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爭第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做一個普通人

2021-01-19 藝舜老師說情感

大家都爭第一,誰來做第二呢?這話初聽起來會不會讓人感覺沒出息?可是現實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人們對於好孩子的評判標準通常是以名次論的。考試取得第一名的、參加比賽能拿金牌的,或者是多才多藝的就是好孩子,可第一畢竟是少數呀,於是太多的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夠努力的標籤。

有些人經常用體育比賽的例子來教育孩子,說人們只能記得冠軍,根本不知道亞軍是誰!以此來驗證我們必須要做第一。

是的,我們都期望能成為第一,可是沒有得到第一的參賽選手怎麼辦?就不值得被鼓勵和認可?他們就不能面對以後的生活嗎?

望子成龍、都是為了你好、你能不能爭口氣?父母們打著愛和期許的名義把所有的壓力轉嫁給孩子,一代一代重複著相同的故事。

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只能教會孩子一個道理,你要教會他什麼?

這個問題如果我來回答,我更想教他學會做個普通人。

學會做一個普通人不是消極懈怠,不是得過且過,是讓孩子明白當你沒有做到最好的時候如何坦然接受結果、面對事實。

因成績不好而心裡崩潰、因被家長、老師責罵而走向極端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不想複述新聞的內容,百度查詢一下,搜索結果觸目驚心。

看下面兩個小故事是否會讓你得到一些啟發。

1、

張姐的女兒讀小學四年級,學校舉辦運動會,她沒有通過運動員選拔,回家後悶悶不樂。她問媽媽:「我是不是特別差?別的小朋友跑的很快,我怎麼都追不上,大家都為他們鼓掌,我很羨慕,可是我覺得我什麼都做不好!」

張姐說:「沒關係,你沒有其他小朋友跑得快、跳的遠,那我們可以給他們加油呀,你想給他們加油嗎?」

孩子說:「想!」

張姐說:「好,那我們就研究一下怎麼能更好的把你的祝願傳達出來!」

於是,張姐帶著孩子畫了很多張海報,並幫助孩子製作了一個條幅,另外買了46個帶有加油標誌的帽徽,讓孩子分給老師和班級每一個小同學。

運動會後孩子非常興奮,她說:「媽媽我太開心了,我們班受到表揚了,我們班的啦啦隊最有創意!大家都讓我指揮,我們喊的最響,動作最齊,老師也說要感謝我!」

張姐說:「孩子,媽媽想告訴你的是做啦啦隊沒什麼不好,不管做什麼只要盡心去做就好。人生路上你會遇到很多問題、經受很多考驗,媽媽不是不想讓你爭第一,只要你盡最大的努力,即便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也沒關係,你要學會接受普通,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

2、

小剛的爸爸是公司高管,媽媽是一名會計師。小剛的家境非常好,但是他卻從未感覺到幸福;他什麼都不缺,可是他卻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

小剛的爸媽對他要求非常嚴格,不僅把小剛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而且要求小剛不管是在班級還是特長班必須都拿第一。

小剛學書法、學速記、學小提琴、學跆拳道……一個13歲的孩子像是被囚禁在籠中的鳥,沒有自由,也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

一次市裡的小提琴比賽,小剛發揮不理想沒有取得名次,回到家裡被爸爸罰站,並且用戒尺狠狠的打了手板,一邊打還一邊罵他不爭氣。

當天晚上,小剛留下一張字條後偷偷的跑了出去,他也不知道自己該去哪,只能沿著馬路一直走。小剛爸媽發現他不見的時候都要瘋掉了,他們發動親朋好友一起找,直到天亮了接到一位警官的電話,原來是小剛走了很久後有些累了,他找到一個大廈門前的角落裡坐著休息,最後竟然睡著了,後來被好心人發現並報警。

太危險了,幸好孩子平安,不然的話大人會痛苦一輩子!小剛父母哭著向他保證,再也不會逼著他學習了,要給他足夠的自由!

此時小剛的父母才明白,誰都不是超人,我們要接受自己的普通!

第一個故事裡是母親主動教會孩子接受普通,第二個故事是孩子的行為讓父母知道他們應該用普通的視角去看待孩子。

《韓非子》中關於賽馬的精髓曾有過「不為最先,不恥最後」的描述,本意是說善於駕馭的人不擔心自己落在後面,只要關注自己的事情用心駕馭,馬兒自當會拼盡全力,最後的結果也就不會差了。

這句話被很多國人誤讀了兩千年,這份誤解甚至被很多人奉為處世原則,告訴自己不爭第一,落在最後也沒關係。

學會普通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專心做自己。學會普通是告訴自己不必偏執,是一分專注和一分淡然、是一分灑脫和一分豁達、是一分知樂和一分放下。

天才不接受任何失誤,最後因一點瑕疵而自毀;普通人步步為營努力前行,最後總能獲得成功。

獵豹和蝸牛誰走的更遠還真說不定!

教育孩子認識普通並接受普通,然後專心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唯有此,孩子的一生才是快樂、幸福、積極、健康的!

本文由藝舜老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我是藝舜老師說情感,一名職業經理人、一名歷史老師、一名文學愛好者、一個行者、一個樹洞

多角度解讀情感,多窗口品評人生,感謝關注!

相關焦點

  •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嗎?
    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教授舉自己女兒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放棄成功,也未必是件壞事。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劉教授說的沒錯——做普通人,是大多數人的宿命。
  • 不與孩子「爭輸贏」,學會懂孩子更重要!
    親子之間的爭執,永遠沒有贏家,贏了爭執卻會輸了感情,家長們應該學會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我們不否認很多決定是父母慎重考慮後做出的,也不否認父母對王猛的愛,但是他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的做法忽視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尊嚴的現實。
  • 毛不易:我就是個普通人!孩子想做普通人,父母能接受這個夢想嗎
    還有一位家長的發言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說:「必須得讓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可不能像我似的,一輩子就只是一個普通人。」當時,我就非常想說一句:「做一個普通人不好嗎?」之前,在貴州黔東南的一處廣場,一家三口正在收攤,7歲男孩動作嫻熟。男孩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因為疫情,學校目前還沒有開學,所以,孩子只要有時間就會來幫爸爸擺攤。
  • 孩子事事爭第一,輸不起,父母應該怎麼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橙子我有一個問題:我家娃三歲了,開始什麼都要做第一,爺爺奶奶就寵她。我有時候不讓她當第一,告訴她跑步多練習超過媽媽你就是第一之類的,也不管用。和小朋友玩只要不是第一她就自己玩。我該怎麼處理好呢?
  • 如何鍛鍊孩子表達能力?讓孩子學會講故事,父母做孩子忠實的聽眾
    鍛鍊表達能力先學會「講故事」很多人會覺得,講故事是一件太小兒科的事情了,可你真的能夠講好故事嗎?一個好的故事,不僅需要邏輯清晰,結構合理,更需要條理清晰地表述出來,還要考慮如何引人入勝,如何更加有感染力。現在,你還認為講好故事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
  • 情商低的孩子有哪些表現?如何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習慣吐槽,那就應該重視起來了。因為這樣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到他的性格發展,時間長了,他就會習慣以消極的眼光看待一切。3. 喜歡反駁這樣的孩子,無論別人說什麼、做什麼,他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想通過否定、甚至攻擊別人來突出自己的卓越。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很難交到朋友,自己也不會快樂。4.
  • 我們的孩子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有錯嗎?
    劉瑜將自己的教育觀歸納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把沿著孩子身上的獨特性、幫孩子找到喜歡的事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 當然,這一次網上也有些不同聲音,比如就有自媒體針對演講內容回懟—— 「清華女教授對不起,我們普通人配不上你的大道理,即使真的是軍備競賽,咱們普通人難道有得選?」 「比起失敗,我們更怕的是連參加比賽的機會都沒有。」
  • 孩子好勝心強怎麼辦?改善孩子「玻璃心」,父母該學會3個辦法
    心理學家路易斯就說過:孩子到了6歲,他就會有一種想要爭第一的念頭,享受萬眾矚目的待遇。在孩子的眼裡,他們很少會去思考合作共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最特別的,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因此孩子的好勝心會這麼強。
  • 別太早教會孩子獨立,學會求助的孩子更聰明,成長不是單打獨鬥
    文丨阿月寶寶趣事(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導語現在很多家長受一些專家的影響,認為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學會獨立是非常好的事情。讓孩子學會獨立,能夠使孩子在以後的成長的過程中懂得冷靜處理問題。
  • 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在3歲,家長只要學會這5招,以後孩子好管教
    好的自控力可以在發展的道路上幫我們抵制更多的誘惑,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3歲是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只要學會這5招,孩子以後好管教,李玟謹教你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第一:建立一個愛的家庭 家庭環境影響孩子性格一個性格活潑健康的孩子,往往家庭環境都比較和睦。
  • 我終於找到了雞娃的理由:讓孩子做一個普通人,不等於放棄努力
    在這個時代做父母太難了,不想給娃太多壓力的同時,又不想讓娃失去競爭力。如今我們的雞娃大戰越來越白熱化,但看看北歐諸國為什麼依然歲月靜好? 1 芬蘭教育新政策 前兩天我讀到一則新聞:芬蘭的義務教育將延遲到高中。
  • 德國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孩子,給孩子做投資,從起跑線就應該開始
    過去,和我們中國的父母一樣,他們喜歡對孩子說:「你還年輕,什麼都不懂,你應該聽大人的話……」然而,隨著時代要求的變化,這種有組織的教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這使得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重新思考了教育理念。由於德國剛剛實現統一,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急劇上升,公司對工人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然而,一步一步地指點形勢好轉,按章辦事,已不再是完美人才的定義。
  • 2021年第一天,帶著孩子做一個學習計劃,幫助孩子變得更優秀
    大家平時自己也應該有這樣的感受,一天時間過去了,好像很忙,但是最後啥成果都沒有,重要的事情一件都沒做成,一個星期下來,一個月下來,一年下來,時間就這麼不知不覺過去,生活還是沒有任何變化!有網友說了,我已經知道了!你說的就是要做計劃麼,我知道,我還做了,但是沒用啊!確實,在每個公曆新年、農曆新年,大家都會定一個目標,立個flag,但是往往這些東西最後都變成自嘲、變成調侃!
  •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天下父母都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養育孩子。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就沉醉在初為父母的喜悅中,但是憂愁隨之而來,應該怎樣養育這個孩子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問題。
  • 又一個孩子縱身從高樓一躍:孩子的教育,我們到底缺失了什麼?
    她的表妹的女兒,讀小學五年級,一次考試考得不好,因為擔心回家不好給父母交代,就約了另外兩個和她一樣考得不太好的女同學,相約周末一起去跳樓,兩個女同學居然答應了。到了周末,其中一個女同學反悔了,決定不赴約,而她表妹的女兒和另一個女孩子卻遵循約定,雙雙從16層高樓跳下,當場身亡。
  • 清華副教授劉瑜最新演講:多數孩子,註定只能成為普通人
    攀比式教育,傷害的不只是孩子 最近進了一個雞娃群,進去之後才發現,那些媽媽為了孩子太拼了,有個孩子7歲已經開始學第二外語了。 她還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個圖片,小學時期學霸之爭主要在兩個科目,語文和數學。為什麼呢?因為英語早就已經在幼兒園都搞定了。
  • 想要孩子幸福,我們要學會做不讓人討厭的父母
    每次回家,只要是大媽讓洗碗,堂哥都會主動替嫂子做,大媽說得再多,他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夫妻兩人過得也挺好。都說母愛得體的退出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而那些不懂得退出的父母總以為是自己愛孩子,卻不知道這種過度控制的愛,只會讓孩子不幸。就好比這對年輕的夫妻,因為孩子隨誰姓而鬧上法庭。
  • 教育孩子要嚴厲管教還是放任自由?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
    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孩子哭鬧,家長要麼放縱孩子,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麼就是用家長的嚴厲地讓孩子妥協。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
  •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怎麼辦?家長這樣做,讓孩子學會對抗挫折
    我們總說不能讓孩子做溫室中的花朵,但是事實上我們的孩子都是在溫室中長大的,等到他們需要一個人去經歷風雨的時候,又怎麼能夠承受得住呢。2、父母沒有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我們的中式教育不像西方教育那樣提倡「放養」,父母們無時無刻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對於孩子遇到的麻煩事,父母總是第一時間衝出來幫孩子解決。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該怎麼做?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致力於踐行家庭教育,首倡「三方攜手、三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推廣模式,在國內外做過多場家庭教育報告,2017年作客揚州講壇,主講「如何當好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頻共振,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