只有四大名硯。端硯為四大名硯之首,因產於端州(今廣東肇慶)而得名,其最大特點是「細而不滑,堅而不燥」,不滑則出墨快,即所謂下墨,不燥則蘸墨圓,即所謂發墨。把端石放在陽光下觀察,可見其石色明亮,閃閃爍爍,如陽光下的白雪,這就是「硯鋒」,也就是發墨原因所在。歙硯產於古歙州,即今安徽歙縣及江西婺源(原屬徽州地區)龍尾山,故名歙硯、龍尾硯。歙石石質堅韌,紋理豐富,主要有紫色和青灰色,以石上充滿金黃色小碎細點的金星石最為珍貴,其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樸、大方勻稱。洮硯產於古洮州(今甘肅甘南)洮河一帶,因此得名。洮石以綠色為主,往往綠中帶藍。用洮河石製成的硯,凝重古靜,其質細潤,發墨良好。澄泥硯以山西省絳縣出產的最為有名,山東、河北、江蘇也有生產。澄泥硯屬於陶硯,以澄結的細泥燒煉而成,但從色澤到質地都較陶硯更上層樓,因而躋身四大名硯行列。澄泥硯顏色表裡相同,純淨單一,磨墨手感柔和,略有泥香,聲音則沉厚雄渾。

好的硯石肌理細膩、質堅而溫潤,這種硯不吸水但發墨,且不損筆毫,端、歙二種硯皆為此中之最。因此,挑選硯臺要一看二模三敲,即看看是否經過修補,經過修補的硯石往往存在色差的。好硯臺摸起來非常滑潤,很像小孩子的臉,光滑細嫩。敲,則是將硯石託空,輕輕擊之或以手指彈硯,識聞其聲。端硯以木聲為佳,歙石則以發出清脆的 「鏜、鏜」金屬聲為上品。

硯石是需要滋潤的,硯池不宜缺水,謂之「養硯」。硯臺使用過後洗硯是必須的,古人有「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的說法,這是對應「日課」的良好習慣。現在愛好寫字的人越來越多了,使用硯臺似乎又開始作興起來。其實,備上一方硯臺還是很實用的:給自己營造一個擬古的小環境,或寫寫小楷抄抄古文,或發而為文以行書記之,真能使身心舒適,不亦樂乎!若要把收藏硯石當作心頭之好的話,那最好請人再加工雕刻一番,這樣更有價值。據說在徽州,方見塵的硯雕最出名,當地收藏硯石的人都想請他雕上幾刀,不過那就得看是否能以硯結緣了。

🔍  | 延伸閱讀 |  🔍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期編輯:歐陽高蓉

相關焦點

  • 宣城文房四寶新賦!筆、墨、紙、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宣城產文房四寶,申報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時,宣筆、宣紙與徽墨俱見,唯硯不在,有人疑存,嗚呼哀哉!斯時也,旌德黃太海先生鐵錘敲玉壁,瓦釜脆生生,取龍潭之石,量材之存。聚良匠陶瑩,敲千古之硯韻,制宣硯而出世橫空。噫!石破天驚,鐘鼓旌旗,飛鴻動京城。嗟夫,旌中華於天地兮,德潤坤靈之堅。 宣道行於艱途兮,硯神偉力之雄。黃太海,一個普通企業家,天生睿智,硯田柔情藏俠骨,續弛宗風。綿繡雲霓中國夢,誓將片石補蒼穹。2014年6月19日,「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授牌儀式舉行;5月9日,旌德縣被授予 「中國宣硯之鄉」 。 「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宣城」終因宣硯復出而實至名歸。
  • 文房四寶——宣硯文化
    2018年1月20日,由北京紫禁城弘華文化有限公司舉辦的主題為:「一硯齋」 做中國硯文化的「推動者」的「一硯齋 『黃石硯』發布會」,在北京達美藝術中心盛裝舉行。知名書畫藝術家吳歡、北美崔哥、齊白石孫女齊惠娟、徐悲鴻長孫徐小陽、許麟廬之子許化遲、中國古硯研究會會長金彤、著名書畫家彭書民、中國硯文化聯合會代表、世界桌球冠軍譚瑞午以及眾多收藏家近一百多人參加了發布會。發布會由吳歡先生弟子、黃石硯傳承人一峰先生主持。提到硯文化,不得不提安徽宣硯!
  • 西清硯譜,百硯千姿丨一眼千年,這些皇家典藏名硯美翻了
    丨石「宜官」銘研磨石及研板 漢硯,文房四寶之一,但最早使用硯臺的並不是斷文識字的文人,而是繪製彩陶的藝匠
  • 書法|關於文房四寶,你真正了解多少?
    書法|關於文房四寶,你真正了解多少?前言:筆、墨、紙、硯,是書法書寫的基本工具,也稱文房四寶。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地位,只講喜好和熱愛,我們書寫文字都會使用到筆墨紙硯,用它們傳遞情感,傳承文化。
  • 文房四寶之筆墨紙硯
    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徽州婺源龍尾硯。作為文房四寶的故鄉的安徽宣城,是我國文房四寶最正宗的原產地和飲譽世界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所產的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旌德)、徽墨(績溪/旌德)、宣硯(旌德)舉世聞名,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追捧。筆、墨、紙、硯是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一直流傳下來。從西漢時期就開始使用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也是古代的文化遺產。
  • 文房四寶,有硯才好
    前賢謂「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筆耕不輟,耕者,硯田也,唐庚《古硯銘序》言:「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 據宋高似孫《硯箋》所載,其形制「近雅者」即有:風池硯、玉堂硯、五臺硯、蓬萊硯……八稜硯,四直硯、蓮葉硯等二十餘種,宋唐積《歙州硯譜》所載宋代歙硯「樣制古雅者」又四十種,但論構造概括,不外乎硯堂、硯崗、硯池、硯唇、硯額、硯面、硯背、硯側這幾個部分。
  • 文房四寶|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
    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文房四寶的起源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
  • 文房四寶分別是什麼
    「文房四寶」指的是我國的筆、墨、紙、硯,最早的是在南北朝時期所起的命名,除了大家最為熟知的文房四寶的名字之外,在歷史上還有將其稱為
  • 文房四寶英語怎麼說
    文房四寶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書房四件必備文具,即筆墨紙硯。
  • 逢盛世 易水名硯再現輝煌
    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鄒洪利培養出23名省工藝美術大師    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被評為河北省十強文化企業    在河北省首屆旅遊發展大會即將召開之際,在位於主會場之一的易縣城,由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總投資
  • 「海上清風:中國文房四寶工藝大師雕刻作品展」舉辦
    下午15時00分,「海上清風——中國文房四寶工藝大師雕刻作品展」在前海無念美術館開幕。當海派藝術遇上嶺南此次展出的文房四寶雕刻作品均出自三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之手,共展出一百多件作品,包括硯、竹、瓷、玻璃、木擺件、葫蘆、壺、瑪瑙、印石、鎮紙、蟲具諸多海派雕刻藝術等多種品類藝術的精品力作
  • 易水硯續寫易水河畔的傳奇
    「而易硯也久盛不衰,成為北方聞名的『文房四寶』之一。」「現今的徽墨即是易州人奚氏父子所傳,徽墨源於易縣。」從這些記載當中可知硯、墨同源易州,足見易水硯在中華硯文化中的地位之重要。   隨著歷史的發展,易水硯製作技藝也在不斷傳承發展,並漸漸達到成熟。宋遼時期,易州列入遼國疆土後,易水硯受到遼國器重,成為宮廷貢品。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實行漢化政策,易水硯發展迅速。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全國最大文房四寶展,周五登鷺!超多好物,書畫愛好者必看~
    這是全國文房四寶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行業大展TA又來廈門啦11月27日—30日由廈門日報社參與主辦的第46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暨第六屆海峽書畫藝術產業博覽會將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百年「老字號」、千年「非遺」技藝匯聚一堂、盡顯精彩大牌筆墨紙硯、文房雅器廠商親臨展示、廠價直銷
  • 2020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班隆重開班
    2020年12月6日,由易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保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易硯文化研究會和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首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班在易水硯大酒店2號會議廳舉行了隆重的開班儀式!出席開班儀式的領導與嘉賓有:保定市文聯黨組書記王淑彥,第五屆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主任、國防大學正軍級教授、著名書畫家、文房四寶專家寒石,易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霍玉鵬同志,國家一級演員李琦,保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蘇少華,保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王玉潔,易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王鳳錄,易縣文聯主席李曉潔
  • 文房四寶指哪四種,我國為什麼端是被稱為視中之寶
    古時候,寫字作畫都離不開紙、墨、筆、硯四種文具用品,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房四寶」。古人利用它們記載我國歷史的發展,創造出無數不朽的藝術品,為建立我國的文明社會做出了極大貢獻。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人們創造的一些優秀品種流傳了下來。宣紙是紙中的王牌,最早出現於唐代,因產於安徽宣州而得名。它質地柔軟、潔白,既能吸墨又能使墨色完全顯現出來,是一種高級書畫用紙。
  • 硯專題(一)「研」與「硯」的轉變
    在《辭海》中,對「硯」和「研」的釋義有所不同。硯(硯):硯臺,磨墨器。研:①細磨;②通「硯」。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將「硯」用作「研」,但這一釋義也已反映出「硯」與「研」曾經通用。東漢劉熙《釋名》:「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北宋馬永卿《懶真子》:「文房四物,見於傳記者,若紙筆墨皆有據,至於硯即不見之……蓋古無硯字,古人諸事簡易,凡研墨不必硯,但可研處只為之而。」
  • 《毛穎傳》中唐人的文房四寶
    《毛穎傳》借毛筆之名而作,把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擬人化,寓莊於諧,「以發其鬱積」。我們先讀其奇文,然後再來分析其中談到的文房四寶。毛穎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視,佐禹治東方土,養萬物有功,因封於卯地,死為十二神。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已而果然。明視八世孫羺,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匿光使物,竊姮娥、騎蟾蜍入月,其後代遂隱不仕雲。
  • 四大硯臺美名揚,山西澄泥硯佔其一,除此之外還有五臺山硯等名硯
    硯臺為「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一,是書法與繪畫不可缺少的工具。好硯益筆,能使墨跡增光溢彩。晉北五臺、定襄生產的石硯又名「臺硯」(以五臺山名之)或「文硯」(因石料取之於文山), 已有六百餘年的生產歷史,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齊名。臺硯由文山上的天然紋石雕琢而成,有天然紋理,如晶似玉,以紫、黑、綠三色紋石最佳,卻藏於深山絕壁,不易開採。
  • 中國十大名硯
    一、十大名硯硯臺是中國毛筆書法的必備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硯臺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幾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