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和現在的教育有很多不一樣,為什麼很多人懷念過去的教育呢?

2020-12-23 松子教育漫談

很多人很懷念過去的傳統教育,那個年代作業不多,補課也少,義務教育階段收費,但家長沒有不滿意。那個年代沒有職稱評定,沒有校鬧,老師受人尊重,雖然掙得少,但沒有不滿意。如今家長不太滿意,老師不太滿意,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過去義務教育收費,但補課費少;現在義務教育免費,但補課費高。

過去上學是收費的,不是免費教育,一學期教的學費也不少,可是大家對教育很有細心,都比較滿意。現在國家有錢了,對教育的投入也多了,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學費免了,課本費也免了,課程設置也越來越豐富了,可是滿意度卻下降了。

很多家長說,過去雖然國家收學費,但補課費少,總體的教育支出少。現在學費免了,可是補課費多了,多得快承受不起了。大家對高昂的補課費很不滿,很多人很懷念學校集體補課的年代,因為既便宜,效果又好。

二、過去小升初考試,憑本事考重點初中;現在小升初不考試,按學區上初中。

過去小升初是考試的,重點初中憑本事考。不知是誰提出的,小學升初中不考試了,按學區就近錄取。多數人對這個政策是反對的,可是反對無效。教育主管部門的理由很充分,為了減輕學生負擔,為了均衡教育。

為了去重點初中上學,只能買重點學區房。買的人多了,學區房就越來越高,高到普通家庭承受不起的地步。很多人上不了重點初中而不滿,覺得不公平。自己家孩子成績優異,可是進不了重點初中,因為不是那個學區。很多人覺得還是考試公平,很懷念過去的考試錄取,對現在按學區上學不太滿意。

三、過去允許學校集體有償補課,現在禁止在職教師一切有償補課。

過去國家沒有禁止有償補課,學校可以集體有償補課,大家覺得價格便宜,效果還挺好,對學校的集體補課很滿意。現在不允許學校補課,不允許在職教師有償補課,校外補課班的費用太高,很多家長很難承受,尤其到了中學,補課費不是幾千,而是幾萬。面對如此高昂的補課費,普通家庭已經承受不起了。很多人對高昂的補課費很不滿,越來越懷念過去學校的集體補課,可是一去不復返了。優質教育資源已經不是普通家庭能享受到的了。

四、過去老師對自己工資比較滿意,現在老師對自己的工資很不滿意。

過去老師工資不高,可是沒有像現在這麼不滿意,因為過去都窮,老師雖工資低,大家都差不多。過去雖然工資低,但有獎金,有時候獎金是工資的一半,總體看收入是不算低的。現在除了工資,一分獎金都沒有。別的行業工資都起來了,可是教師工資漲幅很小。

其實過去教育與現在還有很多不一樣,但總體看大家對現在的教育不太滿意。

過去的大學生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如今很多大學生只能送外賣。

過去強調應試教育,孩子比較累;如今倡導素質教育,孩子特別累

過去……

你對過去和現在的教育都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現在確實有很多人懷念過去的生活,儘管那時候我們都很窮,但真的可以窮開心,而現在雖然生活富裕了,卻開心不起來,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現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目前雖然經濟條件改善了不少
  • 過去中專這麼香,現在卻沒人願意上,阻礙職業教育的到底是什麼?
    過去中專這麼香,現在卻沒人願意上,阻礙職業教育的到底是什麼?一提起中專、技校等職業教育,大家都會想到差生,考不上學才會去這些地方上學,對職業教育嗤之以鼻。但是反觀改革開放初期,中專這類的學校可是大家爭著搶著要去上的,甚至有「考不上中專才讀高中」的說法,和現在的發展完全是兩種方向。那麼這到底是是為什麼呢?
  • 你為什麼會懷念過去?
    曾經的愛很簡單,不需要費力的眼神,牽手走過無人山崗,想時間再慢幾。懷念啊我們的青春啊,昨天在記憶裡生根發芽,愛情滋養心中那片土地,綻放出美麗不舍的淚……聽著旭日陽剛的歌,慢慢的會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有開心、有傷感、有輕狂,有失意,有太多太多的懷念和不舍。那麼我們為何會懷念過去呢?
  • 《甲方乙方》22年過去了,我們到底在懷念什麼呢?
    每每看到這句話,我總在想,我們到底在懷念什麼呢?是因為現在的生活過得不好嗎?是因為過去的日子更有滋味嗎?如果就我而言,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的話,九十年代的國產片中湧現出很多優秀的作品,那個時代的好片子至今都會出現在各大影評節目,出現在各種影視剪輯裡。這些作品整體敘事的結構整齊利落,臺詞和人物形象都十分貼近我們的平凡生活。
  •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很多人都懷念那個時代
    現在的很多人非常懷念上個世紀80年代。那麼,上個世紀80年代有什麼值得懷念的呢?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現象呢? (上山下鄉宣傳畫) 一、懷念過去是人的特性。 事實上,首先我們要明白,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懷念自己過去的生活。
  • 懷念過去的句子,我喜歡現在的自己,我懷念過去的我們
    1.在無數個睡不著的晚上,我相信會有很多人,習慣性的開始閉上眼睛,安靜的想念一個人,想念一張臉。而在他們心裡,能夠有這樣一個人可以想念,或許就夠了。2.有些人會一直刻在記憶裡的,即使忘記了他的聲音,忘記了他的笑容,忘記了他的臉,但是每當想起他時的那種感受,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
  • 三四十年前農村很窮,為何很多農村人如今卻很懷念,聽聽老農咋說
    對於很多90年代以前出生的農村人來說,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七八十年代農村貧窮落後的境況,尤其是60後70後,他們更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起來的。現在他們已經四五十歲了,可能大部分人在城市裡面打工,但是卻對農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很懷念,這是為啥呢?
  • 你有什麼情感的問題呢?為什麼現在每個人情感問題都很多呢?
    你有什麼情感的問題呢 ?其實感情問題一直存在,只是以前很多時候感情問題因為社會和個人都壓抑了下來,現在社會比較開放,個人獨立性增強,感情問題不再是難以啟齒問題,而是將感情問題直接釋放出來,其實這樣應該算是一個進步,任何事物的發展變革必定跟隨著犧牲,暴露出的問題越多,將來我們對待感情才能有更清晰的認知。在20年前,我的身邊基本無人離婚,所有人都覺得離婚可恥,不論是男是女。
  • 過去農村有很多「力士」,能扛起二三百斤的重物,現在為啥消失了
    在過去的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好,很多農民剛能填飽肚子,但是在那個時候,農村的男人們都非常有力氣,就像大力士一樣,二三百斤的重物,對他們來說也是小菜一碟,連眉頭都不用皺一下。反而現在的農村,農民生活好了,卻很少能看到這樣的「力士」,三百斤的重物更是想都不要想,這就讓人感到很奇怪了,為啥現在生活好了,農村的力士反而消失了呢?
  • 《臺北人》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漂泊,在「等待和改變」之間選擇
    「盧先生才把她捧在手上當活寶貝似的呢。人家現在衣服也不洗了,指甲搽得紅通通的,大模大樣坐在那裡聽收音機的歌仔戲,盧先生反而累得像頭老牛馬。」張愛玲曾說,「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 過去「冬至大如年」,如今怎麼樣?為何現在人們不重視冬至了呢?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同時也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過去講究四時八節,裡面的冬至,就是整個冬季過年以前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過去有一句俗語叫做冬至大如年,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什麼現在人不重視冬至了呢?今天我們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 《謫仙記》:世人懷念過去,不是因為過去更好,而是因為那是過去
    世人懷念過去,不是因為過去更好,而是因為那是過去。白先勇評價《謫仙記》,表達他的寫作目的時,是這樣的說得:「人對時間流逝的懷念與追尋,不過其中還加上一點歷史。」確實如此。《謫仙記》中,語言簡潔而優美,充滿了「時間碎片」的韻味。
  • 懷念過去的唯美心情說說
    一、我懷念的是爭吵以後,還是想要愛你的衝動。二、你變了,我也變了,回不去的溫柔,淚水如泉湧,最熟悉的變得最令我心痛。三、我們都愛上如果,戀上追悔,懷念過去,留念回憶,感慨時間太無情,無奈我們太多情。四、回憶再美,也只是碰巧路過而已,曾經的愛情已如風逝去,漸漸變得模糊,那份原以為可以持續永遠的愛情,不過轉身破碎,不怪誰,只怪有緣無分。
  • 閻老西兒的功與過:為什麼很多山西人懷念閻錫山?
    作為民國一方軍閥的頭頭兒,閻錫山得到的世人評價褒貶不一,但在山西人的口中,閻錫山的總體形象還是比較高大的,筆者從一個山西人的角度,藉此文簡要分析一下閻錫山至今仍被很多山西人懷念的原因。,並且不收任何學費,盡力使不論城鄉的兒童都能得到統一的教育。
  • 《甲方乙方》:1997年過去了,我還是很懷念它
    作為一個出生在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說「一九九七年過去了,我還是很懷念它 」這樣的話總是顯得有些滑稽,畢竟我連一九九七年的樣子都還沒見過,有哪裡談得上懷念這一說法呢。但是,我總是對這樣,對於過去的時間有種莫名的留戀,就好像是中了毒一樣,難以自拔。
  • 1999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1999一年的喜怒哀樂,為什麼格外令人難忘?恐怕沒人能答得上來。或許是因為世紀末的惶恐情緒與對未來的希望並存,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印象格外深刻;或許是那些年的單純和美好太讓人心動,卻一去不復返。那一年之所以令人懷念,因為存在著那樣一群很真誠,很善良,努力生活,積極改變世界的人,他們是我們的記憶,也是我們的青春。但畢竟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世界一直在變化,我們亦如此,與其懷念過去的那些風景和經歷,不如整裝待發,去擁抱更好的未來,誰知道下一個20年,會發生哪些更難忘的故事呢?
  • 傷感又扎心的句子:喜歡現在的自身,卻無時無刻不懷念過去的咱們
    一、我們總笑著說曾經的自己傻,可心裡,卻老是懷念那些傻。二、曾經的愛,是傷,也是幸福,哪怕最後不原諒,我還是不得不承認我忘不了你。三、過去那段感情,只能當作是成長時,必需要走的路,如今,也已經明白,不愛就是不愛了,再卑微的挽留也於事無補。
  • 為什麼在很多人看來,以前的老師哪怕是打人,也比現在的老師好?
    很多從學生時代過來的80後一代的家長們,等到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學、中學,突然發現,教育的時代「變天」了,他們想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老師,動不動就把本該老師批改的作業,一股腦地推給家長。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的社交平臺發布「退出家長群」的視頻引爆網絡。視頻中他說:「我就退群怎麼了?
  • 1997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這段時間宅在家裡把之前很多老片子翻出來又看了一遍,其中就包括馮小剛的《甲方乙方》。這部片子產出了很多金句,比如「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沒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等等。
  • 教師權益意識的覺醒,為什麼會被很多人認為是無師德的表現呢?
    現在,確實有很多人,喜歡拿過去的老師和現在的老師進行比較,覺得現在的老師不如以前的老師那麼認真負責。這些言論總起來看,沒有幾條能夠站得住。1、過去的時代人人講奉獻,現在的時代大家都講報酬。過去不僅僅是老師奉獻,工人、農民,社會上所有人都講奉獻。農民家裡面養了豬、雞,都是首先賣給國家,而不是自己吃掉;工人加班、加點幹活,支援建設……有誰提出過要加班費?現在呢?看看網絡上,談到工資、報酬的時候,誰都希望自己的工資高一些;老師就不可以談報酬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