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中的《將進酒》被改過,寫下原文的李白,才是那個真實的李白

2020-12-17 暮城煙雨遙

《將進酒》是李白經典的古風代表作,其中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盡顯詩人狂傲本色。因為當中蘊含的「正能量」,歷來為人傳誦稱道。

但是,隨著這首詩的「敦煌古本」在網絡走紅,網友們發現:這一句充滿「正能量」的詩,有可能並不是李白所寫,並且取代它的還是一句令人灰心喪氣的「天生吾徒有俊才」。

新、舊兩人版《將進酒》,不但詩句不盡相同,連詩的標題都不一樣。古本《將進酒》名為《惜罇空》。這一首被網友們評為「狂炸天」的古本《將進酒》,究竟和現行版有哪些不同呢?

一、敦煌古本「《將進酒》」——《惜罇空》

《惜罇空》/《將進酒》——唐·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床頭(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雲(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天生吾徒有俊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玉帛(饌玉)豈(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復)醒。古來賢聖皆死盡(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這一首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敦煌古本,共有三篇,編碼分別為P2544、S2049和P2567,出土時間大約在1900前後。其中P2544、S2049的抄本被認為錯誤較多,因為謄抄者的文化素養較低。比較可信的是P2567,其原文如前。

這個版本的標題為《惜罇空》,與現行版本最明顯的區別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變成了「天生吾徒有俊才」,以及「古來聖賢皆寂寞」變成了「古來賢聖皆死盡」。另外,古本中還少了一句「將進酒,杯莫停」。

網民因為古書中的「死」字,感到十分「驚豔」,於是大呼李白原作被「埋沒」。事實上,聯繫前後文進行分析,發現「古本」可能遠不如大家想的那麼「狂傲」。

李白《將進酒》的創作時間,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因為現行版本中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具備一種奮發向上,對前途充滿希望的感覺,因此不少學者判斷它創作於開元年間。

但是,從古本的「天生吾徒有俊才」來看,李白其實是在哀嘆自己空有一身才華而無處施展。再加上詩作出現了岑夫子、丹丘生二人,他們與李白交往的時間是在天寶三年前後。

所以有學者斷言,這一首詩必定是創作於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後,人生失意之時。李白當時感覺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全無用武之地。

於是借酒澆愁,並用「古來聖賢皆死盡」證明當聖賢毫無意義,還不如當一個酒徒。李白創作這一首詩,起因是他想喝酒,但是酒杯空了。

喝得正起勁兒,沒酒了。於是賦詩一首,勸說主人你看那黃河之水天上來,滾滾向西不回頭。你看到明鏡中你的自己,早上還是青絲,晚上已經白了頭。

在浩瀚的江河面前,人類的生命何其短暫?當上了聖賢又如何呢?一朝忽然死了,名字就被人遺忘了。不如去做高陽酒徒,喝個痛快。主人家怕沒錢喝酒嗎?把我的五花馬、千金裘都拿去換酒,趕緊的!

所以,這首詩叫《惜罇空》再恰當不過了。叫《將進酒》卻有一些奇怪,因為這個名字出自於漢樂府《饒歌》,而那一首歌除了「將進酒」三個字,後面講些什麼都搞不懂。

最終,學者們通過對詩文本身的分析,對手稿出現的年代分析,以及根據唐、宋兩朝詩歌用韻的分析得出了標準答案:《惜罇空》才是最接近李白原稿的作品。

不過,這並不能證明《惜罇空》就一定李白最初的手稿。這僅僅只是證明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將近酒》,是成形於宋朝的修改之作,連詩的名字「將進酒」三個字也是宋朝才有的。

二、李白「三託」友人製作詩集

那麼,為什麼《將進酒》會出現古、今兩種版本呢?根據唐代舊書中記載,原來李白生前曾經三次把自己的詩稿交託給友人,請他們代自己製成詩集。

第一次是在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託友人魏顥幫他作全集,結果因為「經離亂,白章句蕩盡」。也就是說,李白的詩作原文基本散失光了。後來,魏顥上元末在絳州偶然搜集到李白的作品才製成一套《李翰林集》。

第二次是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在江夏這個地方,把自己的手稿交給了一個叫倩公的人。但是,從此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第三次是在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白在臨終之前託給了李陽冰。李陽冰是李白的族叔,相對可靠。但是他拿到手稿後,同樣因為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

後來編成的《草堂集》,裡面九成都是從別人處抄來的,並且這個《草堂集》的原本,後來也失傳了。

在這種情況下,宋人作《河嶽英靈集》的時候,也只能在民間去四處收集李詩殘本。因此,並不是《河嶽英靈集》的作者故意要修改李詩,而是找到的就是殘篇。

再加上古代印刷業不發達的時候,詩集全部靠手抄,而抄詩的人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出現了許多錯誤(譬如敦煌古本中的,P2544、S2049),就不得不改了。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人分析說宋人之所以要修改古本《將進酒》,還和宋朝詩歌用韻與前代不同有關。比如,古本中「請君為我傾」,後來被改成「請君為我傾耳聽」,加了兩個字,就是因為押韻的規則變了。

而「古來賢聖皆死盡」,宋代士大夫嫌棄太「直白」、「粗魯」,於是改成「寂寞」(也有改成寂寥的)。不過,總體上來說,和後面一句「唯有飲者留其名」不搭。「床頭」改為「高堂」、「玉帛」改為「饌玉」大致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效果也顯得還不錯。

結語

從前以為李白的詩歌被人修改,僅僅是因為歷代文人「手癢」,如今看來倒是有點冤枉了他們。李白死於安史之亂結束的上一年,他在生前三次把手稿交託給別人,最後都因為戰亂散失

敦煌出土的古本雖然比宋代的版本還早了二百年,但是距離李白生活的年代,至少也差了一百年以上。所以後代的文人,只能得到他詩稿的殘篇。

集宋人智慧結晶修改而成的這一版本的《將進酒》,雖然沒有「古來賢聖皆死」的痛快與決絕,但是好在改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昂揚上進的正能量。成功消弭了古本詩歌中作者因被「賜金放還」帶來的「怨氣」。讓這首古風可以適應更多的場景,對擴大它的傳播面,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不過,即使沒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僅憑著開頭「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惜罇空》依舊是一首氣象闊大,想像力誇張的絕妙好詩。

假使有朝一日能找到失傳的《草堂集》,又不知會有什麼顛覆性的發現了。

相關焦點

  • 李白的《將進酒》唐版曝光,原文更是狂上了天,看後才知道背錯了
    在李白眾多的代表作中,《將進酒》可謂是千古的佳作,開頭那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就好像是銀河乍瀉,席捲著滔滔洪流向我們奔來,那氣勢磅礴的文字,深深地將我們吸引。李白的《將進酒》,寫作年份一直飽受爭議,有的人認為是創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也有的學者認為是作於天寶十一載,而此時正是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後的第八年。
  • 李白的《將進酒》這麼經典,為何會有家長認為它應從課本中刪除
    除此以外,李白對妻子不好、對好友不夠仗義等說法都有。在筆者看來,這些質疑都是正常的,人無完人,拿著放大鏡看每一個古人,其實都多少會有些性格上的缺陷,但這並不影響咱們對他詩歌的喜歡。但作為一個教師,筆者在近日聽到的一個家長的抱怨,卻讓我想了很多。這位高中生的家長表示:「勸人喝酒的《將進酒》,為何入中學課本?」
  • 敦煌壁畫印著李白原版《將進酒》,原來我們都背錯了,原版太狂傲
    李白既然有大才,當然也想出仕為官,濟世救民,但可惜始終無法走上仕途。李白曾多次拜見本地長史,希望能夠在仕途上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不幸的是有小人進讒言,李白因此被長史拒絕。
  • 夜溫《將進酒》:詩中神曲、酒中仙歌——卻是人間李白
    「詩仙」李白的飲酒詩眾多,《將進酒》便是其中才氣千古無雙的一首,這首「神作」背後,李白所展現出來的豪情和頹廢並存、積極與消極相交的矛盾,導致其意義和形象一直以來為千古讀者所爭議。在《將進酒》這一腔豪情中,又夾雜大寂寞、大愁苦、大悲傷,無疑讓我們觸摸到哪個更真實、更多維的李白,也讓我們每當美酒在杯中,就能望見生活那夾雜豪放和悲傷的複雜真相。
  • 古有李白的詩作《將進酒》,現在有勸人學習進取的詩歌《進言》
    唐朝詩人李白學生時代讀了不少唐詩,尤其喜愛唐朝詩人李白的佳作。記得課本上有李白的詩作《將進酒》,讀來也膾炙人口。關於裡面的吟酒作樂的內容,在筆者看來卻不敢苟同。也許筆者不喝酒,不知酒的妙處也未可知。雖然忘卻了許多詩的妙處,但對《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卻記憶猶新。縱觀全詩,唯獨此句成名,流傳久遠。下面附上詩仙李白的《將進酒》,一起來欣賞吧。「天生我材必有用」在現今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只要相信自己,努力學習奮鬥,必然會將自己鍛造成有用之人。
  • 李白將進酒賞析
    作者簡介/《將進酒》[唐代詩人李白所作樂府詩] 編輯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
  • 李白版《將進酒》與李賀版《將進酒》,一個富麗堂皇一個陰氣森森
    在李賀的詩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神話的影子,他想像力豐富,所創造出來的詩句常常令人驚嘆不止。相信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他與李賀一樣,都是生在唐朝時期,還同屬於浪漫主義詩派,更巧的是李賀有一篇詩《將進酒》還和李白重名,但是同名不同意,李白《將進酒》寫得讓人充滿鬥志,而李賀卻寫得讓人毫無希望。為什麼李賀的《將進酒》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 李白的詩歌《將進酒》賞析
    因此,雖然李白的入世和魏晉風流的出世背道而馳、格格不入,其實是因世道不同,守志踐願的方式不同而已。無論魏晉風流,還是李白,皆為疏狂之性情,其秉執的本質都是老莊哲學。李白的《將進酒》就是其疏狂性情淋漓盡致的發抒,其中既有自傷年暮的傷感,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佯狂,更有追求人生極樂、忘卻憂愁的灑脫。
  • 課本裡的《將進酒》被改動過,原句狂得無法無天,難怪不讓我們背
    在宦海中遊歷了一段時間後,李白的思想變得更加開放,他的酒量似乎也增加了,他的詩意和藝術風格變得更加瘋狂。李白漫遊梁宋時,寫下千古名篇《將進酒》。但是你知道我們目前熟悉的句子不是李白寫的原文嗎?一件作品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某些字詞和句子被更改是不令人驚訝的。但是,《將進酒》卻不是這樣。
  • 唐詩三百首 |《將進酒》李白
    《樂府詩集》卷十六引《古今樂錄》曰:「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九曰《將進酒》。鐃歌,軍中樂歌。傳說黃帝﹑岐伯所作。漢樂府中屬鼓吹曲。馬上奏之﹐用以激勵士氣。也用於大駕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凱班師。)本來是漢樂府中的鼓吹曲,意思就是勸酒歌,內容當然是勸人喝酒,但談不上有多豪放,比方說南朝劉宋的文學家何承天也寫過一首《將進酒》,「將進酒,慶三朝。備繁禮,薦嘉餚。」,是不是非常質樸呢?
  • 3首經典的《將進酒》,李白和李賀的膾炙人口,只有他的鮮為人知
    古詩詞裡有很多同名的作品,這些詩由於名字一樣,往往一些名氣更小的作品,會被一些名氣更大的所掩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白的《將進酒》,這首詩一出,無論是前人的作品,還是後人模仿的都被掩蓋了,以至於人們只要提起這首詩,立馬是會第一時間想到李白的詩,反而是忽略了其他人的作品。
  • 李白的一首詩,本來覺得很狂,改過之後還是很狂,你知道是哪首嗎
    我們在讀到李白的《將進酒》的時候呢,覺得李白這詩顯得大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但是在1900年的時候,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盛唐抄卷,就有好幾個是李白的詩卷,這其中就有一篇題目《惜罇(zūn)空》,看過之後,李白不止是大氣,還狂妄。
  • 『書法文札』| 紅豆標準草書:李白《將進酒》書法釋義
    在草書中與詩歌和文學邂逅……這一篇李白的《將進酒》,是我們高中就非常熟悉的古典精讀篇目,很多人都會整首背誦,但這首詩的白話「翻譯」並無標準,也沒有經典範例,這樣正好。於是,我想從我的理解和表達,結合我的書法,做一次『書法文札』的嘗試,給自己一點不一樣的挑戰。
  • 古詩詞日曆 | 李白《將進酒》
    將進酒:勸酒歌,屬樂府舊題。將(qiāng):請。青絲:喻柔軟的黑髮。一作「青雲」。成雪:一作「如雪」。會須:正應當。岑夫子:岑勳。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恣(zì):縱情任意。謔(xuè):戲。言少錢:一作「言錢少」。這首詩,應該是飲酒篇中的絕唱,千古而下文人們飲酒,都會想起李白的這首《將進酒》。李白也是這樣,他內心的憂愁,無法消解,最後只能藉助於酒杯了。
  • 《將進酒》:李白最狂放的一首詩,無人之境,經典名句,震撼古今
    李白的詩中有這樣的一首名篇:《飲中八仙歌》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這個人,跟其他的才子還不太一樣,歷史上大多數的才子,基本都是後來才出名的,但是李白,在25歲的時候開始週遊天下,他的名聲就開始慢慢大震天下了。不然,為何皇家的人都會親自去邀請李白為愛妃題詩呢,要說李白的這麼多的詩中,拿一首詩是最狂放的,那就是《將進酒》了。
  •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酒酣耳熱,李白提曹植幹什麼?
    在《將進酒》中,李白提到了三個人,老友岑勳(岑夫子)、元丹丘和曾經的曹魏時代的陳王(曹植曾被封為陳王)。拿曹植的一貫做派說事,勸二位老友飲酒盡歡,誰還推辭得了呢?這也說明,李白勸酒的手段確實高明。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曹植在風流倜儻於當世的同時,也失去了登基南面的機會。
  • 李白的生活是如何逍遙自在,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將進酒》!
    李白和朋友們相聚,動不動就高歌一曲,讓許多朋友非常欣賞李白的作詩風格。李白的一生創作了無數詩詞,比較經典的詩詞有《將進酒》、《贈汪倫》、《望廬山瀑布》等等名著詩詞。主要是他的思想比較像黃老列莊,所以他作的詩詞比較所前人的影響,使李白創作新意詩詞比較喜歡喝酒作詩。
  • 詩仙李白與詩鬼李賀的《將進酒》鑑賞,誰更勝一籌?
    唐代,這個詩歌鼎盛的年代,李白 、李賀同以《將進酒》為題,恣意高歌,語出驚人,都成為了千古絕唱。然而,由於時代的差別,個性的不同,使得這兩篇《將進酒》風格有明顯的差異。1《將進酒》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 將進酒原文酒賞析
    將進酒原文《將進酒》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詩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詩中交織著失望與自信、悲憤與抗爭的情懷,體現出強烈的豪縱狂放的個性。
  • 李白是南陽的常客,豪放《將進酒》或作於方城拐河老青山
    在《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中,他寫道:「遊子東南來,自宛適京國。」《南都行》、《遊南陽白水登石激作》和《遊南陽清泠泉》,皆為神來之筆。公元732年,32歲的李白,在長安過得並不瀟灑,傷感地返回安陸,途中二抵南陽。秋夜,他於南陽東門外河堤上獨自沉吟賞月,邂逅崔宗之,相談甚歡。次日,崔邀李白赴菊潭宴飲,宗之賦詩寄懷,並贈送一張極為珍貴的孔子琴作見面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