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海上偵察體系:搜索鎖定水面艦艇,搞好反艦飛彈中繼制導

2020-12-26 國平視野

現代化海軍,必將面臨非常複雜的情緒,空天的偵察、預警衛星,戰轟機、各類飛彈、水面作戰艦艇和水下的潛艇,撇開空中來襲飛彈和戰機以及水下的潛艇打擊,就水面作戰艦艇而言,儘管擁有了反艦飛彈,但具備防空反艦對陸攻擊的大型驅逐艦、護衛艦等主戰艦艇,對任何國家的海防力量來說仍然是巨大的威脅。

因此,在未來的海戰場的空間之廣泛,非常有可能超過一個中等以上國家的國土面積,達到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平方公裡,在浩瀚的大洋上及時發現敵對方水面作戰艦艇編隊的動向,為己方岸防飛彈力量或水面艦艇獲取超視距目標信息,提供戰時的預警以及開啟火力打擊通道預熱時間,就必須藉助並依靠一個完整綜合的偵察和預警體系。

天基偵察、預警衛星,海上的電子偵察船、前出擔任哨艦的潛艇、偽裝的貨輪和漁船,以及空中預警機、反潛巡邏機、電子偵察機和長航時無人機等,將天基、空中、海面和水下的各種偵察手段有效利用起來,才能有效為己方提供敵水面艦艇編隊的動態,對獲取的信息及時進行處理,最終,形成有利於己方的打擊手段。

近年來,海軍的反艦飛彈的射程、威力和制導方式,已經是越來越先進了,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400公裡的大射程,飛行階段1.5-2馬赫前行,末端40公裡接近目標時,自動開啟彈上的主動探測雷達,鎖定要攻擊的目標,以4倍音速高速攻擊,即便防空飛彈和近防炮系統,要攔截掉所有來襲的鷹擊-12超音速飛彈,都是非常困難的,在海軍內部「航母殺手」美譽由此而來。

此外,鷹擊-18A亞超音速結合的反艦飛彈,巡航階段飛行0.9倍高亞音速飛行,末端以超音速高速衝刺,即便對於防空驅逐艦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很難有效攔截鷹擊-18反艦飛彈,660公裡的遠射程,同時也具備了對陸攻擊能力,實際上也是一枚對陸攻擊巡航飛彈,可謂「一彈兩用」,非常具備實用和實戰價值。

儘管鷹擊-18A最大射程高達660公裡,具備了陸基戰術彈道飛彈的打擊距離,但如此高射程的大威力的反艦飛彈,能進行超視距攻擊目標的前提是,必須能夠在空前廣闊的海上空間率先發現敵方目標,探測鎖定艦艇的移動位置,掌握海上目標的實時情況,否則,擁有最多種類性能優良的反艦飛彈,也無用武之地。

自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北鬥」系列導航衛星、高分系列對地觀察衛星、大容量通訊衛星,以及海洋觀察衛星等國際先進水平的衛星投入使用,至少在天基上觀察水面艦艇的能力的手段已經非常強了。

但在空間的觀察手段上,距離美俄等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用於海上偵察的由轟-6轟炸機改裝而來的電子偵察機、其平臺是上世紀50年代的水平,已經有將近70年的機體設計成型歷史了,其性能和機載設備並不適合平時執行常態巡邏任務了。

由運-8/9中型螺旋槳運輸機改裝而來的海上巡邏、海上反潛、電子偵察、空中預警、空中指揮等一系列特種飛行平臺,受制於原型機上時間50年代安-12四發渦輪螺旋槳設計基礎的局限,載重只有20噸,巡航速度550公裡/小時,飛行性能已經挖掘殆盡,性能並不突出。

圖-154型加上合成孔徑雷達以及其他多種電子設備的特種飛機,由於機體設計並不先進,且蘇聯時期製造的這款民航機事故率奇高,目前屬於過渡型號,裝備數量本身就少,而且會越來越少,最終,全都退出現役。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技術的迅猛發展,由目標特徵較小的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擔負海上偵察、監視,乃至為大射程的反艦飛彈等遠程打擊武器提供中繼制導,不僅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而且無人機比艦載直升機等有人機具有更多的優勢。

當下無人機技術水平的突飛猛進,為海軍建立現代先進海上航空偵察、監視體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質基礎,成飛的某型噴氣式無人機,正常起飛重量高達6.8噸,任務載荷0.8噸,巡航高度20000米左右,活動半徑2500公裡,最大續航時間10小時,已經超越了許多有人駕駛的飛機。

此型大型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可攜帶先進的數據鏈系統,高清晰數位照相機、數位電視、紅外熱成像設備,以及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具備在各種複雜氣象條件下對海上機動目標的跟蹤和監控,能將目標移動的方位等通過數據鏈系統及時傳回,且具備為反艦飛彈攻擊提供中繼制導,引導反艦飛彈最終擊中海上移動的目標。

相關焦點

  • 堪稱完美的鷹擊-18反艦飛彈
    鷹擊-18飛彈外觀與俄制「俱樂部」飛彈相似,不過彈體更為短小,射程為其3倍,達到了600公裡。目前該飛彈已經裝備了我國052D、055驅逐艦及039A/B常規潛艇、093改進型核潛艇上,是我國反艦作戰的利器。在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央視對其解說為「我國新一代的反艦巡航飛彈,藏的好,打得準,威力大,是海上聯合打擊體系的利刃」。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具體的認識一下其特點。
  • 叫囂72小時消滅中國海軍,美國核潛艇重新裝備反艦飛彈就夠了?
    因此美國海軍正在重新為潛艇配備遠程反艦武器,包括「捕鯨叉」、「戰斧」飛彈和魚雷。【美潛艇發射戰斧飛彈時要把天線露出水面】美國海軍的一份簡報說,海上打擊戰斧的新型導引頭「能夠通過第三方或導引頭模式,通過中段制導擊中移動的海上目標,到達終端導引頭的搜索區域。」
  • 日本提出3款反艦飛彈研製方案:構建新一代反艦飛彈體系
    近一個月以來,日本在反艦飛彈研製方面動作頗多,提出了ASM-3A超音速空艦飛彈採購方案、12式岸艦飛彈射程提升方案和射程2000千米隱身反艦飛彈研製方案等,試圖以遠射程、超/亞音速兼具、對海/對地兼備等性能為依託,構建日本新一代反艦飛彈體系,暴露出日本走出專守防衛,向進攻作戰體系邁進的野心。
  • 海紅旗-10:我海軍艦艇最末一道防禦飛彈,可謂小飛彈有大威力
    海紅旗-10,是由國產FL-3000N近程防空飛彈系統發展而來,採用雙模導引體制的艦空飛彈,具有強大的攔截反艦飛彈的作戰能力,屬於艦載近程自衛防禦武器,與730/1130近防炮系統組成了我海軍水面艦艇強大的近防作戰體系,被形象地稱為海軍戰艦的護身利劍。
  • 美國也練打航母,試射戰斧反艦飛彈,射程超1600公裡
    「戰斧」巡航飛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巡航飛彈,曾經裝備美國海陸空三軍,後由於《中導條約》限制從陸軍和空軍中撤裝,主要裝備美國海軍的水面艦艇和潛艇。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海灣戰爭中,「戰斧」巡航飛彈一戰成名,美軍共發射228枚"戰斧"巡航飛彈,成功率達到85%,將伊拉克防空體系打得粉碎。
  • 如今技術飛速發展,現代化的反艦飛彈,能否擊穿二戰頂級戰列艦?
    圖為正在發射AGM-84「魚叉」反艦飛彈的美國「科羅拉多」號瀕海戰鬥艦(LCS-4)現代反艦飛彈,是指以攻擊水面船隻為主而研發、使用的飛彈。隨著技術的發展,反艦飛彈的制導與抗幹擾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化。
  • 鷹擊83反艦飛彈雷達紅外雙模導引頭首次曝光,抗幹擾能力大提升
    鷹擊-83反艦飛彈是中國海軍的主流反艦飛彈,於1993年開始研製,1998年6月試飛成功,1999年中國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在海軍多型艦艇、潛艇和空軍的飛豹、轟6、殲15、殲16中均有裝備,數量巨大,當年主力艦要不扛著16個發射箱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連022飛彈艇都弄了8發塞到肚子裡,構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飽和攻擊手段。
  • 遲來的反艦飛彈,美軍試射反艦型戰斧飛彈,射程高達1667公裡
    其中,此次美國海軍成功試射的反艦版"戰斧"BLOCK V巡航飛彈被稱之為"海上打擊戰斧"VA巡航飛彈,其採用了主動雷達末制導體制,擁有對敵方海上作戰艦艇更好的搜索能力和打擊精度,而多用途對陸攻擊版的"戰斧"BLOCK V巡航飛彈則被稱之為"多類型目標打擊戰斧"VB巡航飛彈,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配備有美國方面研發的新一代"聯合多效戰鬥部",以此獲得能夠更有效打擊不同類型敵方地面目標的能力,且無論是反艦版還是多用途對陸攻擊版的
  • 蘇聯紅軍的輝煌—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
    赫魯雪夫執政時期,評價航母為浮動的水面棺材,開始大幅縮減海軍經費,轉而向戰略飛彈,轟炸機等方面進行研究。海軍一落千丈,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被勒令退役。那時候,蘇聯海軍一落千丈。在古巴飛彈危機後,蘇聯深刻的認識到了大型水面艦艇的威懾力,是水下潛艇遠遠彌補不了的,由此開始快速發展海軍 。
  • 攻守失衡,艦艇防空一度落後於反艦飛彈發展
    因為542型飛彈的前4架是有人駕駛的……蘇聯的米格15戰鬥機空重才3.6噸,這個飛彈空重2.7噸。 戰鬥機能夠畫載如此龐大的反艦飛彈嗎?做夢呢? 542型反艦飛彈性能如何?一發乾掉1萬噸級的水面艦艇,一發就能夠讓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失去戰鬥力,畢竟800公斤的聚能破甲戰鬥力,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 世界第一款專用飛彈巡洋艦竟是蘇聯造,僅4艘,「肯達」級巡洋艦
    雖然蘇聯紅海軍在短時間內就研製並裝備了包括「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在內的數款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但是,在蘇聯紅海軍進步的同時,美國海軍同樣也在更新自己的裝備。雖然該型反艦飛彈理論上擁有500公裡的最大射程,不過因為早期蘇聯紅海軍制導手段比較落後,實戰時該型飛彈需要由飛機或者友艦提供中繼制導,不然飛彈很容易在漫長的飛行過程中丟失目標。
  • 這隻企鵝有點兇,挪威AGM-119企鵝反艦飛彈
    企鵝(Penguin)是挪威國防研究局和康斯伯格防禦系統公司合作研發的一種中短程反艦飛彈。因此選擇把海軍發展重點放在魚雷和飛彈快艇上。利用複雜海岸地貌和峽灣來抗擊敵方從海上入侵和登陸。企鵝飛彈用於裝備巡邏艇,飛彈艇執行近海反艦作戰。由於挪威曲折的海岸和眾多的峽灣島嶼會對雷達產生大量雜波幹擾。在這種作戰環境下企鵝飛彈選擇熱成像紅外製導,這也是西方第一種使用紅外製導的反艦飛彈。紅外屬於被動探測,加上企鵝飛彈體型較小,增加了被攻擊艦船的告警和防禦難度。另外北歐氣候寒冷,目標和背景環境更容易形成明顯的溫度差,更利於紅外製導發揮優勢。
  • 我海軍驅逐艦:裝備有鷹擊-12/18/83等,不同反艦飛彈的原因
    鷹擊-18,是我軍工在引進俄羅斯3M-54E亞超相結合反艦飛彈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的國產化「雙速制」反艦飛彈,即飛彈在巡航階段採用0.9倍高亞速飛行,在距離打擊目標約40公裡處,開啟彈上的主動雷達搜索攻擊目標,同時飛彈加速至4倍音速左右高速衝向需攻擊的目標。
  • 美海軍試射新戰斧飛彈 可打擊2千公裡外水面艦艇!
    美成功試射新型戰斧飛彈可打擊2千公裡外水面艦艇速度仍是短板據美國《海上力量》(SeaPower)雜誌網站援引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的消息報導,該國海軍成功試射了兩枚新型「戰斧「BlockV巡航飛彈。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成一派的鷹擊62遠程反艦飛彈
    從技術條件看,隨著多種預警飛機和新式雷達的服役,海軍已經具備了為遠程反艦飛彈提供中繼制導的能力,這也為遠程反艦飛彈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此,最終的反艦飛彈雖然號稱是鷹擊6的改進型,但實際上內部的變化相當大,甚至可以說與原來的鷹擊6已經沒有什麼關係,它自成一派,開創了我國中遠程反艦飛彈的新時代。
  • 宏亮瞻局丨光榮級兩洋出擊,透視飛彈時代的巡洋艦海軍(下)
    與同期服役的提康德羅加級相比,更強調反艦的光榮級顯示出俄海軍與美國海軍在巡洋艦發展上的不同理念:美國海軍的制海艦艇就是航母本身,巡洋艦隻是護航艦艇,因此必須強化防空火力;而俄海軍將巡洋艦作為海上作戰編隊核心,必須具備攻擊敵方主戰艦艇——特別是航母——的能力。
  • 反艦飛彈無法擊沉戰列艦的謬論緣何而生?錯代對比與目標選取不當
    魚叉,飛魚,奧拓馬克,鷹擊83,俱樂部、口徑這類型現代主流反艦飛彈能否擊穿戰列艦的主裝甲帶?答案很明顯,那就是不能! 但是這些反艦飛彈無法擊穿戰列艦裝甲的原因是因為現代主流反艦飛彈的假想目標根本不是皮糙肉厚身披重甲的戰列艦,而是皮兒薄餡兒大18個褶的現代驅護艦!
  • 亞洲版「戰斧飛彈」—鷹擊62
    後來,據國際媒體說,中國這次動用了包括岸艦飛彈和艦艇反航母的編隊,它們威懾到美軍。曾經不可一世的美海軍在過去的數十年裡都沒退縮過,這次看來中國動了真格。鷹擊62據媒體報導,這次動用武器就包括鷹擊-62等反艦飛彈,它們可覆蓋650到800公裡的周邊區域,換言之,即使以目前的作戰體系,美海軍航母艦隊接近到這一範圍內,一旦擦槍走火,就相當於航母編隊闖入由中國海陸空及水下力量構成的最強反艦火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