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是什麼意思?孩子打雞血 給娃報班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2021-01-19 跑酷財經網

每天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

真的要把孩子變成「雞娃」嗎?

本報記者 張一琪

近期,兩張課表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這兩張課表來自一個家庭,一張是10歲讀小學四年級哥哥的課表,周一到周日,除了在校,都要參加各類補習班,還要完成相應的練習。另一張是妹妹的,5歲讀幼兒園中班,但琴棋書畫樣樣都要學。

對於這兩個小孩,現在有個俗稱——「雞娃」。何為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這種現象在北上廣深尤為明顯,孩子每天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而家長要付出更多的物質和精力,陪著孩子一塊去上。

雞血可以打一陣子,但不可能打一輩子。依靠「打雞血」讓孩子變得優秀,成為父母眼中期盼的樣子,真的就是對孩子好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的心願,但採取何種方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給娃報班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如今,「雞娃」已經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每到周末,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場都會有很多或蹦蹦跳跳、或規規矩矩的孩子出現。他們不是來逛街玩的,而是來參加興趣班、補習班。陪同孩子的家長也不閒著,坐在教室後面,和孩子一起聽課,還時不時對板書拍照。課間,有的家長訓斥孩子上課不認真,有的則是和其他家長分享育兒經。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家長把孩子變為「雞娃」的重要誘因。而不輸的標準就是孩子上了多少興趣班、補習班。

對於這種心理,北京市某中學教師吳凡把它總結為「緊迫感」。她認為,現在絕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上更好的初中、高中、大學才算是成功,而很少有「快樂就好」的教育觀念,即使有,也無法落實在行動上。

「生活中對『別人家的孩子』的推崇也在加強家長的緊迫感,讓家長覺得不給自己孩子報班可能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吳凡說。

在北京某雜誌社工作的孫琳琳正面臨這樣的問題,「我不想讓孩子成為『雞娃』,但還是採用了培養『雞娃』的方式」。

孫琳琳為了不讓女兒在學習中掉隊,也為了保護女兒的自信,給孩子報了一些補習班。「朋友的小孩都是幼兒園上的,我女兒是在小學開始上的。」但令她擔心的是,女兒剛剛升入初中,因為沒有在暑假報班提前學習課程,導致現在學習上很吃力,比起其他同學有些跟不上。

「本質上,還是因為一種高篩選的升學機制導致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所以需要把孩子變得更有競爭力。」北京市某中學教師李若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其中可能還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人生的缺憾,比家長更優秀,「這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

從更深的層次上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社會還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失敗,就希望讓孩子多掌握技能,多擁有證書,不斷地在給孩子加碼。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人才的標準是什麼?學得多,掌握得多,就一定能夠在競爭中獲勝?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表示,如今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標準還是需要討論和引導的,不是證書多、技能多就一定優秀。這會導致家長產生攀比心理,為了多獲證書或技能而不斷讓孩子報班學習,教育觀念產生了偏差。

把教育焦慮傳導給了孩子

焦慮,現在越來越成為都市人的常用詞。工作焦慮、情感焦慮、生活焦慮……而現在困擾著許多都市父母的是教育焦慮。

隨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興起,這個群體的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優秀,至少不比自己差。而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方式就是接受良好的大學教育。一路往前推,進入好大學,需要在好的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接受教育,自己的娃也就成了「雞娃」。

為了能夠在好的中小學學習,家長為孩子們報名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開展了一場教育競賽。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支出佔到了全家收入的很高比例,同時也有很多中國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而放棄了休假和愛好。可以說,教育焦慮已經逐漸成為都市中產家長的「標配」。

而最終為教育焦慮埋單的卻是孩子。「說白了這還是一個對起跑線認識的問題,」薛二勇說,「我們應該在觀念上有一種轉變,就是人生的發展路徑,時間和階段是有差異的,那起跑線就是有很多條的,而不是糾結於某一條或者某一點上。」

一些課外培訓機構的做法,對家長的教育焦慮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命題組老師親臨授課」「學霸面對面輔導」「誰誰誰用了我們的輔導資料成績得到大提升」……課外培訓機構的廣告滿天飛,在向家長們展示本機構實力的同時也為家長許以各種美好的未來,讓家長心甘情願地把錢掏出來。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今年「兩會」上對記者談了這個現象:那些培訓機構炫耀的培訓成績單、廣告、廣告詞,很多都是雞湯加忽悠。雞湯喝得眾人醉,錯把忽悠當翡翠,這是不行的,不聽忠告聽忽悠,負擔增加人人愁。

現在還有一種「凡學皆比賽、凡賽必獲獎」的現象。「凡賽必獲獎」就是指一些機構抓住家長心理,組織了名目繁多的藝術類賽事,凡參賽都能獲獎,不少孩子拿獎拿到手軟。對這種現象,有的家長是為了讓孩子見世面,認為對其成長有好處,但有的則是為了給孩子升學加砝碼,能夠讓孩子的簡歷更好看。

薛二勇用「劇場效應」來解釋這個現象:人們去看演出,如果第一排觀眾都站起來,第二排、第三排的觀眾為了看清也要站起來,以此類推,所有的觀眾都會站起來。這是一種示範帶動作用,當別人家小孩都在學特長、補習課程時,家長就會考慮讓自己的小孩也去補習。

「這種現象是需求導致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升學中有更好的機會。除非在整個升學機制中不再參考任何獎項,否則家長還是會強調比賽和獲獎。」李若辰表示,改變這個局面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要把教育資源儘量平均化。

2019年7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規定,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根治這種現象,國家已經開始行動。

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

但校外培訓機構就應該一棒子打死嗎?

校外培訓機構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個性發展。但是為了利益誇大其辭、虛假宣傳,或者只為讓家長掏錢而不顧教學質量等亂象值得警惕。

要改變「雞娃」的「凡學皆比賽、凡賽必獲獎」現象,更主要的還是家長要轉變觀念,尊重孩子的意願。

雖然孫琳琳的女兒遇到了暫時困難,但她決定不要盲目地給孩子報補習班,以求她快速提高成績。「還是要多鼓勵她,調節她的心理,等適應了初中的節奏之後,她就能慢慢跟上來。」

不過,孫琳琳的女兒上了很多興趣班,網球、花樣滑冰、衝浪等等,「這些她都感興趣,也學得快,我就很支持。」

現在許多家長都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為理由,代替孩子做選擇,逼著孩子上興趣班、補習班。如果孩子感興趣,那皆大歡喜;而一旦孩子不喜歡,就會產生抗拒感,結果適得其反。

李若辰認為,如果給孩子的學習壓力超過承受範圍,對孩子身心發展是有負面影響的,最重要的是可能會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如果我們把成績、分數和孩子的自尊綁定在一起,將會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在教育中,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

中國一直講究「因材施教」,就是希望能夠發掘每個人不同的特點而實施不同的教育。而這個「材」就應該是孩子的興趣愛好、時間精力以及現階段所處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制定適合孩子的學習計劃。

許多父母嘴上說只要孩子快樂成長就好,但實際生活中卻把孩子的個人價值只是簡單跟是否能上一個好大學、是否將來能賺更多的錢、是否能夠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聯繫起來。

「教育最根本的不是『教人成材』,而是『教人成人』。以培養人格健全為目的的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擁有日後應對步入社會面對種種挑戰的能力。」吳凡說。

這就又回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教育的初心是什麼?李若辰認為,三觀正,人品好,個性成熟,具有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還能尊重體諒他人,是一個大寫的人。薛二勇表示,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外,還要有家國情懷,能夠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絕不是培養「雞娃」那麼簡單,也不是由獲得多少獎項而決定,值得家長、學校和社會來共同思考和努力。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雞娃」的自我修養?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雞娃」是最近掀起的一陣育兒新方向,很多家長們都懷揣著滿腔熱情勢要培養孩子成為新時代的「雞娃典範」。有位北京的朋友說,每到周末,北京的大型商場,都會有形形色色的孩子出現,他們不是逛街玩的,而是來參加補習班、興趣班。
  • 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陳燕鑾 製圖學英語、練書法、彈鋼琴、下圍棋……學習興趣全面發展,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有了專門的指代詞——「雞娃」。相反,遵循孩子的天性,在養娃的過程中做到不焦慮、不執著,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一切,這種育兒方式則叫「佛系」。
  • 絕大部分的小學家長雞娃數學就是瞎折騰!!
    很少有家長會對這種言論有免疫力,試想一下,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難的,深的,甚至精華的數學,你家孩子還在校內磨蹭,有幾個家長能hold住?這也能解釋,為什麼這些雞娃寶典會廣受家長追捧,大家都覺得小學階段,如果只學學校裡面的那點東西,那哪裡夠啊?
  • 聽說過聯合雞娃的孟母群嗎?入群申請5000字起,還可能不讓進
    「養孩子好累」,經歷了又一個周末,兩天都要接送孩子去興趣班的閨蜜向我抱怨。沒轍,自打計劃生育實施後,孩子是越生越少,投入卻越來越多。在有限的娃身上投入了無限的資源,這大概就是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了:教育性價比太低,雞娃單價太高。
  • 從快樂教育到「發狠」培養:這位媽媽為什麼放棄佛系選擇雞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雞娃」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意思是「給孩子打雞血」,從而讓孩子不停的去拼搏。今天京譽君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陪讀媽媽的故事,她從最初的崇尚快樂教育到後來「發狠」開始全職雞娃,在她身上到底經歷了什麼?一起和京譽君了解下(以下內容為這位媽媽的投稿,以下簡稱為鄭媽媽)。
  • 中國父母最真實的雞娃生活,就藏在這3000條吐槽報興趣班的留言裡
    但有些家長就很瘋狂,他們恨不得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仿佛是要把自己當年的缺憾全部在孩子身上補回來一樣,報班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比如,網友「願你歸來仍是從前那個少年」,就分享了一個親戚的經歷。
  • 跟風雞娃只會讓你人財兩失!為什麼你的焦慮毫無意義?
    海澱家長雞娃的瘋狂可見一斑! 什麼是雞娃? 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的父母們給孩子瘋狂安排學習和活動,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雞娃家長的世界中,孩子被分成了牛娃、素雞、普娃。
  • 雞娃小白成長史
    現居遼寧三線城市,家有2013年女娃一枚,公立菜小二年級,普娃純自雞,很少報學習班。聊一聊這四年裡雞娃的點滴生活,有經驗,但更多的是血淚教訓。孤軍奮戰期在雞娃前,我一直信奉「快樂教育」,娃每天放學就是戶外和看動畫。4歲多了還大字不識一個,數字只認識1-10,還不會寫。
  • 重慶家長暑期帶娃實錄!娃:「好想媽媽去上班」……
    >其實這樣的開銷並不會比旅遊少上暑假班、培訓班 、陪讀、輔導學習有些家長甚至已經花銷3萬這個暑假註定「不平凡」來看重慶家長暑期如何帶娃基本上能報的都報上了家長還為孩子制定了每一天的計劃安排圖源@露豬的豬學而思網校九元的體驗課語數外+編程也是通通報名了
  • 雞娃的春天在哪裡?連清華北大畢業的爸媽都被優質家長群拒之門外
    原來一位來自魔都的家長,為了孩子可以成為真正的「雞娃」:不斷地給孩子進行各種培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對自己也非常的「狠」,拼命地尋找更好的優質家長群資源,想要與頂尖的寶爸寶媽探討學習。可清華北大畢業的她,將孩子學習情況匯報時,卻得到了這樣的答覆:是的,這個家長被拒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清華北大畢業太優秀,而是苦心培養的雞娃,別人卻還瞧不上。
  • 「校內樂哈哈,校外猛雞娃」,教育部發話了,家長們看到希望了
    現在的教育現狀是什麼?也就是標題所說,「校內樂哈哈,校外猛雞娃」。我最近也為了娃的小學在糾結,本來我以為我家的學區房挺好,雖然不是本市數一數二的名校,但是整體環境和師資力量都非常好。可是,前同事跟我說,她特別後悔讓孩子上這所小學。
  • 寶媽患病,拿到相應補償後傻樂:可以給娃多報幾個興趣班了
    文|秘籍君你家有孩子嗎?孩子多大,有上過興趣班嗎?如今興趣班簡直成了養娃「標配」,不管家長身處城市還是鄉鎮,孩子至少都得上些興趣班。而且興趣班也繼早教班之後,成了孩子教育上的一項大開支。拿我所在的一線城市舉例(說是一線,其實跟北上廣還差得遠),英語興趣班一年一萬五,籃球班一年一萬,舞蹈班五六千,畫畫音樂什麼的一年四五千,這些都是中等水平。如果一個家庭給孩子報了三個興趣班,一年光興趣班要花出去三萬。這還不算上樂高、機器人編程這些熱門高端課。
  • 《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雞娃、葷雞、素雞、耐雞、自雞……這些不是什麼新開發的雞肉食品線,而是當今學齡兒童父母圈裡人盡皆知的育兒「黑話」。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 海澱媽媽現身說法:「不偏科」竟是雞娃最大的坑!
    自從發了那篇《家長最高級的聰明:從不怕麻煩》,後臺炸出一群不怕麻煩的娃爹娃媽,大家問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到底學到什麼程度,才能踏踏實實上小學?關於幼小銜接,米粒媽寫過你跟孩子多大仇,要讓他零起點入學香港幼升小有多拼?
  • 雞娃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孩子們就像打了雞血不停的被……
    雞娃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孩子們就像打了雞血不停的被……時間:2020-02-17 16:03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雞娃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孩子們就像打了雞血不停的被 孩子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不停的被自己的父母安排去讀書、去學習、去奮鬥。
  • 放養長大的80後老母親,為何沉迷雞娃不可自拔?
    一個海澱孩子還沒出生,他的日程表就已經安排到小學去了。看什麼繪本讀什麼書,幾歲做什麼啟蒙,學什麼特長,上什麼補習班,家長都已經給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了。 米粒的海澱同學,人均擁有5個以上的課外班,除了鋼琴、擊劍、小提琴,日常就是優X、學X思、博X的各種創新班、超素班。
  • 雞娃這條路最難走,其他路上遍地「黃金」
    所以還是本能的選擇雞娃,而且父母都想讓孩子發展的好,將來有出息有能力,起碼自食其力能過好日子,野心大些的父母還想讓孩子逾越階層光耀門楣。種種原因和期盼,怎麼能不雞娃呢?就算自己想放過親生孩子,但是別人家孩子成績好還更努力,這怎麼能不比較呢?
  • 糾結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家長,看看過來的家長咋說的……
    很多做家長的都會糾結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一個方面是想讓孩子學會一個特長,想通過興趣班可以幫助孩子開發藝術或者體育又或者思維方面的潛能、陶冶情操,對他成大後總是有好處的;還有一部分家長是因為周邊同學或者鄰居的孩子都報了興趣班,自家的不報個班,怕他輸在起跑線一,所以也跟風一樣也報班的
  • 我終於找到了雞娃的理由:讓孩子做一個普通人,不等於放棄努力
    根據這位家長的描述,她家娃已經秒殺一大片孩子了,可還在尋求更好的雞娃方式。 在這個時代做父母太難了,不想給娃太多壓力的同時,又不想讓娃失去競爭力。如今我們的雞娃大戰越來越白熱化,但看看北歐諸國為什麼依然歲月靜好?
  • 升學教育:被升學焦慮「拴住」的家長
    這部劇高度還原了中國家長的升學焦慮,社會上存在著無數的父母每天面對孩子即將升學的壓力,無論抱著怎樣的教育觀念,都難以控制地陷入了對未來的焦慮。這與現實狀況密切相關,在當下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家長的焦慮正在逐年下沉,從高考一直下沉到了幼兒園,這條升學之路註定充滿各種規劃及滿當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