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找到了雞娃的理由:讓孩子做一個普通人,不等於放棄努力

2021-01-10 騰訊網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家長提問:我的孩子很乖、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她變得更優秀?

評論區大家都直呼:這就是凡爾賽吧!根據這位家長的描述,她家娃已經秒殺一大片孩子了,可還在尋求更好的雞娃方式。

在這個時代做父母太難了,不想給娃太多壓力的同時,又不想讓娃失去競爭力。如今我們的雞娃大戰越來越白熱化,但看看北歐諸國為什麼依然歲月靜好?

1

芬蘭教育新政策

前兩天我讀到一則新聞:芬蘭的義務教育將延遲到高中。

芬蘭將於明年8月開始,提供完全免費的高中教育,學生不需要支付教科書以及教學所需的各種材料和工具等費用,除此之外,免費的還有學校飲食、入學所需的五項考試、重考不及格的考試,以及上學7公裡以上的交通費。

芬蘭總理馬林表示:

「延長義務教育和提供免費高中教育是政府未來最重要的行動。我們的使命是建立讓每個孩子都能成材的社會,教育在這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芬蘭的教育系統被認為是世界上頂尖的教育系統之一,其教育質量通常名列前茅。作為教育界的標杆,也是許多國家教育優化的取經對象。

去年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中指出,芬蘭是最幸福的國家,這種幸福感植根在了它的教育裡。

先前我寫過關於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文章中,有提及芬蘭教育。

芬蘭的學校沒有公私之分,學校教師統一配備,沒有學區房這一說,不同的區域師資力量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偏遠地區,孩子所受的教育都是平等的。

在芬蘭的小學,直到4年級都沒有任何考試,沒人能夠用成績排名,把孩子給分為三六九等,只是根據孩子們的合作或者獨立完成的任務來進行一個評估。

有個芬蘭孩子說:「這裡沒有成功,如果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妻子,有點錢,你已經算是成功。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平等的,沒有人是最好的。」

芬蘭的孩子之間沒有競爭關係,家長們對於「雞娃」「內卷」這些詞,更是聽都沒聽說過。

在這篇文章底下,家長們很羨慕芬蘭這樣輕鬆的教育環境,而我們的孩子太辛苦,:▼

芬蘭的教育那麼好,這種不雞娃、不焦慮讓娃自由成長的教育方式,我們能借鑑嗎?

不行啊,很多時候,「雞娃」這件事真由不得我們自己來選擇,當周圍人都在雞的時候,你敢不雞嗎?

2

到底誰在逼我們雞娃

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跟一位芬蘭媽媽安利某某益智玩具可贊了,能鍛鍊娃的手眼協調能力,提升圖形空間邏輯推理,還能培養專注觀察力,一定要買它啊!

這位芬蘭媽媽一定會覺得我瘋了,如果沒瘋的話也一定是某位知名育兒專家。

但放在國內來看,這樣的事情太司空見慣了,周圍的家長們幾乎都是這樣交流的。

沒有哪個國家的媽媽,能像中國媽媽這麼有雞娃熱情。

從人口、福利、經濟、政策等多方面來看,如果中國有像芬蘭或者瑞典那樣的教育環境+高福利低競爭的社會環境,那我們也不會去雞娃呀,和孩子每天的相處一定也是歲月靜好,沒有雞飛狗跳。

雞娃用學術一點的詞來說,就是「密集型教養方式」,家長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來激勵和支持孩子的學習生活。

那到底是誰在逼我們雞娃呢?

在著名教育書籍《愛,金錢和孩子》中,耶魯大學、西北大學的兩位經濟學教授,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雞娃」這件事。

從上圖看,這些國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特別劇烈,最直接的表現是,家長們為孩子投入了更多時間,也就是說,他們開始雞娃了

兩位經濟學家得出的核心結論是:經濟形勢是幕後推手。

低經濟不平等、低教育回報率和強有力的公共政策,促使家長傾向於放任型養育,沒人雞娃;反之,經濟不平等與高教育回報率,使得家長們更容易選擇密集型教養方式,雞娃的家長越來越多。

對於我國來說,我們就處於人口眾多、競爭激烈、教育投資回報率高的經濟社會環境下,逼我們雞娃的不是別人家優秀的孩子,而是時代,唯有增加娃教育的投入,才能保全TA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雖然身邊很多家長都羨慕北歐那種自然教育、佛系育兒,但國情不同,我們羨慕不起。

下圖是中韓兩國學生在2012年PISA考試(國際學生評估計劃)的成績統計,分為密集型和非密集型兩種不同教養方式:

相比給娃自由、輕鬆的成長環境,那些採用了密集型教養方式的家長,更能讓娃在學校成績出色。

所以,你說到底要不要雞娃?從研究結果來看,雞娃有效,特別是對中層家庭來說,教育是最見效的「上升」方法。

「雞娃」這條路,真香!

3

讓孩子成為普通人

不代表就要放棄努力

像我這一代人,80 90代的孩子,家長可以一大早就把孩子扔到學校,孩子放學了就是自由活動時間,好像從沒有「雞娃」一說。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我的女兒,能夠用她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但是現實生活根本不允許。放到現在來看,不雞娃,讓娃自由生長,簡直是在做夢!

前不久清華的劉瑜教授也在勸大家佛系養娃,希望自己目前就讀於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女兒今後做一個普通人……這讓我想到了有句話說90%的孩子不出意外終將是一個普通人,將平凡地過完這一生。

可要知道普通人也是要分層的啊!有的人眼裡,大專就是普通,能考上二本就不錯了,一本那更是相當好:

另一邊,普通的一個相親局,都人均985,還帶有名校鄙視鏈:

「985的不找211的」

「只有本科985,才是真正的985」

「top2(清華、北大)跟其他985不是一個級別」

「人大就得寫人大,人大跟其他985不是一個級別」

有連普通高中都沒能考上的普通人,也有差一兩分落榜清北的普通人……能說他們都是一樣的嗎?普通人的取值範圍是很大的。

普通不等於平庸,讓孩子做個普通人,不代表就要放棄努力,因為不努力的話,可能連均值都達不到。

雖然不知道雞娃是不是我們這屆父母最好的選擇,但當我們看清當下的局勢、國情、為了孩子的未來,該雞娃的時候還是要去雞的。

雞娃不是目的只是現狀,讓孩子今後能有順利的人生才是真諦。

就像這位網友所說:努力推孩子一把,是為了讓他的起點可以高一點。▼

雞娃無罪,度要把握。教育模式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從快樂教育到「發狠」培養:這位媽媽為什麼放棄佛系選擇雞娃
    在孩子的整個小學階段,我們雖然不雞娃,但也是花了不少心血的,由於崇尚快樂教育,我們將重點放在發現孩子興趣和天賦上,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害怕因為我們的原因埋沒了他的天賦。在試遍鋼琴、畫畫、圍棋、羽毛球、桌球、遊泳等若干項目之後,我們沒有找到哪一個領域是孩子可以不花很多精力,就能超越同齡人的。
  • 成人都那麼努力,孩子,你有什麼理由放棄學業?
    假期裡,她認真聽網課,不會的地方可以看回放,還可以請教爸爸,這在學校裡是做不到的,所以她的成績不降反升。而有的孩子,由於家長疏於管教,沒有履行監督作用,成績變得一團糟。和女兒玩得比較好的一個女孩,成績下降後對女兒說:「我不想學習了,我要當演員。」這個女孩給我的印象比較成熟,說話十分有條理,也樂於助人,只不過女兒跟她比,心智遠沒有她老練。
  • 清華大學副教授:我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雞娃家長:不能接受
    文|西紅柿媽媽前幾天,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她表示:自己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很多家長也有同樣的期待,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可以健康輕鬆地度過一生。但這一切對普通家長來說,真的敢想,不敢做!當你選擇一條人少的路時,更多父母在奮力挺舉,讓孩子華麗轉身!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什麼是「雞娃」的自我修養?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單是四五年級,小燦取得的成就已經另太多人望塵莫及,這樣的成績怎一個優秀了得?光鮮的背後,永遠是不為外人道的努力付出。在小燦上幼兒園之前,父母就想方設法給他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斥巨資上口碑最好的幼兒園,騰出專門的房間用來陪孩子完成作業,每天固定時間學習簡單的英語詞彙,預習複習簡單的數學常識,背誦古詩更不在話下。
  • 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陳燕鑾 製圖學英語、練書法、彈鋼琴、下圍棋……學習興趣全面發展,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有了專門的指代詞——「雞娃」。相反,遵循孩子的天性,在養娃的過程中做到不焦慮、不執著,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一切,這種育兒方式則叫「佛系」。
  • 我們的孩子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有錯嗎?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的這句話火了,這場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也在各大網絡平臺刷屏。
  • 娃不雞不成器!我在高效經濟的雞娃路上等你
    最近,關於「是否要讓孩子做個普通人」的爭論甚囂塵上。爭論源自一篇熱文《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雞娃是什麼意思?孩子打雞血 給娃報班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陪同孩子的家長也不閒著,坐在教室後面,和孩子一起聽課,還時不時對板書拍照。課間,有的家長訓斥孩子上課不認真,有的則是和其他家長分享育兒經。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家長把孩子變為「雞娃」的重要誘因。而不輸的標準就是孩子上了多少興趣班、補習班。對於這種心理,北京市某中學教師吳凡把它總結為「緊迫感」。
  • 清華大學教授劉瑜:教育競爭激烈,接受孩子只是個普通人
    在一個媽媽群,她和其他媽媽聊到「一位文科媽媽為了陪孩子做功課、升學,把自己修煉成了理科學霸」的消息,感慨家長和孩子的壓力,她便說:以後我家女兒,就去開家奶茶店算了。結果不少媽媽也紛紛表示,自己家孩子也去開家奶茶店好了。
  • 選拔機制引爆超前教育 全民「雞娃」開展「軍備競賽」
    本報記者 鍾楚涵 蔣政 上海報導 近日,清華教授、知名知識分子劉瑜在發表的題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一文中指出,自己的孩子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瑜同時表示,應該接受這一點,並且應該沿著孩子的獨特性幫他找到所歡喜的事。
  • 放養長大的80後老母親,為何沉迷雞娃不可自拔?
    然而,無論家長多麼努力敦促,孩子多麼努力學習,提供的名額數量不會上升。他們能做的只是擊敗競爭者。一個孩子通過了考試,其代價就是另一個孩子被拋棄了。 就像笑話中描述的那樣:一隻氣勢洶洶的熊正向兩位露營者衝來。其中一個趕緊系好自己的鞋帶。另一個說:「你在幹什麼?你不可能跑贏一隻熊!」
  •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努力還不夠
    著名作家龍應臺在給他的孩子安德烈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想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時間、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帶給你快樂。
  • 處處爭第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做一個普通人
    大家都爭第一,誰來做第二呢?這話初聽起來會不會讓人感覺沒出息?可是現實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人們對於好孩子的評判標準通常是以名次論的。考試取得第一名的、參加比賽能拿金牌的,或者是多才多藝的就是好孩子,可第一畢竟是少數呀,於是太多的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夠努力的標籤。有些人經常用體育比賽的例子來教育孩子,說人們只能記得冠軍,根本不知道亞軍是誰!
  • 毛不易:我就是個普通人!孩子想做普通人,父母能接受這個夢想嗎
    還有一位家長的發言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說:「必須得讓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可不能像我似的,一輩子就只是一個普通人。」當時,我就非常想說一句:「做一個普通人不好嗎?」之前,在貴州黔東南的一處廣場,一家三口正在收攤,7歲男孩動作嫻熟。男孩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因為疫情,學校目前還沒有開學,所以,孩子只要有時間就會來幫爸爸擺攤。
  • 雞娃小白成長史
    一直到2017年9月進入中班,偶有一天去查視力醫生說孩子遠視儲備不足,不讓看電視了,東北的秋冬晚上天寒地凍不能戶外,漫漫長夜就只剩雞娃一個選項了。小縣城的雞娃世界是簡單粗暴的。基本就兩種,一種是報幼小銜接班和英語班,一種是家長自己買語文數學書在家教。作為一個上過大學的全職主婦當然選擇自雞。網上火速買來字卡,口算題卡,英語單詞卡,字貼等等立刻開雞。每天語數英各學半小時,讀讀讀,寫寫寫。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即便在傳說中「宇宙最雞娃高地」的北京海澱區,瘋狂備戰KET 、PET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一個雞娃小圈子罷了。但是,作為一個生娃生得晚的80後老母親,我雖無緣見證奧數的瘋狂,卻親眼目睹了KET、PET的高調出圈之路。
  • 張桂梅VS劉瑜引發大討論:拼命努力,然後「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
    在演講中她坦言「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並希望女兒以後開個煎餅鋪。這樣輕鬆、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前段時間頻上熱搜的山區老師張桂梅形成了鮮明對比。你希望你家的萌娃成為劉瑜教授口中的普通人,還是張桂梅老師狼性教育下的學霸?最近,清華政治學副教授、著名作家劉瑜的一場演講引發熱議。因為她建議,在養娃這件事上,家長們不必太「雞血」。
  • 雞娃媽+自推娃+自嗨爸,是種什麼組合?
    我媽老說我「很懶」,對孩子的細節做得不夠好,比如孩子的鞋子都穿舊了也不換,出去玩之後鞋子都弄髒了也不洗,還有衣服,弟弟流口水,很多衣領都黃了,我也不讓阿姨好好洗一洗,等等,太多了,我跟我媽視頻的時候,每次問起那些交代過的事情做了嗎?我基本每次都是「沒時間啊,老媽還不了解我嗎,我哪有那麼勤快」。
  • 看明星如何「雞娃」
    Cindy:「謝謝大家關心,沒事兒,我身殘志堅!」當年那個愛哭鼻子的小姑娘,已經變成活力滿滿的元氣少女了。 如今的森碟,身高直逼1米7,更是完美繼承了爸爸田亮的運動基因。第一次參加世界比賽,就拿到了標槍、跑步銅牌的好成績。今年澳網賽中,森碟還有幸和澳洲傳奇巨星休伊特切磋球技。明明有一個跳水冠軍爸爸,但運動達人森碟所涉獵的,卻都和跳水不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