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亞生物孵化逾60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過去三年已8筆退出

2020-12-16 澎湃新聞

「EFS平均每個項目投資金額約為150萬美元。」

作者:Rexi

編輯:tuya

出品:財經塗鴉

據公司情報專家《財經塗鴉》消息,2020年12月8日,維亞生物(1873.HK)舉辦了線上投資者開放日。

維亞生物於2008年成立,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其CFS(cash-for-service,傳統服務換現金)業務為全球生物科技及製藥客戶的臨床前階段的創新藥物開發提供世界領先的基於結構的藥物發現服務,服務涵蓋客戶對早期藥物發現的全方位需求,包括靶標蛋白的表達與結構研究、藥物篩選、先導化合物優化直到確定臨床候選化合物。公司的EFS(equity-for-service 服務換股權)業務亦向全球高潛力的生物科技初創公司提供藥物發現及孵化服務。

截至2020年6月30日,維亞生物已累計為全球495家生物科技及製藥客戶提供藥物發現服務,研究過超過1300個獨立藥物靶標,向客戶交付超過17000個蛋白複合物結構,共計投資孵化逾60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

維亞生物發展與展望

維亞生物主席兼執行長毛晨博士表示,目前全球的藥物市場規模10萬億人民幣,增長在2%-5%,研發費用2000億美元左右。全球的外包市場每年在10%左右的增長率,中國CRO增長率30%左右,其中特別是臨床前的研究增長率高達37%,意味著全球的增量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CRO/CDMO的增量。

講到新藥的發現,毛晨博士表示:「很主流的技術是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Structure-baseddrug design,SBDD),而維亞就是以SBDD技術品牌為主的CRO外包服務的。」

毛晨認為,市場中大公司的創新越來越靠近後期,前期的研發基本是由Biotech小公司負責——這也是維亞支持Biotech小公司的原因。這些小公司涉及的疾病領域非常多,每家公司都有許多Pipeline(研發管線)。

講到CXO的趨勢,認為,第一是向中國集中;第二是資本和技術的壁壘越來越高,現在進入越來越難;第三是上下遊的整合加劇,這意味著公司要大、要強、要全,把好多小的、有價值的產業鏈上的公司聯合起來;第四是CRO參與IP價值的創造,各方面都會參與。

CRO主要是靠研發服務,但與傳統公司不同的是,維亞生物現已開發一種極具拓展性的業務模式,將傳統的服務換現金(CFS)模式與獨有的服務換股權(EFS)模式相結合。

維亞現在以北美市場為主,服務於包括前十大藥廠及投資孵化Biotech小公司。

關於維亞生物人員及設施規劃,維亞生物執行董事兼常務副總裁吳鷹表示,截至11月,公司員工達到了1000人,人員大幅增長,其中90%為科研人員,50%以上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員,預計2023年達到4000人。維亞生物在上海、杭州、嘉興、成都擴張實驗室及辦公場所,以滿足高速增長的業務需求。

截至2020年5月,維亞生物共發放了5批股權激勵,共計超過16501萬股,期權激勵覆蓋近50%的員工。

核心技術平臺

維亞生物執行董事兼總裁任德林博士及首席技術官程學恆博士就維亞CRO技術服務平臺進行了介紹。

維亞的服務模式包括FTE(全時當量)、FFS(服務收費)及風險共擔三種。FTE適合長期合作,高度靈活且具有成本優勢;FFS適合短期合作,啟動便捷、優先靈活,但具有相對高成本;風險共擔是新開始的模式,佔比較小,有較低預付款,強調智慧財產權貢獻,擁有更高的回款及權利金。

維亞生物的核心技術平臺包括蛋白製備與結構研究(世界級、規模最大)、膜蛋白技術(技術含量非常高)、FBDD+ASMS篩選平臺(維亞的第二大名片)、計算藥物發現、生物活性測定平臺、藥物化學、治療性抗體發現、冷凍電鏡技術、生物物理技術。

公司CTO程學恆博士重點介紹了ASMS(化合物庫篩選/親和力質樸篩選)技術平臺。維亞ASMS的主要優點是快速、低成本,無歧視均相結合適合發現別構化合物,可應用於任何蛋白和化合物庫,低濃度無溶解度問題,直接測化合物無雜質幹擾,方法發現容易;主要局限是非生物活性檢測。據悉,維亞的ASMS平臺包括三個化合物庫,已為客戶完成100多個篩選項目,有些已進展到臨床試驗,成功案例包括新機理首創抗癌藥發現。

產業鏈布局

維亞生物執行董事兼財務長華風茂在公司的產業鏈布局介紹中強調,維亞生物深度整合朗華製藥,加速了維亞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維亞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後端的客戶流失到其他CRO公司。對此,公司接下來要大力往產業鏈後端布局,防止前端客戶後續流失。

今年11月,維亞生物以25.6億元人民幣(約28.42億港元)完成對朗華製藥80%股權的收購。朗華製藥主要從事CDMO服務,同時從事原料藥、中間體及製劑買賣。維亞生物董事會此前表示,郎華製藥與集團目前核心專長非常契合,亦與現有業務具潛在協同效應,同時可擴大機構投資者對集團興趣。

公司多元化地區擴展,加強亞洲、歐洲、南美、北美業務開發,強化現有CMC及CDMO基礎,衍生布局製劑生產,通過自身建設、戰略合作、併購整合等方式打造一站式研發生產服務,打造藥物管線需求閉環。

在收入方面,2017-2019年收入在50%左右的增長,預計未來三年會更加加速,從量變到質變,維亞及朗華都會加速內生增長,對未來3-5年淨利潤的增長也是比較樂觀的。

朗華製藥業務及發展展望

朗華製藥董事班豔女士就朗華製藥的業務及經營情況進行了介紹。朗華製藥是小分子藥物及先進中間體方面的CDMO平臺,負責小分子藥物及中間體開發、優化及商業化的有關業務。

朗華2004年進入研發領域,專注於新工藝的開發和優化,長期和國際頂級製藥公司合作,開發200+個工藝,擁有100%的工藝放大成功率。朗華2020年全年完成CDMO項目33個,其中毛利總額超過500萬的有8個。螺內酯新工藝投入應用,左氧氟沙星在美國註冊完成。

主營業務上,朗華自主仿製藥與CDMO業務並舉,自主引入特色仿製藥原料藥,加強與製藥大企業的CDMO業務合作;原料藥與中間體結合,保證項目可持續引入並帶來效益;客戶開發及項目引入爭取覆蓋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強與國內製劑企業的合作。財務上,截至2020年6月朗華營業收入80920萬元,淨利潤11532萬元,資產負債率57.6%。

朗華製藥董事馬建國博士介紹朗華業務發展規劃時表示,維亞與朗華合併後可進行資源整合,朗華承接維亞約800家客戶的下遊創新藥CMC/CDMO需求,帶入極大業務增量,合併後可進行資源整合。在朗華、上海及寧波三大研發中心布局,加大研發投入。

朗華維亞CDMO的整合目標是打造成世界先進的CDMO企業,導入維亞CFS+EFS流量,擴大客戶群體,打造前端藥物發現到後端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服務。

維亞生物EFS模式:已孵化逾60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

維亞生物EFS孵化平臺是綜合性藥物發現服務平臺,包括從苗頭化合物篩選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選擇。

維亞生物首席商務官許大強博士表示,維亞生物創新中心(VBI)每年審閱近1000個項目,不斷擴大包括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前沿孵化中心、投資機構及行業會議的全球合作網絡,提供優質項目。

維亞生物創新中心專家團隊包括30位事業合伙人,嚴格審閱項目,把控投資風險,將項目通過率控制在5%以下。針對早期生物醫藥初創企業的發展痛點,VBI提供CRO服務、資金、專家、產業及資本網絡及運營的資源與支持。

資金層面,維亞生物選擇在種子輪或A輪領投、跟投,選擇性參與後續輪次的融資。產業及資本網絡方面,維亞對接VC/PE等投資機構,幫助後續融資;對接產品開發、生產等服務資源及國內外藥企資源,幫助商務拓展。

2018年以來維亞EFS已完成8筆退出,案例包括治療眼科和皮膚科全球首創藥物的Vivavision(投資回報率892%)、TED腫瘤表現基因檢測公司易畢恩(投資回報率494%)、治療癌症和感染類疾病的前細胞因子融合蛋白平臺Proviva(投資回報率279%)、新一代神經毒素分子的醫美應用研發平臺Bonti& Allergan(投資回報率315%)、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首創小分子化合物公司DOGMA &AstraZeneca(投資回報率5000%+,被阿斯利康收購)等。

截至2020年10月30日,維亞被投企業已完成9輪新融資,融資總額近2億美元,新增24家投資機構參與維亞portfolio投資。啟愈完成數百萬美元的A+/B輪融資,主要用於推薦主要管線項目的臨床前發現;QurAlis完成4200萬美元A輪融資,專注於研發治癒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創新療法;Anji Pharma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專注於研發領先的脂代謝領域創新藥;Arthrosi完成2000萬美元B+輪融資,致力於開發治療痛風等代謝類疾病的創新藥;ABMTX完成2000萬美元A+輪融資,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

維亞孵化超過60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共計109條管線產品,截至10月30日,10個管線產品已經進入臨床階段(臨床一期4個、二期5個、三期1個),覆蓋多項適應症,預計明年將有20個管線進行IND申報。

維亞生物首席科學官葉志雄博士強調,維亞與投資公司的不同在於,EFS項目是在維亞公司內部孵化的,公司對風險十分了解,與被投企業溝通密切,對項目推進及管控有很好的把握,參與投後管理並從研發角度給予初創公司切實建議。

維亞生物方面透露,預計2021年,通過EFS的研發項目數將達到60個,預計2022年,通過EFS的研發開發數將達到90個,隨著維亞生物對產業鏈下遊資源的不斷整合,EFS的孵化服務能力將同步擴張(包括CMC、CDMO等服務)。維亞約30%的項目已經完成了早期研發,平均每個項目的投資金額約為150萬美元,服務周期約為2-3年。

相關焦點

  • CRO行業初探-維亞生物
    20世紀80年代初起源於美國,它是通過合同形式為製藥企業、醫療機構、中小醫藥醫療器械研發企業、甚至各種政府基金等機構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發過程中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一種學術性或商業性的科學機構。CRO是個高增長的行業,裡面的很多上市公司值得關注,今天我們來分析一家很有特色的公司叫維亞生物。
  • 維亞生物「薄發」背後 毛晨在60多分鐘專訪裡說了什麼?
    事實上,這一連串數字恰巧就是當前生物醫藥市場的寫照。   正是因為市場如此廣闊,一大批醫藥研發外包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成立於2008年的維亞生物,憑藉其獨特的EFS商業模式和多年經驗沉澱,早已在生物藥研發前端領域佔據有利地位。   「客戶選擇我們主要是看中維亞的名聲、行業的壟斷地位,不是所有CRO企業都具有這個特徵。
  • 8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集中落戶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 「產業化...
    核心提示:460餘家入駐企業,1萬餘名生物醫藥專業人才,60餘位國家千人……昨日,創業十年的國內頂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蘇州生物納米園正式宣布更名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同時,8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的產業化基地集體落戶生物醫藥產業園2期。據悉,相較於以孵化創新為主的一期入駐企業,園區二期入駐企業將以「產業化」為主要目標,推動生物醫藥從研發走向產業化,走向臨床。
  • 維亞生物(01873.HK):醫藥CXO+投資協同推進的一體化平臺 給予...
    原標題:維亞生物(01873.HK):醫藥CXO+投資協同推進的一體化平臺,給予「買入」評級   機構:
  • 國外建設生物醫藥孵化器模式分析
    生物醫藥產業具有資本密集、知識專業性強、產品研發時間長、成本高和風險大等特點,尤其對中小型初創企業來說,很難獨立完成研發各個環節,而生物醫藥孵化器的出現,正好能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支撐環境,保障研發獲得成功,促進產業發展。不同國家採取建設生物醫藥孵化器的模式不同。
  • 安信國際2020年第四季度線上策略會議紀要-醫藥場之維亞生物
    該系列交流會持續至10月16日,涵蓋消費、醫藥、地產、物業、TMT、教育、礦業、民爆等行業逾20家海外上市公司,歡迎進入智信財經官網-智信雲路演欄目報名參會、回看會議、或了解更多會議詳情。 步入今年第四季度,中國多項主要指標不斷超預期,經濟宏觀面整體向好趨勢向好。
  • 維亞生物:服務鏈拓展小分子CDMO收購落地新天花板打開給予「買入...
    我們認為,公司此次收購不僅幫助維亞生物快速進入外包領域中最景氣的細分賽道 CDMO,也將進一步放大投資孵化及 CRO 服務之間的協同作用,實現良性循環,有望提升公司市值天花板,打造自帶導流的一體化服務平臺。
  • 大和:維亞生物首予買入評級 目標價10.4港元
    大和發布研究報告,稱看好維亞生物(01873)獨特的商業模式,業績戰略擴展至合同研發生產組織(CDMO),並期望其能擴展至如藥明康德(603259,股吧)的規模,首予「買入」評級,目標價10.4港元。報告指出,維亞生物的雙引擎為服務換現金(CFS)及服務換股權(EFS)模式。在後者中,生物科技初創企業可以用股權換集團的服務,而不是支付現金。 EFS模式專注於藥物開發項目,通常是藥物研發周期中估值最低的時候,以獲得更高的潛在回報。 該行指,集團是世界上唯一採用這種商業模式的公司,料其來自EFS退出項目的年收益為67%。另外,擴展至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業務有助獲取下遊價值。
  • 高新發展:全資子公司籤訂生物醫藥創新孵化園展示展覽中心項目設計...
    關於全資子公司籤訂生物醫藥創新孵化園展示展覽中心項目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合同暨關聯交易的公告三、合同的主要內容 (一)工程名稱:生物醫藥創新孵化園展示展覽中心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AI創新中心(新一代信息技術孵化園)創業孵化載體及員工活動空間項目設計-施工總承包 (二)工程地點:成都市高新南區 (三)工程內容:生物醫藥創新孵化園展示展覽中心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AI
  • 上海外高橋進一步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i-SPACE面積達2250平方米,在政策功能、產業導向、科學展示、內部培訓等方面為入駐企業賦能升級。目前,i-SPACE已匯集丹納赫、羅氏診斷、再鼎醫藥、橋鋒科技、歐世盛、羅林等知名企業的多款明星展品。
  • 五家上市、二十家待上市,新區生物醫藥到底有多厲害?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今年的資本市場,生物醫藥板塊再次發揮經濟引擎效應,強勢拉動經濟重啟。在南京,生物醫藥上市企業有11家,江北新區佔5家,此外,新區至少還有20家企業計劃在未來3年內實現上市。我省是國內創新藥研發生產的高地,2019年獲批准上市藥品佔比和I類新藥佔比,均居全國首位。
  • 中國生物製藥投資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二
    過去三年,中國有57起風投注資的私有醫療健康公司過億美元融資交易——超過歐洲的21起,但仍落後於美國驚人的155起。中國的這些大規模融資交易中,30%有企業投資機構參與。 其中,生物製藥領域所獲中國境內與境外機構的投資最多。
  • 上海金山生物醫藥三年行動方案發布
    來源:經濟日報10月29日,由上海金山工業區主辦的以「擁抱進博盛會·共享產業發展」為主題的金山生物醫藥三年行動方案發布會暨項目對接會在上海金山舉辦。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00家生物醫藥領域內的重點企業參會。
  • 濰坊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項目
    」、「生物醫藥企業研發總部基地」和「生物醫藥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力打造一流的生物醫藥高科技園區。   基礎研發孵化區佔地面積300畝,已完成建設國際一流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生物醫藥中試平臺、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專家公寓和企業研發中心集群,配套蒸汽、純水、汙水處理、餐飲、娛樂等設施。
  • 「鏈」上企業近1500家 長沙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漸成
    (基因技術)產業鏈聚焦高端引領項目,共組織各類招商活動50餘場,截至目前,全市共籤約生物醫藥項目33個,總投資達103.8億元。近年來,長沙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共擁有藥品品種1500多個,醫療器械生產產品1587個,現有國家級技術服務平臺20多個,獲批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去年,長沙生物醫藥產業鏈總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135億元。今年前三季度,長沙生物醫藥規模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達14.2%,規模醫藥物流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達17.8%。
  • 熱點| 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上海再添兩大「利器」
    試劑檢盒方面,之江生物等首批獲得國家藥監局生產批件,目前生產的檢測試劑盒累計發貨超過7818萬人份,出口58個國家超1016萬人份。移大樹育小苗,持續加速高能級項目落地。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信達生物、威高集團等十餘家知名企業籤約落地上海,上海醫藥等十餘家企業項目擴大投資或本地轉化,復宏漢霖等100個億元以上的在建投資項目不斷提速。
  • 青島生物科技創新園註冊企業60家,擁有全國唯一新冠病毒檢測試劑...
    青島日報8月17日4版  這裡正集聚全球頂尖生物科技  青島生物科技創新園註冊企業60家,擁有全國唯一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雙證」據了解,園區分三期規劃,一期3萬平方米的生物科技研發樓已投入使用,入駐多家「國字號」企業和行業龍頭項目;二期產業集聚區總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總投資21億元,2019年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底投入使用,配套的創業孵化區將於今年年底開工建設;三期配套服務區和功能擴展區作為遠期規劃,將根據招商引資、項目推進等情況逐步推進。
  • 大興生物醫藥基地50家企業「馬不停蹄」研發生產抗疫產品
    3月25日,記者從被譽為「中國藥谷」的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了解到,園區內目前共有50餘家企業直接參與抗疫產品的研發生產,60家年產值20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已全部復工。今年1至2月,園區累計新增企業34戶,同比增長13.4%,完成稅收收入3.4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 維亞生物披露收購朗華製藥80%股權詳情 擬11月9日於股東會上討論該...
    原標題:維亞生物披露收購朗華製藥80%股權詳情,擬11月9日於股東會上討論該交易   10月19日,資本邦獲悉,
  • 繼上半年6筆併購交易後,三季度美股又有7家生物醫藥企業被併購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有6家美股上市藥企被收購,而到了第三季度,又出現了7筆併購交易。下面我們來看看這7筆交易:1Ligand收購Pfenex8 月 10 日,外媒報導,Ligand Pharmaceuticals已同意以每股12美元的價格收購Pfenex,相當於4.38億美元的股權價值,較Pfenex在8月10日的最新收盤價7.76美元溢價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