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間甘露惠龍吟——讀陳三立贈龍榆生自書詩冊及《受硯廬圖題記》

2020-12-12 美術研究

陳三立(1853—1937),江西義寧(今修水)人,以詩文著稱於海內外。龍榆生1902年生於江西萬載,出於鄉誼,陳三立對龍榆生厚愛有加。

1924年至1928年盛夏,龍榆生在廈門集美學校任教,與當時在廈大任教的魯迅、沈兼士、顧頡剛、羅莘田、郝昺衡等相識,在集美學校的四年間,與羅莘田、郝昺衡交往甚密。1928年7月,經陳石遺的推介,龍榆生獲上海暨南大學聘書,辭閩赴滬,出任上海暨南大學中文系講師。

到滬後未久,龍榆生便結識了陳三立、朱彊邨、鄭孝胥、王病山、蔡孑民、胡適之等名士,而與陳三立、朱彊邨二老最為親近。此間,龍榆生的詩作經常得到陳三立的指導,1929年3月,陳三立題龍榆生《廬山紀遊》曰:「於形勝風物,流連賞會,抉摘要最;而文筆出以簡雅,無冗蔓之累。紀遊詩亦興趣洋溢,饒曠逸之致;此不愧『登高能賦』之材也!」陳三立之獎掖促使青年時代的龍榆生在詩詞創作與研究方面逐漸深入,最終成為20世紀詩詞界名宿。

陳三立贈龍榆生的自書詩冊總計11頁,書於1929至1930年間。龍榆生請陳三立書自作詩《廬山舊句》,陳三立以行楷謄寫17首。詩冊初頁右下有三方印,兩朱一白,分別為「小五柳堂」「龍元亮印」「榆生珍藏」。(見圖一)詩末有「榆生仁兄詩家屬錄匡山舊句,乞哂正,庚午初秋散原老人三立」,附朱文(散原)、白文(陳三立)雙印。(見圖二)冊尾有趙熙詩記,並附朱文印「孤臣」一方。冊頁封面題有「散原先生自書詩、榆生教授臧」,因題書之名款墨塗,故不詳。

圖一

圖二

該詩冊為陳三立77歲時所書,風格沉穩、體式雄健,為蘇東坡、顏魯公與六朝碑版之融合。全篇字形以扁方為主,結構質而不妍;取勢平穩,點畫堅實不破,鉤畫多見圓轉,字形隨勢上仰。布局以平正為法,行間左右疏闊,字距上下均勻,通篇於整齊中蘊含參差、渾厚中透出清朗。劉熙載謂:「張旭脫帽露頭,不知者以為肆志,知者服其用志不紛。」夫用志不紛,乃凝於神,書到有神,自有境界。散原老人學碑版之書,得渾厚樸茂之致,而不染霸悍粗獷之習。此詩冊以蘇書會通北碑,初看平常,點畫與結字似未精緻;細讀則神氣飽滿,條理隱於中而魄力見於外,蓋書寫不泥於形式,而純以心性表達。書法既為藝術,脫略、安排俱不可,天然乃其首要也。

龍榆生與陳三立之交遊歷經十年。龍榆生雖為上彊翁之授硯弟子,然朱彊邨於1931年病逝,師生之緣未逾三載,遠不及親炙散原老人之日久,陳三立贈龍榆生詩冊之外,猶有為龍榆生之《受硯廬圖題記》。

《受硯廬圖》出自民國文壇著名掌故「彊邨授硯」,據《彊邨晚歲詞稿跋》云:「一日,予走謁先生於牯嶺路寓樓,既出所作《鷓鴣天·絕筆詞》見示,復就枕邊取生平所用校詞雙硯授予,因曰:『吾未竟之業,子其為我了之。』」

受朱彊邨之託,夏敬觀於1931年10月創作《上彊邨授硯圖》,這是朱彊邨生前見到的唯一一幅《彊邨授硯圖》,也是傳世《彊邨授硯圖》中的第一幅。是年12月30日,朱彊邨病逝於淞滬,臨終前以未竟之業託於龍榆生,並授彊邨校詞之雙硯及遺稿,師生間之學術傳承由此完成。彊邨授硯一事,於民國學界影響極大。彊邨歿後,又有吳湖帆、徐悲鴻等六位名家陸續創作《彊邨授硯圖》。《彊邨授硯圖》總計七家八幅(夏敬觀創作兩幅),故稱「八珍授硯圖」,兼有37位學人為《彊邨授硯圖》《榆生受硯圖》題詞。1932年冬月,散原老人為《受硯廬圖》書引首,並作題記:

榆生受詞學於彊邨侍郎,而侍郎病垂危,以平昔校詞雙硯授之,期待甚至。吳君湖帆因為作圖志其遇。餘以侍郎詞冠絕一代,蓋與其懷抱行誼風節相表裡,榆生探本而求之,他日所樹立,衍其緒而契其微者,必益有合也。壬申冬日,散原老人陳三立題記。(篇末鈐「散原」朱文印一方)(見圖三)

圖三

引首四字「受硯廬圖」為楷書,「受」字端莊穩立,撇畫、鉤畫俱見碑法。「硯」字末筆浮鵝鉤隸化,向右下斜出與「受」字呼應。「廬」字橫畫均勻密布,外側留白整齊。「圖」字兩豎左曲右直,左上右下兩處相對開口,字內通透。此四字以碑法合鍾書,字外空間疏闊。四字整體居上,與左側七行小字對稱,打破了空間上的平等。左側小字分布均勻有序,行距清晰,字間分明,末行下側留空,避免了由於上下整齊而造成的刻板局面。全篇疏密懸殊,而自然生趣。

陳三立所題的《受硯廬圖》是吳湖帆於1932年2月為龍榆生所作,是「八珍授硯圖」中的第二幅。吳湖帆與龍榆生因詞學而友善,且交往至密。陳三立於題記中概述「彊邨授硯」之淵源,對龍榆生傳承彊邨未竟之業寄予厚望。彊邨歿後,龍榆生不但整理刊刻了《彊邨遺書》《彊邨語業》《彊邨叢書》,同時致力於詞學研究和詞學普及,創辦了《詞學季刊》與《同聲月刊》,其詞學研究在繼承彊邨治詞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最終成為20世紀三大詞家之一。朱彊邨之「未竟之業」,經龍榆生而發揚光大,在朱彊邨與龍榆生的筆下,中國詞學完成了傳統與現代之對接。

追隨陳三立、朱彊邨二老及在上海暨南大學任教,是龍榆生平生中最幸運的時光。側聞長者之遺風、篤學不倦的龍榆生於此間受益良多,他把散原老人留贈他的《匡山詩冊》及《受硯廬圖題記》作為畢生珍藏。

《匡山詩冊》及《受硯廬圖題記》是解讀陳三立晚年書風的重要文本,它不僅提供了龍榆生與散原老人之間的交遊信息,更是我們了解清末民國人文思想的第一手史料,傳之今日,彌足珍貴。作者/李長鈺

相關焦點

  • 硯林趣事︱寧斷炊,不售硯.
    清·金農(1687-1736),字壽門,號冬心,康、乾時期傑出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生平愛硯、識硯,又善銘硯,自稱「百二硯田富翁」。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冬心齋硯銘》,為硯史上首見之私家硯銘專集。 金農曾因作客他鄉,盤纏耗盡,偏又「人酒戒,吾不能。」為解酒癮,原擬典當一方行囊小硯,後忽想該硯乃其長年遊食在外,賴以題詩作畫之要具,幾經掙扎,遂改以頭上葛巾充作抵押。酒癮既解,磨墨作書,信手題鐫一銘於硯上,曰:「頭上葛巾已漉酒,箱中剩有硯相守。日日狂吟杯在手,杯乾作書瘦蛟走。不識字人曾見否?」
  • 史學價值與書法意義——龍榆生藏文化名人手札摭談
    並且託夏吷庵先生替我畫了一幅《上彊村授硯圖》,他還親眼看到。」這是龍榆生的生活方式,也是學習方式和治學方式。龍榆生不是院校培養出來的學術大家,能夠獨樹一幟的理由,一是學問、文化興趣,二是嚴謹的學風,孜孜以求的精神,三是四方遊歷,廣泛交友。中國式的問學、治學之路,本身就是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與龍榆生手札往來的文化名流,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的手札,可以箋證。
  • 晴雨樓藏硯品讀之(五十三):硯之大者
    認為這類硯雕刻紋飾繁複,大而無當,既不適合實用,也不能欣賞把玩,純粹是浪費硯石資源。充其量算個工藝品,只有「壕」們附庸風雅才會買去作擺設,成了低俗硯的代名詞。「硯都」廣東肇慶市在進行當地旅遊資源宣傳活動。(圖片轉自網絡)另一方面,這些大硯卻很受某些企業、新貴們青睞,常常賣出讓硯工們怦然心動的天價,這樣的消息時不時引發硯友微信圈刷屏,說明這類硯有它自己的市場。
  • 超級硯賞——歷代名硯
    硯面及硯背作鵝群,典出羲之愛鵝,硯側淺浮雕蘭亭修禊圖,茂林修竹,群賢畢至,吟詩作畫,暢敘幽情。拾物自富,與率為斯。築屋松下,脫帽看詩。但知旦暮,不辨何時。倘然適意,豈必有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右錄詩品。紹周三哥清賞,弟懿孫贈。  說明: _端石,小巧玲瓏,然不失大氣,硯緣及硯周刻海水雲紋,背刻蟾蜍吐祥雲紋,波濤洶湧,行雲如水,細緻入微。配紅木硯盒,嵌天保通寶銅錢。銅墨盒一隻,書法精微,梅花典雅。
  • 樓培評《龍榆生師友書札》|龍榆生在不同時空中的朋友圈
    果然天遂人願,策展人兼主事者所編《龍榆生師友書札》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作為「蠹魚文叢」之一種,於去年8月隆重推出。窮日之力,拜讀一過,誠所謂「書當快意讀易盡」也。該書共收二十六位近現代人物致龍榆生(1902-1966)的八十二通書札(包括詩札、詞札)。
  • 拜會無耶硯齋
    1966年生於歙縣,自幼酷愛繪畫,十幾歲便師從硯雕大師方見塵先生,治硯三十餘年,硯之構圖磅礴大氣,融工筆與寫意一爐,形成既含蓄沉蘊,又瀟灑奔放之風格。  其硯,得於畫;其畫,得於書;其書,得於詩文博古。張碩先生笑顏儒雅而親切,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掌,仿佛訴說著創作中的深情……
  • 西清硯譜,百硯千姿丨一眼千年,這些皇家典藏名硯美翻了
    丨青玉蟬形硯 明丨端石紫玉間青花隨形硯 清從浙江省博物館挑選出來的百餘件展品來看,漢、唐重實用,宋人重石材之紋理,明清則重雕飾。觀賞這些展品,使人產生久遠的遐想,顯然有助於探索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們,在各歷史時期形成的不同審美情趣與適用要求。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硯賞——清宮制硯和藏硯
    清廷入關後,接收了許多明代朝廷的遺物,包括明代內府所藏曆代古硯,其中的精華被收錄進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編纂的《西清硯譜》中。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硯作,但主要以製作松花江石硯為主,內廷所需的大量端、歙等名硯均由產地官員「恭呈」。
  • 硯,不寫字也要供養一塊!
    硯者,心之田也;  硯,幾乎就是中國文脈的總發源地。自造紙術發明以後,硯就應運而生了,而肇慶,婺源等地之異材,更因文人對硯文化之介入,使之成為文人藝術品格與生命狀態的象徵。  當你有福,有運與硯同喜同樂,因硯而產生的智慧靈光溫暖在手,啟迪在心的時侯,生命被放大,延展,時空被壓縮,穿越…  硯,就是文明,文化,文人歷久彌新的永動機  硯,如如不動  硯,吉祥止止  硯,高情雅重  以上文字摘錄自劉新惠先生《硯說》
  • 今日推薦:拜會無耶硯齋
    無耶硯齋一隅室內古器黝然,或罩之以玻璃,或墊之以精木,博古架上,皆為主人心愛之藏,積年所集,蔚為大觀。書家亦是文玩家,格物致知人生至此,無酒亦可消愁,孤獨中如得摯友,喧鬧中復歸淡然。張碩先生作品其硯,得於畫;其畫,得於書;其書,得於詩文博古。張碩先生笑顏儒雅而親切,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掌,仿佛訴說著創作中的深情……張碩先生認為,一方硯一幅畫須有性靈與學問。
  • 硯丨不寫字,你也會供養一塊!
    硯者,心之田也;硯,幾乎就是中國文脈的總發源地。自造紙術發明以後,硯就應運而生了,而肇慶,婺源等地之異材,更因文人對硯文化之介入,使之成為文人藝術品格與生命狀態的象徵。當你有福,有運與硯同喜同樂,因硯而產生的智慧靈光溫暖在手,啟迪在心的時侯,生命被放大,延展,時空被壓縮,穿越…硯,就是文明,文化,文人歷久彌新的永動機硯,如如不動硯,吉祥止止硯,高情雅重——歲在丙申之春,新惠於逸齋以上文字摘錄自劉新惠先生《硯說》
  • 故宮博物院文房藏品(一)硯
    硯面內凹,硯池和硯堂相通。硯背面有四小足,底刻「河東君研」,署「錢謙益題」。其下題詩:「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又「崇禎壬午年」,「因亦柳隱錄」。隨形配雕紅木盒,盒面嵌竹刻「還硯圖」,並題:「丁未初夏,戲作還硯圖,以應竹亭一兄。清玩。」其下署名「程庭鷺」。此硯石質細膩,造型小巧精緻。實用與鑑賞相結合為清代硯式特點。
  • 晴雨樓藏硯品讀之(二十四) 清 龍尾石圭形硯
    硯規格:長165毫米、寬111毫米、高43毫米。朱曙光 文/攝影 紫雲 制拓 晴雨樓藏清代龍尾石圭形硯,硯體呈長方形,硯面雕有精緻的席地紋,硯堂與硯池整體作圭形。硯崗上刻璧形紋飾,璧直徑僅半寸餘,但璧面所琢乳釘紋、中心所開圓孔,皆歷歷可見。硯背開圭形覆手,形制與硯面相對。整硯雕琢風格細緻入微,這樣的雕琢手法在龍尾古硯中並不常用,這主要是由於龍尾石的結構決定的。
  • 2016西泠印社秋拍推名硯專場
    原標題:2016西泠印社秋拍推出名硯、硯銘底稿及硯拓   (一)阮元銘仿西周叔邦父簠端硯   乾隆帝雅好文物古玩,精於鑑賞,王公大臣多投其所好,一時之間尚古之風盛行,制硯亦不免受其影響。
  • 硯專題(一)「研」與「硯」的轉變
    關於硯的起源,傳世典籍中,或語焉不詳,或雖有記載,但多為推測,大體上有兩種觀點:一說硯始於黃帝之時,見於宋人陳元靚《事林廣記》等書;二說仲由作硯,見於明人羅頎
  • 錫悟 春燕 詠梅丨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
    藝術野瘋狂特別推薦講座 | 宋代緙絲中的絕美復古風錫悟 春燕 詠梅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作者丨謝禮恆 黃瑞 部分圖片丨宣品書房 設計丨張涵董橋先生寫賞硯尋硯藏硯很好看,一篇老文寫那年冬天沈茵開車帶他到永和鎮看幾塊古硯
  • 火來勝:《觀硯》觀感
    觀感來源:網絡【內容簡介】近日,慶雲精舍主人杜君金玲將《觀硯》一書送我,其初,我並沒當回事,認為一般的硯臺集成而己,土豪都能做,當我翻開一看,眼前一亮,頓感此譜做的不一般,很有品位,不但書設計印刷裝訂的特別美觀,而且在硯文化方面的含量和信息彼豐。
  • 中國十大名硯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但自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屬陶)被並稱為「四大名硯」,但中國書法界公認的十大名硯是:                     圖片1.端硯:用端溪硯石製作,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東郊斧柯山端溪之爛河山。石質細膩、幼嫩,有發墨不損筆毫和呵氣即可研墨的特點。
  • 歷代名硯欣賞一
    銘者簡介:_潘耒(1646~1708),字次耕、稼堂,晚自號止止居士,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弟,顧炎武弟子。康熙間以布衣舉博學鴻詞,授檢討,纂修《明史》。長於聲音反切之學,指陳歷代修史利病亦極明晰。著有《遂動堂集》、《類音》等。清·沈樹安、覺堂銘方渠端硯銘文:1.墨池,樹安學書之研。印文:沈氏 <br /> 2.方以行義,圓以用智。道光甲午雪舫為樹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