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中國是有著上千年封建文化的國家,很多封建傳統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十分迂腐沒有道理的,但是在過去封建制度盛行的年代,卻是不得不遵守甚至明文寫在法律中。一旦觸犯,不但要掉腦袋,可能整個家族都會受到牽連。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封建社會的所特有的避諱。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封建君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並不允許人們說話的時候帶有帝王名字中的字,所以這個字要用別的字來代替。來表示對帝王的尊重。
歷史上為了避諱名字而改名的事件並不在少數,而其中很著名的一件事就是莊子。莊子本來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叫莊子也叫了有幾百年了。而且莊子姓莊名周,莊是姓。但是到了東漢的第二位皇帝名叫劉莊,其實要是劉莊不當皇帝也沒莊子什麼事,畢竟差了幾百年,可是偏偏劉莊當了皇帝,這莊子的名字就犯了忌諱了,於是本著莊嚴是一家的意思,莊子便改作了嚴子。
避諱的起源
要說起避諱的起源有學者認為起源於夏朝,因為在山海經中把夏後啟寫作夏後開。但是這種說法遭到了很多的學者的否認,認為證據並不充分。
也有的學者認為避諱起源於西周,還有的學者認為避諱起源於春秋,對於避諱到底是何時興起的,不一而足,每個學者都能拿出一定的證據,但是每個證據都不足以讓所有人確信,所以即便到了現在,關於避諱的起源仍有爭論。
但是有一件事便是確定的,那便是避諱的盛行在於唐達到了高峰,宋朝和清朝更是風靡一時,到了清朝甚至發動了文字獄,足可見之影響之深。
需要避諱的對象
但是歷史上並不是只有皇帝的名字的是需要避諱的,還有很多其他的名稱也需要避諱。
皇帝名。古代帝王的名字是必須要避諱的。比如光武帝劉秀時期,因為名字中帶了一個秀字,便將秀才改為茂才。
長官名。有的時候如果是特別嬌縱的官員,他們會命令百姓不許直言自己的名諱。
聖賢名。
在不同的朝代,對聖賢的定義是不同的,所以每個朝代需要避諱的聖賢名也有不同。有的朝代避諱孔子和孟子,有的朝代避諱黃帝,有的朝代避諱老子。
長輩名。
長輩名也就是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不能說,否則就是失禮。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父親名字叫杜閒,雖然杜甫一生寫了很多文章,但是從沒用過閒字。
在這些需要避諱的對象中,只有聖賢名和皇帝名是需要所有人去遵守的,長輩名和長官名是有特有的範圍和對象的。
避諱的方法。
既然有了避諱的說法,而且如果不避諱不但會下獄沒命,甚至株連九族,那麼老百姓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姓名,便想出了種種避諱的方法。
改字法。
改字法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中國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字音相近或者意思相近的漢字有很多,那麼只要改一下就好了。比如我們上文提到莊周,因為和明帝劉莊的莊字相同,所以班固在著《漢書》時,將莊子改成了嚴子,這是改了姓。還可以改名,西漢末年的孔莽為了避諱王莽,直接改名為孔均。
改變稱呼。
如果說地名或者官名亦或是什麼別的名稱和皇帝的名諱相同,那麼就採用改變稱呼的方法。比如南京本來的名稱稱為建業,後來為了避諱晉愍帝改成了建康。而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官職名字叫民部尚書,為了避諱太宗李世民,改名為戶部尚書。
缺筆法。這種方法是不改字的讀音,但是將字的寫法換了。比如說孔子本名孔丘,被封建社會奉為聖人,因此只有寫孔子名時才能用丘,其餘時候用「邱」。
空字法。這種方法就是空而不寫。用某字或者諱字代替。唐太宗時期的王世充為了避諱太宗李世民,寫作「王充」。
避諱起源於周,定於秦漢,盛於唐宋,到了清朝已經發展到了極致。上千年的發展,讓避諱這種封建制度逐步完善。成為了封建統治階級對百姓進行精神統治的一種有利的武器。但是顯然這種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必定會湮滅於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