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經典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轉載功德無量

2021-02-07 古觀音禪寺


香贊(合掌)


爐香乍爇  法界蒙燻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淨身業真言(三遍)


唵 修多唎 修多唎 修摩唎 修摩唎 娑婆訶

an, xiu duo li, xiu duo li, xiu mo li, xiu mo li, suo po he


淨口業真言(三遍)


唵 修利修利 摩訶修利 修修利 薩婆訶

an, xiu li xiu li, mo he xiu li, xiu xiu li, sa po he


淨意業真言(三遍)


唵 嚩日囉怛 訶賀吽

an, wa zhi la da, he he hong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多 母馱喃 唵 度嚕度嚕 地尾娑婆訶 (三遍)

na mo san man duo, mu tuo nan, ong, du lu du lu, di wei suo po he


普供養真言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伐日囉吽 (三遍)

an, ye ye nang, san po wa, fa zhi la hong


奉請八金剛(合掌)

奉請青除災金剛  奉請闢毒金剛

奉請黃隨求金剛  奉請白淨水金剛

奉請赤聲火金剛  奉請定持災金剛

奉請紫賢金剛  奉請大神金剛


奉請四菩薩(合掌)

奉請金剛眷菩薩  奉請金剛索菩薩

奉請金剛愛菩薩  奉請金剛語菩薩


發願文(合掌)

稽首三界尊  皈命十方佛

我今發宏願  持此金剛經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云何梵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掌三稱)

       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合掌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 鳩摩羅什 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則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無盡藏真言(三遍)

納謨薄伽伐帝 缽唎若 波羅蜜多曳 怛侄他

na mo bo qie fa di, bo li re, bo luo mi duo yi, dan zhi tuo

唵 紇唎 地唎 室唎 戍嚕知 三密慄知 佛社曳 莎訶

ong, qi li, di li, shi li, shu lu zhi, san mi li zhi, fo she yi, suo he


金剛心真言(三遍)

唵 烏倫尼娑婆訶

an, wu lun ni suo po he


補闕真言(三遍)

南謨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na mo he la da na, duo la ye ye

佉囉佉囉 俱住俱住 摩囉摩囉 虎囉吽賀賀蘇怛拿 

qie la qie la, ju zhu ju zhu, mo la mo la, hu la hong, he he, su da luo

吽 潑抹拿 娑婆訶

hong, po mo luo, suo po he


補闕圓滿真言(七遍)

唵 呼嚧 呼嚧 社曳穆契娑訶

an, hu lu hu lu, she yi mu qie, suo he


普回向真言(三遍)

唵 娑摩囉 娑摩囉 弭摩曩

an, suo mo la, suo mo la, mi mo nang

薩縛訶 摩訶斫迦囉嚩吽

sa po he, mo he zhuo jia luo wa hong


金剛贊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頓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嘆無窮

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三稱)


回向文

誦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相關焦點

  • 敦煌遺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劉弘珪書唐朝儀鳳元年手稿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於唐代儀鳳元年十一月由劉弘珪抄寫。這是武則天為母親追福而發願敬造的經書之一,楷書字體飄逸,規整雋秀。卷後題記有抄寫時間、用紙數量,書手、初校者、再校者、三校者、詳閱者、裝潢手、使、判官等人的信息。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題解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本經的總題。佛所說的佛法都稱為經。經字前面的的字就是本經的名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何意?金剛:是世間最堅硬的,鋒利的。般若:代表智慧,這裡的智慧說的是「明心見性,唯證方知」(佛說的智慧,覺悟就是真如自性。佛自己是自證者,他所講的法都是從自性中流露出的,即佛知佛見)。波羅蜜:彼岸。
  • 了空居士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
    我們另外一本經,就是《波羅蜜多心經》,也有唐三藏(大師)翻譯的這種直譯(版本),也有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意譯(版本),不過意譯讀起來比較順口,就容易給人家接受和流通。所以我們平時所學所誦讀的《心經》也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屬於意譯的這種模式。其實吧,無論是《波羅蜜多心經》還是《金剛經》,其實都是來源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若經》這個分量很大啊,據說有六百部。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節講—前言
    近代國外學術界根據翻譯、寫經、語言文字上的考證,發現大乘經都是梵文與巴利文混合的,因為《阿含經》中佛言不得用雅語即梵文寫經,所以一般都認為大乘經典是在佛滅度500年左右,遇到適當的時機,才陸續出世的。南傳佛教界則根據其祖師的傳承,不承認大乘經是佛說,認為是後來的佛弟子編造的。也有學者、法師論證大乘經是佛說,有不少理由。
  • 敦煌文物珍品:什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材 質:什色紙 現 藏:英國國家圖書館 S.4324什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藏經洞出土的數以萬計的寫經的一件,卻極有價值,S.432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卷文書的價值有三:其一,再現了紙的染色以及重複利用問題;其二,再現了紙的黏連問題;其三,凸顯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地位問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通版
    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由乾隆大藏經網站校對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
  • 藏經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日誦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般若」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益匪淺
    金剛經說到《金剛經》不得不說禪宗六祖慧能。慧能大師自幼不幸,父親很早就離開了人世,從此慧能和母親相依為命。於是請教這位客人讀的是什麼經典,客人說是《金剛經》。從此以後,慧能就走上了學佛弘法的道路。慧能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金剛經》是佛學經典中非常特殊的一部,是一部偉大的經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從學術上來講,《金剛經》屬於般若部。」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讀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32品分段標題是後人所注,並非經文,不必讀誦~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云何梵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金剛經啟請]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至心念淨口業真言   [奉請八金剛]      奉請 青除災金剛    奉請 闢毒金剛      奉請 黃隨求金剛  奉請白淨水金剛      奉請 赤聲火金剛  奉請定持災金剛      奉請 紫賢金剛        奉請 大神金剛   [奉請四菩薩]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講(共15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共同學習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都簡稱為《金剛經》。自古以來,此經的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六祖慧能大師說:「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求,三世諸佛從中出」。
  • 《金剛經》無堅不摧莫如金剛 洞徹萬法莫如般若 波羅蜜用深微難語
    《金剛經》被稱為萬經之首,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蘊含了無窮的般若智慧,佛法之精髓在其中盡顯無遺,無論是否為佛弟子,用心去讀都可從中獲益。接下來的系列視頻只是將自己的理解與大家分享之用,如有錯誤不當之處,也請各位批評指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解釋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三遍)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節講—序品第一(7)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當說,欲聞,聞已自利,亦利他人,當學般若波羅蜜。十二部經,為佛教經典的總稱,十二部為十二類之義。第一修多羅,意譯契經、經、長行,以散文記載佛陀的言教。第二祇夜,意譯應頌、重頌,以偈頌重覆契經中所說。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是一部經文還是咒語?你知道嗎?
    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好處是非常多的,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增長大智慧,福報,能去除貪、嗔、痴。小學生至大學生常誦增長記憶力,學業、事業、婚姻順利、心想事成,功德無量。我們平時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的認真,而且要長期念誦。但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經還是咒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一般的經典中,總是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為經文的開端;而以與會大眾「信受奉行」,宣告經文的結束。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
  • 書法名家楊永法新作《楊永法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出版發行
    日前,知名學者、書法名家、上海永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永法創作的《楊永法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98歲高齡的書畫泰鬥陳佩秋先生為該著作作序。《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千多字,是佛教重要經典之一。全經文字簡潔、思想深奧。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感應傳
    至唐武德二年二月中,偶染一疾,昏寐中,忽見金剛神,手執經一卷,謂法藏曰:「汝造寺寫經,有互用之罪。我今授汝金剛般若經一卷,汝若至心能寫此經一卷,流通讀誦。互用之罪,悉皆消滅。」言訖不見,俄而疾愈。爾後罄賣衣資,書寫此經一百卷,畢世受持,修諸善行,不涉世緣,壽至九十九歲。其年正月十五日,延請大眾看念妙法蓮花經一七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七卷,升座端坐,索筆書偈,與大眾相別,俄然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