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避諱制度

2021-02-09 共產黨員

  雉是一種美麗的禽類動物,種類很多,孔雀就是其中的一種。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雉,是指叫做野雞的那一種。為什麼把雉叫野雞呢?這起源於漢朝,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原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后,名雉。她是惠帝的母親。惠帝死後,呂后臨朝稱制,主持政權八年。為了表示她的尊嚴,不準人們直呼其名,而且就連與她的姓名同音的字也不準說,這就是古代的避諱制度。避者,避忌也;諱,也是避忌,隱瞞之意,在這裡,也指所避的名字。所以人們不得不說「雉」的時候,就只好改叫野雞了。隨著封建統治的嚴酷,避諱逐漸形成制度。帝王將相、聖人賢者的名字要避諱,叫「國諱」或「公諱」;親屬中的尊長者的名字也要避諱,叫「家諱」或「私諱」。林黛玉的母親叫賈敏,所以林黛玉在讀到「敏」字時一律改讀為「密」。

 

  避諱的另一種方法是用音不同而意義相同的字去替換。秦朝人把「正月」叫「端月」就屬於這種情況。(「端」是開端,開始之意。)漢武帝姓劉,名徹。漢朝人為了避武帝之諱,凡是用「徹」字的地方,都改用「通」字:「徹侯」改為「通侯」,人名「蒯徹」改為「蒯通」。唐朝人為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把「民」字改為「人」字,柳宗元在《捕蛇者說》裡就把「民風」改寫做「人風」。在今天讀它時,要看注釋才能明白。為了避諱換字,甚至鬧出這樣的笑話:唐太祖名虎,因此把「畫虎不成反類犬」改成「畫龍不成反類犬」,簡直使人莫名其妙。

 

  「缺筆」和「缺文」是避諱的又一種方法。所謂「缺筆」,是在非寫該字不可的情況下,少寫筆畫。林黛玉在寫「敏」字時總是缺一筆。所謂「缺文」,是空格不寫。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的父親名順之,所以梁人蕭子顯所撰的《南齊書》裡,遇到「順之」二字,都空一格。

 

  封建社會避諱的範圍很寬,要求很嚴,避諱不限於帝王將相和尊長的姓名,簡直成了限制人們言行的精神桎梏,因犯諱而喪命者也不是個別的。唐朝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名晉肅,因為「晉」與「進」同音,所以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李賀雖很有文才,但由於避父諱,終身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韓愈也因愛惜人才,勸說李賀參加考進士,而遭眾人的非議。如果只是輿論上的譴責,那還不算太大的壓力。為了維護這荒唐的避諱制度,唐王朝的法律規定:犯諱者判處三年徒刑。而在那「朕即國家」的社會裡,帝王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們的喜怒哀樂決定著人們的榮辱生死,因犯諱而被杖打甚至被殺害者也不是個別的。清朝乾隆皇帝就因此殺害了不少無辜的人。

 

  這種可惡、可怕又可笑的避諱制度,早就有人反對了。韓愈就專門寫過一篇《諱辯》。他引經據典,多方設問,對這種腐朽的制度和時尚做了痛快淋漓的抨擊。他問道:父親名晉肅,兒子就不得參加考進士,那麼,「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真是一針見血。(來源:領導幹部學國學)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避諱是什麼?兩個皇帝為了避諱,鬧出了千古笑談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皇權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假若蝗字要避諱,那勢必因其災難性的連鎖反應,輝煌、惶恐、遑遽……這些字豈不是都要避諱了,最倒黴的是「皇甫」這個姓。古代有皇帝就做過這種事兒,結果……哈哈哈哈哈,除了留下笑柄,毫無可取之處。
  • 避諱發展簡述及影響意義
    寥若星辰,滄海一粟生生不息,綿延至今保我華夏之繁盛守我浩瀚之國疆                                                   ——題記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持續三千年,避諱制度亦是如此。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結果改成了這個名字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無盡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詞語之最初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古代嚴厲的封建制度制約之下,很多詞語都改掉了,世世代代傳承下來也便叫習慣了。如果現在回過頭來看以前原來的樣子,反而不習慣了,在古時候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那後來改叫了什麼?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無盡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詞語之最初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古代嚴厲的封建制度制約之下,很多詞語都改掉了,世世代代傳承下來也便叫習慣了。如果現在回過頭來看以前原來的樣子,反而不習慣了,在古時候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 只許州官點火背後的文化含義,古人眼中的名字避諱
    實際上古人生活有很多的禁忌,而且還有這一些避諱制度。比如古代帝王的名字就不是百姓能夠隨便喊的,甚至書寫也必須避開或者是用代詞。尤其是古代統治者,對這一制度要求非常嚴格,要是臣民不小心犯了錯輕則受罰,重則會惹來殺身之禍。
  • 古代朝政對賢人的渴求,科舉制度的演變
    然而在古代,也有一場與讀書人息息相關的「大考」,這便是科舉。早在先秦,每三年就會舉行一次「大比」,士以上的階層靠世襲,而士以下的階層就是靠選舉,也就是「大比」。這個方案被用來考察人們的「德行道藝」,從而依據這些條件來選拔有才幹的人。此時便已經有了所謂「俊士」、「進士」等名稱,雖然不能說先秦有科舉制度,但是後來的科舉制度裡用到的一些做法和術語,大都來自這裡。
  • 為了避諱,道家莊子也得改名字,哪個皇帝名字叫「莊」
    要知道中國是有著上千年封建文化的國家,很多封建傳統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十分迂腐沒有道理的,但是在過去封建制度盛行的年代,卻是不得不遵守甚至明文寫在法律中。一旦觸犯,不但要掉腦袋,可能整個家族都會受到牽連。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封建社會的所特有的避諱。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
  • 清朝奇葩避諱條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張之洞一招巧妙規避
    避諱是古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也是古人全民都必須了解的知識,避諱大致有三種:皇帝的名字是國諱,父母長輩的名字是家諱,周公孔孟等人的名字是聖諱。犯家諱,最多算不符合禮節,但犯國諱和聖諱就是大不敬了。其中,避開皇帝及其祖先的諱是最嚴格的,臣民乃至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守。皇帝祖先的名字常被稱為聖諱,當今皇帝的名字被稱為御名。
  • 父親叫王羲之,兒子叫王獻之,父子之間為何不避諱
    但是,許多朋友會向小珏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王羲之和王獻之明明是父子,名字裡面卻都帶有一個「之」字,難道東晉時的人不需要避諱嗎?那當然不是,避諱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象,它是指在說話和寫文章的時候,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來,而是採取其它方式迴避,以表尊重之意。在古代的避諱方式很多種,但基本上都是遵循著「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總原則。
  • 古代科舉等級制度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古代伊朗的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伊朗語居民(即雅利安人)共同體的一大特點。[1]在我國,印度種姓制度研究比較深入,伊朗種姓制度卻很少提及。因此,本文擬就伊朗種姓制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討。賈可諾夫認為伊朗部落並非都有種姓制度,像西伊朗部落的米底人和波斯人,直到古代晚期才出現種姓制度。[4]但也有學者認為種姓制度是印度語民族的共同特點,東伊朗部落和西伊朗部落都有這種制度。[5]不過,留傳至今的阿契美尼德、安息及同時期的古典文獻,都沒有關於伊朗種姓制度的記載。
  • 避諱的故事——清朝皇帝名字背後的禁忌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1年在封建社會中,為維護森嚴的等級制度,對於君主或長輩的名字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示迴避,表示尊重,就是避諱。
  • 古代婚姻制度——「匹夫」
    我們從平民百姓的視角探尋一下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常經馬嵬驛,見說坡前客。一從屠貴妃,生女愁傾國。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當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是晚唐詩人對楊貴妃被縊死在馬嵬坡所發出的感慨。大意是,自從楊貴妃被賜死後,生女兒都怕生得太漂亮,如果當時楊貴妃嫁個匹夫,可以白頭偕老。
  • 為啥皇室都要避諱自己的名字?太平天國要是成了,連你的家鄉都要改名
    人家皇帝避諱好歹是避諱的名字,他們到好,連地名也要避諱了,而且還不止一個! 就避免了這些避諱。這個避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皇帝為什麼要避諱自己的名字呢?單純是為了獨一無二,顯得高大上嗎?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一是國諱,所有人都要遵守,包括皇帝本人。二是家諱,長輩的名字,後輩都要避諱。三是聖諱,像周公,孔子之類的聖賢,他們的名字也是需要避諱的。
  • 古代離婚制度——「義絕」
    「義絕」也是古代解除婚姻關係的制度,與「七出」、「和離」不同,是一種官府強制離婚制度,頗具特色。也就說,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只要官府判決離婚,不論夫妻雙方是否同意,婚姻關係都必須解除。否則,就要坐牢。《疏議》:「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議曰:夫妻義合,義絕則離。
  • 古代的離婚制度——「七出三不去」
    古代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在古代,男方有權提出離婚,而女方無權提出離婚。當然,個別朝代,也賦予女方離婚權,但是很少。比如唐朝的「和離」制度、「義絕」制度,以及宋朝的「丈夫外出三年不歸」,妻子可以提出離婚等制度,或多或少的還是給了女性一些權利。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女子幾乎沒有決定自己婚姻的權利。
  • 不斷深化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
    中國古代制度史一直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今天,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論推動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煥發勃勃生機、呈現繁榮局面。中華文明素有重視制度建設的傳統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體系」。
  • 古代婚姻制度——「同姓不婚」
    在制度設計上主要考慮倫理道德以及優生優育。其實,在古代社會,也是限制近親結婚,而且還十分嚴苛。古代社會除了遵循「一夫一妻多妾制」原則外,所遵循的另一條很重要的婚姻締結原則就是「同姓不婚」。不論遠近親疏,只要是同一姓氏的男女之間就不可以結婚。
  • 苟姓人家原姓敬……歷史上姓名的避諱與更改你都了解嗎?
    避諱制度起源於周代。當時的統治者一方面為了自身「安全」,不讓人隨便詛咒傷害自己,尤其是對自己施行巫術;另一方面為突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便強迫臣民避用他們的名字。這便是國諱的開始。到了秦代,隨著中央集權的建立,避諱法規也初步確立。
  • 中國古代的「法官」懲戒制度
    其實,早在4000年前,中國古代法律便有了對「法官」的懲戒制度。  肇始於夏周  一般認為,古代對「法官」的懲戒制度首創於夏朝,如《尚書·舜典》記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此處「官刑」就包括懲治枉法裁判的「法官」之刑。夏朝《政典》也規定:「先時殺無赦,不及時殺無赦。」即要求官吏執行公務時必須嚴格遵守法令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