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給你的產品定價?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0-12-2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於網際網路產品來說,大部分買賣都不是一次性買賣,這就導致了設計付費方案的複雜化,定價目的也就不只如此了。本文筆者給出了較為系統的「產品定價」方式,相信對於想學習這方面內容的童鞋會很有幫助!

一般提到定價,很多人會只想到「我的產品要賣多少錢」。對於網際網路產品來說,遠不止這一點。一份比較完整的產品定價中,我們需要考慮到下面幾個地方:

一、產品定價中要考慮的問題

1. 你要幾種不同的方案?

你有免費方案嗎?你有試用方案嗎?你有幾種付費方案,一個、兩個、三個?

2. 如何決定不同方案的差別?

最常見的就是進階收費。最便宜的方案只有基礎A功能,第二級會增加進階B功能,最貴的有全部A+B+C功能?那A、B、C分別是什麼?

每個功能分開購買,我可以單買A功能,也可以單買C功能?

或者像是阿里雲圖片視頻存儲這類,一樣的功能,但是用量越多就越貴?

這第二點其實最困難。如果功能比較複雜的話,排列組合可以有上百種,光是從什麼角度切入就是一個大問題。通過功能差異,還是依據功能使用量?

如果是功能差異,需要確定把哪些小功能打包成大功能項,是乾脆全部打包成一個功能項,還是根據不同的付費方案來定包含哪些大功能?

如果是用使用量做差異,那又如何定義用量?點擊次數、使用次數還是查詢次數?要不要分時段?要不要用量結合功能一起做不同的方案定價?

又或者你根據使用者的購買時長來做不同方案,你一次賣越久就越便宜?

3. 想想怎麼表達你的產品描述

這部分主要是考量文案和交互,你需要考慮的是要把哪些小功能放在一起,然後如何用一個詞去表達它。比如Word把複製、粘貼兩個功能打包,叫做「編輯」功能。把導出PDF、導出TXT、導出圖片打包在一起,統稱叫「導出」功能。最後,結合合理的文案描述這些功能,讓使用者能夠清楚的知道這些到底是什麼。

4. 價格定多少合適?

等上面的工作都做完後,最後才是價格,你準備每個方案賣多少錢?

二、怎麼決定產品要賣多少錢?

憑直覺去想,可能會想到下面幾種常見的方法:

根據成本定價,我先計算我的成本是多少錢,然後加上一些利潤;觀察別人家定價,看其他差不多產品,別人賣多少錢,然後看比他高一點還是低一點;根據自己時薪,一般適用於顧問、家教、外包。可能還有其他的方法。不過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過程中,使用者完全沒有參與。

三、一切圍繞用戶

關於如何做一個好產品的絕世秘籍,外面有很多了,我們都知道打造一個好產品需要:

了解用戶需求;根據用戶需求做分群;打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做產品經理的或者看過產品書籍的,對上面的步驟應該非常熟悉。打造一個好的產品,一切都圍繞著用戶。其實做定價也是這樣,用戶購買的是他想要的結果,而不是打造產品所花費的成本。我們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

巴菲特說過: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

因為用戶不在乎你的競爭對手賣多少錢,也不在乎你的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只在乎他可以得到什麼。

這句話實體商品可能不是這樣,但是網際網路產品基本通用。一來是因為邊際成本很低,你不會根據產品成本去定價,而且大家都在追求差異化,使用者會有對比,但不會覺得你的產品和另外一個完全一樣。

四、定價的四個步驟

根據產品的設計流程,我們圍繞用戶可以建立定價的4個步驟:

了解用戶最重視的功能;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分群;設計滿足不同需求的方案;根據不同方案確定價格。然後我們就來看這四步具體怎麼做:

五、Step1-了解用戶最重視的功能

沒有一個產品可以滿足所有人,不同的用戶對不同功能的看法也都不同。首先要了解不同用戶使用你產品的時候,他們想要滿足什麼需求,他們會使用哪些功能或工具滿足,這是在這一步要做的事情。

1. 我們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一般我們想要調研用戶,不是做訪談就是發問卷,這兩種方法都很常用。

用戶訪談相對成本比較高,但是可以談的比較深;問卷相對便宜,可以大量回收反饋。有個簡單的說法就是,想知道Why、How就用訪談,想知道What就用問卷。

如果你只想了解用戶「對每個功能不同緯度的重視程度」這種資料,用戶問卷就可以了,儘可能的搜集每一位使用者的看法。問卷內容可以分成三大塊:

了解用戶的需求(Jobs to be Done注釋);了解用戶對不同功能的重視程度;了解用戶的心理價位。Jobs to be done(以下簡稱JTBD)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2003年在其書籍《The Innovator’s Solution》中提出,該教授因在1995年首次提出「Disruptive innovation(破壞/顛覆式創新)」而聞名。後由Strategyn公司創始人Tony UIwick與自己提出的「Outcome-Driven Innovation(結果導向創新)」相聯繫,發展出比較成體系的方法論並應用到商業中。JTBD可以依據情境,定義出用戶真正的需求。除此之外,JTBD作為一種創新方法的框架,在競品分析、功能取捨等多方面都可以使用其思想。(因為語言差異,Jobs具有非常廣泛的內涵意義,下文所說的工作/任務無法完全覆蓋其內涵意義)

最終可以得到一個公式:

用戶會用____來滿足____,為此,他們願意支付____元

根據JTBD,去掉了觸發場景,加上了價格,你就可以大概了解到用戶會用你產品的什麼功能,為了滿足什麼需求,以及他們願意為這個功能付多少錢。

確認了這三個必要信息,我們將問卷分成了解需求、了解對應該需求的功能、了解心理價位三大塊。

2. 開始設計問卷

確定了問卷方向,然後根據你的產品設計問卷問題。關於問卷的設計也是有技巧的,我主要說以下兩種不同的問卷。比如以「數據展示」功能為例:

(1)依據滿意度打分 1~5分

這種問卷比較常見,針對同一個功能,進行不同維度提問用戶的贊同程度。

(2)最重視/最不重視

這種問法不是對每一個功能的滿意度進行打分,而是直接問你「你最重視哪個方面,最不重視哪個方面「。

從結果來說,第二種問卷的回答品質會遠高於第一種。因為第一種問卷中,幾乎可以看到的是同意和非常同意的答案居多,因此很難判定用戶到底最看重你功能上的哪個方面,因為可能對他們來說都還好,只要不是太難用,所以都會打上滿意。第二個問卷的優點在於問題的數量減少很多,同意的事情,第一種問卷要問5道題,而第二種只需要問2道題。減少問題數量可以增加問卷完成度,並且更容易甄別你想要的。

六、Step2-根據用戶不同的需求做分群

問卷回收完後,我們需要開始進行整理分析,區分出不同類型的用戶。

如果使用你產品的人有很多種類型,比如理財產品,用戶可能就有金融系學生、剛入社會的新人、工程師,肯定還有不少投資的大戶。就算都是專門理財的投資人,他們也會有不同的目的,例如:

有想要看哪一塊理財產品未來半年收益率最高的人;想看哪一個基金可以一直定投五年十年的人;想要看下別人說的消息靠不靠譜等等。

1. 關注需求,而不是用戶畫像

先搞清楚這些人可以分成幾種,每一種人群在意的功能是什麼。同標題所說的,相比於用戶畫像,我覺得更需要在意用戶的需求是什麼。舉兩種例子:

如果按需求分,可能會分出一類用戶群體是「驗證信息」。他們從其他地方聽到,可能接下來某一個股票表現會很好時,他們打開你的理財產品可能只是來看看有沒什麼風險是別人沒提到的;如果是按用戶畫像分,可能會分出一類人是27~40歲,住在一線城市的男性,可能未婚,或是已婚但還沒有小孩。這裡先不談兩種的優缺點(篇幅會很長),我個人偏向需求理論框架(JTBD),所以你的問卷可以沒有任何的關於人的基本屬性(年齡、性別、地區、婚配、收入等)的問題。

2. 問卷太多看不完怎麼辦?

Emmm…如果你的公司很大,問卷一下子就能收集上千份,每份有十幾題,看都看不完,更別說區分人群了。這裡可能需要學一些透視表,或者用問卷軟體自帶的分析功能,想辦法減少變量。

3. 不同類型的用戶,對不同功能的偏好是什麼

最後,你統計完了所有問卷,大概知道了G1~4類用戶對功能ABCD的重視程度如何。

4. 搭配行為數據及訪談

再搭配你的產品的使用行為數據,你還能知道不同類型的用戶在使用行為上有沒明顯不同的特徵,再配合這些行為表現,去驗證問卷與行為是否一致。除了問卷外,你也需要經常的和用戶做訪談,互動起來。

問卷結果+產品行為數據+訪談,這些全部加在一起,大概可以推測出用戶的意圖,以及行為動機了。

我們就完成了公式:

用戶會用____來滿足____,為此,他們願意支付____元

而且還可以知道他們的行為表現以及內部誘因。

七、Step3-設計滿足不同需求的方案

前面花了一堆力氣,終於分出了幾種用戶群體,又根據產品信息、自己的經驗、訪談記錄推測出了他們的想法,接著馬上就要碰到最複雜的問題」如何針對得出的結果,設計滿足不同需求的方案「。

就算在區分了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後,你還是會很難馬上確定方案。中間還會牽扯到以前的免費功能,如果收費會不會產生影響,或者新功能收費了,對產品裡大多數免費會員來說影響太大,導致整體的效果適得其反。

在設計付費方案的時候,通常不會只設計一種,因為這樣你只賺到了需求曲線下面的一小塊面積。如果有不同價格的方案,你就有可能賺到更大的面積(面積就是你的營收,數量x價格)。

至少是需要將其分成幾種,但是怎麼分,我覺得沒有一個比較通用的架構或者框架,只能一直思考各種可能性,然後分析每一種可能性的優缺點。

好的定價方案,有幾點:

用戶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方案的差別,知道自己適合哪種;儘可能最大化公司的長期利益;你會覺得很自然,感覺理所當然應該就是這樣。其中第三點很有意思,這種感覺就是你會覺得這樣設計很理所當然,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前面花了這麼多時間到底在幹嘛。

就像《創新的用途理論》裡說的:好的用途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其實都是經過許多的研究和分析,才看到這些明擺著的東西。

八、Step4-根據不同方案確定價格

在設計問卷的時候,關於價格的問題不能隨便問。舉例兩種很常見但並不好的問法:

你願意付多少錢?1000元你願意買嗎?第一種問法,最不可取,千萬別這樣問,因為突然來一句你願意付多少錢,用戶會懵的,最後講出來的價格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第二種問法稍微好一些,但是你也只知道這個價格的接受程度。因為你一問這個價格,用戶就會被錨定了(參考錨定效應)。接下來你怎麼問?往上他會因為價格定錨覺得貴,而不太願意接受了。

用戶沒有絕對概念,只有比較的概念。雖然用戶沒辦法回答一個準確的數字,但是他們有辦法去跟其他的東西做比較。

例如:微信附近的人功能 vs iPhone 11 ,你會選哪個?還可以和一個其他新產品做對比,比如iPone SE 2,價格大概區間在2K~3K,不是說這個價格內就一定會買,但是如果這個價格內有其他方面也表現的不錯,那我可能會去下單,若是高於這個價格,不管再潮,我都呵呵一下算了。

所以,你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不是要去問用戶一個價格,而是要想辦法問出一個區間。例如:

一個月投入多少錢會覺得太貴了,不考慮購買?一個月投入多少錢會覺得有點貴,但還是會考慮購買?一個月投入多少錢會覺得性價比很高?一個月投入多少錢會覺得是不是便宜了點,偷工減料?然後根據四個問題,整理到一個圖標上得出一個願意接受價格的區間。

橫軸是價格,縱軸是人數的比例。我們只需要關注四條線的交匯處就可以了。通過這張圖,你就可以看出什麼是最適合的價格區間、什麼價格購買人數會最多、什麼價格收入會最多。

圖中的表達:

當價格1000時,只有12% 的人覺得不划算。當價格2600,有90% 的人覺得不划算;44% 的人覺得500太便宜了,但只有5% 的人覺得1900 還是太便宜;當價格3000,62% 的人覺得太貴了,31% 的人覺得不貴。也就是69% 的人覺得有點貴(這69% 的人包括那62% 覺得太貴的人)。最多人購買的價格不一定是收入最多的價格,要用哪一個價格取決於你的定價目的。例如你希望先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可以選擇最適價格區間中偏低的價格。

九、總結

產品定價除了告訴我們不同的方案賣什麼、賣多少錢,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用戶想滿足什麼需求。這關係到了你想要向用戶傳遞什麼價值,包括我們怎麼設計現有功能,文案和圖片主打什麼訴求。

設計好的付費方案要注意四件事:

了解用戶最重視的功能;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分群;設計滿足不同需求的方案;根據不同方案確定價格。一個好的產品定價應該是根據使用者需求來決定方案與價格的。有時候一個好的定價對利潤的提升可能會遠大於優化獲客率、留存率,不要小看喔。

第一次定價可以邊做邊學,一般用戶體量比較大的產品,全部做完也要花上個把月的時間,但是大部分功能不一定都有耐性。如果你對用戶比較了解,或者之前就有大量的用戶訪談記錄,對用戶動機的把握和需求挖掘就會比較有信心。多花費一些時間做用戶調研總是好的。

產品定價不只是決定價格。如果你做完了全部的步驟,你會重新了解用戶對待你的產品的看法,你會更了解自己提供給用戶的價值是什麼,如何傳遞好這個價值,甚至在未來功能的開發上,往哪裡走,你應該也會更有信心了。

十、最後

產品的價格畢竟不是隨意變動,半年變一次就已經很頻繁了。而對於體量小的產品來說,因為轉化率低,不太容易做A/B測。除了定價外,運營人員一定多關注留存,對營收幫助會很大。

感謝閱讀!

參考資料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pjCZ0HUqdtKCBDNFyIuUcg

本文由 @財報狗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入行建議|2021年,還要做產品經理嗎?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定義產品經理,現在大部分產品經理都是難以企及的。這樣一來,在產品經理崗位的定義和要求更清晰和專業化的前提下,再想依賴「野路子」的模式去應聘一個產品經理崗位,機會是更渺茫的。2.歸根到底,產品經理的價值體現在:對產品有更多的衍生思考,比如產品的生命周期、整體的規劃,甚至是在這一生命周期結束後,怎麼開啟一份全新的生命周期,然後形成業務的循環。
  • 好書推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PDF網盤分享
    產品經理vs項目經理產品經理是靠想,產品經理是做正確的事,其領導的產品能否符合市場需求,是否能給公司帶來利潤;項目經理是靠做,項目經理是把事情做正確,把事情做的完美,在時間成本和資源約束的的條件下完成目標。
  • 如何打造產品差異化?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比如,你現在想推出一款飲料,市面上飲料那麼多,你怎麼讓用戶記住你,想喝飲料的時候能想起你來呢?給飲料分類呀,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很聰明,給自己貼的標籤是去火的飲料,搶佔用戶心智,吃火鍋的時候點個飲料吧,那就來一瓶王老吉。
  • 王欣的奔跑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王欣剛從球場上下來,興致勃勃,他說:「盒子沒做成,主要是因為沒有好的產品經理,沒有好好做產品。」那次對話,距離他第一次創業失敗已經過去六七年了。而關於產品和技術之外的認知,他依然沒太大長進。盛大的失敗,是王欣在產品之路上的第二次跌倒。他爬起來,從上海回到深圳,頂著「盛大最好的產品經理」的頭銜,繼續創業。2006年,王欣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
  • 普遍定價策略與SaaS產品定價
    以區域性而言,房地產就是典型的區域性商品,每個不同區域的房地產都有不同的價格和不同的需求量。6. 時間的長短隨著時間的長度增加,商品會愈來愈有彈性。階梯定價法——越多越便宜拾級而下,是每增加一定的購買量,價格就降低一個檔次——目的就是讓你多買、再多買。一句話記住階梯定價法:多買多便宜,少買少抽筋4. 動態定價法——不一定啥時候便宜動態定價法:就是商家對商品或服務價格進行靈活調整的一種定價策略。
  • 公開課|優秀產品經理的基本功,超過90%的產品新人都沒掌握!
    按照崗位目標:商業產品經理、策略產品經理、增長產品經理......雖然方向類別、具體工作有差異,但是通用的產品經理基本功和技能是一致的。很多產品新人反饋,為什麼投了那麼多產品崗位,一個合適的都沒面上?為什麼自學看了那麼多文章,一回答面試官的問題就露餡?
  • 計算機視覺的三部曲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比如說你所拍攝的物體被車燈或其他強燈光照射,就容易出現曝光。曝光的話,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算法處理,來還原圖像的樣子。1.2 物體不全物體不全,主要表現有兩方面原因:被拍物體部分被遮擋住了、只拍了被拍物體的一部分。那出現這種場景的時候,我們機器需要怎麼處理呢?
  • 產品助理、產品經理、產品負責人、產品總監都是做什麼的
    然而,根據筆者自身的經歷而言,不論經驗多麼豐富的產品經理,都很難成就教科書的技能體系,不在於會和不會,而在與每個階段的產品經理所關注的技能已經有很大的轉移。如同初期最為關注的需求文檔和框線設計,到後期,基本不再親自撰寫和設計。
  • 人人旗下風車網產品經理的創業失敗教訓總結
    離開百度後進入了一個社交遊戲公司,這個時候人人HR找到了我,說是高層希望見面認識認識,結果過去一頓面試,開始讓我過去負責糯米的產品和技術,我拒掉了(不是不喜歡團購,是這些產品都太像了,糯米那個時候是半個pm兼職) ,然後說有個人人和藝龍合資的內部創業項目「風車」(開始叫蜻蜒,後來由於一些原因保留了蜻蜓,讓我們另找域名,我找到了風車),旅遊方向,覺得不錯,而且人人馬上就要上市,就過去了。
  • 0基礎、3個月,我如何拿到13k產品offer?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果你真的不太了解你做過的一些項目、實習、比賽、產品,或者漏洞百出,沒有想到良好的解決方案,大可不必展現在簡歷上。其次,如果你是應屆畢業生,請足夠了解你的專業背景,學習過什麼課程,做過什麼研究,儘可能找到與產品崗的關聯性。02/能清楚回答「你為什麼要當產品經理?」
  • 深度長文:如何從社交行為模型定義產品需求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例子②中,成功與否,取決在社交產品上的交流的過程。如果你會聊天,那么女朋友就有了。如果你不會聊天,那么女朋友就只能呵呵了。而在例子④中,電商和O2O產品的行為部分直接決定了結果的好與壞。結果好的就是購買成功了,結果壞就是用戶需要再次進行瀏覽,直到失去興趣。這個時候,結果是失敗的話,就會重新決定目的。那麼我的目的會變成不想買了。交流部分就是心理告訴自己,買了也沒有用。行為部分就是不逛了。
  • 電商搜索邏輯全解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搜索功能一定是一家電商平臺技術中最重要的核心的功能,我相信大家對此都無異議。因為無論產品經理設計了多麼完美的產品邏輯,老闆砸了多少錢去做拉新用戶,如果用戶在搜索體驗時,搜索結果不符合預期或者不滿足其搜索需求,那麼之前所做的工作都會付之東流了。畢竟電商服務的行業屬性還是促進業務的轉化,實現買賣成單。
  • 新手產品經理的職業規劃
    產品經理是網際網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技術門檻不高,薪資待遇和發展潛力都不錯,很多產品新人和非產品崗朋友對產品崗位都比較感興趣。如果選擇了產品經理崗位,那今後的職業規劃怎麼走?
  • 產品經理怎麼寫結構化PRD?
    由於公司組織結構調整,筆者換崗成為了一名產品經理,並開始接觸到了寫PRD文檔的部分,那麼結構化PRD怎麼寫?又有什麼要點呢?01 為什麼會寫這個主題?由於公司組織結構調整,我換到了另一個部門,並且承擔新部門官網設計的產品工作,到這裡,我成為了一名正式的PM,從Project Manager,到Product Manager。
  • 產品經理面試問題:產品經理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編輯導語: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隨著不斷地提升,你的能力也要跟上你的步伐;本文是作者的面試經歷的實例,在面試中被問到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哪些能力時應該如何回答,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016年我要從阿里巴巴集團轉崗去菜鳥,那時候對菜鳥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同時也想有更多的新業務體驗,希望自己能有一些0-1建設新產品的經驗和能力。雖然是內部轉崗,但也需要嚴格的面試流程,在1面和3面的時候,都被問到一個問題:你覺得產品經理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 Shopee產品定價怎麼做?Shopee產品定價公式
    2019-12-24 16:02 一個好的產品定價對跨境電商而言格外重要,價格過高無人問津,價格過低則血本無歸,本篇就為大家解答Shopee
  • 微信產品經理:我的產品之器——Sketch
    John的產品之器系列最近會持續更新,產品經理們可以繼續關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或者移步其知乎。最近看知乎的時候發現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特地拿過來與大家分享,尤其推薦給產品經理或想成為產品經理的你。以下是原文:算上創業,我做產品差不多三年。我一直在問自己,做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 產品經理的7個階段:從產品助理到CEO
    其實產品經理有七個境界。筆者資歷尚淺,經歷的還是比較初級的階段,所以重點寫前面幾點,剩下的是基於蘇傑《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進行總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插圖一、第一階段:需求細化與研發跟進這個階段基本上每天的工作都是寫PRD、畫原型、做DEMO。也就是基本處於一種被動分配任務的狀態,接收的都是「二手需求」。
  • 產品經理手冊(原書第4版)(白金版) 電子書
    這些巨頭因為內部政治和體制的問題,不投資我們這樣的天才軟體團隊,而是自己內部養著一堆來我們這裡面試連初試都過不了的三流產品經理整天燒錢做垃圾產品,遲早會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令人感慨。。。「好吧,三星裡都是三流產品經理,那羅永浩是優秀的產品經理嗎?
  • 五年進階:產品助理(專員)、產品經理、高級產品經理、產品總監是...
    為此今天分享一下自己產品之路,並談談自己如何從產品助理(專員)—到產品經理,高級產品經理到現在產品負責人進階的情況。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幫助產品人找到共同點,你可以快速定位目前處於哪一個階段,當然有一點需要注意: title並不是你的定位,或許一個產品經理的title目前卻在從事產品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