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很多人都吃過這種魚,但不知道它有個名字叫「赤鯮」

2021-02-17 另眼看潮汕


南澳以及潮汕一帶所稱的赤鯮魚,學名真鯛魚,又名立魚,味美色鮮,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珍品,而今也是經濟效益較高的出口創匯產品。南澳習俗,每回婚宴必備此魚,一者是該魚身為紅色,暗含紅紅火火;二者,據說赤鯮是日本漁民音譯過來的,本意為「吉祥」。

其實在南澳對此魚根本其規格大小,分別還有其他叫法:

小的的通常叫「赤薩」,大都是會習慣做成魚飯或鹽醃數小時後瀝乾水分油煎。

中規格的通常稱之為「盤」,意為像盤子一樣大,吃法主要是清蒸或半煎煮即稍微煎下再燜煮

大的,通常是指一條一斤以上規格,我們才叫「赤鯮」,吃法主要是清蒸。

當然現在也有做成魚飯的,畢竟吃貨不在乎價錢。這種吃法就是把整條魚收拾乾淨,魚身抹點鹽,上鍋清蒸,什麼佐料也不放,十分鐘著火,讓魚繼續在鍋中燜五分鐘再起鍋。放涼後放進冰箱冷卻。然後吃的時候直接醮普寧豆醬。

赤鯮魚屬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它體側扁,長橢圓形,色鮮豔,赤紅色的體面並雜有稀疏小星點。它喜歡棲息在巖礁、砂礫和貝藻叢生的海區。

赤鯮魚不僅體豐肉嫩;營養豐富,加上魚體呈紅色,寄有吉利、年年有餘(色)的寓意,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在臺灣,赤鯮魚被列為最名貴的魚類之一而供不應求。每逢生兒育女,婚宴慶壽或過年過節,都用此魚請客以示如意吉祥。

由於赤鯮魚在市場十分走俏,價格昂貴,而目前國內外產量不多,不少國家發展了赤鯮魚的人工繁殖和養殖。南澳島四周海域自然條件優越,海灣巖礁底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真綢魚餌料眾多,近年來這裡的海洋漁業科技人員已指導漁民大力發展了赤鯮魚的養殖生產,產品遠銷臺灣及港澳市場,滿足了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相關焦點

  • 這魚名字像豆腐,比豆腐還嫩滑,10元買8條,潮汕人都愛吃
    潮汕美食,除了牛肉火鍋還有各種粿條都是我的最愛,在這個傳統飲食文化之城,每天都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食客,從睜眼開始第一頓腸粉開始就讓人心生羨慕嫉妒恨,中午還可以吃頓火鍋,如果你到了潮汕遊玩,最好去當地的一些本地菜館,那裡能找到許多當地特色的家常菜,其中各種海魚就是潮汕人最引以為傲的家常菜之一
  • 潮汕人叫它荷蘭豆,荷蘭人卻叫它中國豆,那麼它究竟是哪裡的豆?
    說起荷蘭豆,潮汕人肯定特別熟悉,這是潮汕人的日常蔬菜之一,只是有時候價格比較貴。很多人都以為荷蘭豆是荷蘭那邊傳過來的,但是荷蘭豆在荷蘭那邊卻被稱之為中國豆,準確來說應該是叫「中國雪豌豆」,是不是感覺很奇怪?別急,等下跟你說原因。荷蘭豆其實是豌豆的一種,其豆莢比較嫩,可以吃,並且豆粒很小,而我們平時吃的豌豆,豆粒飽滿,澱粉多,豆莢是不能吃的。
  • 連觀賞魚的名字都不知道,是養不好的魚的,但有些魚就沒名字
    還有些魚友是看好了某種觀賞魚隨便就買回家,之後再在整個網絡尋找這種觀賞魚的名字,這還算好的,更有一些魚友,自從養魚那天起,就不知道自己飼養的是什麼魚,這樣的魚友,怎麼可能養好觀賞魚呢?最好是能夠確切的知道觀賞魚的名字或者群屬,這樣我們才會知道它的習性,從而去有效地控制水質和水溫對於一般的觀賞魚來說,無論是熱帶的還是冷水的,大多數都會有一個比較確切的名字,我們飼養觀賞魚,就是要根據它的有效名字,來確定它的基本生活習性、適應水質和水溫,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路飼養,這樣的觀賞魚養起來才會比較順心
  • 奉勸大家不要去潮汕吃飯,因為連膠己人都數不清
    ,潮汕美食太多了,連潮汕膠己人都數不清到底有多少樣。。。。潮汕人對於海產品如數家珍,在一大片新鮮魚飯之中,這些海產品也有著hin潮汕的名字:迪仔、巴浪、花仙、三角龍、攤仔、薄殼、妮、蟟蛁(liao diao)……這些潮汕海產的名字,廣州人怎麼都想不出是什麼東西潮汕的迪仔魚也叫竹仔魚,是一種讓潮汕小孩害怕的魚,廣州人稱之為剝皮牛;廣州人熟悉的泥猛魚,潮汕人稱之
  • 這種在潮汕家家必備,號稱「萬能蘸醬」的醬料,你可有吃過?
    這幾天圓圓給大家介紹了好幾個潮汕的特色美食,有沒有讓大家食指大動呀。今天,圓圓又給大家分享一個潮汕特有的產物——普寧豆醬,這是一款被潮汕人稱呼為「萬能蘸醬」的醬料,幾乎家家戶戶都必備,下面就跟著圓圓來看看它的特別之處吧。
  • 這種家裡常吃的魚,體內竟有一塊「水晶石」,很多人不懂扔了
    魚羊為鮮,在中國古代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以魚為食,發明了很多種烹飪魚的辦法。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養殖。我們先在有了「四大家魚」,分別是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這些魚都是我們餐桌上很常見的魚類。但在這四種常見魚中,有一種卻非常特殊,這種魚北方人可能見到的不多,因為它主要生活在南方水域,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它就是青魚。更加令人好奇的是,青魚的身上竟然有時會產生一塊神奇的「水晶石」,可惜許多人不知道,都白白扔掉了。正好快過年了,今天不妨跟大家說一下青魚和它身上的「水晶石」。
  • 馬鈴薯在潮汕地區的名字很特別,其中的淵源你知道嗎?
    馬鈴薯是一種很常見的作物,在我國很多地方均有種植,是一種非常百搭的食材,能燉,能炒,能燜,能熬湯,能油炸,還能做成土豆泥,深受人們的喜愛。馬鈴薯因形狀酷似馬鈴鐺而得名,在我國各地,人們對它的稱呼都不一樣,北方那邊稱其土豆、洋芋、山藥蛋等,南方這邊,像廣東人稱其為薯仔,閩南人稱其為番仔薯,我們潮汕人則將馬鈴薯稱為荷蘭薯或者「甘筒」(音譯),那麼潮汕這邊這麼有意思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 這種蟹很多人叫不出名字,象山人叫它海盜蟹,炒雞蛋味道真好
    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說到我今天要談到的這種蟹,那天做了一個蔥姜炒蟹,我自己叫不出名字就問問各位網友,回答也是五花八門,有叫雜蟹、花蟹、元寶蟹、石蟹,但是有一個象山石浦的朋友留言說,他們那兒就海盜蟹,一般都是用來做蟹炒蛋的。
  • 潮汕這種小吃,很多本地人都還不認識,今天終於知道叫什麼了!
    潮汕美食出名,尤其是各種粿類。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款我們鎮上大街小巷都有的粿食,每天放學孩子都要在學校門口吃上兩個,價格超級實惠,1塊錢兩個。豆糕粿是由粘米粉加水拌勻後,上鍋蒸熟,然後再拌上爆香的蘿蔔乾,做起來很容易。為什麼叫豆糕粿?
  • 別看這魚太小,卻是潮汕人最喜歡吃的一種海魚,不加鹽都很美味
    孩子開學大半個月,每天只有早餐和晚飯在家吃,中午都在學校搭夥,所以每天回到家的時候,都喊餓肚子,想來大鍋飯的飯菜有時不一定能迎合每個孩子的胃口,但團體生活意在融入到學習的圈子裡。每天我家都是6:30開飯,畢竟孩子還要寫作業,所以晚飯要儘量省時間還能不耽誤營養。
  • 被名字「害慘」的魚,明明很好吃,名字卻是『人人喊打』
    被名字「害慘」咱們都聽過「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被稱為「耗子(老鼠)」魚真是冤了!其實耗兒魚的學名叫綠鰭馬面魨,是馬面魚的一種。因為不剝皮不能吃,因為皮太厚,不好煮熟;而耗兒魚在潮汕的俗名叫「迪仔」,在四川叫「耗兒魚」,為啥這樣叫,不得而知。而在眾多「花名」之中,耗兒魚這個使用率最高,也最不好聽。有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它的身材如老鼠大小,所以也叫「老鼠魚」,但其實這個原因很難理解,因為成年的耗兒魚都在一斤以上。
  • 這些潮汕美食,菜名自帶密碼系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懂!
    「鱟粿」,據說在潮汕地區也不是每個人都吃過。,因此也叫韭菜粿潮汕的粿有多少種,可能是美食界最大的一道無解命題,我想連膠幾人都回答不出 潮汕人對於海產品如數家珍,在一大片新鮮魚飯之中,這些海產品也有著hin潮汕的名字:迪仔、巴浪、花仙、三角龍、攤仔、薄殼、妮、蟟蛁(liao diao)……這些潮汕海產的名字,廣州人怎麼都想不出是什麼東西潮汕的迪仔魚也叫竹仔魚,是一種讓潮汕小孩害怕的魚,廣州人稱之為剝皮牛;廣州人熟悉的泥猛魚,潮汕人稱之
  • 【故鄉花絮】潮汕美食
    △梔粿還有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粿叫「鱟粿」,據說在潮汕地區也不是每個人都吃過。潮汕人對於海產品如數家珍,在一大片新鮮魚飯之中,這些海產品也有著潮汕的名字:迪仔、巴浪、花仙、三角龍、攤仔、薄殼、妮、蟟蛁(liao diao)……這些潮汕海產的名字,怎麼都想不出是什麼東西。潮汕的迪仔魚也叫竹仔魚,是一種讓潮汕小孩害怕的魚。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命名,誰也說不清楚。
  • 不知道鱟粿,別跟潮陽人談潮汕小食!潮陽鱟粿在廣州
    而在潮汕話中,鱟的讀音也不是「豪」,而是「孝」。繁體字的寫法是「鱟」。「它既不是烏龜,又不是鱉,樣子很奇怪,不僅有堅硬的甲殼,還有一條如短劍的尾巴,翻個遍,發現它有6對像蟹鉗一樣的腿,腿中間還有5對小鉗子,有點像電影裡的異形等外星生物……」這是鱟給人的第一印象。
  • 潮汕粿條,你都吃過嗎?
    這種小吃是用米粉漿薄層蒸熟晾涼之後,切條備用的小食半成品。炒成的筍粿條,熱騰騰、香噴噴,其特色是色澤白裡帶赤,柔軟醇香,有獨特的名筍風味。潮汕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如麵包叫「面粿」,松糕叫「松粿」。
  • 細數潮汕這些美食,外地人根本看不懂!
    還有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粿叫「鱟粿」,據說在潮汕地區也不是每個人都吃過。,因此也叫韭菜粿潮汕的粿有多少種,可能是美食界最大的一道無解命題,我想連膠幾人都回答不出 潮汕人對於海產品如數家珍,在一大片新鮮魚飯之中,這些海產品也有著hin潮汕的名字:迪仔、巴浪、花仙、三角龍、攤仔、薄殼、妮、蟟蛁(liao diao)……這些潮汕海產的名字,廣州人怎麼都想不出是什麼東西潮汕的迪仔魚也叫竹仔魚,是一種讓潮汕小孩害怕的魚,廣州人稱之為剝皮牛。
  • 菜市場博物學橡皮魚、剝皮魚、馬面魚、迪仔魚都是什麼魚?
    看上去比較陌生,不過把皮剝掉,大家應該就認識了:這麼多奇奇怪怪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這個叫法常見於上海和閩浙一帶,這種魚的魚皮如皮革砂紙一般,非常堅韌,必須把皮剝掉才能食用。殺魚一般都用刀,對付這種魚則是剪刀和鉗子。
  • 萊州人特別喜歡吃這種魚,關於這個魚的傳說你知道嗎?
    青鱗魚是深受萊州人喜愛的一種魚 可是你知道嗎 青鱗魚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叫「七品芝麻魚」
  • 這種高原魚,嘴唇獨特厚重,全身布滿花斑,玉樹釣友叫它「花魚」
    其實玉樹這個地方倒不難找,打開中國地圖,沿長江一直上溯,到源頭便是。玉樹不但是長江的發源地,也是瀾滄江的發源地,據說還是黃河的真正的源頭。在玉樹那種近乎原始的生態環境裡,魚出奇的多,湟魚、花魚、翻嘴魚,通天河裡還有很多大鯉魚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魚。多年前,我也在玉樹住過幾天,中午晚上頓頓有魚,仿佛到了南國水鄉。
  • 這種魚叫「屎光皮」,以前很多沒人在意,如今成搶手貨,你認識嗎
    如今,生態環境大不如從前,水質退化河道汙染,早些年,鄉下河溝、小溪流,電魚人成群,很多清澈的水流已經沒有了野生魚。以前在鄉下的小溪流中最常見的一種鰟鮍小魚,現在也成稀罕物了。近日見到一位老人家拿著一袋小雜魚,其中就有十來條小鰟鮍,才想起這種過去泛濫的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