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以色列的真實關係如何?

2020-12-23 西風原上

11月10日,以色列衛生部在官方網站宣布,從當天起中國進入「綠色目的地」名單,從中國直飛以色列的人員入境以色列後無須隔離。

其實以色列將中國列入綠色目的地本身意義有限,畢竟直飛航班也沒有幾趟,但這一聲明的背後,是一個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防疫抗疫成果的肯定,再從更大的圖景來看,是中以友誼幾十年發展的最新碩果。

命運多舛的猶太民族

猶太人是中東地區古老的民族,他們的祖先希伯來人是閃族人中的一支,其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11年。

我們印象中所了解的猶太人,都是聰明勤奮、重視培養孩子智慧、特別有經商頭腦、會賺錢的人,但他們常常顛沛流離、被排擠迫害,尤其是二戰時被納粹分子殺害數百萬人,三千年文明進程中似乎沒有多少安穩日子。

古猶太人先是在埃及地區旅居了四百年,被暴虐的法老壓榨,後來在先知的帶領下走出埃及,遷回巴勒斯坦。

猶太人在這片土地開採地下水,蓄養牛羊、種植穀物,建立了猶太王國和以色列王國,但巴勒斯坦地處咽喉,強鄰環伺,東北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西南的埃及一直源源不斷地湧現新的敵人,最終,南北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滅亡。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佔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於全球各地。

在二戰前夕,世界上的猶太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美國,另外在俄國、拉美也有一定數量的定居。後來在德國、奧匈、波蘭地區的猶太人的遭遇大家都知道了,和在美國滲透經濟命脈影響金融格局的猶太人地位比可謂天壤之別。

很多猶太人事先聽到風聲,感覺到歐洲不宜久留,但又不知道何去何從,畢竟蘇聯當時也奉行著排猶政策,西葡兩國和巴爾幹半島同樣籠罩在納粹意識形態陰影之下,拉美亦然,而海岸封鎖,更別提直接前往美國了。

猶太人們盯著世界地圖看得出神,猛然發現還有且只有一個主要國家可以當作理想收容地——那就是中國。

歷史羈絆欠下的人情

在當時,雖然中日處於戰爭狀態,但中德關係還好,因此中國方面的大使館有大量發放籤證的條件。

當時的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出於人道主義精神,向許許多多走投無路、求助無門的猶太人發放了去上海「生命籤證」,一些猶太人借道上海輾轉去了巴勒斯坦、美國,一些猶太人則留在了上海生活。

人道主義是無國界的,對絕望的猶太人們伸出援手,何鳳山當然知道其背後的風險和代價,但他仍然不惜以仕途為賭注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他族人民於倒懸。

後來在納粹當局的施壓下,何鳳山被調離維也納,但在他和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約一萬八千名猶太人在上海有了容身之地,另外還有約四千名猶太人藉助上海到達了最終目的地。

除了上海,哈爾濱也成了猶太人在遠東地區的「第二家鄉」,當時東北處於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時期,容納了各色人等,例如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的祖父和父親都與哈爾濱有著深深的羈絆,許多猶太人的父輩爺輩就安葬在哈爾濱的猶太公墓裡面。

但歷史總是帶有兩面性,當年在住進中國提供的避難所之後,猶太人卻與日本軍事官員密謀達成了「河豚魚計劃」,意圖在中國東北建立屬於猶太人的國中之國,後來在多方阻力下告吹;而哈爾濱的猶太人公墓後來也被損毀。

不過,這些陰影無法動搖主基調,二戰時期,中國與猶太人關係的主基調自然還是官方民間的守望互助。

在「中國的辛德勒們」幫助下,在中國人民的友好態度下,相當一部分猶太人得以保全性命身家,撐過了人類近代史上的至暗時刻,他們也由此欠了中國一筆人情債,欠何先生這種捨己為人的中國人一份人情。

等到1997年何鳳山去世後,他的女兒何曼禮在訃告中講出了自己的父親當年的事跡。

在這件事情完全發酵並得到證實後,以色列政府於2001年授予何鳳山"國際正義人士"的稱號,而後幾年,以色列政府還授予何鳳山"榮譽公民"的稱號,聯合國也稱他為"中國的辛德勒"。

逐漸升溫的「友誼」

近現代以來,以色列復國主義下的種種擴張活動侵犯了巴勒斯坦的領土,對此,中國和絕大多數國際社會成員一樣表示反對,不過,這種反對多數是一種政治表態,出於道義。要說實打實的交情、實打實的合作,中國和以色列倒是有更多可供討論的話題。

其實早在1950年,以色列就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便有各種資料、消息顯示中以兩國間有一定的軍事技術方面的合作,比如派遣代表團便衣訪問學習,比如在軍工領域達成合作籤下訂單等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一種「兩情相悅」:以色列急需發展資金,而中國雖然依靠工業化和改革開放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但在高新技術尤其是軍工領域總被「卡脖子」,因此這種帶有保密性質的合作本質上是各取所需。

中美建交後,作為美國的「頭號鐵桿」,以色列自然也能逐漸放開手腳與中國進行合作。待到冷戰結束,西方世界與中國逐漸關係解凍,以色列在世紀之交不顧美國的對華武器禁售令,向中國出售預警機,即便最後受美國方面的壓力致使計劃流產,但以色列還是依照合約向中國支付了3.5億美金的賠償款,這種契約精神和積極態度令人浮想聯翩:中以雙方的合作,還會再開啟更長足的發展。

果然,此後雙方頂住外界壓力,在農業、生物工程、人工智慧、虛擬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開展了諸多合作。

根據投資行業人士講述,現今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對以色列的技術需求沒有過去那麼強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在新的方面給以色列提供了補充和協助。

眾所周知,一個新科技誕生之後,要有大量的相關產業配套運行,這個科技才能落地應用,才能真正地去成為生產生活的一部分,而以色列並不具有這種構建產業鏈的能力。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對以色列的高新技術很感興趣,又有雄厚的財力和世界上最完善的產業鏈條,因此中以合作的新面貌逐漸成型:以技術換投資、以投資興技術

友誼的本質

實際上以色列和中國走得越來越近,除了經濟因素驅使,也有政治層面的考量。

觀察近些年社會上的輿論動向其實很有意思,從一開始的「猶太人值得同情,但他們的命運與我何幹?」到後來的「猶太人有很多育兒寶典,有很多生財秘訣,有很多古老智慧」再到如今比較盛行的「猶太人和中國人可以攜手共創輝煌,支持猶太復國,因為我們都是飽嘗苦難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聲音無不透露著問題。

不難想像,一向在政治經濟領域長袖善舞的猶太人,也在默默形塑著社會輿論導向的發展。

中以關係升溫,以色列藉此可以擁有更多的對美談判籌碼,用以抗衡美國在中東地區平衡阿拉伯國家利益、適當壓制以色列的戰略方針,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中國又可以通過猶太人在西方國家政治經濟領域的影響力,間接削弱西方各國幹預侵擾中方事務的意願。這不可不謂是一種雙贏。

不過,中以在今天雖以一種合作的姿態立於世人面前,但我們都明白,國與國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

在我國民間同樣存在這樣一種聲音:「猶太人總是被排擠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喜歡見風使舵、背後捅刀,到處摻和惹事,他們利用財力人力將自己宣傳為弱者,實際上一旦獲得控制權,他們會比任何種族主義者更種族主義!」這種聲音我們只能是不置可否,交給時間驗證。

國家之間,沒有不散的宴席,沒有不淡的交情。隨著中國在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中國與以色列的關係也要適當地進行調整,畢竟,中國不希望與伊斯蘭世界的阿拉伯國家交惡,這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國內民族團結。因此,未來中以兩國關係如何,還是要看兩國各自的利益關係。

至於歷史上收容猶太人的話題,也許很多個人會記得,很多社會團體會記得,但國家不會記得這個人情,或者說,國家不會把它當作政治博弈中一項真正的籌碼。只有中以合作,這一話題才會被大加宣傳,在民間傳為佳話,如果未來,中以在波詭雲譎的歷史中開始交惡,那這段過往的歷史,想必又會是另一種調子了吧。

相關焦點

  • 以色列外交部官員積極展望2021年中以關係
    受疫情影響,中國和以色列之間的人員交往大大減少,但是中以兩國攜手抗擊疫情的故事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展望2021年,以色列外交部東北亞司司長藍天銘表示,隨著各國逐漸控制住疫情,他相信中以之間的人員交往和經貿科技合作會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相信中以關係未來會更好。
  • 以色列發文宣布:以中撇清關係,中國被證明是「反派」
    以色列作為我國友好的國家,在二戰的時候中國不顧困難去幫助他,可是現在呢? 美國的「清潔網絡」計劃看似是在保護網友的個人信息,實則是明目張胆的對中國的企業 行打壓。以色列指責中國的華為5G技術就是在竊取本國的數據和機密,拒絕合作。
  • 以色列評價和中國的關係:是「天作之合」,只不過單相思40多年
    以色列評價和中國的關係:是「天作之合」,只不過單相思40多年中國的崛起速度非常快,在國際上的關係處理也非常得體,因此世界上的朋友很多,以色列就這樣評價與中國的關係,兩國是天作之合,只不過單相思了40年,到底是什麼情況呢?無名起來看一看。
  • 中東棋局:阿聯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前因後果」
    當地時間8月13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交部發表聲明稱,阿聯阿布達比王儲穆罕默德、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美國總統川普當天進行三方通話後達成協議,同意阿聯與以色列實現關係全面正常化。這一舉措意味著阿聯成為以色列第一個與之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也是繼埃及和約旦之後第三個與以色列建立積極外交關係的阿拉伯國家。三方聯合發表的聲明說,阿以兩國將在未來數周籤署協議,涉及投資、旅遊、直航、安全、互設使館等。16日,以色列與阿聯之間電話服務開通,兩國之間已實現可以直接撥打固定電話和手機。
  • 美高官:以色列與阿聯關係正常化,中國和伊朗是最大輸家
    據俄塔社9月3日報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羅伯特·奧布萊恩周四在接受美國電臺節目主持人休·休伊特採訪時稱,中國和伊朗將成為以色列和阿聯達成關係全面正常化協議一事上的失敗者。奧布萊恩稱,阿聯和以色列之間的協議「將改變中東的局勢」,「經濟、文化聯繫將達到不可思議的水平,將開啟大量投資……對協議締約國來說,這是一項驚人的協議」。羅伯特·奧布萊恩 資料圖奧布萊恩認為,「此項協議的最大輸家肯定是伊朗和中國。
  • 以色列摩薩德偷走中國疫苗?這背後恐怕另有隱情
    據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10月27日援引以色列媒體的報導稱,以色列第12頻道電視臺在節目中說,摩薩德已獲得中國新冠肺炎疫苗,並帶回開始進行「研究」。儘管不少網友第一時間反應是「偷」,因為摩薩德曾經偷走過很多東西。別說新冠疫苗,就連戰鬥機都曾經偷過,但是以色列媒體並沒有直接說偷,而是用了「帶回」這個詞,並且表示「不清楚該情報機構究竟是如何獲得這種疫苗的」。
  • 門興在以色列:改善德以關係的一場足球賽
    半個世紀前,門興格拉德巴赫在特拉維夫同以色列進行了一場友誼賽,這場比賽改善了猶太國家和德國之間的關係。DW請到了以色列人Felix Tamsut,一名足球記者。對他來說,這場比賽意義非凡。「這場比賽改變了我的人生。」沒有這場比賽,我或許就不會成為一名德國的足球記者了。
  • 川普是和以色列關係最好的美國總統?都錯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自美國民主黨初選開始,拜登及其團隊發布的外交政策始終沒有任何變化:重新加入多邊機制,重新加強美國與盟友的關係,重新建立民主與自由的國際秩序。新鮮出爐的拜登團隊未來在中東政策上將如何發力?川普的中東政策將如何被繼承或丟棄?社科院西亞北非研究所研究員殷罡做客東方衛視、看看新聞Knews《環球交叉點》節目時這樣說:主持人: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美國媒體就指出,雖然對拜登政府感到期待,可是未來拜登政府的中東政策版圖當中,其實最最得意的,或者說最最心安的,恐怕還是以色列。為什麼呢?
  • 土耳其外交部:譴責巴林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
    當地時間9月12日凌晨,土耳其外交部發布一份聲明,對巴林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決定表示強烈的譴責與擔憂,認為這項決定違反了《阿拉伯和平倡議》以及伊斯蘭合作組織所作出的承諾。聲明指出,巴林此舉是對捍衛巴勒斯坦事業努力的一記重擊,將使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非法行徑不斷深化,並鼓勵以色列繼續佔領巴勒斯坦的土地。聲明表示,在中東地區建立和平與穩定的唯一途徑,是在國際法和聯合國決議的框架內公正而全面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 以色列,鑽石恆久遠又如何?
    本文轉自【周末畫報】;時至今日,以色列的支柱產業之一 ——鑽石產業依然無法全面復工復產。疫情加速了向數字平臺過渡的速度,這個古老的產業終於迎來了首個線上交易平臺。但長遠來看,這只是第一步,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成長、變化、革新是每個業內人士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 外星人是真實存在的?以色列專家揭秘驚人事實:和川普有聯繫
    在此期間,無論是國際關係,還是國內政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於是,各種陰謀論趁亂興起,並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川普則順勢而為,利用這些反智的陰謀論博眼球、吸引關注,並將自己的標籤和陰謀論牢牢綁定在一起。儘管面臨著外界劇烈的反彈,但總統依然堅持己見。這很難讓人不懷疑,在川普的背後,是不是真的有高人指使?
  • 地球局|下一個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會是阿曼嗎?
    繼1979年3月埃及、1994年10月約旦之後,8月13日阿聯與以色列宣布實現關係全面正常化後,「低調」的阿曼會是下一個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阿拉伯國家嗎?阿曼外交事務主管大臣阿拉維 以色列與阿聯關係在美國的攛掇下「破冰」,在中東影響甚巨,意味著以往在巴以問題上鐵板一塊的阿拉伯國家再度出現分化,巴以問題這個中東局勢核心議題也日益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合縱連橫應對伊朗。
  • 美高官:以色列與阿聯關係正常化 中伊是最大輸家
    (原標題:美高官:中國和伊朗將成最大輸家) 據俄塔社9月3日報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羅伯特·奧布萊恩周四在接受美國電臺節目主持人休·休伊特採訪時稱,中國和伊朗將成為以色列和阿聯達成關係全面正常化協議一事上的失敗者。
  • 蘇丹與以色列同意實現關係正常化
    中新社華盛頓10月23日電 (記者 陳孟統)美國、蘇丹、以色列三國領導人23日舉行通話,同意蘇丹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同日,美國總統川普決定將蘇丹從美方認定的「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移除。在美國斡旋下,這是以色列連續第三個月在對外關係上取得突破。
  • 王晉:摩洛哥與以色列開啟關係「正常化」之路
    儘管摩洛哥與以色列關係實現突破與美國的遊說關係密不可分,但是兩國假使實現「關係正常化」,那也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地區挑戰,給未來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長期密切關係「公開化」 儘管長期以來並未與以色列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摩洛哥和以色列都十分重視發展彼此的關係,具體來講,以色列和摩洛哥情報機構長期保持秘密接觸,以色列幫助摩洛哥王室打擊國內政治敵對勢力,並向摩洛哥分享北非地區的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動向,前任摩洛哥君主哈桑二世(1961年-1999
  • 以色列與沙特領導人沙漠密會,但未達成關係正常化協議
    這則消息立即吸引了各界的目光,沙特和以色列關係長期緊張,兩國目前仍未實現關係正常化,若會面的消息為真,這就代表兩國領導人首次舉行了會面。 儘管沙特外交部否認了秘密會面一事,但幾名匿名的沙特顧問與美國官員又透露了更多細節。據《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11月27日報導,這些官員稱,兩國領導人討論了關係正常化協議、伊朗問題等內容,但雙方並未達成關係正常化協議。
  • 外媒:摩洛哥為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辯解
    參考消息網12月14日報導外媒稱,摩洛哥外交與國際合作大臣納賽爾·布裡塔13日對以色列媒體說,摩洛哥與以色列的關係在阿拉伯世界非常特殊,在有關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協議宣布之前,雙邊關係「本就已經正常」。
  • 科威特反以色列情緒高漲:85%的民眾反對與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
    此前巴林,阿聯與以色列建交一位著名的科威特政治專家譴責了一些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的嘗試,並將與特拉維夫政權的關係正常化描述為「新殖民主義」。阿卜杜拉·納菲西博士說,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正常化協議的籤署將使阿拉伯國家變成新的殖民地。尼菲西在文章中寫道:「與以色列政權關係正常化等於新殖民主義,它將使我們成為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和美國人的共同利益服務的殖民地。」
  • 外媒:阿盟行將就木,成員紛紛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以色列不如直接...
    【環球網軍事報導】半島電視臺新聞網9月23日發表評論文章稱,阿拉伯國家聯盟已行將就木,在阿聯和巴林相繼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後毫無作為。甚至做出逃避行為,迴避巴勒斯坦的抗議。 文章作者認為,隨著阿盟成員國中更多國家與以色列交好,這個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聯盟將在巴勒斯坦問題上貌合神離。
  • 以色列和摩洛哥同意實現關係正常化
    以色列和摩洛哥同意實現關係正常化 唐湘偉/央視新聞 2020-12-11 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