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飲者留其名,歷史上的名人與酒的故事,就是酒文化的雛形

2020-12-26 王傑釀酒

酒作為一種文化,歷來受到人們的熱議,其文化底蘊深厚,人們談論酒時,往往津津樂道,古今如此。

古代名流,善飲酒者不計其數,給酒文化增添了光彩。不少文人學士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踐行等酒神佳話。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1、酒聖杜康

杜康又名少康,傳說乃夏朝人,據《史記·夏本紀》載:「帝禹東巡行,至於會稽而崩。…啟遂即天子之位,…啟崩,子帝太康立。…太康崩,弟中康立。 中康前,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而少康即杜康也。還有傳說夏朝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帝相的妻子後婚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穀穀中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傳說少年杜康以放牧為生,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裡,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競甘美異常,有芳香的氣味傳出,經過反覆地研究思索,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造酒」的說法。

關於杜康造酒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成書的《呂氏春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西部·酒》記載:"古者儀狄作酒馨,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秋酒。」《說文解字·巾部》稱:「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林酒。少康,杜康也。」所以有「儀狄作酒,杜康潤色之」的說法。據此推斷,儀狄所作酒大概是用糧食半發酵而成的,類似於現在使用的膠糟,而杜康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這一工藝,尤其是其首創選用稱(即高粱)作為造酒原料。高粱經發酵後芳香類物質析出,使得香氣四溢,令人神清氣爽,故後世尊杜康為"造酒鼻祖" 「酒聖"

2、酒鬼劉伶

酒風最具規模的當屬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因嗜酒如命揚名至今。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威、向秀和王戎七位名士。他們放曠不羈,常於竹林下酣歌縱酒。尤其是劉伶,西晉沛國(今安徽宿州)人,字伯倫,曾仕至建威參軍。其人豁達灑脫、非同一般,他的一生與酒同在。後世稱為「酒鬼」。他頌揚"以飲酒為榮,酗酒為恥,唯酒是德」的飲酒思想。

傳說一天,劉伶路經一個山村,看見一個酒坊,門上貼著一副對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劉伶看過對聯後便大搖大擺地走進店裡說:「店家,拿酒來! "話音一落,只見店內一位鶴髮童顏、神情飄逸的老翁捧著酒罈向他走了過來。劉伶看到如此美酒,抑制不住地高興,接連喝了三杯,還未等捧起第四杯,只覺得天旋地轉,不能自制,連忙向店家告辭,跌跌撞撞回到家中。

三年後,店家到劉伶家討要酒錢。劉伶妻子聽到店家來要酒錢,又氣又恨,上前拉住店家說:「劉伶只因喝了你的酒已死去三年了。」並要帶他去見官。店家拂袖笑道:「劉伶未死,只是醉過去了。」眾人不信,打開棺材一看,臉色紅潤的劉伶剛好睜開睡眼,伸開雙臂,深深打了個哈欠,吐出一股噴鼻酒香,陶醉地說:「好酒,真香! "所以後世稱其為「酒鬼」。

還有一說,劉伶經常隨身帶著一個酒壺,乘著鹿車,一邊走一邊飲酒,一人帶著掘挖工具緊隨車後,什麼時候死了,就地埋之。其行無蹤,居無室,不管是停下來還是行走,隨時都提著酒杯飲酒,唯酒是務,焉知其餘。至於別人怎麼說,一點都不在意。

3、酒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祖籍隴西成紀。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李白一生嗜酒,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極其傳神地描繪了李白,故而稱李白為「詩仙"「酒仙」。

李白一生寫了大量以酒為題材的詩作,其中《將進酒》可謂是酒文化的宣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潔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裝,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如此痛快淋漓豪邁奔放。難得的是,為了飲酒,五花馬、千金裝都可以用來換取美酒,其對於酒之魅力的詮釋,確已登峰造極。

李白的出現,把酒文化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在繼承歷代酒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大量實踐,以開元以來的經濟繁榮作為背景,以詩歌作為表現方式,創造出了具有盛唐氣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李白六十多年的生活沒有離開過酒。他在《贈內》詩中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痛飲狂歌,並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篇。但他的健康卻為此受到損害, 62歲便魂歸碧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就是李白,一個光照千古的詩仙、酒仙。

相關焦點

  • 唯有飲者留其名——三月三曲水流觴
    ,特委託元心編撰《唯有飲者留其名——中國歷代酒事趣談》一書,該書將來由溪酉情美酒資助出版,出版後,每箱酒送書一本。就是一群人圍繞著流水而坐,把倒滿酒的酒杯放在水上,任其漂流,流到誰跟前,誰就喝酒並吟詩。簡單地說,就是把雞蛋或鳥蛋煮熟後放在水上任其移漂,人們在水的下遊撈蛋吃,誰拾到誰吃,拾到的可多生孩子,多子多福。這是因為我們祖先曾以為人類繁衍是像鳥生蛋一樣孵化出來的。中國古代流傳有玄鳥生商的神話,《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 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足球圈裡愛酒又能照應小弟的大哥很多,張鷺應該是最近的一位,帶張修維一起暢飲,哥倆都喝進局子了,還宿醉未醒。一段共話,永載史冊。足球圈裡,能喝的人不少,但要說迄今為止最能喝的,當數當年青島海牛隊的矯春本!當年在客場踢完比賽後,海牛隊乘坐火車回青島,矯春本狀態爆棚,做一宿火車喝一宿啤酒,整整一箱喝個精光!咋地沒咋地!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白哥,我也想跟您喝幾盅!宋代文人,個個能填詞,不是豪放,就是婉約。北宋大文豪蘇軾是個美食家,尤其擅長烹飪豬肉,而且喜歡釀酒。貶黃州時,他用蜂蜜釀蜜酒;貶嶺南時,用米和麥釀酒,並命名「真一酒」。大約就是一種米甜酒。
  • 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酒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說不出的意義。很多人離了父母可以,但是離不開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身邊更有一些人說著「沒有一頓酒解決不了的事情。」當然,這些當時人打了都不心疼的酒具現在都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被悉心保存著。說起喝酒首先想到的就是唐宋。「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飲酒如人生,入口甘甜,入喉辛辣,入胃順暢。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本文轉自青山綠水遠遊客課代表【1】劍修瀟灑,如飲者飲醇酒阿良終於讓我們見識到了他為何讓劍氣長城女子傾心。身為儒家弟子,卻總是吊兒郎當,;作為劍修,卻從不佩劍。「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之「飲者」。阿良不是文廟的陪祀聖賢,是浩然天下最大的失意人。「皆死盡」意味著阿良也有著極限換人的殺招。 左右臨時以純粹劍修破境如十四。「左右是個死」和三教一家默認「不允許出現十四境的劍修」。左右的生死確實扣動人心。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
  •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與酒有關的歷史名人,數不勝數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與酒有關的名人數不勝數,他們不僅給大家留下了千古佳話,同樣也因為他們的雅稱,至今仍然讓人津津樂道。不過酒喝多了的情況之下,不僅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同樣也會耽誤很多事情,因而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喝酒還是應該有一個度,避免過猶不及,造成嚴重的後果。下面的幾位文學界大咖,因為飲酒的趣事,給大家的生活增添了幾分樂趣。
  •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聽李白借酒澆愁,感嘆人生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 唐詩閒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17歲)脫靴,也同賀知章等名流「長安市上酒家眠」,甚至「天子呼來不上船」。不同的是這一次的遊歷生涯,是在他是經歷了頂級人世繁華的人生之後再一次回歸平凡,這讓他很快了悟人生,這年10月,他正式成為一名道士,他看透了人生,但道教的虛無思想仍不能慰藉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再次找到了他的終生伴侶:酒!李白終生都在喝酒,也終生都在寫跟酒有關的詩篇,但唯有這次從長安出來之後寫的這篇《將進酒》最為盪氣迴腸、一瀉千裡、暢快淋漓!
  • 【清聖濁賢——國酒醇香】惟有飲者留其名!
    茅臺酒是風格最完美的醬香型大麯酒之典型,故「醬香型」又稱「茅香型」。其酒質晶亮透明,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飲,香氣撲鼻,開懷暢飲,滿口生香,飲後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茅香不絕。茅臺酒液純淨透明、醇馥幽鬱的特點,是由醬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風味融合而成,現已知香氣組成成分多達300餘種。
  • 酒的起源是6000萬年還是6000年?談酒桌文化≠酒文化之酒的歷史
    近日,「掌摑敬酒不吃的新員工」事件給中國傳統的「酒文化」蒙上了陰影,大眾談「酒」色變,年輕人對「酒」嗤之以鼻,甚至將「酒桌文化」等同於「酒文化」,豈不知二者大相逕庭、迥然不同。 「文化」一詞本顯中性,在不同群體看來,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發展也有捨棄。
  • 漫談唐代詩人與「酒文化」的關聯
    唯有杜康」這樣的詩句,從這四句詩歌表達的意境來看,「酒」在三國時代變成了可以「解憂」的良藥,而「唯有杜康」四字再一次證明了杜康釀酒的真實性。因為杜康發明了釀酒方法並將奠定了古代「酒」文化的契機,所以後人將杜康稱為「酒聖」或「酒神」。至此之後專司製酒的行業就將其奉為祖師爺,而且後世人也多以「杜康」代指「酒」。
  • 「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歡伯酌飲:古今文人永恆的話題
    「釣詩鉤」「掃愁帚」——詩人靈感的源泉◎ 「釣詩鉤」和「掃愁帚」是蘇東坡在《洞庭春色(酒名)》一詩中對詩酒關係頗具形象的比喻,也道出了詩與酒的那種兄弟般的水乳交融。縱觀詩酒文化歷史,酒醉詩湧,詩成酒醉;詩借酒穿越古今,酒借詩聲名遠揚。正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詩與酒交相輝映,渾然天成,構成了詩酒文化的漫長畫卷,形成了絢爛的中華詩酒文化體系。◎ 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奇觀,就是「詩與酒常並言,未有詩人而不愛酒者也;雖不能飲者,其詩亦未嘗無酒焉」(方回《瀛奎律髓痛序》)。◎ 詩人何以愛酒?解者各不相同。
  • 河南蔡洪坊酒業雙喜臨門:駐酒文化研究院成立,駐酒(天中文化)名
    蔡洪坊酒業總經理王永華在致辭中表示,酒是一種具有產業價值的文化載體,中國酒文化指稱意義和蘊涵意義豐富、博大精深。六百年蔡國,三千年蔡酒。「蔡州酒坊」作為蔡洪坊酒業的前身,以其獨特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已為蔡洪坊酒注入了豐富的品質內涵和鮮活的生命元素。夏朝初年,呂侯伯夷鑿出天下第一井「三眼井」,豪爽好交的新蔡先民開始對釀酒、飲酒習以為常,「三眼井」亦即奠定了「三千年蔡酒」的歷史源頭。
  • 酒文化 I 茅臺為何可以稱之為國酒
    正是由其悠久的釀造歷史、獨特的釀造工藝、上乘的內在質量、深厚的釀造文化,以及歷史上在我國政治、外交、經濟生活中發揮的無可比擬的作用、在中國酒業中的傳統特殊地位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是三代偉人紅厚愛和長期市場風雨考驗、培有的結果。是人民群眾在實際的生活品味和體驗中自然賦予的,因而當之無愧。
  • 老楊說歷史 為酒代言他們是認真的,每一首廣告詞都冠絕千古
    中國是世界上具有悠久釀酒歷史的國家之一,也有著悠久的酒文化。中國古人借酒抒懷,以酒言志,才情揮灑,縱酒放歌。無論是竹林七賢,還是飲中八仙,無論「鬥酒詩百篇」的李白,還是「把酒問青天「的蘇軾,酒成就了他們的詩意才情,詩成就了酒的千古盛名。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再見了,阿良!
    讀至這兒,老夫便想到了,有類似經歷的,李淳罡,也就愈發不希望,阿良的命運會變得和他一樣,記得寫過一篇文章,有網友留言,如果阿良再死了,那《劍來》真就沒法看了,阿良就像每個男人心頭上曾經憧憬過的影子說到阿良的本命劍,不得不提一句,老夫再次預言成功(蒙對了)遠遊天外多年的那把飛劍(這就說明差異化了,別人的本命劍都是溫養)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聖賢皆死盡,如何能夠不寂寞。
  • 葛景春 | 詩酒風流——試論酒與酒文化精神對唐詩的影響
    因為酒是詩的催生劑和重要的物質觸媒, 同時, 酒的文化精神也是詩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那麼, 什麼是酒文化精神呢?借用西方的一個術語, 酒文化的精神, 就是酒神精神。按照西方文化的說法, 酒神精神代表狂醉、熱情、享樂、反抗、追求自由和表現生命與自我本能等。其中心精神就是放鬆身心, 追求精神自由。這種精神, 和我國詩歌的藝術精神是相通的。
  • 中國酒文化你知多少,關於酒的成語典故你了解嗎
    大家好,這期開始我們一起來分享與中國的酒文化相關的一些器物。說到「酒」大家都不會陌生,無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三五好友聚餐還是逢年過節在家中陪長輩們來上一杯,又或是婚、喪、嫁、娶的宴席上也都離不開酒。我們現在酒的種類也非常之多,如啤酒、紅酒、黃酒、白酒等等。
  • 唯有飲者留其名,賞飲酒詩人陶淵明醉態所作詩詞
    況且考取功名本就是所有古代學子的志向。那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放棄進入官場而隱居山林之中?而他又為何要幾度出仕呢?陶淵明和其他學子一樣,也想要考取功名,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官途之路道阻且長,此時選官制度為九品中正制,即貴族門閥壟斷了政權,寒門實在難出貴子,這些寒窗苦讀的學子難以實現他們自己的抱負,施展自己的宏圖。
  • 古代的酒文化是如何貫徹歷史星河,來到你面前的
    說起酒這個東西,自古以來就伴隨著中華文化形影不離。幾千年來,無數關於酒的故事、詩歌傳唱至今。將士出徵要喝酒壯膽,文人墨客喝酒後更加風流倜儻。可以說酒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是一道璀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