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競爭意識薄弱,佛系又懶散?鯰魚效應:激發孩子潛能的興奮劑

2020-12-16 學霸高分講堂

01 孩子總是不在乎成績,究竟為什麼?

這兩天考試成績發下來,爸爸發現貝貝的數學成績比平時表現差一些,問貝貝怎麼回事。貝貝想了想說:"不知道。"然後又專心玩起平板了。爸爸很驚訝,他記得自己小時候,考好了特別高興,考砸了特別難過。怎麼貝貝就好像這成績跟她沒什麼關係似的呢?爸爸轉天上班跟同事說起這事,同事說,我家孩子也這樣,考高點或考低點都沒所謂,該幹嘛還幹嘛,一點都不影響。爸爸心想,難道現在孩子都這麼佛系了?這樣可不行呀,沒有競爭意識,沒有榮譽感,未來怎麼辦?

類似情況在孩子身上很普遍,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孩子們生下來就是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大多數家庭都可以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家長的教育觀也多是鼓勵、寬容,孩子也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感覺不出來,成績的好壞對她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孩子眼中的歲月靜好,都是家長一點一滴的奮鬥換來的。

經歷過求學、求職、考核、績效的家長知道,當今社會的競爭比以往要殘酷得多。

激發孩子的上進心,讓孩子始終感到壓力,進而保持旺盛的鬥志面對前路的一次次挑戰。

激發孩子的行為,在心理學中叫"鯰魚效應"。

02 什麼是鯰魚效應?

傳說挪威人非常愛吃魚,特別是活沙丁魚,但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回到碼頭已經窒息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如果能讓魚活著抵港,賣價就會高好幾倍。後來大家發現有位漁民帶回來的沙丁魚總是活的,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原因是他在魚槽中多放了一條鯰魚。原來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躲避捕食,如此一來,沙丁魚便能活著回到港口,後世稱此為「鯰魚效應」。

只要合理引入競爭,就可以激發生物潛能。

培養孩子參與競爭,學會競爭,可以促進孩子快速成長。

競爭就像火箭加速器,不斷推動孩子衝向更高的目標,取得更大的成績。

03 首相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一個小鎮裡,正有一個小女孩在接受嚴格的家庭教育。

她的父親經常向她灌輸一個觀點:無論做什麼事都永遠走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後於人、而且女孩的父親也從不允許她說"我不能""太難了"之類的話。

從小受到這種"殘酷教育",培養了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

在女孩日後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她都能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而且事事必爭一流。

女孩不僅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在音樂、演講、體育以及學校組織的其他活動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的佼佼者。

女孩所在學校的校長曾這樣評價她:"她無疑是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這位女孩就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保持競爭力和激情,更能讓一個人走向成功。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世間萬物都要面對生存的競爭,要經受大自然的考驗,優良的勝出,落後的淘汰。

國家有國家的競爭,企業有企業的競爭,個人有個人的競爭。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年代,誰也無法獨善其身。

既然競爭無處不在,那就加強競爭意識,主動迎接挑戰。

04 三個方法教激發孩子競爭潛能

(1)培養正確的競爭觀念

只有公平的競爭才有意義,當厭惡、嫉妒、憎恨在內心瀰漫時,競爭只會讓孩子迷失自己。

會更多的把心思放在詆毀別人、拖慢別人方面,結果就是雙輸,忘記了競爭的目的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尤其是強大的對手,詆毀是不會產生任何作用的,對手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能力強大,其思想也一定是堅強無比的。

當你開始使用不齒的手段時,其實就已經輸了,只有不能在正面戰場擊敗對手時,才會去想旁門左道的辦法。

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競爭結果,成功或失敗,都是有原因的。

不能因為失敗就自暴自棄,不能因為成功就沾沾自喜。

不管什麼結果,都要總結經驗教訓,一次次完善自己。

記住,人終其一生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自己。

(2)創造競爭的生活環境

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下,父母的傾盡全力培養下,孩子們的生活環境普遍優越。

溫室裡長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裡馬。

家長不能要求孩子一直在家庭的寬鬆環境成長,到了社會突然就變得英勇善戰。

要從小創造競爭環境,讓孩子儘量多接觸社會大環境。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家長給孩子選擇繪本、課外書時有意選擇一些帶有競爭性質的,讓孩子懂得除了和風細雨,還有赤日炎炎。

藉助出去玩的機會,讓孩子做一些競技合作遊戲,學會在遊戲中感悟。

千人千面,見的人多了,孩子自然就學會如何為人處世,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

(3)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無限的潛能。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是在智商,而是對世界的認知。

當孩子對事物有正確的認知,明白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孩子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

潛能被打開,孩子可以長時間專注投入一件事而不覺疲憊。

每個孩子潛能不同,家長不要過於控制,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好的。

讓孩子在自己喜愛的領域努力向上,家長引導陪伴才是最好的安排。

更多學習方法課:

方法得當,孩子背單詞都能背出幸福感,快讓孩子試試這樣背單詞

考上一本、211、985大學的難度有多大?比大部分人想像的容易一些

相關焦點

  • 睿智燈塔-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方法
    當今社會競爭無處不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競爭的重要性。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已經成為了當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那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方法有哪些?可現實就是這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的生存、生活和發展無時無刻不處於競爭之中。競爭讓社會更有活力,讓個人更有激情;競爭往往能使人發揮最大潛能,獲得更加優秀的表現,這種因競爭而展現出的強大勢能就是「競爭效應」。那麼,在小孩之間也有競爭意識嗎?
  • 一名優秀護士帶出的"鯰魚效應"
    放出「鯰魚」,激勵其他員工跳出「溫水煮青蛙」的安逸陷阱,用優秀人才驅動內驅,這就是「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的道理非常簡單,無非就是通過引入外界的競爭者來激活、驅動內部的活力。「鯰魚效應」打開「內驅模式」,促進醫療機構內部護理人員自我調整驅動力,不斷觸動醫院管理者和護理人員的神經,推動醫院管理、護理質量水平的穩步提升。
  • 職場效應之:蝴蝶效應、鯰魚效應、莫扎特效應
    蝴蝶效應——細節決定成敗職場蝴蝶效應:蝴蝶很微小,哪怕扇動下翅膀,都會引起巨大的後果。正如職場中每個員工,哪怕你是不起眼的一個打螺絲工位,也有可能因為你的一顆螺絲沒打好,而引起工廠倒閉的後果。蝴蝶效應警示職場的人們,要認真的去對待處理的每一件事情,襲關注好細節,這樣才不會惡性循環導向不良的結果。
  • 想要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家長可試試馬蠅效應,適當施加壓力是關鍵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父母抱怨孩子沒有上進心,做事情消極怠慢,十分地懶散。而面對孩子的懶散狀態,中國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吼孩子、罵孩子,想要把孩子給罵醒,做事情能夠積極主動一點兒。
  • 中小學教育,應提倡良性競爭,莫將「鯰魚效應」變成「鯊魚效應」
    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小學教育領域也開始引入市場機制,適當競爭,為激活學校的競爭力,增強學校的危機意識,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就是俗稱的「鯰魚效應」。其中「超級中學」「民辦學校」「名師工程」是中小學教育最典型的「鯰魚」。
  • 負重效應的教育啟示:適當給孩子施壓,是為了更好的成長
    看了這期節目的很多觀眾都表示,陳天恆就是一個好孩子。可是這樣一個好孩子為什麼需要變現呢?陳天恆的爸媽給出了答案。原來,陳天恆的爸媽是非常努力上進的人,所以才為孩子創造了如此優渥的條件。可是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孩子陳天恆就太懶散了,對任何事情說得好聽一點是佛系,說的不好聽就是不思進取。
  • 父母不要過多的幹預和控制,激發孩子的潛能,因材施教是關鍵
    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但是過度的愛對孩子而言不一定就是好事情。過多的阻止和控制會讓孩子失去自我,孩子也無法發現自己的價值,激發自己身體上的潛能。因材施教很關鍵,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天使。
  • 《香蜜》中潤玉的一系列變化,來源於錦覓所引發的「鯰魚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鯰魚效應」,指的是放了一條鯰魚的沙丁魚群,會因為鯰魚的不斷遊動而為了求生活躍起來,從而解決了缺氧的問題。當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能賣掉更多的活沙丁魚,給漁販賺到更多的錢。「鯰魚效應」從此就代表著,這種措施可以讓一些企業從懶散變得活躍,積極參與競爭,從而可以激活整個同行市場的行為。在《香蜜》中,是最適合被稱為「鯰魚」的,我想非錦覓莫屬。而受到「鯰魚效應」影響最深的,就是夜神潤玉了。
  • 尹建莉:請不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因為他們是弱勢人群,體內能量本身就很少,競爭消耗能量,於老人來說會加速枯萎,於孩子來說會影響其正常成長。童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年齡段,有自己獨特的任務。小孩成長為一個成年人的正常過程,是一個由「小動物」向「人」進化的歷程,即「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的歷史。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為每一種有巨大潛能的生命,留出足夠的積蓄能量的時間。
  • 三步,激發潛能,讓孩子內心幸福,成績優秀
    事實上,好的育兒方法,應該是從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發的。如果能掌握好、並利用好心理效應的話,在育兒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心理效應,可以有效地幫助父母達到教育好孩子的效果。這是由於懂心理學的父母,一方面明白培養孩子健康心理、優良品格和行為習慣,遠比考試成績重要得多。
  • 帶孩子玩這6個親子小遊戲,激發大腦潛能,建議收藏
    我們都明白要開發孩子的潛能,可是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是每個家長的難題,用什麼方式開發孩子潛能,我在翻閱資料的時候發現了這樣6個小遊戲,可以激發孩子大腦潛能,養出一個聰明的寶寶。6個親子小遊戲,激發大腦潛能神奇的紙盒玩法:將家裡用過的盒子裡,在裡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等一些孩子喜歡的東西,讓寶寶在盒子裡摸索,拿出之前聽到的東西,或者再拿出一件東西之前說出這個東西的名字
  • 孩子有競爭心並非不好,做「良性比較」,鼓勵孩子正向競爭
    心理學家曾經研究證實:激發孩子的競爭熱情能夠讓孩子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超越自己。其次,人在成長道路上長總會有一個希望取得成功的願望,會有想要超越他人的衝動。而這種想法一旦運用得當,就能夠成為激勵孩子勇往無前的動力。所以,需要家長們樹立孩子的正確競爭和拼搏精神。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要有不甘落後的衝勁,敢為人先。
  • 與孩子共做神奇遊戲,學會設計思維,激發無限創造潛能
    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這樣的結果除了「歸功」於遊戲製作人的初衷,我們能做什麼、確切的說是能陪孩子做什麼呢?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學習之餘他能想到的肯定就是玩,孩子玩什麼,肯定是見過什麼玩什麼,有什麼玩什麼,整天見到最多的就是電子產品,你說他能玩得不溜嗎?除了關注學習,你關注怎樣讓孩子玩的即有意義又有趣嗎?關注過怎樣用遊戲點燃孩子的智慧、激發孩子的潛能嗎?
  • 今年最牛雙胞胎同被清華錄取:良性競爭對成績提高有多重要
    過了很久才發現,原來他們把鯰魚混進了沙丁魚群裡。我們都知道鯰魚和沙丁魚是不同種類的魚,當兩種不同種類的魚被放在同一魚槽時,鯰魚會因陌生的異類而四處亂竄。同時驚慌的沙丁魚自然也會跟著四處遊動,從而激發了沙丁魚的活力,最後沙丁魚才得以活著上岸。這就是心理學上「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通過競爭可以激發一個人內在的潛能,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 公平競爭意識對孩子至關重要,讓孩子具備它可從這三點培養
    競爭意識是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時身上所必須具備的一個意識。在這個社會上,或許並不是各行各業都能做到完全的公平競爭,但是作為個體必須要具備這樣的一個意識,這是對自己的尊重,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這份職業的尊重。
  • 專業水育早教課程,全面激發孩子8大潛能!
    音樂智能發育是指在尊重寶寶喜歡音樂的天性基礎上,快樂的享受音樂,理解和欣賞音樂,通過這些讓寶寶愛上音樂,潛移默化中激發寶寶出多方面的潛能。所以我們的課程中充分結合了主題音樂和口唱音樂,再加入與水育課程主題相結合的遊戲,讓寶寶在遊戲與音樂中激發寶寶潛能,提高寶寶的音樂節奏感、音調、音色和旋律的表現力。
  • 孩子太「佛系」並非好事,父母要正確培養
    其實面對這種不爭搶的行為,很多人都會覺得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太過於「佛系」的孩子也是會存在一些問題的。擁有適當的競爭意識,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很多家長會覺得競爭意識就是攀比,是不好的行為。
  • 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陳燕鑾 製圖學英語、練書法、彈鋼琴、下圍棋……學習興趣全面發展,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有了專門的指代詞——「雞娃」。相反,遵循孩子的天性,在養娃的過程中做到不焦慮、不執著,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一切,這種育兒方式則叫「佛系」。
  • 孩子固執敏感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試試「暗示效應」孩子更優秀
    1)孩子進入執拗敏感期人一生之中有二個心理成長期,第一是孩子三歲左右進入執拗敏感期,這是他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等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明顯,算得上是第二個心理自我意識爆發期。暗示效應其實是通過對於孩子主動性的激發,讓他們願意按照父母所設想的不斷的努力。②以較為積極樂觀的狀態應對目標或許在父母的說教之下,孩子會表現出來比較消極的狀態。
  • 「德西效應」告訴父母,怎樣才能激發孩子的主動學習熱情
    德西效應20 世紀初以來,誕生了不少偉大的動機理論。例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等,但是每種理論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動機理論還需要更多的完善。而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主要研究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他們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並據此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