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位處福建南部,是中國第六大、福建省第二大海島縣。東山歌冊也稱為七字歌(七字句),體裁一般以韻文為主,押韻自由,運用靈活,歌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東山歌冊作為一種民間的口頭文學傳本,極具地方民間藝術特色,自明代洪武年間相傳至今,在東山島上已流傳600多年,對東山人民的生活、文化、精神等方面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東山歌冊用閩南語演唱,傳統冊本只記載唱詞,不記載旋律,旋律唱詞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東山歌冊沒有樂器伴奏,最早演唱形式為一人清唱,也有「一人唱,眾人聽」,或是幾人齊唱等。由於東山歌冊傳播形式多樣、方式簡單、途徑廣泛,並結合東山傳唱已久的「觀姑調」等,形成獨特唱腔的民間曲藝形式。該歌冊與興化、南詞、秦腔相融合,經歷史演變,形成獨具東山方言特色與音調的「東山歌冊」。
古時東山女子通過演唱歌冊,了解歷史,認識社會,學習品德。東山女子因唱歌冊學會識字。歌冊不僅讓東山女子知曉社會百態,也教會女子三從四德、真善美等做人道理。因此,東山歌冊被譽為「女書」「閨中文學」,不僅是「東山女子的教科書」,更象徵了她們的地位和榮譽。正是基於獨特的藝術價值及豐富的文化價值,東山歌冊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如此,東山歌冊在當今的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仍留有遺蹟並傳唱。因此,東山歌冊也成為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活化石」。早期歌冊多為木刻版本。漳州的多藝齋、錦華堂,廈門的會文堂、博文齋,泉州的清源齋等都有保存下來的木刻版本。木刻歌冊唱本有:潮城鐵巷口李萬利和老鋪藏版的《崔鳴鳳》《秦鳳菊全歌》、潮城府前街瑞經堂藏版的《雙駙馬》、潮城府前街友芝堂藏版的《雙鳳奇緣》《宋朝張庭芳》等。這些唱本多為歷史故事、章回小說,人物形象細膩、篇幅宏大。因此,歌冊也被稱為「史上最長的歌」。
東山,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長期以來歷經滄桑,飽經磨難。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戰爭原因東山銅砵村被抓走140餘名青壯年男子,使銅砵村一夜之間變成遠近聞名的「寡婦村」。東山女子們承受著長期與親人分離的痛苦,因此,傳統東山歌冊中常有苦旦的形象。作為東山歌冊的省級傳承人,謝溪添在年過七十之後仍走訪大部分兵災家庭及回鄉老兵,以歌冊的形式記錄那一段戰爭歷史,並起名為《寡婦村裡的歌》。東山歌冊《寡婦村裡的歌》包含《紅頭巾》(夫妻篇)、《親生父子同姓名》(父子篇)、《孝子劫》(母子篇)、《尋弟找姐》(姐弟篇)、《情義》(兄弟篇)五個故事。其中,《紅頭巾》講述新婚新娘潤枝用一輩子等待丈夫揭紅頭巾的感人故事,是該歌冊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東山歌冊旋律相對平穩,音域較窄,曲調屬於吟誦體。旋律音程多為級進,多用六度以內小三度及純四度上下行,偶爾超過八度。下滑音多為從高音到中音的小六度,表現主人公悲痛、傷心的情緒特點。從旋律走向看,旋律多為環繞式線條,有其內在的抒情特質,而旋律在每一句的結束部分喜好下行進行,使得演唱時每句結尾力度自然減弱,具有鬆弛感,同時也使音樂逐漸趨於穩定。
《紅頭巾》中哭五更以閩越族人的特殊調式F宮羽調式中的一、四、五級作為旋律骨幹音。《紅頭巾》殊格中每句的後兩小節,均是以四度和二度的音程下行跳進、級進,生動刻畫了主人公潤枝對丈夫沒有來揭紅頭巾的焦急、擔心、恐懼的心情。「殊格」為東山歌冊中的三三四格式型,三三四型唱詞對用字、組句以及韻腳有很嚴格的要求。三三四格式型並不是歌冊文本的主要格式,而《紅頭巾》中「紅頭巾,蓋緊緊,未見一面」的三三四的殊格形式,將潤枝悲苦無助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紅頭巾》中哭五更腔音列節奏前緊後松,後十六分音符節奏的使用,加強了音樂的傾向性,將悲傷的音樂情緒推向高潮。腔音列是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層次中樂音組合的最小單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樂音所構成的音組。《紅頭巾》中哭五更採用羽調色彩的窄腔音列,大部分音程在四度之內,下行階梯的窄腔音列,形象地描繪了潤枝等待丈夫無果的絕望心境。
《紅頭巾》中的「天旋地轉昏死去,晴空霹靂轟頭頂」「從此各自分東西,來日如何度人生」,獨具閩南鄉土味的哭調音調,非常鮮明地以「E-A-E」為主體框架。旋律在這個框架之內迂迴進行,大多呈現由高音逐步走低的下行態勢。最後在低音區結束,而且都帶有很長的拖腔,使得旋律聽起來悽涼壓抑,揮之不去,奠定了樂曲陰暗傷感的羽調色彩。《紅頭巾》曲調節拍相對固定統一,以一個大切分加一個二分音符的節奏為主,結尾固定大切分加二分音符的用法將重音轉移,使得旋律更加律動,整段音樂作品展示獨特的韻律風格。東山歌冊的非遺傳承者演唱《紅頭巾》,抑揚頓挫、如泣如訴,生動再現了當年那段生離死別、難分難捨的悽慘情景。
正是由於獨特的藝術性和社會歷史性,東山歌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仍有演唱和創編。因其流傳範圍之廣,影響力之大,東山歌冊成為廣大華僑華人聯繫故鄉的紐帶,也成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工具。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音樂政治學視閾下戰爭時期東山歌冊研究」(FJ2017B08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