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網 行業動態】集採常態化背景下,中國醫藥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經歷幾輪集採後,原研過期藥降價的方向已經非常明確,而這對在中國的跨國藥企正產生一系列影響,具體就表現在跨國藥企的業績裡。
近日,輝瑞公布第三季度財務業績,全球收入為121.31億美元,同比下降4%。其生物製藥部門在第三季度實現了4%的增長,達到102.15億美元。但是,普強的收入卻同比下降了18%。據悉,輝瑞普強是輝瑞非專利品牌和仿製藥部門,今年三季度銷售額僅為19.16億美元。對此,輝瑞方面解釋,受立普妥和絡活喜未進入藥品集採的影響,普強中國區業績才出現下滑。
這是普強的立普妥、絡活喜在退出集採後,初次披露銷量同比下滑。2019年國家藥品集採啟動之初,普強這兩款明星品種因降價幅度不到位,而未能進入集採之列。
目前,因藥品集採而業績受到影響的跨國藥企,也不僅僅只有輝瑞。此前,賽諾菲在第三季度業績公告也表示,波利維、安博維和亞莫利三款產品受藥品集採影響,銷售額分別下降64.1%、37.8%和44.4%。而賽諾菲中國市場第三季度整體收入,也同比下降8.9%,為7.75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藥品未進集採而造成的銷售下滑外,產品進入集採的跨國藥企業績也有下滑的。如在第2批全國集採中,拜耳阿卡波糖(商品名:拜唐蘋)以超低價獲得集採資格,從而受到業界廣泛關注。但在2020年Q1業績裡,拜耳一季度中國區製藥業務收入下降,拜耳給出的解釋是由於市場預期拜唐蘋和拜復樂的批量採購價格將於4月1日起降低,從而導致一季度需求延期。
業內人士認為,眾多跨國藥企業績下滑證明了,隨著藥品集採進入常態化,進口原研藥已逐漸失去了公立醫院市場主要份額。未來醫藥市場上,跨國藥企進口原研藥的收入將攤薄。
實際上,在經歷三次國家集採後,當前跨國藥企都已經對帶量採購等中國醫藥政策導向有清晰的認識,也在進行思考與調整。
比如說,現在就有越來越多跨國藥企開始關注集採外的市場。以輝瑞為例,其在集採落標後,就已經做了相關戰略的重新分析,做了一個「一品雙規三劑型」的策略,幫助醫院建立合理用藥目錄,建議其保留一個國家集採品種,再保留一個原研藥品種。一方面保證醫療機構能完成國家集採的任務,另一方面,在國家集採的藥品供應不上,或者高端患者有原研藥的需求時,自己的品種可以補上患者需求。
另外,阿斯利康則選擇積極拓展業務,目前已經在近10個疾病領域開始不斷跟行業各種合作夥伴研發整體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在中藥領域做了嘗試,與綠葉製藥集團籤署協議,獲得其血脂康膠囊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 家推廣權。
總的來說,目前跨國藥企除了積極布局集採外市場外,也正在進一步加快創新的發展,加快創新藥的引進等。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國內仿製藥進入微利時代,將倒逼國內外藥企加速謀求業務轉型,積極尋找院外市場合作的機會,並同時專注於新藥的研發創新。而在此背景下,必將帶來因為業務發展而做出的一系列人事調整,未來或將引發中國醫藥行業的人事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