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是一種美麗的禽類動物,種類很多,孔雀就是其中的一種。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雉,是指叫做野雞的那一種。為什麼把雉叫野雞呢?這起源於漢朝,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原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后,名雉。她是惠帝的母親。惠帝死後,呂后臨朝稱制,主持政權八年。為了表示她的尊嚴,不準人們直呼其名,而且就連與她的姓名同音的字也不準說,這就是古代的避諱制度。避者,避忌也;諱,也是避忌,隱瞞之意,在這裡,也指所避的名字。所以人們不得不說「雉」的時候,就只好改叫野雞了。隨著封建統治的嚴酷,避諱逐漸形成制度。帝王將相、聖人賢者的名字要避諱,叫「國諱」或「公諱」;親屬中的尊長者的名字也要避諱,叫「家諱」或「私諱」。林黛玉的母親叫賈敏,所以林黛玉在讀到「敏」字時一律改讀為「密」。
避諱的另一種方法是用音不同而意義相同的字去替換。秦朝人把「正月」叫「端月」就屬於這種情況。(「端」是開端,開始之意。)漢武帝姓劉,名徹。漢朝人為了避武帝之諱,凡是用「徹」字的地方,都改用「通」字:「徹侯」改為「通侯」,人名「蒯徹」改為「蒯通」。唐朝人為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把「民」字改為「人」字,柳宗元在《捕蛇者說》裡就把「民風」改寫做「人風」。在今天讀它時,要看注釋才能明白。為了避諱換字,甚至鬧出這樣的笑話:唐太祖名虎,因此把「畫虎不成反類犬」改成「畫龍不成反類犬」,簡直使人莫名其妙。
「缺筆」和「缺文」是避諱的又一種方法。所謂「缺筆」,是在非寫該字不可的情況下,少寫筆畫。林黛玉在寫「敏」字時總是缺一筆。所謂「缺文」,是空格不寫。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的父親名順之,所以梁人蕭子顯所撰的《南齊書》裡,遇到「順之」二字,都空一格。
封建社會避諱的範圍很寬,要求很嚴,避諱不限於帝王將相和尊長的姓名,簡直成了限制人們言行的精神桎梏,因犯諱而喪命者也不是個別的。唐朝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名晉肅,因為「晉」與「進」同音,所以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李賀雖很有文才,但由於避父諱,終身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韓愈也因愛惜人才,勸說李賀參加考進士,而遭眾人的非議。如果只是輿論上的譴責,那還不算太大的壓力。為了維護這荒唐的避諱制度,唐王朝的法律規定:犯諱者判處三年徒刑。而在那「朕即國家」的社會裡,帝王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們的喜怒哀樂決定著人們的榮辱生死,因犯諱而被杖打甚至被殺害者也不是個別的。清朝乾隆皇帝就因此殺害了不少無辜的人。
這種可惡、可怕又可笑的避諱制度,早就有人反對了。韓愈就專門寫過一篇《諱辯》。他引經據典,多方設問,對這種腐朽的制度和時尚做了痛快淋漓的抨擊。他問道:父親名晉肅,兒子就不得參加考進士,那麼,「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真是一針見血。(來源:領導幹部學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