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山冬日敘事:炭烤豆腐、五加皮燉豬腳,熨帖心和胃

2020-12-22 瀟湘晨報數字報

    山上山下,兩種景觀。山頂是冷酷仙境,山下是煙火人間。在新化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賞霧凇,觀雪景,遭受一番寒徹骨後,需要下山回回神。大熊山地處湘中,是古梅山的範圍,這裡以偏僻山居避世,又以熱情的地方美食待人。山下村民農閒後,已在為即將到來的新年準備年貨,山上雖寒,山下人間卻是暖的。

    撰文/本報記者錢燁

    

    大熊山傳統手工豆腐,一天只做6桌

    從瞭望臺下來,驅車返回大熊山林場所在地錫溪工區,沿途農家樂一個接一個,儼然已經成為本地支柱產業。

    錫溪工區旁的樊家洞村,住著百來戶村民,是佔地面積11萬多畝的大熊山林場人口最為集中的一個村子。自1958年獲批建立國有林場以來,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以鄉鎮行政級別管轄著2000多人口,可謂地廣人稀,森林與山脈佔據著大部分的土地面積。傳說大熊山是蚩尤出生的地方,也是苗族的始祖地,這裡流傳著神秘的梅山文化由於地理位置偏遠,鄉民生存方式還算淳樸。

    樊家洞村錫溪河邊有個豆腐作坊,主人陳久長已經70歲了,聲稱再幹兩年就退休了。他製作豆腐幾十年,依然堅持傳統手工做法,而且製作一種只有在大熊山才能吃到的炭烤豆腐。

    湖南市面上流通的豆腐品種繁多。例如幹豆腐、嫩豆腐、日本豆腐,略作加工的有煙燻豆乾、香乾,香乾又可以按照地域分成攸縣香乾、武岡香乾等等。

    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新化縣白溪鎮,白溪鎮曾是新化縣的縣治所在,緊靠資江,水運發達,自古就是新化縣境內重要的通商口岸。白溪鎮的豆腐出名,尤其是煙燻豆乾,但與大熊山的炭烤豆腐比較起來就略遜一籌。這種純手工製作的豆腐保持著外焦裡嫩的口感,而且豆腐特別有嚼勁,吃起來讓人讚不絕口。

    陳久長是錫溪工區唯一還在堅持手工製作的豆腐佬。他一口的本地方言十分難懂,妻子會說有限的普通話,夫妻倆幾乎每天都要製作6桌豆腐,每月可賺2000多塊錢,是十分辛苦的行當。

    豆腐作坊位於錫溪河的下遊,與自家的鴨子鋪挨在一起。大老遠就可以聞到熬製豆腐的香味。走近一看,兩排整齊的木框內碼放著正在榨水、塑形的豆腐。榨水的方式是利用石塊的重量碾壓,就這樣靜放6個鐘頭,待水分榨乾後,碼放在一個鐵爐上烤就成了。

    製作豆腐的過程也依古法。先將本地收購的豆子泡發,每桶都是稱好的斤兩。泡發後的豆子放入電動粉碎機中磨成漿,偶爾這一步驟是用石磨磨製的。

    燒好一鍋水,將熱水倒入木桶內,與豆漿充分融合。然後再把稀釋的豆漿倒入另一鐵鍋內,倒豆漿時,要用白布將豆渣過濾出來。包在布內的豆渣再擠壓幾遍,充分擠壓出內部的水分。把豆漿煮熟,用石膏點製成豆腐腦,撈入桶內,放在門外的木框中塑形就行了。

    普通的豆腐就製作成功了,但是要得到炭烤豆腐則需要等待更久的時間。

    

    

    草木灰中烤出的豆腐,外焦裡嫩有嚼勁

    陳久長說炭烤豆腐是自己的新發明,以前老人們喜歡在過年準備年貨的時候,從豆腐作坊內訂購一桌豆腐,回家榨掉水分,做成豆乾,然後放在草木灰中烤,也叫火煨豆腐,這樣炮製出來的豆腐乾,外焦裡嫩,有種炭火的煳味,有嚼頭,又香。

    他是在老輩人的基礎上,提升了炭烤的質量。自己找到打鐵匠,做了一個炭烤爐,體型是在一個鐵皮桶上改造的,底下開一口,用來添火,上面放置一團鐵絲網,用來託舉豆腐塊。這樣利用熬製豆腐的木炭,慢慢將豆乾烤焦。

    陳久長製作炭烤豆腐一般是在下半夜。上午賣豆腐,下午做豆腐,晚上起來烤豆腐。炭烤豆腐具有嚼勁的口感,來源於長達6個小時的自然壓制。普通的豆腐只需要塑形成功就行了,炭烤豆腐需要在此基礎上增加時長,充分將水分榨乾,這樣自然榨乾的豆腐乾,內部界充滿許多氣泡,切開就能看出來,是炭烤豆腐與煙燻豆腐在外觀上的主要區別。

    一塊白白淨淨的豆腐,放在草木灰中烤,是不是有點暴殄天物?陳久長給我們演示最為傳統的炭烤豆腐手法。只見他將篾筐中壓制好的豆乾,放在爐膛內,用冒著火星的炭火將豆腐塊掩埋起來。過一會再增加一些炭火。約過一刻鐘之後,陳久長利用火鉗將豆腐塊取出來,放在灶壁上,吹掉草木灰,豆腐的外皮已經被烤焦,洗掉草木灰後,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我咬了一口,有股炭火的煳味,陳久長說本地人就喜歡吃這種微微的煳味。外皮已經被烤得很焦脆,裡面卻很嫩,確實有種獨特的口感。

    改良版的炭烤豆腐,也就是陳久長日間販賣的那一種則賣相更佳。由於距離爐火較遠,炭烤的過程要持續2個小時。首先是豆腐的背面被烤得焦黃,翻個面後接著烤,如此翻騰三四遍,添加兩次炭火,豆腐就被烤得金燦燦的。

    陳久長一天可以做6桌豆腐,一半的豆腐會炮製成炭烤豆腐。他每天凌晨2點起床,烤完3鍋後,就到街上賣,每次不超過1個鐘頭就會被搶購完。上午的時間他會回來做農活,準備下午的豆子等雜事,與妻子幾乎全年無休。

    如此操勞半生,陳久長並無所少怨言,只是認為自己的手工作坊太笨拙,無法量產,這麼好吃的炭烤豆腐也難賣得出去,每天剛夠林場居民吃的。臨近冬至,農忙閒下來的村民陸續打來電話向陳久長訂製豆腐,有一家訂了三桌,據說是用來製作黴豆腐的。陳久長說,過年時節是豆腐作坊最為忙碌的時候,有時候一天甚至可以做19桌豆腐。

    大熊山林場封閉的地理環境給這樣的小作坊提供了穩定的生存空間,林場內已經有專門炮製水豆腐的工廠,但依然不影響老陳的生意。他說再幹兩年就退休了,到時候,可能代表著大熊山獨特口味的炭烤豆腐真要絕跡了。

    地道的米粉蒸肉,輔料是脆甜的高山蘿蔔絲

    大熊山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難得找到幾個村落依偎在一起。馬家衝是隱藏在群山褶皺的小村落。這裡的村民房前屋後都在曬制乾菜,有蘿蔔絲、紅薯幹、辣子、五加皮等,蔬菜、山貨應有盡有。

    尤其是蘿蔔絲,幹欄建築的欄杆上碼放著竹蓆,蘿蔔被切成絲,經太陽曬乾後,將被用來炮製本地一道著名的美食——米粉蒸肉。

    大熊山的米粉蒸肉與其他各地的略有區別。其主要的特徵在於,米粉蒸肉是在酸鮓肉的基礎之上加工完成的,而且三分之二的食材是幹蘿蔔絲。

    冬季農閒後,久居深山的鄉民為即將到來的年節準備食材,其中米粉蒸肉是必不可少的重頭菜。尤其對於外出務工的鄉民,嚼一口滴著油的米粉肉,粉中帶糯,這一年的辛勞似乎都有了回報。

    曬乾菜,在湖南各地都很常見。以蒸菜聞名的瀏陽,什麼菜都能拿來曬。幹豆角、幹茄子、幹萵筍、幹芥藍、乾梅菜等等,從夏天曬到冬天,主要是為蒸菜提供食材。

    大熊山鄉民曬制的蘿蔔絲,是高山蘿蔔,口感更脆甜,這種蘿蔔在六七月份就開始種植,稱為早蘿蔔。到了秋冬,這些蘿蔔個個長得膀大腰圓,如拳頭粗,拔起來還很費力。一般在田間收穫蘿蔔的農戶,會將蘿蔔從沙土中拔出後,直接削掉根須和葉蒂,一個一個碼放在竹筐裡。

    等到一塊蘿蔔地都收穫完了,就用大木盆打來水洗。用一個木刷在木桶裡滾動,藉助水流的旋轉甩掉蘿蔔身上的沙土。如果圖省事,就直接把蘿蔔放在溪流中衝,浸泡過山泉水的蘿蔔更加脆嫩,切起來咔哧作響。

    洗乾淨的蘿蔔瀝乾水後,就等著做蘿蔔絲了。在馬家衝,我看到兩種曬制蘿蔔絲的方法。一種是利用刨絲器直接將蘿蔔刨成絲,然後碼放在竹蓆上曬乾。這種刨絲的蘿蔔,絲更細,曬乾後像蛛網一樣,會犧牲掉一部分蘿蔔脆嫩的口感。因為在刨絲的時候,蘿蔔表面受創面積大,水分流失快,蘿蔔纖維被空氣填滿,蒸熟時缺少脆嫩的口感。

    如若要吃地道米粉蒸肉,輔料蘿蔔絲的製作很關鍵。需要刀工極好的村婦,將蘿蔔剖成薄片,然後切成規整的細絲狀,這樣曬乾的蘿蔔絲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存脆甜的口感,在油膩的蒸肉下面吸收油脂,達到香脆可口的效果。

    切好的蘿蔔絲要經過暴曬,一般鋪在一張涼蓆上,連續暴曬三四天才見成效。本來雪白的蘿蔔絲,在失水後慢慢變成米黃色的「麻繩」,一根一根地蜷縮在竹蓆上,收穫時可以捆成一捆,裝在密封的塑膠袋裡,等待做米粉肉時使用。

    

    要選層次鮮明的五花肉還要酸鮓一周

    炮製米粉肉,當然需要米粉。在大熊山的馬家衝村,米粉是用糯米和秈米合成,糯米七成秈米三成,先把秈米炒熟,磨成米粉,再把糯米磨成生粉,兩種米粉拌和均勻。

    其次,加入玉米粉會增加一點香味。玉米粉在米粉肉中也充當著提色的作用。玉米一般不用雜交玉米,用原始的老玉米,不種在菜園裡。開荒第一年種的新地上,經過刀耕火燒之後,農民在新開墾的荒地上種玉米,玉米長得特別茂密,顆粒碩大飽滿,味道香甜純正。玉米籽炒熟之後磨成玉米粉,再拌入米粉中。

    米粉肉的選擇上,以五花肉為佳。冬至後,馬家衝村鄉民開始炮製臘肉、酸鮓肉,兩者是差不多同時進行的。

    一頭年豬,過了冬至後就可以宰殺烹製了。豬身上的肉被分成三六九等,肋骨肉做臘排骨,軟肋肉(五花肉)做米粉肉。前後腿精瘦肉與邊角料統一上梁燻製成臘肉。在我們居住的農家樂老闆陳楊劍家裡,他父親正在燻制臘肉,肉料掛在一處專門修葺的木屋房梁上,底下用木屑燻煙,有時還會加入陳皮,以增加臘肉的香味。

    製作酸鮓肉,則需精選的五花肉,就是那種肥瘦相間,非常具有層次感的肋下肉。先將肉切成條狀,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口感,切成5寸長,或者直接切成塊狀。然後在燒熱的鍋裡將豬皮煎熟,順帶煎出許多豬油來,將肉翻身,熱油多次澆在豬肉身上,將整片肉煎至金黃,散發香味。等肥肉開始翻邊,冒出很多氣泡來就可以出鍋了。

    肉塊放涼後,切好,與準備好的米粉充分攪拌。可加入磨碎的香葉,增加香味。準備一個罈子,將曬乾的蘿蔔絲碼放在最底層,然後開始放肉,最上面再放一層蘿蔔絲,撒上米粉,密封。

    根據個人的口感,米粉肉的酸酢時間可以調整為一周,或者一個月。時間越長,肉的口感越酸,蘿蔔絲吸收的油脂也就越充分。

    蒸米粉肉的時候,一般農家會選擇直接在蒸米飯的木甑裡加蒸一碗。這樣蒸出來的米粉肉還夾著飯香,十分軟糯可口,一口咬下去全是汁。蘿蔔絲也充分吸足了水,變得甜脆,又有豬油的香味。大熊山林場的米粉肉是冬季時令菜,與入冬後整個林場鄉民緩慢的生活節奏息息相關。尤其對於歸家人群來說,家人在山中備足的蘿蔔絲、酸鮓肉、臘肉可說是最解鄉愁的年貨了。外出務工的子弟也往往會讓家裡多做點蘿蔔絲,攜帶方便,不僅可以蒸肉,還可以與臘肉炒著吃,十分可口。

    五加皮燉豬腳是大熊山一道有名的藥膳

    在大熊山林場,如果有外賓來到,農家樂的主人往往會炮製一道菜,就是五加皮燉豬腳。

    在新化大熊山一帶,鄉民認為小灌木五加皮乾燥的外皮可以通經活絡,強身健體,尤其對於腿腳不利索的人來說,是一味良藥。所以本地有「兩腳不能木,離不得五加皮」的諺語。

    要獲得這種小灌木的外皮,還要費一番周折,一般林緣附近雜木叢生,五加皮喜歡海拔較高的山坡。要費一些力氣,將它們從山上背回來。

    查閱中國植物志,大熊山林場鄉民食用的五加皮是細柱五加,五加科五加屬植物,灌木,有時蔓生狀,高2~3米,枝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刺。掌狀複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這種開著巴掌一樣的葉片的灌木廣泛地生長在長江以南的各省。已經有人專門種植細柱五加作為藥材售賣。

    《本草綱目》記載這種草藥可以治「軟腳腰,去多年瘀血」。《本草求真》解釋得更加詳細:「腳氣之病……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溼,凡肌膚之瘀血,筋骨之風邪,靡不因此而治」。

    看來確實對腳疾有一定的藥性。只是味道並不好吃,類似陳皮的口感,辛香,沒有嚼頭。

    五加皮燉豬腳是一道有名的藥膳,山區鄉民有種粗狂的想法叫「吃啥補啥」,也許對於常常需要走山路的鄉民來說,具有活筋化瘀效果的細柱五加與豬腳一起燉,更能帶來滋補的效果。

    細柱五加在夏天開花,在秋冬時節上山採取。將其外皮剝下曬乾,捆成一團,碼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當有客人來臨,就會拿出炮製出一鍋鮮美的豬腳湯。雖然味道有些苦味,卻是山裡鄉民的一片真心。

    晝夜溫差大大熊山紅薯、涼薯都鮮美

    聽說大熊山林場的紅薯幹好吃,於是打算在樊家洞村翻個遍也想嘗一嘗。大熊山林場的海拔普遍較高,冬季的晝夜氣溫大,農作物積累的澱粉就多。無論是土豆還是紅薯,味道都比外面的要鮮美。

    紅薯是極普通的農作物,但是經過多次曝曬之後,糖分會自然聚集,紅薯幹既有嚼頭,又香甜,是大熊山林場冬季美食中最受小孩子追捧的。

    在大熊山林場樊家洞村可與曬制的蘿蔔絲相媲美的可能就是紅薯幹了。

    尋找陳久長的手工豆腐作坊時,偶然於一家農戶的樓上看到曬制的紅薯幹,味道極美。因為剛煮熟還沒有曬乾,紅薯裡的水分還在,但是已經能夠嘗到自然積聚的糖分,那可口的香甜與粉糯。

    曬紅薯的娭毑,坐在樓下篩豆子,準備為年節製作兩桌豆腐。一樓還曬制著蘿蔔絲,使用刨絲器刨絲的,不能來蒸肉,而是作為乾菜貯存過冬。

    雖然不比別的乾菜可以炮製出各種美味,紅薯幹顯得樸實無華。作為零食,它就有難以比肩的優越性,尤其在冬至後,逐漸寒冷的天氣裡,一家人圍爐夜話,掏出幾條紅薯幹,一邊話家常,一邊咀嚼美食,大概就是在偏遠的山鄉,冬日裡人們最愛品嘗的甜了。

    大熊山冬季日常食物中還可見到涼薯,碼放在鄉民的房屋前。涼薯可以生吃,也可切片炒肉。它無甚特殊的口感,與鄉村平庸的生活很相似,但就是這種普通的生活,卻讓人惦念不已。

    遊玩攻略

    大熊山:山頂冷酷仙境,山下煙火人間

    去大熊山觀霧凇,要做好防寒準備,一件羊絨衫是缺不得的,頂風的外套最合適。山頂視野開闊,寒風刺骨,雲海近在眼前,若想一睹霧凇美景,則需運氣,提前查天氣預報是必修課。

    冬至前後入山等待霧凇最佳。形成霧凇的氣象條件較為苛刻,如遇天氣晴朗而翌日大幅降溫,山谷積聚的霧氣較易在草木上結成冰晶,看到霧凇的可能性就很大。

    霧凇俗稱冰花,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湖南觀賞霧凇的地點不多,湘中地區最高峰大熊山每年都會以萬裡冰封似的童話世界刷爆朋友圈多次,也逐漸帶熱了當地的冬季旅遊。

    大熊山上的霧凇好不好看?

    答案是肯定的。每當霧凇出現時,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內,40餘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銀裝素裹,組成冬天裡最高冷的冷酷仙境。風力塑造著冰晶的造型,或鑿,或拉,有的如刀鋒切入長空,有的如梨花開滿枝頭,晶瑩剔透,一片雪白,成就了一幅美輪美奐的霧凇景象。

    雲海是大熊山另一獨到景觀。山上視野開闊,利於觀賞雲海。雲海出現的概率比霧凇高。冬至後,在周末的清晨登大熊山幾乎都能看到讓人驚嘆的雲海。尤其是剛上山頂的東側觀景步道旁,蜿蜒崎嶇的山脈盡收眼底,數排風力發電機站在山脊上,雲霧從其肩上漫過,如遊龍出海,氣勢恢宏,一時讓觀者心曠神怡。

    大熊山下的飯菜好不好吃?

    大熊山林場佔地11萬多畝,人口卻只有2000多,可謂地廣人稀。上山道路兩旁有數量可觀的農家樂,住宿、吃飯都很方便。

    林場所在地錫溪工區樊家洞村有家地道的手工豆腐作坊,主人以拿手絕活——炭烤豆腐聞名。手工製作的豆腐經過6個小時的自然壓制,擠掉多餘的水分,讓豆乾更加有嚼頭。然後用炭火烤得外焦裡嫩,非常好吃。

    此外,大熊山林場內的米粉蒸肉值得品嘗。與外面不同,這裡的米粉蒸肉,是在酸鮓肉的基礎之上製作而成,精挑細選的五花肉,經煎炒放涼後裹上米粉與蘿蔔絲一起封壇,發酵一周或者一月後蒸食。咬一口肉汁裹滿嘴唇,粉糯鮮香,壓底的蘿蔔絲出自本地村婦之手,經數日秋陽的曝曬,十分脆甜。

    農家樂另可提供五加皮燉豬腳、雷公耳等美味,紅薯幹作為冬季小食亦不可錯過。

    山頂是冷酷仙境,山下是煙火人間。若為北國風光的雪景所眼饞,不妨將距離長沙不遠的大熊山作為冬季賞雪、觀霧凇的不二選擇,體驗冬季的冷暖人間。

    

    撰文/本報記者錢燁

相關焦點

  • 義烏上溪牛雜湯:冬日熨帖身心好滋味
    在這樣的日子裡捧一碗熱乎乎的牛雜湯,喝上一口,可以讓人從胃一直暖到心。而在義烏,要嘗到最正宗的牛雜湯,當然要去上溪。上溪牛雜湯,古時俗稱「上溪牛血湯」,鮮香爽滑,歷史悠久,深受義烏人喜愛。上溪一帶的人們還把它編成了順口溜:「夏吃牛血湯,出汗不口乾;冬吃牛血湯,眠熟到天亮」。寓意牛雜湯冬夏兩宜,冬季吃可以助睡安眠,夏季吃則健胃益脾。
  • 致中和五加皮酒
    公司成立於1763千年,距今已有257年歷史,  五加皮是一味中藥,五加皮酒在《本草綱目》記載:五加皮「補中益氣,堅筋骨,強意志,久服輕身耐老
  • 冬季到新化大熊山看霧凇,竟美得如此動人心魂!
    找一個晴好的天氣,來一次大熊山,跟冬日打個照面。(攝影:方建宏)在大熊山頂峰,由雲霧在樹枝上凝結而成的霧凇輕盈潔白、蔚為壯觀。冬季到熊山看霧凇滾滾寒流,浩蕩南下,讓冬日裡的人們裹上了厚厚的冬裝,蜷縮於家中。同時也讓湘中最高峰--大熊山呈現出玉樹瓊枝壯觀的霧凇景象,雄偉的大熊山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別樣的風光在峰巔。這個冬季來大熊山看霧凇,白色的夢是唯一的行李!
  • 豬腳燉黃豆芽,別有一番風味
    豬腳燉黃豆芽By 水憐憂豬腳燉黃豆是一道非常常見的美食,黃豆吸收了豬腳的湯汁,味道超級贊,今天提前把買回來的黃豆發成黃豆芽,還搭配了點椰漿,又是另一番風味。原料:豬腳、黃豆芽、椰漿、原汁醬油、紅燒醬油、料酒、鹽、現磨胡椒粉、蔥、姜。做法步驟:第1步、豬腳砍成小塊,清洗乾淨。第2步、準備一鍋清水,加入2勺料酒,把豬腳冷水下鍋焯一下。
  • 豬腳禮
    而且,這豬腳必須整隻裝在大碗盆裡,再端上桌的,得挑選出一節有皮的、肥瘦均勻、品相好看的夾給親家公。從此,這女方的娘家人,便是男方家最重要的親戚,逢年過節必須得送禮,在端午、春節等大節,一個豬腳是不可缺少的。豬腳骨頭硬。殺豬師傅會用刀具把豬腳砍成若干節,但不能砍斷,是骨斷而皮筋肉相連,回家去只需用菜刀一割就會斷開。這是自家吃的。
  • 099 五加皮 · 本草匯解 | 山海精舍
    祛風溼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099 五加皮 五加皮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和刺五加等同屬植物的乾燥根皮療躄,乃肝病筋虛,五加皮能強筋療躄也。 小兒五歲不能行,乃腎病骨虛,五加皮補腎堅骨,故治小兒五歲不能行。治疽瘡者,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五加皮助精水上滋,而能濟其火也。治陰蝕者,蟲乃陰類,陽虛則生,五加皮能益君火,而下濟其陰也。
  • 豬腳燉黃豆,牢記「3不要」,軟爛解饞又沒腥味,大人小孩都愛吃
    豬腳燉黃豆,牢記「3不要」,軟爛解饞又沒腥味,大人小孩都愛吃。從小到大,媽媽一直愛用豬腳燉黃豆給我吃,並告訴我女孩子常吃這道美味可以補充膠原蛋白,讓皮膚更水嫩有光澤。雖然我不太完全相信豬腳燉黃豆真能有這麼大的好處,但是看著誘人的豬腳,每次我的饞蟲就一不留意被勾出來了。自從自己過日子,我也時常給自己煲上一鍋豬腳燉黃豆。
  • 在家做豬腳燉山藥,用這個方法味道比外面飯店還好吃,不要錯過哦
    豬蹄口感不錯,脂肪含量也比肥肉低,它能防治皮膚乾癟起皺、增強皮膚彈性和韌性,在做這道菜種加入山藥,還可以讓這道菜變得更加的營養、可口。一、豬腳燉山藥主料:豬腳一隻 山藥一根 蔥花適量 油辣椒一勺 香葉幾片 桂皮一片 八角3個輔料:醋幾滴 鹽適量 生抽兩勺製作工藝:1.豬蹄整理乾淨後,砍成小段2.將豬腳塊放入壓力鍋中,倒入沒過豬蹄的水,將水燒開3.用漏篩將浮沫細心撈出,直至湯變清澈4.倒入幾滴白醋5.八角、桂皮
  • 原來法國的燉豬腳長這個樣子 阿爾薩斯豬腳
    讓我來嘗一嘗我家的豬腳和這道法式豬腳有什麼不同【2】煸豬腳先將豬腳皮朝下放入鍋裡,適量放一點橄欖油,煸一下豬腳,煸的過程中翻轉豬腳,保證每個面都被煸到。(因為豬肉本身就含有油脂,橄欖油的量要少)【5】調味往高壓鍋裡加入適量的鹽、黑胡椒、蒜頭(沒有剝過的)、水(水量要蓋過豬腳)和白葡萄酒,然後蓋上鍋蓋壓40分鐘。
  • 五加皮的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  五加皮入藥已有2000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記載:「五葉交加者良,入藥系用其根皮,故五加皮。」《巴蜀異物志》稱為「文章草」,且詩云:「文章做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又云:「五加者,五車星之精也。」
  • 中草藥之48 五加皮
    五加皮苦洩辛散,能治風溼。《藥性論》言其破逐惡風血。破逐惡風血,即治痺之義也。丹溪治風溼腳痛加減法雲,痛甚加五加皮。可見其逐惡血之功大也。11.《本草求真》:五加皮,腳氣之病,因於風寒溼三氣而成,風勝則筋骨為之拘攣。溼勝則筋脈為之緩縱,男子陰痿囊溼,女子陰癢蟲生,小兒腳軟。寒勝則血脈為之凝滯,筋骨為之疼痛,而腳因爾莫行。
  • 五加皮有何用?除了祛風溼,這3個功效也讓人讚不絕口
    酒也喝過了,那你知道五加皮是一種什麼藥材,具有哪些功效嗎?祛風溼強筋骨藥——五加皮五加皮,又名南五加,具有較強的利水消腫效果,《和劑局方》五皮散中便是將五加皮列為第一位。本文所說的五加皮(南五加)容易和另一味中藥香加皮(北五加)相混淆,二者都有祛風溼和較強的利水效果,可用於風溼痺痛、水腫、小便不利,但五加皮有較強的補肝腎、強筋骨之力,可用於腰膝酸軟、四肢痿弱無力等症狀;而香加皮有強心之功,強心之餘亦有小毒,長期過量使用有中毒風險(表現為噁心嘔吐、心律失常等
  • 豬腳要怎麼燉才好喝?大廚告訴你正確的做法
    豬腳的營養價值很高,對於女性來說,如果能夠多吃一些豬腳的話,可以讓自己的皮膚變得更加好,有很多的女性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好皮膚,讓自己皮膚看上去特別嫩滑,會去購買非常昂貴的護膚品,其實除了在護膚產品的使用上要多多注意以外,還應該要在飲食上多加留意,要吃一些對皮膚好的食物才可以,豬腳裡面含有較多的膠原蛋白
  • 來自歐洲的年菜,法國的燉豬腳長這個樣子~ 阿爾薩斯豬腳
    【2】煸豬腳先將豬腳皮朝下放入鍋裡,適量放一點橄欖油,煸一下豬腳,煸的過程中翻轉豬腳,保證每個面都被煸到。(因為豬肉本身就含有油脂,橄欖油的量要少)【5】調味往高壓鍋裡加入適量的鹽、黑胡椒、蒜頭(沒有剝過的)、水(水量要蓋過豬腳)和白葡萄酒,然後蓋上鍋蓋壓40分鐘。
  • 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早在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藥方》一書中就有以「五加皮」命名的藥酒,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將五加皮酒的藥用價值描述得更加完善,在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所述的「五加皮」酒藥用價值有補中益氣、強壯筋骨之功效,可主治骨節攣疾、風痺,可見它藥用價值非常可觀,所以在明朝時期人們以飲五加皮酒來達到強身壯體的目的。
  • 鄰家阿婆的豬腳黃豆湯
    不過我又發現,那個時候像我家附近的綠野、大同、老松順、鴻興館等幾家飯店都沒有豬腳爪,只有像自忠路上小毛飯店這樣的小館子裡才有,豬腳爪與黃豆同煮一鍋,還在三鮮湯、炒三鮮裡扮演「匪兵甲」的角色。在熟食店裡也有,以滷燒或糟貨出鏡。後來有個老師傅告訴我,豬腳爪毛太多,啥人有心相去弄清爽?再講這路貨色燒不到位不好吃,燒到位了又容易皮開肉綻,賣不出銅鈿,乾脆免進。他又說:「豬腳爪不上檯面的,小阿弟你懂嗎?
  • 經典重播 |「燉燉燉」的冬日節奏:那些暖心暖胃的西雅圖燉菜
    在農業社會中,這時節一年勞作結束,或豐或災,糧倉和菜窖裡堆滿豐富的定局,飯桌上常常是各種食物雜燴一鍋。為了應對寒冷天氣,人們以燉煮的方式料理食物。散發著熱霧與香氣的鍋裡是一年的辛苦,每一口都是豐收之喜,悅己的甜。今次,就讓我們在冬日裡造訪西雅圖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燉菜們。
  • 黃豆燉豬腳這麼好吃,是因為有這個配料,趕緊動手試試看
    大家好,這兩天我真是不明緣由,常常刷到黃豆燉豬腳的視頻,那色澤看起來絕了,食慾滿滿,真是饞蟲都被勾出來了,而且最近熬夜太多,臉像紙一樣,聽說女生吃這豬腳可以補充膠原蛋白,我就想蠻試試,於是乎今天我決定給自己來上一個大豬蹄子。
  • ​【留德食譜】滷肘子/隆江豬腳飯
    (●• ̀ω•́ )✧【滷肘子/簡化版隆江豬腳飯】★食材:肘子haxe/豬腳/脊骨★高湯:豬湯骨,(雞骨)★先整高湯,用雞骨的話腿骨啥的刀背砸開,和豬骨冷水下鍋,大火煮開後再煮兩三分鐘去血沫,撈出洗淨★重新取大湯鍋(要夠大),裝夠水,下入骨頭,拍一段姜,大火煮半小時轉小火燉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