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雞娃」的自我修養?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2020-12-12 凌晨媽媽育兒

「雞娃」是最近掀起的一陣育兒新方向,很多家長們都懷揣著滿腔熱情勢要培養孩子成為新時代的「雞娃典範」。

有位北京的朋友說,每到周末,北京的大型商場,都會有形形色色的孩子出現,他們不是逛街玩的,而是來參加補習班、興趣班。陪同的家長,則也跟著學習,有時還會斥責孩子,不認真聽課,甚至跟身邊的陪讀家長,分享育兒經驗。

什麼是「雞娃」

如果你對「雞娃」這個詞彙還有些陌生,不妨從「鼓勵」和「引導」這兩個關鍵詞入手,好來一窺究竟。

鼓勵:一部分聰明的家長早就發現,適當的鼓勵和誇讚能有效點燃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暴力教育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教育方式,遠不如在適當的時機給孩子「打打雞血」,他的價值得到肯定學習勁頭更猛,家長也樂得輕鬆。

引導:「雞娃」也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除了鼓勵和誇獎之外,家長們會傾向於給孩子安排很多學習任務和集體活動,引導孩子們在拼搏的過程中取得一定成績。以便於以後整理成「簡歷」,好在日後的競爭中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ps.雞娃是指家長通過「打雞血」督促孩子學習。】

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

在很多人看來,似乎只有進入職場才有「簡歷」的用武之地。殊不知現在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要面對各種激烈的競爭,很多名聲在外的好學校招生名額都十分有限,家長們只好用「簡歷」的方式展示出孩子的過人之處。

作為一個合格的「雞娃典範」,簡歷當然是重中之重。小燦的簡歷幾乎被整個小區的阿姨們「傳閱」過,看過的人無不感慨:這年頭,當個優秀的小孩可太難了。

其實不用小燦和家人多說,就能從這張簡歷中看出「雞娃」的自我修養。榮譽一欄填的滿滿當當,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是含金量十足的獎項。單是四五年級,小燦取得的成就已經另太多人望塵莫及,這樣的成績怎一個優秀了得?

光鮮的背後,永遠是不為外人道的努力付出。在小燦上幼兒園之前,父母就想方設法給他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斥巨資上口碑最好的幼兒園,騰出專門的房間用來陪孩子完成作業,每天固定時間學習簡單的英語詞彙,預習複習簡單的數學常識,背誦古詩更不在話下。

上小學後更是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父母每周都給小燦制定新的學習計劃,每天考核所學知識點是否完全掌握,奧數訓練,英文積累更是一刻也不放鬆。每當小燦想要放棄的時候,父母總會用殷切的目光和期待的口吻告訴他:「寶貝你是最棒的,我們相信你一定行!」

每個「雞娃」的光鮮簡歷背後,站著嘔心瀝血的家長

這樣完美的簡歷,是一家人的共同努力所成就。可是在「雞娃」越來越被大眾吹捧的當下,我們是否也該思考:當「雞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該警惕些什麼?

1.唯成績論

「雞娃」本就是家長們試圖通過「打雞血」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各科成績。可是一旦家長們都踏入唯成績論的怪圈,孩子的價值體現也將不可避免地趨向單一。

要知道,孩子的童年除了學習還應該有其他同樣美好的東西。如果只以成績論英雄,那些在學習上沒有天賦的孩子們,難道就該低人一等?

我們小區有個孩子,每天都低著頭走路,我本來不認識,後來一位媽媽介紹說,這是我們鎮上一中的高材生,學習成績可好了。就是不愛說話,只知道悶頭學習、寫作業。相比較周圍那些學習成績一般卻活蹦亂跳的孩子們,我覺得他們才更快樂,成績不是唯一,「雞娃」也不能唯成績論。

2.孩子情緒崩潰

鼓勵式教育確實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但孩子畢竟不是機器很難長期高效保持學習效率。一旦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格,只一味鼓勵高強度學習,難免會導致孩子情緒崩潰。

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本就弱於成人,所以家長在鼓勵孩子學習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照顧到他的心理健康。勞逸結合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優秀孩子。

3.家長過度焦慮

有一句話叫做:每一次「雞娃」的背後,都有至少一位焦慮的家長。面對競爭理解的社會,家長們自然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算沒有優渥的經濟實力,也可以通過教育讓孩子領先他人。

比如我們看到的,家長拿著拖鞋在孩子背後監督寫作業,或者每天把孩子課程塞得滿滿,放學後各種補習班,喘氣都沒功夫,這不是焦慮是什麼?自己實現不了的願望,都壓在孩子身上,妥當嗎?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因材施教。我深以為然,我也認為,教育應該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個人特色出發,綜合考慮並制定適合的學習計劃。

有些家長會說,孩子快樂、開心就好,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簡單的把個人價值跟能不能上一所好大學?將來能不能賺很多錢?有沒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等等聯繫起來。這還是因材施教嗎?還是「你快樂就好嗎?」兩者本身就是悖論。

培養孩子的三觀、人品、個性,才是教育的初衷,並且讓孩子懂得,家國情懷,懂得尊重體量他們,能實現自我價值,這些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學習到的。而這一切,都是以尊重為前提,尊重孩子的意願以及他的自我發展。

凌晨媽媽來叨叨:

望子成龍固然不錯,但家長穩住心態才是關鍵。畢竟你的焦慮都被孩子看在眼裡,很容易影響到他的學習狀態,太過焦慮往往得不償失。「雞娃」並沒那麼簡單,你有沒有做錯呢?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父母要向孩子道歉?溝通善用「換位思維」,遵循ISA原則跟娃溝通

選擇重點初中還是普通中學,這兩個孩子的境遇不同

家有兒子,從小教育他的婚姻觀:女孩好不好,觀察這三個方面

相關焦點

  • 《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 為啥一提「雞娃」就直接被否定?「雞娃」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方法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把緊盯孩子學習這件事情叫做「雞娃」,把熱衷於刷題、刷分級的家長稱為「雞娃黨」。部分「雞娃黨」不願意默默「雞娃」,而是熱衷於把孩子超前學習的過程,錄成視頻放在網絡上。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激發其他家長的「雞娃」欲望和焦慮感,畢竟大部分的家長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到「雞娃黨」的大部隊中。
  • 雞娃媽+自推娃+自嗨爸,是種什麼組合?
    前段時間有天晚上,我們跟老大去跑步,我跟隊友就討論起孩子的教育,怎麼雞娃,怎麼培養習慣和性格等等。我跟老大說「跑完步回家洗澡之後還要讀書哦,不能偷懶,每天都要堅持。」老大說「媽媽,我要跑完2400百米才回家。」隊友和我的共同反應是,「這孩子也太自律了吧」。我們開始自嘲我們家就是「雞娃媽」+「自推娃」+「自嗨爸」組合。
  • 雞娃是什麼意思?孩子打雞血 給娃報班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給娃報班是家長圈的流行病如今,「雞娃」已經是家長圈的流行病。每到周末,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場都會有很多或蹦蹦跳跳、或規規矩矩的孩子出現。他們不是來逛街玩的,而是來參加興趣班、補習班。陪同孩子的家長也不閒著,坐在教室後面,和孩子一起聽課,還時不時對板書拍照。課間,有的家長訓斥孩子上課不認真,有的則是和其他家長分享育兒經。
  • 看明星如何「雞娃」
    她在節目中坦承自己是典型的「順義媽媽」:注重規劃,從不強迫孩子學習。森碟在體育方面有天賦,那就鼓勵她往體育方面發展,這也是為以後上一個好大學做準備。 明星的孩子是這樣培養,那麼普通人的孩子呢? 從前孩子們放學後自由玩耍泥巴彈珠相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 雞娃小白成長史
    小縣城的雞娃世界是簡單粗暴的。基本就兩種,一種是報幼小銜接班和英語班,一種是家長自己買語文數學書在家教。作為一個上過大學的全職主婦當然選擇自雞。網上火速買來字卡,口算題卡,英語單詞卡,字貼等等立刻開雞。每天語數英各學半小時,讀讀讀,寫寫寫。大約過了一個月,進步緩慢,有些苦惱也有些無奈。
  • 自從隊友開始雞娃,我再一次陷入了愛河……
    圖圖媽在多年雞娃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曾獲上海市教科院「智慧家長」特別獎,滬上知名閱讀公益組織「最受歡迎志願老師」。一直為 大手牽小手 提供各種乾貨,但是在雞娃的路上,也有10000個槽要吐!雞娃大業幹到一定年頭,許多媽媽都會迎來命中注定的力不從心。比如我,雖然有個本科文憑,但畢業證書在箱子底一壓二十年,語數外基礎知識早就全部忘光。
  • 絕大部分的小學家長雞娃數學就是瞎折騰!!
    ——評《高思課本》與《高思導引》》發布之後,不少家長表示疑惑:既然《高思課本》《高思導引》這麼垃圾,那應該刷什麼書,其他流行的雞娃數學寶典《舉一反三》《優等生數學》《從課本到奧數》《奧數教程》《仁華奧數》《學而思秘籍》《奧精》《數學思維訓練教程》《思維創新大通關》《明心數學》好像也都差不多。
  • 選拔機制引爆超前教育 全民「雞娃」開展「軍備競賽」
    記者了解到,「雞娃」在不同地區的程度不同。「杭州虎爸」告訴記者:「杭州『雞娃』和北京、上海的並不能夠相比。不同地區家長學識和經濟程度不一樣。上海、北京『雞娃』更愛衝擊頂尖大學,對孩子全面發展更在意。浙江的廣大三、四線小城市只要高考,講不了那麼多素質教育。」
  • 雞娃這條路最難走,其他路上遍地「黃金」
    有很多父母焦慮的緩解方法就是全力雞娃。父母熱衷於雞娃的原因父母熱衷雞娃是有原因的,雞娃可以明顯提高成績,特別是低年級的成績,再者雞娃可以發洩,不管是吼叫還是說教門檻很低,誰都可以做。父母自雞可就難多了,得自己學習呀。
  • 雞娃的春天在哪裡?連清華北大畢業的爸媽都被優質家長群拒之門外
    真正的雞娃,不亞於一個「博士」!原來一位來自魔都的家長,為了孩子可以成為真正的「雞娃」:不斷地給孩子進行各種培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對自己也非常的「狠」,拼命地尋找更好的優質家長群資源,想要與頂尖的寶爸寶媽探討學習。
  • 放養長大的80後老母親,為何沉迷雞娃不可自拔?
    看什麼繪本讀什麼書,幾歲做什麼啟蒙,學什麼特長,上什麼補習班,家長都已經給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了。 米粒的海澱同學,人均擁有5個以上的課外班,除了鋼琴、擊劍、小提琴,日常就是優X、學X思、博X的各種創新班、超素班。 他們從幼兒園小班開始準備幼升小,三年級準備小升初,五年級就已經進入中考節奏了。
  • 我終於找到了雞娃的理由:讓孩子做一個普通人,不等於放棄努力
    評論區大家都直呼:這就是凡爾賽吧!根據這位家長的描述,她家娃已經秒殺一大片孩子了,可還在尋求更好的雞娃方式。如今我們的雞娃大戰越來越白熱化,但看看北歐諸國為什麼依然歲月靜好? 1 芬蘭教育新政策 前兩天我讀到一則新聞:芬蘭的義務教育將延遲到高中。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即便在傳說中「宇宙最雞娃高地」的北京海澱區,瘋狂備戰KET 、PET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一個雞娃小圈子罷了。但是,作為一個生娃生得晚的80後老母親,我雖無緣見證奧數的瘋狂,卻親眼目睹了KET、PET的高調出圈之路。
  • 聽說過聯合雞娃的孟母群嗎?入群申請5000字起,還可能不讓進
    在有限的娃身上投入了無限的資源,這大概就是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了:教育性價比太低,雞娃單價太高。基於這個問題,在山(金山)的那邊,水(西湖)的那邊有一群聰明的杭州人,率先把共享經濟思維用到了「雞娃」上。反正自己家裡也有小孩要雞,大家聯合起來雞娃,這樣等孩子考上大學了,房價也飆升了,人財兩得,豈不妙哉?於是業主們拉了一個群,起名「孟母雞血群」,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地聯合雞娃活動。其實這種帶娃模式並不新鮮,幾萬年前人類老祖宗就會這麼搞了:男人們外出狩獵,女人們在家集體照看部落裡的孩子們。
  • 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陳燕鑾 製圖學英語、練書法、彈鋼琴、下圍棋……學習興趣全面發展,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有了專門的指代詞——「雞娃」。相反,遵循孩子的天性,在養娃的過程中做到不焦慮、不執著,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一切,這種育兒方式則叫「佛系」。
  • 跟風雞娃只會讓你人財兩失!為什麼你的焦慮毫無意義?
    天啊,其他的孩子得優秀到什麼程度啊!這個世界太可怕了! 一直以來,海澱家長雞娃的瘋狂,都成了段子。 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答: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澱肯定不夠。
  • 海澱媽媽現身說法:「不偏科」竟是雞娃最大的坑!
    但米粒媽想說,先「準」再「穩」,狠不狠的,以後心臟不用支架再說吧畢竟娃時間有限,媽精力有限,爹輔導作業有限,今天米粒媽手把手教你們錯峰雞娃,準保事半功倍。但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等於你選了古詩詞,卻拋棄了全世界米粒上學前沒有上千首,也有上百首詩詞是張口就來的,然鵝,上了小學,沒有大量時間去「溫故」,最後忘得七七八八,上學後,這方面搶跑完全沒佔什麼優勢。
  • 從快樂教育到「發狠」培養:這位媽媽為什麼放棄佛系選擇雞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雞娃」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意思是「給孩子打雞血」,從而讓孩子不停的去拼搏。今天京譽君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陪讀媽媽的故事,她從最初的崇尚快樂教育到後來「發狠」開始全職雞娃,在她身上到底經歷了什麼?一起和京譽君了解下(以下內容為這位媽媽的投稿,以下簡稱為鄭媽媽)。
  • 「體制教育的反思者」郭初陽:如何看待「雞娃」現象
    時至今日,在高考依然是一個客觀事實、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人們一方面意識到素質教育與社會階層之間的隱秘關係——素質教育正日益成為一場「精英階層自我複製的遊戲」——另一方面也對應試體制下嚴格制度紀律的價值產生新的認可。我們要如何理解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張力?「雞娃」的問題在哪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