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總是不在乎成績,究竟為什麼?
這兩天考試成績發下來,爸爸發現貝貝的數學成績比平時表現差一些,問貝貝怎麼回事。貝貝想了想說:"不知道。"然後又專心玩起平板了。爸爸很驚訝,他記得自己小時候,考好了特別高興,考砸了特別難過。怎麼貝貝就好像這成績跟她沒什麼關係似的呢?爸爸轉天上班跟同事說起這事,同事說,我家孩子也這樣,考高點或考低點都沒所謂,該幹嘛還幹嘛,一點都不影響。爸爸心想,難道現在孩子都這麼佛系了?這樣可不行呀,沒有競爭意識,沒有榮譽感,未來怎麼辦?
類似情況在孩子身上很普遍,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孩子們生下來就是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大多數家庭都可以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家長的教育觀也多是鼓勵、寬容,孩子也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感覺不出來,成績的好壞對她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孩子眼中的歲月靜好,都是家長一點一滴的奮鬥換來的。
經歷過求學、求職、考核、績效的家長知道,當今社會的競爭比以往要殘酷得多。
激發孩子的上進心,讓孩子始終感到壓力,進而保持旺盛的鬥志面對前路的一次次挑戰。
激發孩子的行為,在心理學中叫"鯰魚效應"。
02 什麼是鯰魚效應?
傳說挪威人非常愛吃魚,特別是活沙丁魚,但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回到碼頭已經窒息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如果能讓魚活著抵港,賣價就會高好幾倍。後來大家發現有位漁民帶回來的沙丁魚總是活的,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原因是他在魚槽中多放了一條鯰魚。原來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躲避捕食,如此一來,沙丁魚便能活著回到港口,後世稱此為「鯰魚效應」。
只要合理引入競爭,就可以激發生物潛能。
培養孩子參與競爭,學會競爭,可以促進孩子快速成長。
競爭就像火箭加速器,不斷推動孩子衝向更高的目標,取得更大的成績。
03 首相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一個小鎮裡,正有一個小女孩在接受嚴格的家庭教育。
她的父親經常向她灌輸一個觀點:無論做什麼事都永遠走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後於人、而且女孩的父親也從不允許她說"我不能""太難了"之類的話。
從小受到這種"殘酷教育",培養了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
在女孩日後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她都能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而且事事必爭一流。
女孩不僅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在音樂、演講、體育以及學校組織的其他活動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的佼佼者。
女孩所在學校的校長曾這樣評價她:"她無疑是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這位女孩就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保持競爭力和激情,更能讓一個人走向成功。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世間萬物都要面對生存的競爭,要經受大自然的考驗,優良的勝出,落後的淘汰。
國家有國家的競爭,企業有企業的競爭,個人有個人的競爭。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年代,誰也無法獨善其身。
既然競爭無處不在,那就加強競爭意識,主動迎接挑戰。
04 三個方法教激發孩子競爭潛能
(1)培養正確的競爭觀念
只有公平的競爭才有意義,當厭惡、嫉妒、憎恨在內心瀰漫時,競爭只會讓孩子迷失自己。
會更多的把心思放在詆毀別人、拖慢別人方面,結果就是雙輸,忘記了競爭的目的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尤其是強大的對手,詆毀是不會產生任何作用的,對手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能力強大,其思想也一定是堅強無比的。
當你開始使用不齒的手段時,其實就已經輸了,只有不能在正面戰場擊敗對手時,才會去想旁門左道的辦法。
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競爭結果,成功或失敗,都是有原因的。
不能因為失敗就自暴自棄,不能因為成功就沾沾自喜。
不管什麼結果,都要總結經驗教訓,一次次完善自己。
記住,人終其一生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自己。
(2)創造競爭的生活環境
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下,父母的傾盡全力培養下,孩子們的生活環境普遍優越。
溫室裡長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裡馬。
家長不能要求孩子一直在家庭的寬鬆環境成長,到了社會突然就變得英勇善戰。
要從小創造競爭環境,讓孩子儘量多接觸社會大環境。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家長給孩子選擇繪本、課外書時有意選擇一些帶有競爭性質的,讓孩子懂得除了和風細雨,還有赤日炎炎。
藉助出去玩的機會,讓孩子做一些競技合作遊戲,學會在遊戲中感悟。
千人千面,見的人多了,孩子自然就學會如何為人處世,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
(3)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無限的潛能。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是在智商,而是對世界的認知。
當孩子對事物有正確的認知,明白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孩子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
潛能被打開,孩子可以長時間專注投入一件事而不覺疲憊。
每個孩子潛能不同,家長不要過於控制,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好的。
讓孩子在自己喜愛的領域努力向上,家長引導陪伴才是最好的安排。
更多學習方法課:
方法得當,孩子背單詞都能背出幸福感,快讓孩子試試這樣背單詞
考上一本、211、985大學的難度有多大?比大部分人想像的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