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李白的詩作《將進酒》,現在有勸人學習進取的詩歌《進言》

2021-01-12 天人和怡文學社
唐朝詩人李白

學生時代讀了不少唐詩,尤其喜愛唐朝詩人李白的佳作。

記得課本上有李白的詩作《將進酒》,讀來也膾炙人口。關於裡面的吟酒作樂的內容,在筆者看來卻不敢苟同。也許筆者不喝酒,不知酒的妙處也未可知。

但時至今日,筆者已屆中年。雖然忘卻了許多詩的妙處,但對《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卻記憶猶新。縱觀全詩,唯獨此句成名,流傳久遠。

下面附上詩仙李白的《將進酒》,一起來欣賞吧。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現今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只要相信自己,努力學習奮鬥,必然會將自己鍛造成有用之人。

學生時代的我也喜歡寫一些詩歌,從來沒有發表過,只是將自己的拙作記在一個筆記本裡,一個美麗的文學夢,似乎離自己很遙遠。

2000年5月,讀李白的《將進酒》後來了靈感,就仿照這首詩的樣式寫下了勸人學習進取的拙作《進言》,是為初稿。

直到2019年,接觸了詩歌網絡文學,才將拙作修改面世,發表在詩歌網站上。

下面奉上本人的拙作《進言》,敬請欣賞。

歡迎大家對筆者的詩作提出批評和建議,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相關焦點

  • 李白的《將進酒》這麼經典,為何會有家長認為它應從課本中刪除
    除此以外,李白對妻子不好、對好友不夠仗義等說法都有。在筆者看來,這些質疑都是正常的,人無完人,拿著放大鏡看每一個古人,其實都多少會有些性格上的缺陷,但這並不影響咱們對他詩歌的喜歡。但作為一個教師,筆者在近日聽到的一個家長的抱怨,卻讓我想了很多。這位高中生的家長表示:「勸人喝酒的《將進酒》,為何入中學課本?」
  • 課本中的《將進酒》被改過,寫下原文的李白,才是那個真實的李白
    這個版本的標題為《惜罇空》,與現行版本最明顯的區別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變成了「天生吾徒有俊才」,以及「古來聖賢皆寂寞」變成了「古來賢聖皆死盡」。另外,古本中還少了一句「將進酒,杯莫停」。網民因為古書中的「死」字,感到十分「驚豔」,於是大呼李白原作被「埋沒」。
  • 李白的詩歌《將進酒》賞析
    因此,雖然李白的入世和魏晉風流的出世背道而馳、格格不入,其實是因世道不同,守志踐願的方式不同而已。無論魏晉風流,還是李白,皆為疏狂之性情,其秉執的本質都是老莊哲學。李白的《將進酒》就是其疏狂性情淋漓盡致的發抒,其中既有自傷年暮的傷感,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佯狂,更有追求人生極樂、忘卻憂愁的灑脫。
  • 夜溫《將進酒》:詩中神曲、酒中仙歌——卻是人間李白
    一曲古樂府,氣勢豪邁,消沉卻不頹廢《將進酒》是漢樂府舊題,確實是一首勸酒詩,是李白在穎陽山居與岑勳、元丹丘飲酒時所創作的詩歌。當時大約為唐玄宗天寶十一年,雖然友人共處、對酒當歌,但是李白卻處於一身政治才華無法報效國家、被皇帝「賜金放還」的人生失意階段。這酒,喝著喝著,有點上頭。
  • 詩仙李白與詩鬼李賀的《將進酒》鑑賞,誰更勝一籌?
    李白和李賀,一個被譽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鬼」,都是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詩歌歷史上,他們像彗星一般掠過長空,驚世駭俗;在詩歌王國裡,他們都是盛開的奇葩,光鮮奪目,使無數後人為之讚嘆不已。將進酒,是樂府民歌曲辭,意為勸酒歌。國人自古就有勸酒的習慣,從這個曲牌就可以看出,寫出來的必然是飲酒人狂歌縱飲的神態。
  •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詩」,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 李白將進酒賞析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託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於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
  • 李賀模仿李白寫一首《將進酒》,開篇驚豔,結尾令人肝腸寸斷
    說到《將進酒》,很多人都會想到李白的「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聽我傾耳聽」。 但是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除了李白,唐朝還有一位詩人寫過《將進酒》。 此人便是有「詩鬼」之稱的李賀。
  • 李白《將進酒》詩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是漢樂府的曲調,李白重新填詞,寫出《將進酒》這首傳世詩篇。詩歌字面上是在說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實際上是詩人理想破滅之後,對無力改變現狀的發洩與反抗,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賀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難》和《烏棲曲》,驚訝的稱讚他是「謫仙人」(被貶到凡間生活的仙人)。公元738年,三十八歲的李白在長安仕途無果,感嘆離去。(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大慕其才,於是便召李白進宮,見李白對當世事務有一定的見解,於是就讓李白供奉翰林,給皇上寫詩文娛樂。
  • 李白版《將進酒》與李賀版《將進酒》,一個富麗堂皇一個陰氣森森
    有著「詩鬼」之稱的李賀是唐朝中期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真的是一位天才級的詩人,在他短短的二十七年留下了兩百餘首詩歌,可惜天妒英才。在李賀的詩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神話的影子,他想像力豐富,所創造出來的詩句常常令人驚嘆不止。
  • 李白詩歌的藝術特點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的作品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強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是噴髮式的,一旦感情噴湧而出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有書寫對於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憤慨,這種感情表達完全是李白似的。
  • 敦煌壁畫印著李白原版《將進酒》,原來我們都背錯了,原版太狂傲
    漢朝的強大毋庸置疑,而唐朝更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其文化之強盛甚至令全世界都為之側目,當然唐朝也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出現了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詩歌。 而要提到唐朝時期有名的詩人就不得不說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的詩人李白,他是浪漫派詩歌的代表人物,所作的詩歌充滿一種美麗動人的意境,讀起來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感覺。
  • 《將進酒》到底該怎麼讀?據說90後都讀錯啦!
    貳其實我們現在讀到的《將進酒》並非此詩的原始版本這首詩乃宴席上即興之作後來肯定又經過了李白的反覆修改(是的,天才如李白也是需要改稿的)所以世間流傳著《將進酒》的不同版本其中最接近李詩原貌的是敦煌殘卷B2544、S2049、B2567和殷璠的《河嶽英靈集》
  • 古詩詞日曆 | 李白《將進酒》
    老天既然把我生出來,必然是有用的,縱然金銀散盡還是能夠再次回來。烹羊和宰牛多麼快樂,應當痛快地喝上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請幹了這杯酒,酒杯不要停。給你們唱一首歌曲,請你們為我認真細聽。山珍海味算不上珍貴,但願長久醉去而不願醒來。從古到今聖人賢人都那麼寂寞,只有會喝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 3首經典的《將進酒》,李白和李賀的膾炙人口,只有他的鮮為人知
    武帝長子,從小被立為太子,後來成繼承大統,也就是後來的昭明皇帝;一生寫過大量的詩歌,大部分都流傳了下來,作為一位皇帝,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可圈可點,這首《將進酒》,以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開篇寫了洛陽和長安兩地不同的事物,以此為切入點,從而寫下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對於事物的看法。後面的兩句,寫得就更加巧妙,第一句就寫宜城的事物,渠碗在這裡所指的是用車渠殼做的碗,中山當地的人用雕刻有羽毛的碗喝酒。
  • 唐詩三百首 |《將進酒》李白
    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詩仙」李白的代表作——《將進酒》(這首詩第一個字我就讀錯了,讀成了[jiāng],本來應讀作 [qiāng],將 [qiāng]〈動〉願;請求。用來表示禮貌上的尊敬,例如: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衛風》,不學習真的不行啊,越來越覺得自己好笨),「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聽李白借酒澆愁,感嘆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 咱們來趣寫詩人,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隨著2019年末的《慶餘年》熱劇把這首《將進酒》再次爆發,那麼李白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寫出此等境界的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當中的這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則是天下人口語相傳,給了許多人一個大大的鼓勵。譯文: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
  • 將進酒原文酒賞析
    將進酒原文《將進酒》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詩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詩中交織著失望與自信、悲憤與抗爭的情懷,體現出強烈的豪縱狂放的個性。
  • 有趣而又絕佳的詩作——李白《古朗月行》
    有趣而又絕佳的詩作,莫過於李白的《古朗月行》,尤其是詩的前四句,生動幽默,浪漫神奇,入選小學語文教材,能引起孩童對古詩的熱愛。但賞析整首詩,卻是詩人憂國憂民的絕佳詩作。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自古「月有陰晴圓缺」,詩人認為月未盈滿,是被醜陋的蟾蜍吃掉了。誰能拯救受到傷害的月亮?詩人想起了遠古英雄「后羿」。后羿曾力挽狂瀾,救人民於水火。但英雄能來嗎?詩到結束,英雄沒有出現,月亮繼續被侵蝕,詩人無可奈何,失望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