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潛龍在野:北宋末年大瘟疫》,看古人如何治疫

2020-12-23 瀟湘晨報

回顧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進程,疫病如影隨形。在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疾年」的記載。面對疫病,華夏兒女團結一致、共克時艱,以堅強意志和聰明才智一次又一次戰勝了疫病,推動了民族發展。在與疫病鬥爭的過程中,無數動人的故事也被記錄了下來。

今日推薦的歷史小說《潛龍在野:北宋末年大瘟疫》,就是基於史料的記載,講述了北宋末年江南大瘟疫中,杭州太守蘇東坡與杭州百姓共同治疫的故事。

3月15日,《潛龍在野:北宋末年大瘟疫》將在豆瓣「一時瓣課」平臺舉行線上讀書會。屆時,作者王食慾將遠程連線,與讀者夢回蘇杭,講述那個年代的軼事奇聞,分享創作過程,分析「瘟疫題材」IP改編的價值和要點以及歷史小說創作中所需要的文獻檢索與使用技巧。

《潛龍在野:北宋末年大瘟疫》梗概

(豆瓣閱讀評分:8.6)

北宋末年,繁華杭州,一場大瘟疫悄然而至。人們接連離奇死亡,陰影籠罩於市鎮之上。

推官文公野和女獄卒顧雙兄妹二人,機緣巧合下發現了富商暴死案背後的古怪,開始著手調查大瘟疫的真相。隨著陰雲迷霧進一步消散,案件形勢愈發明朗,這對「偽兄妹」之間的感情線也逐漸浮出水面。

另一邊,年輕僧人道親和放高利貸的小流氓王桀,共同為杭州爭取賑災糧款。兩人為了幫助蘇東坡給杭州府衙兌換交子,不遠萬裡從杭州來到道親的故鄉開封。當六塵不染的小和尚遇上不走尋常路的市井流氓,那可謂是「不是冤家不聚頭」,而也就是在賑災的合作中,兩人的情誼日漸深厚。

疫情日愈嚴重,就在杭州一籌莫展之際,新太守上任了,他便是北宋大才子——蘇東坡。他是經歷過貶謫歲月磨礪的官員,也是一個一把年紀還像個小夥子般耿直的諫臣;他是善良的大居士,也是果斷下令封閉疫情嚴重廂坊的杭州太守。

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眼見杭州有難,從老家四川遊醫至杭州的唐慎微,執意留於此地,幫助蘇東坡共同治疫。

多方努力之下,杭州城的明天,究竟會走向什麼方向呢……

作品點評

《潛龍在野:北宋末年大瘟疫》一書將目光拉回到千年之前的杭州,以史料為本、從事實出發,在情節步步推進的同時,力求還原北宋末年江南大瘟疫的真實一面。本書在刻畫人物、講述故事之餘,還傳達了具有批判性和現代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尊重女性、尊重個人選擇的人生觀和愛情觀,以及對自由平等的追求與嚮往。

作者介紹

王食慾,豆瓣閱讀「95後」作者。2013年,王食慾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就讀本科,後赴倫敦大學學院文化研究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19年,導演話劇《O》,在奧地利維也納海頓音樂廳上演。曾擔任《創造101》和《明日之子2》廣告組監製,90分鐘長片《青澀待成年》總製片人、出品人。在豆瓣閱讀創作過多部口碑佳作,作品《生活沒有太多眼前的苟且》(9.6分)和《妻子是製片人》(9.6分)已經籤約影視改編。

全書線上閱讀地址:

豆瓣閱讀

【來源:工人日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古人防疫也有一套,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防瘟疫!
    疫情嚴峻,請大家做好防護,今天為大家分享古人是如何防瘟疫,供大家參考借鑑。疫毒有傳染性,往往會導致大範圍的流行。中國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知識,他們沒有消毒水,沒有高大上的設備,沒有防護服,甚至沒有口罩。那麼,古人是如何防疫的呢?
  • 來看古人如何戰「疫」
    在與瘟疫抗爭的過程中,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今天,青年君就和你一塊兒,看看古人戰「疫」中有哪些「良方」「妙計」,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鑑。  疫情怎麼傳播?「病從口入」和接觸   「疫者,民皆病也。」
  • 透過東漢末年的大瘟疫,看建安文學中的生命與死亡意識
    而在歷史上,瘟疫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惡魔,隔一段時間就會來擾亂人們的正常生活。東漢末年,瘟疫橫行,年年戰亂,讓人們對生命的意義展開思考,這也直接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尤其是以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為代表的的建安文學中,進而形成了慷慨悲涼的建安文學風格。
  • 古人怎麼戰勝瘟疫的?從古至今5個朝代各有經驗
    一次嚴重的瘟疫,堪比一場慘烈的戰爭。 在世界歷史上,瘟疫的發生數不勝數,一些重大瘟疫,比如歐洲的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甚至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 黃帝時代 探討疫病從此時開始 「疫」,《說文解字》解釋為:「民皆疾也。」「瘟」,《辭源》解釋為:「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傳染病。」 可見,「瘟疫」是古人對急性傳染病的一種統稱。
  • 大疫出良方,大疫出良醫
    「疫,民皆疾也。」瘟疫自古就是一個社會難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抗疫的記載。
  • 中國古代是如何應對瘟疫的?公開課來啦!| 宅家學習
    百家講壇主講人 河南大學文學院 王立群教授帶來的 ↓↓↓ 《歷史視角看瘟疫》 課程從我國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對於疾病疫情的記錄開始追溯,以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傳世巨著《傷寒論》為例,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治,同時傳遞了人類一定能夠戰勝瘟疫的信心
  • 中國古代發生過多少瘟疫,古人是用什麼辦法來防控和救治的
    人類與瘟疫的鬥爭幾乎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幾千年來,瘟疫一直就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敵人。為了延續生命,古人們不斷探索對瘟疫的認識和防治,經歷了一個從懵懂無知到科學防治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的防治措施。古代瘟疫對人類造成的殺傷力很大,造成了大量的無辜百姓死亡。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瘟疫發生在周代,魯莊公20年「齊大災」。
  • 歷史上記載的那些瘟疫,其中兩次大規模瘟疫直接摧毀了兩個王朝
    古代由於醫療水平相對較差,導致面對瘟疫缺乏有效治療手段,再加上古代交通通訊手段較為落後,瘟疫爆發之後朝廷也很難迅速組織人力予以施救,從而導致古代瘟疫往往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在古代眾多瘟疫之中,尤以東漢末年和明朝末年的瘟疫最為恐怖,這兩次大瘟疫無疑成為了壓垮東漢和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原來瘟疫不是憑空產生的 背後原因令人唏噓不已
    秦十五年而亡,最為短命,漢四百年終,隋、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滅亡時,都伴隨著天災,多有瘟疫發生。夏朝末年,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商朝末年,發生了一次大地震,也是山崩河幹。西周末年,封民之口,甚於封川的周幽王,三年冬天打雷,四年夏天下霜。秦朝末年,出現了罕見的水災。當時山東、安徽等地方因久雨成災,成了水鄉澤國。西漢後期,災禍就連年不斷,包括水災、旱災、蟲災等。
  • 古代用什麼方法來對抗瘟疫呢?古人面對瘟疫是怎麼做的呢?
    古代用什麼方法來對抗瘟疫呢?面對瘟疫,古人其實有很多防護方法的。 如北宋的劉彝就是被北宋朝廷派遣到疫區的醫師。 被派遣到疫區的醫師不但要給患者看病,他們還要協助各地區政府展開相關的工作,尤其是展開以醫易巫、遷移人群、隔離病患等工作。
  • 戰國年間戰爭頻發,軍隊、百姓死亡無數,為什麼沒有發生大瘟疫?
    李三萬摘要:古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就是說大災時大量人員短期內集中死亡,隨之而來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戰國年間戰爭頻發,軍隊、百姓死亡無數,為什麼沒有發生大的疫情?古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就是說大災時大量人員短期內集中死亡,隨之而來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戰國年間戰爭頻發,軍隊、百姓死亡無數,為什麼沒有發生大的疫情?
  • 實例論證「潛龍勿用,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潛龍「!
    潛龍勿用出自《周易》乾卦初九,卦辭即是潛龍勿用。潛龍好比是一個人處於最底層,通過努力逐漸發展到巔峰,繼而物極必反出現了「亢龍有悔」。潛龍又好比一件事,潛龍處於事情的開始,一番拼搏之後走向成功,又慢慢的走下坡路。
  • 【中醫啟蒙346】中醫傳千古,大疫出良方
    大的疫病以後通常會出一批好藥,所謂「大疫出良方」。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就《傷寒雜病論》一書,載方 113 個,例如:治療乙型腦炎的白虎湯,治療肺炎的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急、慢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膽道蛔蟲的烏梅丸,治療痢疾的白頭翁湯,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茵陳蒿湯,治療心律不齊的炙甘草湯等,都是臨床中常用的良方。
  • 我國瘟疫首次出現在何時,為何大戰之後必有大疫,大災後必有大疫
    有人曾經統計過,幾千年以來,導致人類非正常死亡的排名前三的原因一直沒有變過,它們分別是饑荒、瘟疫和戰爭,那麼從人類歷史來看,實際上無論是饑荒還是戰爭,都和瘟疫有關。所以我們古人有說過,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大戰之後必有大疫。
  • 人類瘟疫歷史上,10大濟世神醫,最後一位不接受反駁
    獄吏害怕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忍痛把書燒掉了。2、 張仲景——傷寒病河南鄧州人,東漢末醫學家,後世稱"醫聖"。東漢末年因戰亂不斷,各地瘟疫大流行,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最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 中國歷史也是一部戰「疫」史,每次大疫之後,都是時代進步的契機
    那麼在古代,當時的社會如果發生了瘟疫,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不得不說,瘟疫始終貫穿在中國的歷史之中,每次發生,都能讓當時的社會為之戰慄,同時也會給社會留下嚴重的瘡痍,那麼當時的瘟疫到底有多可怕,而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應對瘟疫的呢?
  • 如何理解「潛龍勿用」
    《乾》卦的六爻充滿陽剛之氣,《乾》卦的初九爻,陽氣初生,充滿朝氣,但爻辭卻說「潛龍勿用」,這是為什麼呢?《乾》卦的外卦為乾,為天,內卦亦為乾,為天。古人有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意思是人應該謙虛謹慎,不自傲。而《乾》卦正是「天外有天」的卦象。
  • 古人如何應對瘟疫 兩百多年前《溫疫論》注書告訴你
    《廣瘟疫論》著重辨析了瘟疫與溫病的區別,對治療瘟疫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瘟疫一直是人類的夢魘,2020年再次證明了這個命題。世人與瘟疫的抗爭也從未停止過,中醫學者也不例外。與瘟疫抗爭過程中,留下了一串瘟疫研究典籍的腳印。其中集大成者,莫過於明末疫亂中誕生的醫典,遊醫吳又可編撰的《溫疫論》。
  • 2200年來中國瘟疫災害時空變化:有880個「疫災之年」
    瘟疫災害(簡稱疫災)是指由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急性、烈性傳染病大規模流行所導致的生物災害,是人類面臨的所有自然災害中最頂級的災害。導致疫災的病原體始終存在於自然界中,認識疫災的時間演化和空間分布對人類社會防治疫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歷史上的戰「疫」良方
    醫者人給手歷,以書所治瘞人,歲終考其數為殿最。」宋代的隔離醫院裡不但有病房、醫生,還有記錄病情的「手歷」,並有依據「手歷」進行表彰、獎勵的年終考核制度。「安濟坊」中,病人以病情輕重分區居住,「以防漸染」。明清時期承襲其制,設「養濟院」。另一種隔離方,是把健康人主動從疫癘中隔離開來。政府鼓勵在疫區的居民深居簡出,甚至足不出戶,以待疫情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