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立(1853—1937),江西義寧(今修水)人,以詩文著稱於海內外。龍榆生1902年生於江西萬載,出於鄉誼,陳三立對龍榆生厚愛有加。
1924年至1928年盛夏,龍榆生在廈門集美學校任教,與當時在廈大任教的魯迅、沈兼士、顧頡剛、羅莘田、郝昺衡等相識,在集美學校的四年間,與羅莘田、郝昺衡交往甚密。1928年7月,經陳石遺的推介,龍榆生獲上海暨南大學聘書,辭閩赴滬,出任上海暨南大學中文系講師。
到滬後未久,龍榆生便結識了陳三立、朱彊邨、鄭孝胥、王病山、蔡孑民、胡適之等名士,而與陳三立、朱彊邨二老最為親近。此間,龍榆生的詩作經常得到陳三立的指導,1929年3月,陳三立題龍榆生《廬山紀遊》曰:「於形勝風物,流連賞會,抉摘要最;而文筆出以簡雅,無冗蔓之累。紀遊詩亦興趣洋溢,饒曠逸之致;此不愧『登高能賦』之材也!」陳三立之獎掖促使青年時代的龍榆生在詩詞創作與研究方面逐漸深入,最終成為20世紀詩詞界名宿。
陳三立贈龍榆生的自書詩冊總計11頁,書於1929至1930年間。龍榆生請陳三立書自作詩《廬山舊句》,陳三立以行楷謄寫17首。詩冊初頁右下有三方印,兩朱一白,分別為「小五柳堂」「龍元亮印」「榆生珍藏」。(見圖一)詩末有「榆生仁兄詩家屬錄匡山舊句,乞哂正,庚午初秋散原老人三立」,附朱文(散原)、白文(陳三立)雙印。(見圖二)冊尾有趙熙詩記,並附朱文印「孤臣」一方。冊頁封面題有「散原先生自書詩、榆生教授臧」,因題書之名款墨塗,故不詳。
圖一
圖二
該詩冊為陳三立77歲時所書,風格沉穩、體式雄健,為蘇東坡、顏魯公與六朝碑版之融合。全篇字形以扁方為主,結構質而不妍;取勢平穩,點畫堅實不破,鉤畫多見圓轉,字形隨勢上仰。布局以平正為法,行間左右疏闊,字距上下均勻,通篇於整齊中蘊含參差、渾厚中透出清朗。劉熙載謂:「張旭脫帽露頭,不知者以為肆志,知者服其用志不紛。」夫用志不紛,乃凝於神,書到有神,自有境界。散原老人學碑版之書,得渾厚樸茂之致,而不染霸悍粗獷之習。此詩冊以蘇書會通北碑,初看平常,點畫與結字似未精緻;細讀則神氣飽滿,條理隱於中而魄力見於外,蓋書寫不泥於形式,而純以心性表達。書法既為藝術,脫略、安排俱不可,天然乃其首要也。
龍榆生與陳三立之交遊歷經十年。龍榆生雖為上彊翁之授硯弟子,然朱彊邨於1931年病逝,師生之緣未逾三載,遠不及親炙散原老人之日久,陳三立贈龍榆生詩冊之外,猶有為龍榆生之《受硯廬圖題記》。
《受硯廬圖》出自民國文壇著名掌故「彊邨授硯」,據《彊邨晚歲詞稿跋》云:「一日,予走謁先生於牯嶺路寓樓,既出所作《鷓鴣天·絕筆詞》見示,復就枕邊取生平所用校詞雙硯授予,因曰:『吾未竟之業,子其為我了之。』」
受朱彊邨之託,夏敬觀於1931年10月創作《上彊邨授硯圖》,這是朱彊邨生前見到的唯一一幅《彊邨授硯圖》,也是傳世《彊邨授硯圖》中的第一幅。是年12月30日,朱彊邨病逝於淞滬,臨終前以未竟之業託於龍榆生,並授彊邨校詞之雙硯及遺稿,師生間之學術傳承由此完成。彊邨授硯一事,於民國學界影響極大。彊邨歿後,又有吳湖帆、徐悲鴻等六位名家陸續創作《彊邨授硯圖》。《彊邨授硯圖》總計七家八幅(夏敬觀創作兩幅),故稱「八珍授硯圖」,兼有37位學人為《彊邨授硯圖》《榆生受硯圖》題詞。1932年冬月,散原老人為《受硯廬圖》書引首,並作題記:
榆生受詞學於彊邨侍郎,而侍郎病垂危,以平昔校詞雙硯授之,期待甚至。吳君湖帆因為作圖志其遇。餘以侍郎詞冠絕一代,蓋與其懷抱行誼風節相表裡,榆生探本而求之,他日所樹立,衍其緒而契其微者,必益有合也。壬申冬日,散原老人陳三立題記。(篇末鈐「散原」朱文印一方)(見圖三)
圖三
引首四字「受硯廬圖」為楷書,「受」字端莊穩立,撇畫、鉤畫俱見碑法。「硯」字末筆浮鵝鉤隸化,向右下斜出與「受」字呼應。「廬」字橫畫均勻密布,外側留白整齊。「圖」字兩豎左曲右直,左上右下兩處相對開口,字內通透。此四字以碑法合鍾書,字外空間疏闊。四字整體居上,與左側七行小字對稱,打破了空間上的平等。左側小字分布均勻有序,行距清晰,字間分明,末行下側留空,避免了由於上下整齊而造成的刻板局面。全篇疏密懸殊,而自然生趣。
陳三立所題的《受硯廬圖》是吳湖帆於1932年2月為龍榆生所作,是「八珍授硯圖」中的第二幅。吳湖帆與龍榆生因詞學而友善,且交往至密。陳三立於題記中概述「彊邨授硯」之淵源,對龍榆生傳承彊邨未竟之業寄予厚望。彊邨歿後,龍榆生不但整理刊刻了《彊邨遺書》《彊邨語業》《彊邨叢書》,同時致力於詞學研究和詞學普及,創辦了《詞學季刊》與《同聲月刊》,其詞學研究在繼承彊邨治詞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最終成為20世紀三大詞家之一。朱彊邨之「未竟之業」,經龍榆生而發揚光大,在朱彊邨與龍榆生的筆下,中國詞學完成了傳統與現代之對接。
追隨陳三立、朱彊邨二老及在上海暨南大學任教,是龍榆生平生中最幸運的時光。側聞長者之遺風、篤學不倦的龍榆生於此間受益良多,他把散原老人留贈他的《匡山詩冊》及《受硯廬圖題記》作為畢生珍藏。
《匡山詩冊》及《受硯廬圖題記》是解讀陳三立晚年書風的重要文本,它不僅提供了龍榆生與散原老人之間的交遊信息,更是我們了解清末民國人文思想的第一手史料,傳之今日,彌足珍貴。作者/李長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