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歌冊《紅頭巾》的藝術形式與文化意蘊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東山縣位處福建南部,是中國第六大、福建省第二大海島縣。東山歌冊也稱為七字歌(七字句),體裁一般以韻文為主,押韻自由,運用靈活,歌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東山歌冊作為一種民間的口頭文學傳本,極具地方民間藝術特色,自明代洪武年間相傳至今,在東山島上已流傳600多年,對東山人民的生活、文化、精神等方面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東山歌冊用閩南語演唱,傳統冊本只記載唱詞,不記載旋律,旋律唱詞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東山歌冊沒有樂器伴奏,最早演唱形式為一人清唱,也有「一人唱,眾人聽」,或是幾人齊唱等。由於東山歌冊傳播形式多樣、方式簡單、途徑廣泛,並結合東山傳唱已久的「觀姑調」等,形成獨特唱腔的民間曲藝形式。該歌冊與興化、南詞、秦腔相融合,經歷史演變,形成獨具東山方言特色與音調的「東山歌冊」。

  古時東山女子通過演唱歌冊,了解歷史,認識社會,學習品德。東山女子因唱歌冊學會識字。歌冊不僅讓東山女子知曉社會百態,也教會女子三從四德、真善美等做人道理。因此,東山歌冊被譽為「女書」「閨中文學」,不僅是「東山女子的教科書」,更象徵了她們的地位和榮譽。正是基於獨特的藝術價值及豐富的文化價值,東山歌冊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如此,東山歌冊在當今的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仍留有遺蹟並傳唱。因此,東山歌冊也成為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活化石」。早期歌冊多為木刻版本。漳州的多藝齋、錦華堂,廈門的會文堂、博文齋,泉州的清源齋等都有保存下來的木刻版本。木刻歌冊唱本有:潮城鐵巷口李萬利和老鋪藏版的《崔鳴鳳》《秦鳳菊全歌》、潮城府前街瑞經堂藏版的《雙駙馬》、潮城府前街友芝堂藏版的《雙鳳奇緣》《宋朝張庭芳》等。這些唱本多為歷史故事、章回小說,人物形象細膩、篇幅宏大。因此,歌冊也被稱為「史上最長的歌」。

  東山,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長期以來歷經滄桑,飽經磨難。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戰爭原因東山銅砵村被抓走140餘名青壯年男子,使銅砵村一夜之間變成遠近聞名的「寡婦村」。東山女子們承受著長期與親人分離的痛苦,因此,傳統東山歌冊中常有苦旦的形象。作為東山歌冊的省級傳承人,謝溪添在年過七十之後仍走訪大部分兵災家庭及回鄉老兵,以歌冊的形式記錄那一段戰爭歷史,並起名為《寡婦村裡的歌》。東山歌冊《寡婦村裡的歌》包含《紅頭巾》(夫妻篇)、《親生父子同姓名》(父子篇)、《孝子劫》(母子篇)、《尋弟找姐》(姐弟篇)、《情義》(兄弟篇)五個故事。其中,《紅頭巾》講述新婚新娘潤枝用一輩子等待丈夫揭紅頭巾的感人故事,是該歌冊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東山歌冊旋律相對平穩,音域較窄,曲調屬於吟誦體。旋律音程多為級進,多用六度以內小三度及純四度上下行,偶爾超過八度。下滑音多為從高音到中音的小六度,表現主人公悲痛、傷心的情緒特點。從旋律走向看,旋律多為環繞式線條,有其內在的抒情特質,而旋律在每一句的結束部分喜好下行進行,使得演唱時每句結尾力度自然減弱,具有鬆弛感,同時也使音樂逐漸趨於穩定。

  《紅頭巾》中哭五更以閩越族人的特殊調式F宮羽調式中的一、四、五級作為旋律骨幹音。《紅頭巾》殊格中每句的後兩小節,均是以四度和二度的音程下行跳進、級進,生動刻畫了主人公潤枝對丈夫沒有來揭紅頭巾的焦急、擔心、恐懼的心情。「殊格」為東山歌冊中的三三四格式型,三三四型唱詞對用字、組句以及韻腳有很嚴格的要求。三三四格式型並不是歌冊文本的主要格式,而《紅頭巾》中「紅頭巾,蓋緊緊,未見一面」的三三四的殊格形式,將潤枝悲苦無助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紅頭巾》中哭五更腔音列節奏前緊後松,後十六分音符節奏的使用,加強了音樂的傾向性,將悲傷的音樂情緒推向高潮。腔音列是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層次中樂音組合的最小單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樂音所構成的音組。《紅頭巾》中哭五更採用羽調色彩的窄腔音列,大部分音程在四度之內,下行階梯的窄腔音列,形象地描繪了潤枝等待丈夫無果的絕望心境。

  《紅頭巾》中的「天旋地轉昏死去,晴空霹靂轟頭頂」「從此各自分東西,來日如何度人生」,獨具閩南鄉土味的哭調音調,非常鮮明地以「E-A-E」為主體框架。旋律在這個框架之內迂迴進行,大多呈現由高音逐步走低的下行態勢。最後在低音區結束,而且都帶有很長的拖腔,使得旋律聽起來悽涼壓抑,揮之不去,奠定了樂曲陰暗傷感的羽調色彩。《紅頭巾》曲調節拍相對固定統一,以一個大切分加一個二分音符的節奏為主,結尾固定大切分加二分音符的用法將重音轉移,使得旋律更加律動,整段音樂作品展示獨特的韻律風格。東山歌冊的非遺傳承者演唱《紅頭巾》,抑揚頓挫、如泣如訴,生動再現了當年那段生離死別、難分難捨的悽慘情景。

  正是由於獨特的藝術性和社會歷史性,東山歌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仍有演唱和創編。因其流傳範圍之廣,影響力之大,東山歌冊成為廣大華僑華人聯繫故鄉的紐帶,也成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工具。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音樂政治學視閾下戰爭時期東山歌冊研究」(FJ2017B08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相關焦點

  • 一部「紅頭巾」的史詩!粵劇《紅頭巾》詩意再現三水女人「下南洋」
    現代粵劇《紅頭巾》於8月24日晚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表演藝術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曼君執導,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擔綱主演。寫意的舞臺、詩意的氛圍中,一群為了祖國和家人努力拼搏的美麗女性「立」上了舞臺,感動了觀眾。謝幕時,不少觀眾邊鼓掌邊落淚。
  • 粵劇《紅頭巾》獲廣東省藝術節最高獎項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黃鶴婷報導:12月6日晚,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閉幕式演出及頒獎儀式,廣東粵劇院參評劇目粵劇《紅頭巾》獲得「廣東省藝術節劇目大獎」,這也是本屆藝術節的最高獎項。
  • 東山景區入駐第一家文化企業:挖掘東山文化,培育文創基地
    據悉,東山草堂是紹興安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東山景區的文化基地,也是東山景區入駐的第一家文化企業。安可文化是一家立足上虞本土,傳播地域特色的文化公司,主營文化創意、展陳布置、文化品牌建設等一系列專業文案策劃,先後參與了範壽康故居、懿芯工業博物館、鳳凰山遺址公園青瓷館、豐惠鄉賢之家、「瓷上千秋」國遺映像展等系列展陳。
  • 粵劇《紅頭巾》斬獲劇目大獎 計劃明年全國巡演
    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8日接受採訪時稱,大獎堅定了主創人員繼續把該劇目打造成為全國精品藝術作品的信心,《紅頭巾》計劃明年啟動全國巡演,接受各地觀眾的檢驗,用紅頭巾精神傳唱民族風骨。粵劇《紅頭巾》計劃明年啟動全國巡演(資料圖) 龍翔 攝三年一度的廣東省藝術節創辦於1984年,是全省最高水平的專業藝術盛會,也是國內創辦最早的省級藝術節。
  • 一部研究東山文化的翔實史料 《東山志》重新點校出版
    而今上虞和餘姚的文史工作者為便於後人更好地研究東山,開發東山,重新點校出版《東山志》,讓這一歷史文獻能更清晰、全面、準確地呈現給世人。首發式將在今年10月舉行的紀念謝安誕辰1700周年儀式上舉行。此次的《東山志》由余姚謝建龍根據清康熙十九年由謝鍾和重刻的《東山志》點校出版的,也是現存能見到的收錄史料比較完備的一部。  前些年,曾有上虞徐景榮審校出版的清謝熙瑛抄本《東山志》影印本,編錄於徐景榮主編的《東山文化叢書》第三冊,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另有胡耀燦、黃頌翔點注的謝錫綬重刻本《東山志》,由上虞區檔案局主編,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
  •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圓滿落幕《深海》《紅頭巾》喜獲大獎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為宗旨,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先後舉辦了大型舞臺藝術作品評獎、美術作品評獎、小型舞臺藝術作品評選、十佳舞臺新秀評選、大型旅遊演藝作品評選、小劇場作品展演、基層院團特邀展、第十七屆廣東現代舞周等八大板塊活動,集中展示了近三年來全省藝術創作和演出的優秀成果,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展現了廣東文藝的繁榮景象
  • 「東山少爺」口述,東山仔寫東山事
    8月29日,由吳偉鵬、雷鳴夏、何志達、陳夢醒合著的《記憶東山——老洋樓裡的人和事》在南國書香節分會場發布,書中包括東山五大園及普通東山少爺的故事,引起廣泛關注。 吳偉鵬,80後,是土生土長的「東山仔」,東山獨有的歷史人文氣息給他的童年留下了對美好的最初體驗。在吳偉鵬的眼中,東山是一個文化遺產和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人文社區,是一個情調高雅又不失煙火味的文化藝術空間。
  •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落幕,《深海》《紅頭巾》獲劇目大獎
    現場揭曉了本屆省藝術節的各大獎項,共評出大型舞臺藝術作品大獎2個、一等獎8個、二等獎13個、三等獎12個、單項獎29個;評出「優秀大型旅遊演藝作品」3個、「優秀小型舞臺藝術作品」10個、「十佳舞臺新秀」10人。其中,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獲劇目大獎。
  • 《深海》《紅頭巾》獲劇目大獎
    本屆藝術節共評出大型舞臺藝術作品大獎2個、一等獎8個、二等獎13個、三等獎12個、單項獎29個;評出「優秀大型旅遊演藝作品」3個、「優秀小型舞臺藝術作品」10個、「十佳舞臺新秀」10人。其中,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獲劇目大獎。
  • 古埃及首飾工藝及文化意蘊
    首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思維特徵、民俗審美、價值趨向,其中包含著埃及文明豐富的文化蘊涵。古埃及的首飾工藝,折射出古埃及的物質文明與精神生活。雖然我國學術界一些學者對古埃及首飾藝術進行了一定探討,但這些探討存在簡單化傾向,〔1〕而蘊涵在首飾中的文化意蘊沒有得到深刻的發掘。本文針對學界的薄弱點,擬在古埃及首飾工藝及文化意蘊方面做些探索,意在補苴罅漏,拋磚引玉。
  • 謝崇安 | 雲南石寨山文化與越南東山文化的比較研究
    從形式學的角度觀察,這種由寫實、抽象再到寫意的演變趨勢表明,滇文化銅鼓的年代要早於越南東山文化銅鼓,且為其藝術形式的祖型。銅釜在先秦兩漢時代的滇、桂、越南北部三地都有發現,它是古代西南夷地區較有特點的炊具,應當是起源於滇池西部地區,然後才向其東南方地區傳播。從時代來說,最早的銅釜與萬家壩型銅鼓伴出,楚雄萬家壩M1、M23出土了幾件銅釜,其上仍有煙炱痕跡。
  • 畫說東山關帝廟——金木雕藝術
    插圖/文字 蔡力傑 導言東山關帝廟的裝飾藝術有「四絕」,即剪瓷雕、金木雕、石雕和黃金漆畫
  • 「中國畫形式美教學」助力文化創意產業-中國教育新聞網
    因此,推動文化創意能力和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成為了高校藝術教育與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在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學科的教學中,如何將中國畫融入創新理念,碰撞產生出全新的內容和藝術形式?在高新技術走入日常生活的同時,傳統美學如何與今天的時代接軌?中國畫藝術和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線索如何創新與轉化,並有效地作用於今天的生活?藝術如何服務於社會?
  • 東山關帝廟
    東山網-東山第一門戶網站      東山關帝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派巍然,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古建築藝術價值。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圖案,正面是「八仙過海」和「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中的120個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舉目環視,氣勢雄偉,「太子亭」不但建築藝術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它經歷500年來所發生的大地震大颱風襲擊仍是安然無恙,贏得中外古建築專家感嘆不已。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
  • 東山魁夷 |等風景的那個人
    1969年獲文化勳章和每日藝術大獎。其代表作有1968年創作的《京洛一四季組畫》,及1975-1981年創作的《唐招提寺障壁畫》等。他還長於散文寫作,著有《東山魁夷文集》11卷。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很受歡迎,其散文在日本與川端康成並稱「雙璧」。
  • 2018—2019年度「歌風文化藝術獎」表彰公示
    2018—2019年度「歌風文化藝術獎」表彰公示 2020-12-21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藝術點亮燦爛童年 福建莆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學生美好心靈
    文化藝術的醞釀和積澱深刻影響著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為他們帶來美好的審美享受。近年來,為推進校園文化的繁榮,福建莆田開展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旨在培植校園文化藝術的沃土,為孩子們搭建一個展示藝術才能的舞臺,讓校園因有文化的浸潤而愈發芬芳、迷人!
  • 2020年首屆煙臺街煙臺藝術文化歌舞大賽
    7月25日,由煙臺開百利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主辦的「醉美煙臺街,重溫舊時光」老物件展暨首屆煙臺街文化藝術節在煙臺街項目一樓內舉行,此次活動由來自全市27個的社會團體參加,為我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文化視覺盛宴。
  • 預告|松甌墨韻——2020溫州吉林書畫交流展暨永嘉大師《證道歌》書...
    >展覽地點 :吉林市博物館前 言為弘揚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加強溫州吉林兩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我們借溫吉兩地文化交流之機展出永嘉大師《證道歌》書畫作品,展期一周。他的禪法在經歷了1300年後,仍被包括臺灣、香港、韓國、日本、美國、法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廣泛推崇和學習,是溫州最具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證道歌》全文1813字,是永嘉大師悟道後心得精華的文字記錄,是中國大乘神法的重要典籍和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學習經典,不但見解高深,而且詩歌節奏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歷代文人雅士以此為內容進行藝術創作的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