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是李白經典的古風代表作,其中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盡顯詩人狂傲本色。因為當中蘊含的「正能量」,歷來為人傳誦稱道。
但是,隨著這首詩的「敦煌古本」在網絡走紅,網友們發現:這一句充滿「正能量」的詩,有可能並不是李白所寫,並且取代它的還是一句令人灰心喪氣的「天生吾徒有俊才」。
新、舊兩人版《將進酒》,不但詩句不盡相同,連詩的標題都不一樣。古本《將進酒》名為《惜罇空》。這一首被網友們評為「狂炸天」的古本《將進酒》,究竟和現行版有哪些不同呢?
一、敦煌古本「《將進酒》」——《惜罇空》
《惜罇空》/《將進酒》——唐·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床頭(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雲(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天生吾徒有俊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玉帛(饌玉)豈(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復)醒。古來賢聖皆死盡(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這一首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敦煌古本,共有三篇,編碼分別為P2544、S2049和P2567,出土時間大約在1900前後。其中P2544、S2049的抄本被認為錯誤較多,因為謄抄者的文化素養較低。比較可信的是P2567,其原文如前。
這個版本的標題為《惜罇空》,與現行版本最明顯的區別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變成了「天生吾徒有俊才」,以及「古來聖賢皆寂寞」變成了「古來賢聖皆死盡」。另外,古本中還少了一句「將進酒,杯莫停」。
網民因為古書中的「死」字,感到十分「驚豔」,於是大呼李白原作被「埋沒」。事實上,聯繫前後文進行分析,發現「古本」可能遠不如大家想的那麼「狂傲」。
李白《將進酒》的創作時間,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因為現行版本中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具備一種奮發向上,對前途充滿希望的感覺,因此不少學者判斷它創作於開元年間。
但是,從古本的「天生吾徒有俊才」來看,李白其實是在哀嘆自己空有一身才華而無處施展。再加上詩作出現了岑夫子、丹丘生二人,他們與李白交往的時間是在天寶三年前後。
所以有學者斷言,這一首詩必定是創作於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後,人生失意之時。李白當時感覺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全無用武之地。
於是借酒澆愁,並用「古來聖賢皆死盡」證明當聖賢毫無意義,還不如當一個酒徒。李白創作這一首詩,起因是他想喝酒,但是酒杯空了。
喝得正起勁兒,沒酒了。於是賦詩一首,勸說主人。你看那黃河之水天上來,滾滾向西不回頭。你看到明鏡中你的自己,早上還是青絲,晚上已經白了頭。
在浩瀚的江河面前,人類的生命何其短暫?當上了聖賢又如何呢?一朝忽然死了,名字就被人遺忘了。不如去做高陽酒徒,喝個痛快。主人家怕沒錢喝酒嗎?把我的五花馬、千金裘都拿去換酒,趕緊的!
所以,這首詩叫《惜罇空》再恰當不過了。叫《將進酒》卻有一些奇怪,因為這個名字出自於漢樂府《饒歌》,而那一首歌除了「將進酒」三個字,後面講些什麼都搞不懂。
最終,學者們通過對詩文本身的分析,對手稿出現的年代分析,以及根據唐、宋兩朝詩歌用韻的分析得出了標準答案:《惜罇空》才是最接近李白原稿的作品。
不過,這並不能證明《惜罇空》就一定李白最初的手稿。這僅僅只是證明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將近酒》,是成形於宋朝的修改之作,連詩的名字「將進酒」三個字也是宋朝才有的。
二、李白「三託」友人製作詩集
那麼,為什麼《將進酒》會出現古、今兩種版本呢?根據唐代舊書中記載,原來李白生前曾經三次把自己的詩稿交託給友人,請他們代自己製成詩集。
第一次是在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託友人魏顥幫他作全集,結果因為「經離亂,白章句蕩盡」。也就是說,李白的詩作原文基本散失光了。後來,魏顥上元末在絳州偶然搜集到李白的作品才製成一套《李翰林集》。
第二次是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在江夏這個地方,把自己的手稿交給了一個叫倩公的人。但是,從此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第三次是在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白在臨終之前託給了李陽冰。李陽冰是李白的族叔,相對可靠。但是他拿到手稿後,同樣因為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
後來編成的《草堂集》,裡面九成都是從別人處抄來的,並且這個《草堂集》的原本,後來也失傳了。
在這種情況下,宋人作《河嶽英靈集》的時候,也只能在民間去四處收集李詩殘本。因此,並不是《河嶽英靈集》的作者故意要修改李詩,而是找到的就是殘篇。
再加上古代印刷業不發達的時候,詩集全部靠手抄,而抄詩的人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出現了許多錯誤(譬如敦煌古本中的,P2544、S2049),就不得不改了。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人分析說宋人之所以要修改古本《將進酒》,還和宋朝詩歌用韻與前代不同有關。比如,古本中「請君為我傾」,後來被改成「請君為我傾耳聽」,加了兩個字,就是因為押韻的規則變了。
而「古來賢聖皆死盡」,宋代士大夫嫌棄太「直白」、「粗魯」,於是改成「寂寞」(也有改成寂寥的)。不過,總體上來說,和後面一句「唯有飲者留其名」不搭。「床頭」改為「高堂」、「玉帛」改為「饌玉」大致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效果也顯得還不錯。
結語
從前以為李白的詩歌被人修改,僅僅是因為歷代文人「手癢」,如今看來倒是有點冤枉了他們。李白死於安史之亂結束的上一年,他在生前三次把手稿交託給別人,最後都因為戰亂散失。
敦煌出土的古本雖然比宋代的版本還早了二百年,但是距離李白生活的年代,至少也差了一百年以上。所以後代的文人,只能得到他詩稿的殘篇。
集宋人智慧結晶修改而成的這一版本的《將進酒》,雖然沒有「古來賢聖皆死」的痛快與決絕,但是好在改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昂揚上進的正能量。成功消弭了古本詩歌中作者因被「賜金放還」帶來的「怨氣」。讓這首古風可以適應更多的場景,對擴大它的傳播面,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不過,即使沒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僅憑著開頭「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惜罇空》依舊是一首氣象闊大,想像力誇張的絕妙好詩。
假使有朝一日能找到失傳的《草堂集》,又不知會有什麼顛覆性的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