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聽李白借酒澆愁,感嘆人生

2020-12-26 呼啦美詞

李白的詩總是帶著那麼一絲狂妄,氣勢非凡。我們都知道李白是個酷愛喝酒的詩人,飲酒過後詩意大發,寫下了很多名篇。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一首,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最初是漢樂府舊題,就是勸人喝酒的意思。在這裡李白是和兩位朋友一起喝酒,岑夫子,丹丘生是兩個人名,李白舉起酒杯勸他們一同飲酒,不要停下來。李白我們都知道仕途並不順利,所以他的很多詩作中都有表達一種懷才不遇的感情,但他又不是要別人去同情他,只是想宣洩自己的一種情緒。

《將進酒》全文不算太長,但五音完整,氣象不凡,一看就是李白的風格。它筆墨酣暢,情緒悲憤但又不失狂放,語氣灑脫卻又帶著沉著。字裡行間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李白的內心我們是捉摸不透的,到底哪樣才是真實的他?他的詩充滿了感情,善用誇張,卻從不空洞,狂放中還留有一絲真實。

「千金」、「三百杯」、「鬥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這些全都運用了誇張,也許是喝了酒的緣故,他的那種憤、怒在酒精的作用下翻江倒海,噴湧而出,卻還能夠及時收手,頃刻間畫風突變,由悲轉樂,但文字依舊是充滿狂氣,如同黃河般氣勢洶湧,愁過了還能想到樂,實屬不易。

讀李白我總能夠感受到一股奔湧跌宕的感情激流,詩篇大起大落,讀著十分過癮,你們是否有同感呢?

相關焦點

  • 唐詩閒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的一生很奇特,25歲之前,他讀書,練劍,這屬於他的自我修煉期;25歲時,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不同的是這一次的遊歷生涯,是在他是經歷了頂級人世繁華的人生之後再一次回歸平凡,這讓他很快了悟人生,這年10月,他正式成為一名道士,他看透了人生,但道教的虛無思想仍不能慰藉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再次找到了他的終生伴侶:酒!李白終生都在喝酒,也終生都在寫跟酒有關的詩篇,但唯有這次從長安出來之後寫的這篇《將進酒》最為盪氣迴腸、一瀉千裡、暢快淋漓!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本文轉自青山綠水遠遊客課代表【1】劍修瀟灑,如飲者飲醇酒阿良終於讓我們見識到了他為何讓劍氣長城女子傾心。身為儒家弟子,卻總是吊兒郎當,;作為劍修,卻從不佩劍。「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之「飲者」。阿良不是文廟的陪祀聖賢,是浩然天下最大的失意人。「皆死盡」意味著阿良也有著極限換人的殺招。 左右臨時以純粹劍修破境如十四。「左右是個死」和三教一家默認「不允許出現十四境的劍修」。左右的生死確實扣動人心。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再見了,阿良!
    說到阿良的本命劍,不得不提一句,老夫再次預言成功(蒙對了)遠遊天外多年的那把飛劍(這就說明差異化了,別人的本命劍都是溫養)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聖賢皆死盡,如何能夠不寂寞。空留今人,飲盡美酒,飛劍,飲者,本命神通,就三個字:皆死盡(
  • 古來聖賢皆寂寞的「聖賢」啥意思?不是指人,沒點水平真理解不了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其中,這四句是最能體現李白嗜酒如命性格的,為了說明飲酒的好處,不惜用「鐘鼓饌玉」、「古來聖賢」給自己打掩護。在我們普遍印象或者是語文課本的解釋中,「聖賢」的意思就是古代的聖人賢人,李白狂言道: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飲酒的人才能夠留下美名。可是,這樣的解釋怎麼讀都略顯蒼白,因為它本身就自相矛盾:誰說聖賢就一定不是飲者?古代的聖人賢才之中好酒的大有人在,而喝酒的傢伙也未必就不能成為聖人賢才。
  • 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酒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說不出的意義。很多人離了父母可以,但是離不開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身邊更有一些人說著「沒有一頓酒解決不了的事情。」「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飲酒如人生,入口甘甜,入喉辛辣,入胃順暢。酒在華夏扮演的角色,不可謂不重。唐有七千酒詩,宋有幾千小詞和散曲。唐朝自隋朝延續,糧食產量十分豐富。六大糧倉的儲備量,使得唐朝有足夠的資本發展酒文化。
  • 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光喝酒沒意思,得連吃帶喝才香!用籃球名人朱投三的話說:大肉串子甩起來!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 唯有飲者留其名,歷史上的名人與酒的故事,就是酒文化的雛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西部·酒》記載:"古者儀狄作酒馨,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秋酒。」《說文解字·巾部》稱:「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林酒。少康,杜康也。」所以有「儀狄作酒,杜康潤色之」的說法。據此推斷,儀狄所作酒大概是用糧食半發酵而成的,類似於現在使用的膠糟,而杜康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這一工藝,尤其是其首創選用稱(即高粱)作為造酒原料。
  • 唯有飲者留其名——三月三曲水流觴
    元心按:溪酉情美酒為深入挖掘中國酒文化,特委託元心編撰《唯有飲者留其名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史記》、《漢書》中均有「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記載。不許群飲,大約是怕鬧事。文人飲酒之風,應該始於東漢。酒能解憂,更能激發詩興,此功效大約是曹操最先發現:「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魏晉時期文人,喝酒成瘋,代表人物便是「竹林七賢」。
  • 我們的幸福河詩詞賞析之《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作者:李白(唐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課本中的《將進酒》被改過,寫下原文的李白,才是那個真實的李白
    天生吾徒有俊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玉帛(饌玉)豈(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復)醒。古來賢聖皆死盡(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詩」,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 李白的詩歌《將進酒》賞析
    因此,雖然李白的入世和魏晉風流的出世背道而馳、格格不入,其實是因世道不同,守志踐願的方式不同而已。無論魏晉風流,還是李白,皆為疏狂之性情,其秉執的本質都是老莊哲學。李白的《將進酒》就是其疏狂性情淋漓盡致的發抒,其中既有自傷年暮的傷感,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佯狂,更有追求人生極樂、忘卻憂愁的灑脫。
  • 唐朝詩人李白,詩與人生的境界
    其代表作:五言古詩(《古風》59首);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幹行》,《子夜吳歌》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集無定卷,家家有之」這就是人們對他詩的喜歡程度。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
  • 咱們來趣寫詩人,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李白將進酒賞析
    一般認為這是李白天寶年間離京後,漫遊梁、宋,與友人岑勳、元丹丘相會時所作。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8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勳(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常常借飲酒來發洩胸中的鬱積。
  • 詩酒成仙:李白月下獨酌,一首詩道出愛酒的最高境界
    提起詩歌大家就會聯想到盛唐,提到盛唐大家想到的會是李白,他一生放浪形骸,「詩」、「劍」、「酒」是他的三絕,往往酒入愁腸,三分化為劍氣,七分釀成月亮,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就連最終的歸宿都是那麼天真浪漫,水中撈月成了他的終點,讓人感嘆!
  • 李白《將進酒》詩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賀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難》和《烏棲曲》,驚訝的稱讚他是「謫仙人」(被貶到凡間生活的仙人)。公元738年,三十八歲的李白在長安仕途無果,感嘆離去。(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大慕其才,於是便召李白進宮,見李白對當世事務有一定的見解,於是就讓李白供奉翰林,給皇上寫詩文娛樂。
  • 考古發現《將進酒》原版,比教科書上狂百倍,原來你是這樣的李白
    《將進酒》的作者李白是家喻戶曉的「詩仙」,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言人,雖然李白已經去世1258年,但中國的詩壇永遠有他一席之地。作為李白的傳世名作,《將進酒》字裡行間滿滿都是「太白之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一首將近酒,包含多少人生哲理!
    《將進酒》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但,就是這樣一首飽含著詩人歷經波折後的感慨與闖蕩紅塵後的諸多無奈的名作,你真的知道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嗎?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