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悟 春燕 詠梅丨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

2021-03-03 藝術野瘋狂

藝術野瘋狂特別推薦講座 | 宋代緙絲中的絕美復古風

錫悟 春燕 詠梅

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

作者丨謝禮恆 黃瑞 

部分圖片丨宣品書房 

設計丨張涵


董橋先生寫賞硯尋硯藏硯很好看,一篇老文寫那年冬天沈茵開車帶他到永和鎮看幾塊古硯。天很冷,下著小雨,鎮上小飯館一家一家坐滿吃午飯的客人。古硯藏在那排飯館後面巷子裡的舊樓上。賣硯的老先生又瘦又幹,一臉算盤,一邊抽菸一邊呷茶一邊陰笑,一口上海國語先罵臺北冬天多雨,再罵永和飯館麵食做得不地道。沈茵催他看硯他慢吞吞拉開抽屜搬出七八枚舊硯。沈小姐匆匆一瞄只看上一枚:剔犀漆盒,端州佳石,名匠雕工,鴻儒銘文,確是乾隆珍品。

丨攝於二〇二〇年九月十六日 圖片來自蘇富比亞洲

點擊圖片深度閱讀:董橋:我只在乎我滿不滿意我筆下的文字

點擊圖片深度閱讀:前世美物 今生復刻丨這幫硯痴琢磨三年,復刻明清古硯584方

「老先生開價,我暗暗一驚。沈茵還價。老先生讓了一小步,沈茵不依。再讓一小步,沈茵又不依。他起身捧著茶壺說進去泡茶。再走出來手裡拿著一塊大吉玉牌,清初精品,沈茵隨口出了價立刻付錢告辭:『你的大吉牌比那塊硯好,』她拍拍老先生的手背說。

老先生一臉茫然,皺了皺眉頭俯在沈茵耳邊說:『硯臺你也拿走吧!』到底在舅舅古玩店裡見慣世面的人,進城路上沈茵說價錢偏高,藏一下準賺大錢:『東西太好了!』翌年日本一位藏硯家一見傾倒,六倍價錢拿走了。玩硯,我跟沈茵學,從來只顧一個『玩』字:硯石好,雕工好,銘文題識又舊又好,心生歡喜便好,是真的顧二娘是假的顧二娘不要緊,啟功先生都分不出真假顧二娘,我們計較甚麼?前兩個月美國慎堂先生來電郵附了兩張舊硯彩照,一張是硯面,一張是硯背。硯面硯池四圍雕祥雲,雕工玲瓏。硯背左下角刻隸書四字:『隅老相守』,字老練,刻得也精。我不認識慎堂先生。他說他讀遍蕪文知道我也玩硯,問我他們家這枚祖傳端硯是真隅老還是假隅老?我不知道。橫豎坊間萬一遇到這樣精緻的舊端我捨不得不要,會買:雕工石質品相都入流,隅老不隅老無所謂,『相守』二字尤其一往情深,用得纏綿。吳昌碩姬人跑了,吳老缶說:『我情深,她一往!』

 

情深就好。

我深情不起,守不住,拍賣賣走四枚佳硯,無緣說相守,見了『隅老相守』不無感傷。幸虧寒齋還珍存幾枚盈掌小硯娛情,老了還有依傍。……」

 

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

 

年前開始與宣品書房的幾位年輕藝人熟稔,開始了解宣硯的前世今生:照樣的,硯是硯,字還是字,各安今途。

古往今來,金屬入硯,作硯作匣作飾都有。金屬硯古已有之,是作為硯石的裝飾盒出現。有銅硯、鐵硯、錫硯、金硯、銀硯等,以銅硯為多。清末和民國時期,也有以銅為匣、匣蓋嵌一層薄薄的硯石,作研墨用,匣底則放入絲棉、棉花等吸水性物質,澆入墨汁。銅匣則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畫面多有刻畫,有些還是名人題刻書畫佳作。

後來又讀到傳奇的計楠,1760年生,1834年歿,字壽喬,秀水人。書上說他家在聞溪,築小圃題一隅草堂,自號隅老。官嚴州教授。愛藝花,愛著述。初與奚岡、方燻交,師其意畫竹石草蟲,雅秀絕俗。他善畫梅,求畫的人一多,輒點色為紅梅應之,人稱「計紅梅」。題畫多佳句。出版《一隅草堂集》。

董橋偏愛梅花,說「此生買進賣出幾十幅,至今大的小的還藏了好幾款,遇見喜歡的還想要。」他六十年代香港古董街看到楠木小匾刻「梅齋」,那兩個字寫得真古拙,杏廬先生說是明人手筆。也許。反正漂亮,況且是楠木,又輕又蒼秀。還有臺北古董商一枚梅花硯我也傾心,乾隆雕工,一枝寒梅從硯腳伸到硯池邊,含苞朵朵,疏影浮動,沈茵替我議價議妥了商家翌日反悔,要雙倍,沈小姐一怒跟他絕交。人有人緣,物有物緣,由不得你。橫豎不玩舊硯了,省心。

宣品書房幾位年輕藝人,以宣硯為基,思路也好,開發「工業革命系列」文創宣硯,又雅又美。「金屬+硯——宣品書房解析金屬與硯之間的關係,沿用古人以錫或銅入硯的手法,以當代視角審視、精研了工業革命系列。」

比如「錫悟系列」:

自古就有用錫做為容器這種說法,做為最早的金屬容器,我們將錫做為硯臺蓋的部分。在金屬與石材最直觀的視覺衝擊感中,得以中合其中奧妙與神韻。

錫悟,春燕,中庸。作品為純手工製作,產量有限,每月僅50件可售。

比如「彩銅系列」,我喜歡的梅花硯讓人一眼傾心:

 

保留傳統審美相對完整的彩銅工藝,讓其中傳統與手工的溫度保留在硯臺的本質中,讓作品更現文雅精緻。「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正是古法燒銅的迷人之處,典雅獨特。」

還有「幾何系列」一號、二號:

「作為自己最為大膽的作品之一,把硯臺的複雜與曲面全部剔除。只留下幾個塊面相互交織,一直在做減法,其實本質就沒有必要保留。突破傳統形制局限,同時保留三角舔筆池,不失去實用才是設計的本質。」

 

宣品書房的黃瑞說:從各個視角看見的(這些)作品,正是自我內心的呈現。

相關焦點

  • 西清硯譜,百硯千姿丨一眼千年,這些皇家典藏名硯美翻了
    從材質上看有:石硯、陶硯(包括澄泥硯)、瓷硯、漆硯、木硯、水皛、玉石銅、銀等。丨澄泥淌池硯及毛筆、楠木盒一套 宋從造型上看有:方、圓、八方、六方、隨形、象生等各種式樣。瓷硯中東晉越窯青瓷大硯,釉色精美,胎質細膩,顯然是王羲之時代的書寫者的日用之物。五代一北宋早期越窯青瓷刻水波紋圓硯,釉可稱之為秘色,針刻紋飾流利生動極其精美,顯然造自古越州的能工巧匠之手。
  • 硯賞——清宮制硯和藏硯
    清康熙年間始開採,硯坑在清末被封閉。由於開採量有限,硯石傳世不多,甚為珍貴。此石制硯多銘年款,為御用之物,以康、雍、乾、嘉四年號為多。造型有長方形、瓶形、葫蘆形、竹筍形等,刻雲龍、異獸等紋飾,有的在墨池內嵌螺鈿裝飾。裝潢亦十分考究,極富皇家特色。
  • 硯專題(一)「研」與「硯」的轉變
    在《辭海》中,對「硯」和「研」的釋義有所不同。硯(硯):硯臺,磨墨器。研:①細磨;②通「硯」。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將「硯」用作「研」,但這一釋義也已反映出「硯」與「研」曾經通用。東漢劉熙《釋名》:「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北宋馬永卿《懶真子》:「文房四物,見於傳記者,若紙筆墨皆有據,至於硯即不見之……蓋古無硯字,古人諸事簡易,凡研墨不必硯,但可研處只為之而。」
  • 超級硯賞——歷代名硯
    _硯為舊雨所遺,喜其形古怪,留為枕秘。康熙壬戌與禾郡朱錫鬯、李武曾同寓都門,孫少宰過而賞之,此萬州金星石,過端溪遠甚,即請少宰銘之,錫鬯隸焉,吳江潘耒。說明: _隨形硯,隨璞而作,彰顯了硯石的自然之美,幾名文士合作銘文,更添了幾分雅趣。配脫胎漆盒。
  • 文房四寶,有硯才好
    以履為題材制硯從晉代瓷硯中已經看到,在宋代則非常普遍。「履」不但是歙硯的主要制式之一,端硯、 洮河等石硯也都有履樣硯,有隻履型、也有雙履型,造型也各異。 通過此硯的實物與解剖圖可以看出,其長寬高比例接近當時的壽棺琴式硯,除外形比一般硯臺小以外沒有特別的不同,而實際上此硯的中間被挖空用來儲藏水,以便旅途隨時使用。研磨板與水箱間用黏合劑粘合,滴水不漏,研磨板採用很好的硯石,有利於研磨,大多是歙石,也有少部分採用端石。研磨板與硯池各有一個小孔,分別具有透氣與進出水的功能,設計之妙巧奪天工。
  • 故宮博物院文房藏品(一)硯
    三面環峰,呈半圓形,分內外兩重,內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龍口滴入硯面,兩邊山峰上各有一負山人像。陶硯以陶土為胎,經燒制而成。此硯形象古樸,造型奇特,出土於河南洛陽,是西漢古硯中陶硯之珍品。硯面右方刻有隸書題銘「瓜田半畝」四字,硯背刻有篆書題銘「緜綿瓜瓞」四字,署款「鹿原」二字。又「石室」下署「誦先人之清芬」一長方印。此硯石屬明端石老坑,石質較好。清初人制,題款。
  • 中泰說硯
    刻銘也就不同於刻字,刻字可以涵蓋所有文字的雕刻,而刻銘則又指有韻的雕刻文字。 硯上的雕刻文字有成韻的,也有不成韻的。不成韻的如制硯者在硯上的落款、印章,以及用文字作為圖案紋飾等。成韻的其內容一般來說,都是與硯有關的詩文詞句,或言志,或讚美,或評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硯銘。
  •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澤州呂硯
    古代記述呂老制硯的書籍很多,蘇東坡《東坡文集·題跋》、米芾所著的《硯史》、何薳《春渚紀聞》中都有記載,以宋人「呂老煅硯」記載最為詳盡:「高平呂老造墨常山,遇異人燒金訣,煅出視之瓦礫也。有教之為研者,研成堅潤宜墨光溢如漆,每研首必有一白書呂字為志。呂老既死法不授子,而湯陰人盜其名而為止甚眾。持至京師,每研不滿白錢之直。至呂老所遺,好奇之士有以十萬錢購一研不可得者。研出於陶,而以金鐵物劃之不入為真。
  • 歷代名硯欣賞一
    康熙壬戌與禾郡朱錫鬯、李武曾同寓都門,孫少宰過而賞之,此萬州金星石,過端溪遠甚,即請少宰銘之,錫鬯隸焉,吳江潘耒。<br /> 說明:_隨形硯,隨璞而作,彰顯了硯石的自然之美,幾名文士合作銘文,更添了幾分雅趣。配脫胎漆盒。銘者簡介:_潘耒(1646~1708),字次耕、稼堂,晚自號止止居士,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弟,顧炎武弟子。康熙間以布衣舉博學鴻詞,授檢討,纂修《明史》。
  • 硯林趣事︱寧斷炊,不售硯.
    清·金農(1687-1736),字壽門,號冬心,康、乾時期傑出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生平愛硯、識硯,又善銘硯,自稱「百二硯田富翁」。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冬心齋硯銘》,為硯史上首見之私家硯銘專集。 金農曾因作客他鄉,盤纏耗盡,偏又「人酒戒,吾不能。」為解酒癮,原擬典當一方行囊小硯,後忽想該硯乃其長年遊食在外,賴以題詩作畫之要具,幾經掙扎,遂改以頭上葛巾充作抵押。酒癮既解,磨墨作書,信手題鐫一銘於硯上,曰:「頭上葛巾已漉酒,箱中剩有硯相守。日日狂吟杯在手,杯乾作書瘦蛟走。不識字人曾見否?」
  • 攀枝花硯文化研究所——談石論硯文集(十二)
    這些探索和迷茫的背後可能是集體無意識,偶有積極主動有當下意識的硯人,也存在著許多的迷失,並不清楚他所要探索的方向和依據當如何。「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我們被淘汰了」難道不值得當下的硯人深思?這是一個速度至上的喧囂時代。多數人或者事總是被裹挾著急速前進,各種繁瑣、無奈、彷徨、迷茫。這是一個全球化,電子信息化的時代,硯的實用性被大大的削弱,我們還需要硯嗎?我們需要怎樣的硯呢?
  • 從硯銘看硯文化
    明代顧從義摹刻石鼓文淄硯清吳昌碩銘文硯清高鳳翰玉帶池端硯淄硯作為傳統文化瑰寶,我們有責任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讓淄硯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賦能,讓人們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認知中華文化的優秀品格。
  • 硯丨不寫字,你也會供養一塊!
    哪怕是再細微的思緒,只要與硯有了交集,文明的藝術之花總會開放得風姿綽約,冰雪聰明。硯者,眾藝集成;中國藝術品紛繁浩雜,唯硯是集書法,篆刻,繪畫,雕塑,材質,詩文為一體的六合之藝。丨明版《燕閒清賞》善本 局部丨
  • 硯間甘露惠龍吟——讀陳三立贈龍榆生自書詩冊及《受硯廬圖題記》
    詩冊初頁右下有三方印,兩朱一白,分別為「小五柳堂」「龍元亮印」「榆生珍藏」。(見圖一)詩末有「榆生仁兄詩家屬錄匡山舊句,乞哂正,庚午初秋散原老人三立」,附朱文(散原)、白文(陳三立)雙印。(見圖二)冊尾有趙熙詩記,並附朱文印「孤臣」一方。冊頁封面題有「散原先生自書詩、榆生教授臧」,因題書之名款墨塗,故不詳。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上面鐫刻著「稼軒」二字,是什麼出處呢?從查閱資料到實地考證,再請相關行業專家鑑定,用了兩年時間,終於有了眉目。   為何是宋硯?   喜歡收藏硯臺的人都知道,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之多,而這方硯材質就是歙石形制。
  • 米芾、蔡京題款——闢雍古硯現身日本
    闢雍為一圓形建築物,四面環水。該硯的形制是稱為硯中奇葩的闢雍硯。難怪宋朝的大書法家米芾和當朝的宰相蔡京見此硯後,情不自禁地在硯側題詩作賦。另外該硯中間的臺上有一大塊石質細膩的火捺紋,形狀極像僧人拜佛。該硯面呈方形,長9.5cm,寬是9.4cm。硯面的上方刻有雲紋和一條龍紋,中間刻有太陽,其寓意吉祥。與太陽相呼應的是硯底刻有一隻頭上生角的蟾蜍,蟾蜍象徵月亮,神話說嫦娥在月亮中變成蟾蜍。
  • 今日推薦:玩硯藏硯的四個境界
    玩硯者通過與硯石的接觸,開始對硯有了初步認識,隨之而來的是對藏硯產生了一定的興趣,用制硯人的說法是開始「起癮」了。繼而從只不過是喜歡、有興趣,轉為「捨得」自掏腰包出錢購買硯臺或硯石進行收藏,並逐步對幾大名坑硯石的石質、石品花紋等特徵有了前期的認識,能進行大概的分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曹雪芹的知己脂硯齋
    這其中是有緣故的。  首先要說的是,脂硯齋是一個人。  翻閱脂硯齋評閱的《紅樓夢》在其手稿的字裡行間,寫下了許多硃砂批語。  脂硯齋能清晰地記住她父親生前常常說的這句口頭禪,並在批書時發出悲嘆,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心情。第一回寫英蓮的「有命無運,累及爹娘」八個字上,脂硯齋批道:「八個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詞客騷人!……」脂硯齋寫下這樣沉痛的長段批語,絕不是隨意而寫,而是有感而發。  脂硯齋有一條批註說:「鳳姐點戲,脂硯執筆事,今知者寥寥矣,(寧)不悲乎!」
  • 端硯中的上品——百一硯
    百一硯,又名百一眼硯。長18釐米,寬10.5釐米,高5釐米,系宋代時用端溪老坑的黑色端石製作而成。清朝內府編纂的《西清硯譜》對這方硯有詳細的描述:「硯面隆起而中微凹,翠點隱然,池深廣,墨鏽斑駁,兩跗較面稍斂,覆手刻石柱,大一小百,各有眼。」百一硯之所以珍貴,原因之一就是它不但有眼,而且多達一百零一個,這也是它名稱的由來。
  • 硯臺百科 硯遇——四大美人硯展示八大硯之美
    端硯大師梁鑑棠作品《西施浣紗》硯第一套四大美女硯《西施浣紗》硯硯種:端硯坑別:梅花坑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浣紗女名叫西施,她花容月貌,清新脫俗。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透明的河水映照出婀娜多姿的身影,非常美麗動人。水中的魚兒看到西施俊俏的模樣,都忘了遊水,慢慢地沉到了水底。從此,人們就送給了西施「沉魚」的美麗雅號。(點評:覃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