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2020-12-16 教育信息速報

陳燕鑾 製圖

學英語、練書法、彈鋼琴、下圍棋……學習興趣全面發展,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有了專門的指代詞——「雞娃」。相反,遵循孩子的天性,在養娃的過程中做到不焦慮、不執著,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一切,這種育兒方式則叫「佛系」。 近年來,「雞娃」「佛系」不僅成為家長圈中的流行語,也引發了不少熱議。 作為父母,你對孩子是嚴格管教還是放任自由?如何更好地管教孩子,和孩子有恰當的相處之道?近日,記者採訪了部分家長和老師,聽聽他們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記者 池 妍 現狀 有的「雞娃教育」,有的「佛系教育」 葉女士的女兒lucy正在讀小學3年級,不僅成績優異,還多才多藝。Lucy酷愛唱歌,小小年紀已登臺表演過無數次。葉女士在女兒身上付出巨大心血,從幼兒園開始,Lucy就學習聲樂、鋼琴、繪畫……樣樣都沒落下,課餘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我肯定屬於『雞娃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能鬆懈,該怎麼學就怎麼學。」葉女士表示,不會放鬆對女兒的要求。 周女士是一位80後二胎媽媽,有一個13歲兒子和4歲女兒。「自己小時候完全是放養式的,父母覺得孩子吃飽穿暖不生病就好。讀書時成績處於中遊,也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才藝,直到上班都屬於那種默默無聞的類型,但是自己覺得活得很自在。」 周女士表示,對孩子從來就沒有報什麼課外班。學會接納孩子的個性,尊重他想學習什麼,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就足夠了。 困 惑 該「雞娃」培養,還是「佛系」放養? 「一開始,我走的是『雞娃』路線。先是上網買了英文原版繪本,又下載了經典的英語兒歌與動畫,每天陪著女兒讀繪本、練發音、磨耳朵。」家住市區泰和小區的許女士告訴記者,啟蒙初期,效果還不錯。女兒漸漸會用英語數數,還知道各種顏色怎麼用英語表達了,這讓許女士甚是驚喜。但隨著啟蒙的深入,許女士卻愈發感到力不從心,「因自己脫離英語好多年,有很多內容自己都看不明白,複雜點的單詞讀著也不標準,加上平日裡上班精力也有限,只會指著書讓孩子跟讀,女兒對我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漸漸興致索然。」許女士說,在如何改變教育方式這件事情上,自己毫無頭緒。 「在幼兒園階段,兒子基本是放養式的,教育上以生活習慣的培養為主。但是自從今年上小學之後,生活節奏開始變得緊張起來。」聊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在事業單位上班的劉女士不禁發愁,「沒想到現在小學階段對孩子的要求就很高,好多學前被『佛系』放養的孩子都跟不上課程,成績也一般。」劉女士開始擔心:「會不會是自己的想法錯了,把孩子給耽誤了?」建 議 教育就像「小馬過河」,適合孩子才最重要 「家長應該在『雞血教育』和『佛系教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佛系』也不『雞娃』,該有的學習規劃幫著孩子完成,該有的快樂也要還給孩子。」 揭陽師範附屬小學高級教師塗惜君認為,「雞娃育兒」要注意把控孩子承受的「度」,不要把學習變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佛系育兒」則要注意不能完全「放棄」教育這個過程,讓孩子玩耍成長兩不誤。只有遵循孩子的天性,針對孩子自身實際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才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地成長。至於別人到底怎麼做的,放寬心,少比較,就自然而然能做到坦然面對。其實,選擇哪種教育方式就像「小馬過河」,要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最重要。來源:揭陽日報網

【來源:揭陽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從快樂教育到「發狠」培養:這位媽媽為什麼放棄佛系選擇雞娃
    雖然不知道這兩位教育工作者對待對待雞娃是如何認識的。但是我想說:如果他們理解的雞娃只是單純的提高學習成績,那麼不雞也無可非議。如果側重點在於孩子能力的培養,那麼,雞一雞又有何妨呢?如果任由孩子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我只能說一句:祝你好運。
  • 我終於找到了雞娃的理由:讓孩子做一個普通人,不等於放棄努力
    芬蘭總理馬林表示: 「延長義務教育和提供免費高中教育是政府未來最重要的行動。我們的使命是建立讓每個孩子都能成材的社會,教育在這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選拔機制引爆超前教育 全民「雞娃」開展「軍備競賽」
    戩媽也曾經撰文提到,在一次家長聚會之後,得知其他家長都在培訓方面有超前學習的情況,一個最「佛系」的二年級學生家長回家之後立即搜索家附近的各大培訓班,報了數學和英文課。 在上述種種因素影響之下,培訓機構得以蓬勃發展。民生證券研報表示:「據教育局摸排數據,2018年我國共有K12課外培訓機構超過40萬家。
  • 【教育】雞娃雞出新境界:「杭州文鼎孟母雞血群」厲害了!你怎麼看?
    文鼎苑早就在江湖上聲名大振,因該小區家長的勵志雞娃,使得文鼎苑被譽為「杭城第一孟母盤」。 在該小區的各種業主群中,最為火爆的當屬專注於孩子教育的業主群「文鼎孟母雞血群」。一聽這霸氣側漏的群名稱,就讓人血脈噴張,摩拳擦掌。
  • 雞娃是什麼意思?孩子打雞血 給娃報班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陪同孩子的家長也不閒著,坐在教室後面,和孩子一起聽課,還時不時對板書拍照。課間,有的家長訓斥孩子上課不認真,有的則是和其他家長分享育兒經。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家長把孩子變為「雞娃」的重要誘因。而不輸的標準就是孩子上了多少興趣班、補習班。對於這種心理,北京市某中學教師吳凡把它總結為「緊迫感」。
  • 「佛系」小升初撼教育格局 體育上C位轉教育理念
    建議:家長育兒戰略需調整今年是「公民同招」第一年,小升初新政「嚇」到了不少家長,連娃還沒上小學的,都四處打聽,怎麼辦?有家長說:「無論政策怎麼變,我們該『雞娃』還是要『雞』!」但遊戲規則已經變了,還在過去的河裡「雞娃」,不是刻舟求劍嗎?娃該不該「雞」?如何「雞」?
  • 什麼是「雞娃」的自我修養?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每當小燦想要放棄的時候,父母總會用殷切的目光和期待的口吻告訴他:「寶貝你是最棒的,我們相信你一定行!」每個「雞娃」的光鮮簡歷背後,站著嘔心瀝血的家長這樣完美的簡歷,是一家人的共同努力所成就。可是在「雞娃」越來越被大眾吹捧的當下,我們是否也該思考:當「雞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該警惕些什麼?1.唯成績論「雞娃」本就是家長們試圖通過「打雞血」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各科成績。可是一旦家長們都踏入唯成績論的怪圈,孩子的價值體現也將不可避免地趨向單一。
  • 雞娃媽+自推娃+自嗨爸,是種什麼組合?
    前段時間有天晚上,我們跟老大去跑步,我跟隊友就討論起孩子的教育,怎麼雞娃,怎麼培養習慣和性格等等。我跟老大說「跑完步回家洗澡之後還要讀書哦,不能偷懶,每天都要堅持。」老大說「媽媽,我要跑完2400百米才回家。」隊友和我的共同反應是,「這孩子也太自律了吧」。我們開始自嘲我們家就是「雞娃媽」+「自推娃」+「自嗨爸」組合。
  • 回顧|關注家庭教育 做智慧型家長→這場講座教您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四個第一」的高度明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工在開展家庭服務時發現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家庭教育,也逐漸變得焦慮、矛盾起來,尤其是圍繞「教育方式」,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推崇從小就給孩子從早到晚安排各種學習活動,從小就讓孩子「刷」英語、「刷」邏輯思維,從小就超前學習,時刻不停地「雞娃」。
  • 《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 放養長大的80後老母親,為何沉迷雞娃不可自拔?
    芬蘭父母不雞娃, 孩子們沒有夜以繼日地刷題,沒有升學壓力,如此佛系的芬蘭教育,卻讓全世界看到一個教育奇蹟,《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到底牛在哪裡?》。 整個社會洋溢著鬆散的教育氛圍,而競爭這件事只有體育活動中才被允許和接納。 不少人會有一個誤區:認為越有錢的父母越傾向於選擇寬鬆的育兒方式。但是,在中國,雞娃最狠的絕對是北上廣深的老母親們。 一個北京的家庭,即使收入可能是一個瑞典或者德國家庭的10倍或者更多,北京的父母們還是會更焦慮。
  • 升學教育:被升學焦慮「拴住」的家長
    這部劇高度還原了中國家長的升學焦慮,社會上存在著無數的父母每天面對孩子即將升學的壓力,無論抱著怎樣的教育觀念,都難以控制地陷入了對未來的焦慮。這與現實狀況密切相關,在當下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家長的焦慮正在逐年下沉,從高考一直下沉到了幼兒園,這條升學之路註定充滿各種規劃及滿當的壓力。
  • 動因體育:體育教育是培養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教育方式
    會議指出,堅持「五育」並舉,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該意見指出,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進入中考計分科目,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啟動體育素養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9月22日,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
  • 佛系女生裸考清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不願意努力了?
    而一大批年輕人卻在說,佛系是一種潮流,這個女生很酷。為何會出現如此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年輕人掛在嘴邊的「佛系」又到底是什麼?什麼叫佛系?最近和剛上大學的堂弟聊天,我告誡他一定要注重學習,多參加一些競賽,對將來不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都很重要,不要躺在宿舍荒廢青春。
  • 中科院報告細化K12在線教育用戶分層,鷹系、兔系、佛系家長偏愛...
    K12在線教育家長用戶細化分層,共同點為偏愛個性化教育綜合K12在線教育家長用戶人群畫像、消費行為、品牌偏好以及在線教育認知等多維度,該《報告》將家長分為鷹系、兔系、佛系三種不同類型每種類型的家長均有各自明顯的特點,細化用戶分層一方面可以幫助家長挑選適合孩子的教學產品,另一方面助力K12在線教育機構根據不同用戶需求研磨產品、提升服務。
  • 教育專家盧勤:孩子開心最重要,遇到困難教孩子學說「太好了」
    盧勤老師是國內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曾任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總編輯、長期主持《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欄目,曾榮獲「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等多項榮譽稱號。在家庭教育方面,盧勤老師有很多精闢的見解,下面為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她對培養孩子樂觀心態的一些觀點。盧勤老師認為,孩子的樂觀心態是孩子最重要的一項心理素質。因為只有保持樂觀的心態,孩子的人生才能幸福,孩子面對困難才能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 「體制教育的反思者」郭初陽:如何看待「雞娃」現象
    這三個要素中,不安全感或許最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在一個向上流動通道不斷收緊,向下墜落的可能性始終懸置頭頂的社會裡,家長雞娃的基本動力,就是對孩子自身價值或未來社會地位的焦慮和不安。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十多年前,以高考為導向的應試教育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壓抑中國孩子批判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模式,需要倡導一種更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原標題: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在13日舉行的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消除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與會者共識。
  • 「佛系爸爸」走紅,倆孩子玩奶粉爸爸無動於衷,網友:家裡有礦
    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 育兒是一門「藝術」需要父母長期的學習,終身的修煉. 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 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
  • 世界冠軍鄧亞萍:這麼要強的我,咋就生了個如此佛系的兒?
    特別有意思的是,鄧亞萍這個積極、奮進、要強的世界冠軍媽媽,面對的卻是一個「佛系兒子」,哈哈哈~她說,以前在網上看到「佛系」這個詞,還不知道什麼意思,後來轉念一想,原來自己的兒子就是個「佛系小孩」。鄧亞萍說,孩子小時候在體育方面也是各種學,學過跆拳道,學過羽毛球,而林瀚銘自己最喜歡的運動是籃球和足球,對於鄧亞萍夫妻倆最擅長的桌球,孩子卻一點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