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以及潮汕一帶所稱的赤鯮魚,學名真鯛魚,又名立魚,味美色鮮,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珍品,而今也是經濟效益較高的出口創匯產品。南澳習俗,每回婚宴必備此魚,一者是該魚身為紅色,暗含紅紅火火;二者,據說赤鯮是日本漁民音譯過來的,本意為「吉祥」。
其實在南澳對此魚根本其規格大小,分別還有其他叫法:
小的的通常叫「赤薩」,大都是會習慣做成魚飯或鹽醃數小時後瀝乾水分油煎。
中規格的通常稱之為「盤」,意為像盤子一樣大,吃法主要是清蒸或半煎煮即稍微煎下再燜煮
大的,通常是指一條一斤以上規格,我們才叫「赤鯮」,吃法主要是清蒸。
當然現在也有做成魚飯的,畢竟吃貨不在乎價錢。這種吃法就是把整條魚收拾乾淨,魚身抹點鹽,上鍋清蒸,什麼佐料也不放,十分鐘著火,讓魚繼續在鍋中燜五分鐘再起鍋。放涼後放進冰箱冷卻。然後吃的時候直接醮普寧豆醬。
赤鯮魚屬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它體側扁,長橢圓形,色鮮豔,赤紅色的體面並雜有稀疏小星點。它喜歡棲息在巖礁、砂礫和貝藻叢生的海區。
赤鯮魚不僅體豐肉嫩;營養豐富,加上魚體呈紅色,寄有吉利、年年有餘(色)的寓意,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在臺灣,赤鯮魚被列為最名貴的魚類之一而供不應求。每逢生兒育女,婚宴慶壽或過年過節,都用此魚請客以示如意吉祥。
由於赤鯮魚在市場十分走俏,價格昂貴,而目前國內外產量不多,不少國家發展了赤鯮魚的人工繁殖和養殖。南澳島四周海域自然條件優越,海灣巖礁底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真綢魚餌料眾多,近年來這裡的海洋漁業科技人員已指導漁民大力發展了赤鯮魚的養殖生產,產品遠銷臺灣及港澳市場,滿足了國內外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