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來勝:《觀硯》觀感

2021-02-28 匠人 讀書公社

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分享改變你的認知!

                                                                           ——匠人讀書公社   魯之揅



火來勝:《觀硯》觀感

來源:網絡

【內容簡介】近日,慶雲精舍主人杜君金玲將《觀硯》一書送我,其初,我並沒當回事,認為一般的硯臺集成而己,土豪都能做,當我翻開一看,眼前一亮,頓感此譜做的不一般,很有品位,不但書設計印刷裝訂的特別美觀,而且在硯文化方面的含量和信息彼豐。該書由北京民俗博物館編輯,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受此書的吸

近日,慶雲精舍主人杜君金玲將《觀硯》一書送我,其初,我並沒當回事,認為一般的硯臺集成而己,土豪都能做,當我翻開一看,眼前一亮,頓感此譜做的不一般,很有品位,不但書設計印刷裝訂的特別美觀,而且在硯文化方面的含量和信息彼豐。該書由北京民俗博物館編輯,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受此書的吸引,我便放下手中的活兒,一邊欣賞一邊仔細閱讀下去。

此書給我第一感覺是:慶雲精舍主人和北京民俗博物館有著強烈追求真實的精神。在書中它不僅展現了古老的古硯的容貌,而且還費盡心力去追求尋找硯背後的故事和與硯延生發展中所產生的的衍生品,讓人們不僅能在書中欣賞古硯,而且能讓藏家學到應該怎樣去擴展發掘自己藏品的外在價值和如何增加藏品的歷史和文化內含,書中所收錄的文字和實物讓我們知道了杜君是如何讓一件無根之物陡然得到了巨大的升華的,她是如何讓一根無本之木,忽然間找到自已的歸宿,原來自己的根來自於這麼龎大的森林,而且這片森林還受到過這麼多高人的寵愛,一時間讓此物便換發出無比的光彩,也讓玩友一下子明白了,原來這是廟堂之物,怪不得就連學富五車,佛教泰鬥,惜字如金的趙樸老一連寫下四個名字讓榮寶齋參考選定,有了這翻追憶和尋找到的原始資料以及當事者的回憶和考證,誰還能懷疑此屏的真偽!從這點來看,杜君金玲所用的心血和辛苦是值得的,她這種執著的追求真實的精神很值得藏硯者學習和借鑑。

給我印象深刻的第二點是:在收藏中拓展了藏品的文化。杜君在藏硯中,不獨獨藏硯,而且她還收藏比硯更有文化含量、更有學術研究價值的硯譜,從譜中來追求硯的真實和過往今來,從古硯譜中來學習和借鑑古人藏硯的方法和拓展硯品內涵的韜略,從而增加藏品的歷史、文化、學術和經濟價值。從這一點上看,杜君做得很到位,正因為她收藏中追求藏品的文化含量,所以她能收藏到早期的原版的《西清硯譜》和《高鳳翰硯史》,這兩部譜書是稀有珍品,此兩部書在硯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該書為研究我國古硯史提供了極為形象與詳實的寶貴資料,是了解清宮所藏曆代名硯概況及其流傳經過和研究高鳳翰全方位藝術造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稀缺參考書。杜君藏硯並連帶收藏硯譜,不僅豐富了收藏,同時也提高了收藏者的收藏品位。

給我印象深刻的第三點是:書上所展現的硯臺多系精品,是硯之驕者。比如:《銅雀臺瓦硯》,硯為漢代,為了好保存,清代詩人顧嗣協還做了邊框,並在邊框上題銘:「-,依園清玩,邊框和刻銘之精是少有的,從此也可以看出顧嗣協為什麼能寫出「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高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無多苛求。」的著名哲理詩來。在如《橢圓形龜紋硯》,此硯採用特異類名貴石料,集觀賞和使用俱佳的大魚籽料巧色創作,雕工精美,龜形逼真生動,栩栩如生,藝術感染力極強,屬難得一見的孤品。再如《康熙御銘松花硯》,是材質、雕工、銘文俱佳的三佳硯。此硯做工非常講究,外配紫檀硯盒,盒內灑金黑漆,上嵌鏤雕白玉鳳紋牌,是宮中造辦處所做之精品,歷經三百餘年而如新物,保存實為難得。還有《周儀銘琴式端硯》《九曜臨池端硯》《鯉魚跳龍門端硯》-等等都是一流之作。從杜君所收藏和展出及出版的這些硯品來看,她在收藏上的起點比較高,從一開始就執著的追求精品,始終走精品路線,因為如果她沒有追求精品的意識,不會在短期內收藏這麼多從材質到作工再到銘文都比較到位的硯臺,從這一點看,足見杜君金玲是一位雷勵風行,追求完美的人,同時也是一位不惜財力、遇愛能執著堅守的人,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執著精神和愛美之心才成就了這本《觀硯》,如果沒有這種執著和痴心不會有這本《觀硯》,在硯圈也不會有藏硯之精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從此書中我看到了人的巨大潛力,看到了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書中,我更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和追求者的升華,嗟呼!此書的出版,讓杜君金玲與物與書與人都達到了完美和上升了一個境界,這是從事其它行業都難已企及和達到的境界,這就是文化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火來勝於海南端午節(切磋微信:914113797)




- END -

(以上內容由匠人讀書公社選題策劃,魯之揅工作室整理分享,更多音頻內容請關注喜馬拉雅FM上的」匠人讀書公社「節目)


【記得點讚和分享哦】

讀書上進

學習興國

我們致力於

知識的共產、共享、共鳴

並立志做個

有溫度的匠人

有態度的讀書人

有深度的社會人

……

掃描二維碼,關注匠人讀書公社

 

匠人讀書公社,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分享改變你的認識!

相關焦點

  • 硯臺百科 硯遇——四大美人硯展示八大硯之美
    端硯大師梁鑑棠作品《西施浣紗》硯第一套四大美女硯《西施浣紗》硯硯種:端硯坑別:梅花坑端硯大師梁鑑棠作品《昭君出塞》硯《昭君出塞》硯硯種:端硯坑別:宋坑石品:黃凍、彩帶規格:36×27×5(cm)端硯大師梁鑑棠作品《貂蟬拜月》硯《貂蟬拜月》硯硯種:端硯坑別:宋坑石品:彩帶、胭脂火捺規格:33×26.4×5(cm)
  • 中國十大名硯
    一、十大名硯硯臺是中國毛筆書法的必備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硯臺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幾十種。
  • 硯賞——清宮制硯和藏硯
    清廷入關後,接收了許多明代朝廷的遺物,包括明代內府所藏曆代古硯,其中的精華被收錄進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編纂的《西清硯譜》中。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硯作,但主要以製作松花江石硯為主,內廷所需的大量端、歙等名硯均由產地官員「恭呈」。
  • 晴雨樓藏硯品讀之(五十三):硯之大者
    認為這類硯雕刻紋飾繁複,大而無當,既不適合實用,也不能欣賞把玩,純粹是浪費硯石資源。充其量算個工藝品,只有「壕」們附庸風雅才會買去作擺設,成了低俗硯的代名詞。「硯都」廣東肇慶市在進行當地旅遊資源宣傳活動。(圖片轉自網絡)另一方面,這些大硯卻很受某些企業、新貴們青睞,常常賣出讓硯工們怦然心動的天價,這樣的消息時不時引發硯友微信圈刷屏,說明這類硯有它自己的市場。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超級硯賞——歷代名硯
    說明: 愛硯之人將自己與硯等同,朱彝尊、高鳳翰、沈石友等藏硯大家均有將肖像刻之於硯的,可見朱為弼亦是愛硯之人。硯面琢朱為弼小像,寥寥數筆,然神情生動,栩栩如生。配紅木硯盒。 說明: _此硯石質佳而易發墨,有天青、胭脂暈、蕉白、青花等石品,主人視其為上品,配以黃花梨木硯盒,盒蓋原嵌玉(現已失)。觀其盒內題字風格與署款的殘留痕跡,題字者應為許修直,款識為「百研室主題」,鈐印為「百研室」。
  • 中國十大名硯鑑賞
    中國十大名硯鑑賞一、十大名硯硯臺是中國毛筆書法的必備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硯臺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幾十種。
  • 硯專題(一)「研」與「硯」的轉變
    在《辭海》中,對「硯」和「研」的釋義有所不同。硯(硯):硯臺,磨墨器。研:①細磨;②通「硯」。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將「硯」用作「研」,但這一釋義也已反映出「硯」與「研」曾經通用。東漢劉熙《釋名》:「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北宋馬永卿《懶真子》:「文房四物,見於傳記者,若紙筆墨皆有據,至於硯即不見之……蓋古無硯字,古人諸事簡易,凡研墨不必硯,但可研處只為之而。」
  • 故宮博物院文房藏品(一)硯
    硯青石制,長方形,硯面上窄而下寬,略呈梯形,硯側下斂,背面為平直長方形。硯略有剝蝕,顯出粗糙的石質。硯面開琢橢圓形硯堂,表面光滑,與硯池相通,硯池邊貼塑魚紋,如臨池觀魚,如魚在墨藻,頗為別致。五彩瓷始燒於明宣德朝,而瓷暖硯可耐高溫,在清代燒制較多。暖硯為冬季用硯,以防止筆墨凍結。一般具有可以炙炭加熱的功能。據考古發現,現存最早的暖硯實物為宋代陶暖硯。此外,還有遼三彩暖硯、元代玉石暖硯等。明代中後期,出現金屬鐵、銅匣形式的暖硯,成為文人常備文房用具。清代內廷造辦處所制御用暖硯,形式獨特,可以歸納為三種:一是炭火暖硯,一般由石硯、炭火爐、銅硯匣三部分組成。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故鏡需秦漢,硯必宋唐!」所以,現代收藏界所見的官硯較多,而歷代名人硯不常見。特別是宋代制硯達到相當的水準,而現世的宋硯大多是古墓中出土的原因。蘇軾、歐陽修、黃庭堅、嶽飛和文天祥等都在硯臺上留下過不朽的品硯言志的銘文,但留下的實物卻不多。只有現藏臺北故宮文天祥的玉帶硯,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文天祥就義在北金,他的硯未能隨葬是可以理解的。
  • 硯林趣事︱寧斷炊,不售硯.
    清·金農(1687-1736),字壽門,號冬心,康、乾時期傑出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生平愛硯、識硯,又善銘硯,自稱「百二硯田富翁」。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冬心齋硯銘》,為硯史上首見之私家硯銘專集。 金農曾因作客他鄉,盤纏耗盡,偏又「人酒戒,吾不能。」為解酒癮,原擬典當一方行囊小硯,後忽想該硯乃其長年遊食在外,賴以題詩作畫之要具,幾經掙扎,遂改以頭上葛巾充作抵押。酒癮既解,磨墨作書,信手題鐫一銘於硯上,曰:「頭上葛巾已漉酒,箱中剩有硯相守。日日狂吟杯在手,杯乾作書瘦蛟走。不識字人曾見否?」
  • 今日推薦:玩硯藏硯的四個境界
    玩硯者通過與硯石的接觸,開始對硯有了初步認識,隨之而來的是對藏硯產生了一定的興趣,用制硯人的說法是開始「起癮」了。繼而從只不過是喜歡、有興趣,轉為「捨得」自掏腰包出錢購買硯臺或硯石進行收藏,並逐步對幾大名坑硯石的石質、石品花紋等特徵有了前期的認識,能進行大概的分辨。
  • 閒話文房四寶|金聲玉質,胎孕靈淵——硯
    而讀書人大多數依文墨為生計,因此又將硯比作田地,故硯也被稱作「硯田」。把硯稱為硯臺,可以說是對硯的一種通稱。當代人對硯的認識往往通過兩個途徑:老一輩中有堅持用毛筆寫字的,家中留有一兩方舊硯臺,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很實用。再就是自己上小學時,按學校要求每周必須寫幾張毛筆字的。漢代四盤龍蓋石硯硯的發展是一個從追求實用功能到追求審美情趣的過程。
  • 攀枝花硯文化研究所——談石論硯文集(十二)
    硯,從先民的實用需求而來,醞釀了幾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晉人書法,宋元山水……無一不有硯的功勞。硯,從一味實用的簡樸稚拙到規規矩矩,然後慢慢文人化,藝術化,及至那樣形形色色,真可謂蔚為大觀!當今的硯林,依然熱鬧。復古的硯,天成的硯,文人的硯,極致仿生的硯,語出驚人的硯……簡直目不暇接,真正亂花漸欲迷人眼!
  • 歷代名硯欣賞一
    <br /> 說明:_此硯石質佳而易發墨,有天青、胭脂暈、蕉白、青花等石品,主人視其為上品,配以黃花梨木硯盒,盒蓋原嵌玉(現已失)。觀其盒內題字風格與署款的殘留痕跡,題字者應為許修直,款識為「百研室主題」,鈐印為「百研室」。藏家簡介:_許修直(1880~1954),名卓然,後以字行,一字冠生,又字西溪,晚號百硯室主,江蘇無錫人。
  • 西清硯譜,百硯千姿丨一眼千年,這些皇家典藏名硯美翻了
    丨青瓷三熊足硯 西晉文人與硯朝夕相處,咫尺距離,不免觸景生情,詠懷感嘆,魏晉文人留下了多首詠硯的辭賦,不僅顯現了硯臺的文人情結,還為人們研究早期硯臺保留了史料。文人(這裡的文人包括因才學推薦為官和通過科舉考試為官的各級官吏也是現臺最大的消費群體,文人對硯的品質論形直接影響視臺的發展和美學風尚,他們的品硯心得是後人研究硯史的寶貴資料。
  • 【行者】廣濟寺品硯
    乙亥初春,我在瀏覽資料中突然發現,我自認為諳熟的廣濟寺,有一方形體巨大、用料講究、雕工精湛,為紀念一任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百年誕辰而製作的千佛硯,堪為「鎮寺之寶」!當時,我抱憾「見識恨晚」,並決定擇日前往,一睹名硯風採。
  • 中泰說硯
    刻在硯上的,以抒發自己情感的銘文,叫「硯銘」。如蘇東坡的《孔毅甫龍尾硯銘》。 可見,當銘發展成為一種文體之後,刻銘與刻字也就產生了區別。刻銘也就不同於刻字,刻字可以涵蓋所有文字的雕刻,而刻銘則又指有韻的雕刻文字。 硯上的雕刻文字有成韻的,也有不成韻的。不成韻的如制硯者在硯上的落款、印章,以及用文字作為圖案紋飾等。
  • 【舊硯新銘】孫家潭 | 清"捫參歷井"成語典故硯刻銘
    【舊硯新銘】孫家潭 | 清"捫參歷井"成語典故硯刻銘 2018-04-14 20:42清捫參厲井成語典故硯。
  • 拜會無耶硯齋
    張碩先生說起去拜會無耶硯齋,源於臨摹過硯齋主人張碩先生一方硯臺。 穿過迴廊,靠牆的木桌上,陳展著一方方硯,都是主人精心用意的創作,讓我入迷。典籍盈櫥處,几案筆硯一一井然。 硯齋空間不大,幾株綠草,幾尊佛像,張碩先生便在這裡習字作畫刻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