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野瘋狂特別推薦講座 | 宋代緙絲中的絕美復古風
錫悟 春燕 詠梅
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
作者丨謝禮恆 黃瑞
部分圖片丨宣品書房
設計丨張涵
董橋先生寫賞硯尋硯藏硯很好看,一篇老文寫那年冬天沈茵開車帶他到永和鎮看幾塊古硯。天很冷,下著小雨,鎮上小飯館一家一家坐滿吃午飯的客人。古硯藏在那排飯館後面巷子裡的舊樓上。賣硯的老先生又瘦又幹,一臉算盤,一邊抽菸一邊呷茶一邊陰笑,一口上海國語先罵臺北冬天多雨,再罵永和飯館麵食做得不地道。沈茵催他看硯他慢吞吞拉開抽屜搬出七八枚舊硯。沈小姐匆匆一瞄只看上一枚:剔犀漆盒,端州佳石,名匠雕工,鴻儒銘文,確是乾隆珍品。
丨攝於二〇二〇年九月十六日 圖片來自蘇富比亞洲
點擊圖片深度閱讀:董橋:我只在乎我滿不滿意我筆下的文字
點擊圖片深度閱讀:前世美物 今生復刻丨這幫硯痴琢磨三年,復刻明清古硯584方
「老先生開價,我暗暗一驚。沈茵還價。老先生讓了一小步,沈茵不依。再讓一小步,沈茵又不依。他起身捧著茶壺說進去泡茶。再走出來手裡拿著一塊大吉玉牌,清初精品,沈茵隨口出了價立刻付錢告辭:『你的大吉牌比那塊硯好,』她拍拍老先生的手背說。
老先生一臉茫然,皺了皺眉頭俯在沈茵耳邊說:『硯臺你也拿走吧!』到底在舅舅古玩店裡見慣世面的人,進城路上沈茵說價錢偏高,藏一下準賺大錢:『東西太好了!』翌年日本一位藏硯家一見傾倒,六倍價錢拿走了。玩硯,我跟沈茵學,從來只顧一個『玩』字:硯石好,雕工好,銘文題識又舊又好,心生歡喜便好,是真的顧二娘是假的顧二娘不要緊,啟功先生都分不出真假顧二娘,我們計較甚麼?前兩個月美國慎堂先生來電郵附了兩張舊硯彩照,一張是硯面,一張是硯背。硯面硯池四圍雕祥雲,雕工玲瓏。硯背左下角刻隸書四字:『隅老相守』,字老練,刻得也精。我不認識慎堂先生。他說他讀遍蕪文知道我也玩硯,問我他們家這枚祖傳端硯是真隅老還是假隅老?我不知道。橫豎坊間萬一遇到這樣精緻的舊端我捨不得不要,會買:雕工石質品相都入流,隅老不隅老無所謂,『相守』二字尤其一往情深,用得纏綿。吳昌碩姬人跑了,吳老缶說:『我情深,她一往!』
情深就好。
我深情不起,守不住,拍賣賣走四枚佳硯,無緣說相守,見了『隅老相守』不無感傷。幸虧寒齋還珍存幾枚盈掌小硯娛情,老了還有依傍。……」
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
年前開始與宣品書房的幾位年輕藝人熟稔,開始了解宣硯的前世今生:照樣的,硯是硯,字還是字,各安今途。
古往今來,金屬入硯,作硯作匣作飾都有。金屬硯古已有之,是作為硯石的裝飾盒出現。有銅硯、鐵硯、錫硯、金硯、銀硯等,以銅硯為多。清末和民國時期,也有以銅為匣、匣蓋嵌一層薄薄的硯石,作研墨用,匣底則放入絲棉、棉花等吸水性物質,澆入墨汁。銅匣則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畫面多有刻畫,有些還是名人題刻書畫佳作。
後來又讀到傳奇的計楠,1760年生,1834年歿,字壽喬,秀水人。書上說他家在聞溪,築小圃題一隅草堂,自號隅老。官嚴州教授。愛藝花,愛著述。初與奚岡、方燻交,師其意畫竹石草蟲,雅秀絕俗。他善畫梅,求畫的人一多,輒點色為紅梅應之,人稱「計紅梅」。題畫多佳句。出版《一隅草堂集》。
董橋偏愛梅花,說「此生買進賣出幾十幅,至今大的小的還藏了好幾款,遇見喜歡的還想要。」他六十年代香港古董街看到楠木小匾刻「梅齋」,那兩個字寫得真古拙,杏廬先生說是明人手筆。也許。反正漂亮,況且是楠木,又輕又蒼秀。還有臺北古董商一枚梅花硯我也傾心,乾隆雕工,一枝寒梅從硯腳伸到硯池邊,含苞朵朵,疏影浮動,沈茵替我議價議妥了商家翌日反悔,要雙倍,沈小姐一怒跟他絕交。人有人緣,物有物緣,由不得你。橫豎不玩舊硯了,省心。
宣品書房幾位年輕藝人,以宣硯為基,思路也好,開發「工業革命系列」文創宣硯,又雅又美。「金屬+硯——宣品書房解析金屬與硯之間的關係,沿用古人以錫或銅入硯的手法,以當代視角審視、精研了工業革命系列。」
比如「錫悟系列」:
自古就有用錫做為容器這種說法,做為最早的金屬容器,我們將錫做為硯臺蓋的部分。在金屬與石材最直觀的視覺衝擊感中,得以中合其中奧妙與神韻。
錫悟,春燕,中庸。作品為純手工製作,產量有限,每月僅50件可售。
比如「彩銅系列」,我喜歡的梅花硯讓人一眼傾心:
保留傳統審美相對完整的彩銅工藝,讓其中傳統與手工的溫度保留在硯臺的本質中,讓作品更現文雅精緻。「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正是古法燒銅的迷人之處,典雅獨特。」
還有「幾何系列」一號、二號:
「作為自己最為大膽的作品之一,把硯臺的複雜與曲面全部剔除。只留下幾個塊面相互交織,一直在做減法,其實本質就沒有必要保留。突破傳統形制局限,同時保留三角舔筆池,不失去實用才是設計的本質。」
宣品書房的黃瑞說:從各個視角看見的(這些)作品,正是自我內心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