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方艙醫院」?來看古人如何戰「疫」

2020-12-16 中國環境

   縱觀我國歷史,疫情並不少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蠱」「疾」等文字的記載,「癘」字亦多見於《尚書》《山海經》,這表明,中國人很早就對疫病有初步了解。

  在與瘟疫抗爭的過程中,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今天,青年君就和你一塊兒,看看古人戰「疫」中有哪些「良方」「妙計」,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鑑。

  疫情怎麼傳播?「病從口入」和接觸 

  「疫者,民皆病也。」

  這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疫」的註解。可見,在古代,人們就認為「疫」是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的。那麼,疫情又是如何傳染、流行起來的呢?

  首先是通過呼吸道傳染。宋代醫學家楊士瀛編撰的《仁齋直指方論》中就有提到:「不可入癆瘵之門弔喪問疾,衣服器皿中,皆能乘虛而染觸焉。」

  清代醫學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也說,「遇天行觸濁氣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氣管,由氣管而達於血管。」

  病從口入,變質和受汙染的食物也會傳染。《論語·鄉塘》中,子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科學地介紹了因食物不潔引發的各種後果:「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凡蜂、蠅、蟲、蚊等集食之上,食之致瘻」。

  接觸同樣是疫情傳染的渠道之一。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曾提到,馬鼻疽的傳染「乃因人體上先有瘡而乘馬,馬汗及毛入瘡中」。

  古代醫家還認識到蒼蠅等昆蟲是疫情傳播的重要媒介,清代汪期蓮的《瘟疫彙編》就有記載:「瘟疫大行,有紅頭青蠅千百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者。」

  此外,古人還注意到,疫情的發生與氣候變化、季節交替有著一定關聯。《周禮·天官·疾醫》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上氣疾。」

  疫情如何控制?隔離 

  許多典籍都表明,隔離,是控制疫情進一步擴散的有效辦法。

  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認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接著提出防止傳染需要「避其毒氣」,即避免與患者接觸。

  了解了病理和傳播渠道,「隔離觀察治療」應運而生。《漢書·平帝記》載:「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就是說,西漢末王莽掌權時就有了隔離治療的觀念。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主動居家隔離的案例——即便這樣會導致日常政務運轉出現問題。

  《晉書·王彪之傳》稱東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南齊書·文惠太子傳》中也提到,蕭齊太子長懋「與竟陵王子良俱好釋氏,立六疾館以養窮民」,在疫情暴發期,「六疾館」可以成為類似「方艙醫院」的隔離之所。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疫情出現後,長安城內醫療慈善機構甚多,官辦有「養疾坊」、民辦有「病坊」,寺院辦有「悲田坊」或是「福田院」,這些都是專門醫治或隔離病人的場所。

  宋至清,阻止疫情傳播的「隔離」措施更加「冷酷」,即便親人也不能接觸。

  南宋初曾任「中書舍人」的朱翌在筆記小說《猗覺寮雜記》中說:「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親皆絕跡,不敢問疾,恐相染也。」明代蕭大亨在《夷俗記》也建議:「凡患痘瘡,無論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見。」 

 

我國古代瘟疫病專著《溫疫論》。資料圖片

  至於具體的治療之法,我國古代眾多醫學家對各種不同的傳染病進行了許多有效的探索,總結出許多治疫的經驗。名醫孫思邈要求醫生在救治病人時「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他還收治了被社會歧視的慢性傳染病麻風患者600多人,醫德、醫術均為後世景仰。

  防疫重在預防:勤洗手、戴口罩 

  我國古代對於疫情的預防也非常重視。

  《黃帝內經》中已明確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更是直接說道:「與其救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病之前。」平日要重視強身健體、加強營養,增強抗病能力。

  今人一直呼籲大家「勤洗手」以保持個人衛生,古代同樣如此。《禮記·玉藻》中記載:「日五盥。蓋謂洗手不嫌頻數耳。」說的是每天要洗五次臉,而洗手的次數那是越多越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馬可·波羅行記》中提到,「元制規定,向大汗獻食者,皆用絹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汙染食品」,表明中國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習慣。

  環境衛生對疫情防治也必不可少,必須重視環境治理,消除安全隱患。宋人溫革《瑣碎錄》建議:「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消毒同樣是防止疫情的好辦法,當然,受制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古代的消毒技術比較有限,多為「燻」或「蒸」

 

端午習俗之一掛菖蒲就與避疫有關

  《周禮·秋官》篇載有人們用莽草、嘉草等燒燻驅蟲、驅病的記錄。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載:「天行瘟疫,取初病人的衣物,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清代羅世瑤在《行軍方便便方》一書中也說:「將初病疫氣人貼肉布衫,於蒸籠內蒸一柱香,久則全軍不染。」

  古代社會生產力雖不發達,但頑強奮進的炎黃子孫仍依靠自己的智慧以及不懈努力,為抗擊疫情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歷史的經驗已經證明,中國是一個勇於並善於抗擊疫病的國度,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我們更應該堅定必勝信心,奮力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相關焦點

  • 奔赴方艙醫院 堅守戰「疫」一線——記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
    然而剛到醫院,她立刻叫來同在醫院工作的表姐,將自己的銀行卡和密碼一併塞給了她。兩姐妹沒有說話,但都明白對方的意思。從雅安到武漢,再到武漢漢陽國博方艙醫院,胡怡心裡很緊張,畢竟一切都是未知,不知道在這裡會發生什麼。
  • 塞爾維亞在中國專家建議下建方艙醫院 塞爾維亞方艙醫院位置
    新華社貝爾格勒3月24日電(記者石中玉)塞爾維亞國防部24日說,在中國專家組建議下,塞爾維亞開始著手把首都貝爾格勒會展中心改建為一座方艙醫院,用於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塞爾維亞國防部成員、士兵、志願者等當天在貝爾格勒會展中心設立約3000張床位。
  • 武漢連夜搶建的「方艙醫院」,到底是啥?
    >我軍的野戰方艙醫院在汶川地震中使用出動的就是前面提到的255醫院▲野戰方艙醫院在抗震救災前線在2008年汶川救災時255醫院的野戰方艙醫院>解放軍累計出動兵力180人運輸車60餘臺次運送床架、床墊等物資3400餘件(套)04戰「疫」加速
  • 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意味著什麼?
    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意味著什麼?背景:3月1日下午,武漢市武體方艙醫院送走了最後一批康復出院的患者,在其他76名患者轉診後,武體方艙醫院進行「休艙」處理,不再接收患者。小蔣隨想:這是首家「休艙」的方艙醫院。
  • 國為醫藥莫西沙星再戰方艙醫院
    2月15日以來,武漢市確診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定點隔離醫院——「方艙醫院」迎來首批出院高峰,隨著記者對第一批康復患者的採訪,我們也首次了解到了患者們在方艙中的治療情況。(△方艙醫院患者提供的使用藥品圖 圖片來源:環球網 )適必達·鹽酸莫西沙星片是每天診療中必不可少的藥物,在方艙醫院裡護士會一次發放幾天的藥,並提醒病人們按時服用,吃完了及時找他們進行補充。
  • 轉戰三家方艙醫院25天,這位醫生解鎖不少戰「疫」技能
    方艙醫院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首戰火線加盟武昌方艙,她是第一批醫生「自從疫情來襲之後,我們大學同學群就經常討論,前線是什麼樣,該怎麼防護,聽多了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2月5日凌晨四點,劉玉立接到醫院通知後果斷報名,成為武昌方艙醫院的首批醫生。「只跟老公和婆婆說了一下就走了,父母都來不及講。」
  • 從《火神山》到《方艙》,見證戰「疫」路上的生命奇蹟
    「接力」《火神山》,今晚《在一起》將播出《方艙》,靳東將在劇中飾演成都西華醫院的院長胡慶生。他將帶領一批年輕的90後、00後醫護人員,在武漢方艙承擔醫者使命。真實的方艙醫院究竟是什麼樣子?今晚19:30,江蘇衛視《在一起》,走進你不曾了解的過往。
  • 這個直播團課來自方艙醫院
    這支隊伍共有車輛10輛,裝載物資、藥耗、生活保障、帳篷醫院等共計30噸。2月5日,25頂帳篷搭建起了移動醫院,並完成所有的功能配置,按照中等規模一百張床的建制把房間全部布置好。在2月7日正式收治病人之前,方艙醫院指揮部把指揮中心、辦公室、清潔區、醫護人員更衣區和進出方艙的通道全部放在移動帳篷醫院內。作為整個方艙醫院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移動帳篷醫院為方艙的順暢運行和更加符合感控要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湖北省體育局:「方艙醫院」助力打贏湖北武漢保衛戰 「平戰結合...
    湖北省體育局:「方艙醫院」助力打贏湖北武漢保衛戰 「平戰結合」全力打造全民健身新載體 發布時間:2020-12-28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部國華 顧寧 馮蕾整理 字體: 大
  • 線上版「方艙醫院」——樂普醫生如何厚積薄發助力疫情阻擊戰?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在短時間內先後建成16所方艙醫院,打響「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總攻戰。可以說,方艙醫院在疫情的阻擊戰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與武漢方艙醫院同樣展現出「中國速度」的,還有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普醫療」)在2月初緊急啟動的在線義診平臺——「樂普醫生」。
  • 方艙醫院抗「疫」日記:背上的「徐州」二字閃爍著光芒
    方艙醫院主要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千萬不要因為一個「輕」字就低估醫護工作的辛苦。為了讓更多患者儘快康復出院,提高診療效率,醫護人員無不盡心竭力、真情付出。這其中就包括江蘇省第五批援湖北醫療隊中的徐州醫護們,他們的工作地點為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進艙就像是一場戰鬥,恨不得手腳並用2月15日,張朋磊第一次進艙工作。
  • 像搭積木一樣搭建方艙醫院 這家重慶企業吸引多國洽談合作
    用外行人的眼光來看,多年來,它一直專注研究「風」和「搭積木」。這看似玩一樣的創業,卻立下了宏大的目標:讓3萬家醫院健康呼吸。他們研製的「醫院智能新風系統」在今年疫情期間,第一時間火速馳援武漢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保障了醫院負壓病房通風安全。經過多年的發展,重慶海潤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中國醫院建築智能通風系統創始者和領導者的?
  • EcoFlow移動儲能電源力援武漢方艙醫院
    140萬元的移動電源,輸送物資設備1004臺,將投放於需求最迫切的方艙醫院、疫情隔離場所等戰「疫」一線,確保救治工作順利展開。 據悉,EcoFlow得知武漢前線因方艙醫院接診病人數量激增、收治力度持續擴張,各類醫療設備如呼吸機、IT設備、電熱毯等都需要移動電源設備供應,病人和醫護人員都迫切希望有移動電源支持,以保障醫院順暢運轉。接到需求後,EcoFlow立即響應,啟動詳細的捐贈執行計劃。
  • 武漢「方艙模式」形成始末:院士建議方艙醫院未來可國標化
    駐足回望仍在進行的武漢戰「疫」,一個月前的2月3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下午,在湖北省防疫指揮部的現場,中央指導組指出了疫情防控形勢的嚴峻性。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建議徵用大型場館建設能夠大量收治、隔離患者的方艙醫院,中央指導組當即拍板,武漢市當晚開建。
  • 武漢客廳(東西湖)方艙醫院婦女節休艙
    當天上午,福建省支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專科護理隊入駐的武漢客廳(東西湖)方艙醫院正式宣布休艙。最後的25名患者治癒出院,59名患者轉到雷神山醫院。  「這是『女神節』最好的禮物。」收到這份大禮,護理隊裡的福州「迎春花」們紛紛在朋友圈分享喜悅。  2月4日立春,我省派出由100名護理隊員組成的醫療隊馳援湖北武漢,其中福州市承擔10名,均為女將。
  • 方艙醫院的800塊拼圖
    2020年2月3日,洪山體育館成為首批被改建為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它是武漢市計劃或已經建設的32家方艙醫院之一。這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累計已有約5萬人確診新冠肺炎。僅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就有來自河北、遼寧、湖南、青海、廣西等地的援漢醫療隊進駐。在這個寒冷的冬日,先後有上千名患者擠進這片屋簷,開始了「床挨著床」的群居生活。
  • 醫護人員收到肖像雕塑,戰「疫」文化作品走進濱州市人民醫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徐大偉 記者 郗運紅6月11日,戰「疫」文化作品走進濱州市人民醫院,濱州市人民醫院援助湖北醫護人員代表收到了濱州學院、濱州市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贈送的軟陶塑像。儀式上,濱州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學勇,濱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時寶國向戰「疫」英雄代表頒發肖像雕塑。同時,他們還帶來了雕塑、書法、剪紙、畫作等文化作品,還為醫護人員帶來現場才藝展示。「非常感謝濱州學院的老師為我們創作的作品,我非常喜歡,今日收到的這份禮物非常的珍貴!」
  • 古人防疫也有一套,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防瘟疫!
    疫情嚴峻,請大家做好防護,今天為大家分享古人是如何防瘟疫,供大家參考借鑑。疫毒有傳染性,往往會導致大範圍的流行。中國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知識,他們沒有消毒水,沒有高大上的設備,沒有防護服,甚至沒有口罩。那麼,古人是如何防疫的呢?
  • 戰「疫」故事|福建省人民醫院院長陳捷:我們來了,就是來「清艙」的!
    央廣網福州4月15日消息(記者張子亞)陳捷是福建第九批馳援湖北醫療隊領隊、福建省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他帶領的第九批醫療隊分別來自6個醫院(福建省人民醫院、福建省婦幼保健院、漳州市中醫院、三明市第一醫院、龍巖市第一醫院、寧德市中醫院)共106名醫務人員。
  • 武漢出版集團:戰「疫」中,用行動守護「家園」
    原標題:武漢出版集團:戰「疫」中,用行動守護「家園」 武漢出版集團董事長朱向梅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連線採訪時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武漢出版人身處疫情中心,正通過多方努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強化內容供給 凝聚抗疫信心   出版防疫圖書是出版人的職責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