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版圖上,兩條絲綢之路,恢弘而壯美,一陸一海,交相輝映。
張騫策馬兩度西行,鄭和揚帆七下西洋,兩條絲綢之路由此鋪開、延伸。
靈感來自五千年文明,激情來自這萬裡河山。站在新的起點,這兩條絲路成為宏大戰略的擘畫之基。四年前的金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期中國全球化的偉大戰略——「一帶一路」引發全球關注和共鳴。沐浴著雄漢盛唐兩千年的榮耀輝煌,偉大的中華民族再次開啟覺醒的展翼之舉,與各國同行,為世界擔當。
從開啟盛世到命運共同體,千年絲路上的風雲世紀不僅僅給人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明;從理念構想到人心聚合,「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夢,更鋪陳出世界繁榮願景和光明未來的嶄新篇章。
熔鑄古今,縱橫萬裡。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的駝鈴聲猶在耳畔迴響,鄭和遠航的風採還歷歷在目……
《西突厥史料》中稱,「絲路有陸、海二道」。
絲路北線,走陸路。從中國西安出發,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峽谷,穿越沙漠盆地,深入中亞腹地,通連歐洲。
絲路南線,行海路。從中國福建東南沿海,沿馬六甲海峽,過印度洋,直抵大西洋岸邊。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漢武帝為聯合大月氏攻打匈奴,在全國徵募「能使者」,張騫應徵出使。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由此開始開闢了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重要交流通道。此後,外商使節絡繹於道,接踵叩關,東漢的班超父子以及許許多多的商隊、使團,在駝鈴聲裡,沿著張騫的腳步足印讓這往來東西的陸上通道不斷擴展。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線圖
當時,這條通道還不叫絲綢之路。最早提出使用這個詞的是一位德國地理學家,名叫李希霍芬。這個德國人從1868年開始在中國進行地理考察,用將近4年的時間考察7次走遍了中國近14個省區,是他把張騫出使西域途徑的古長安(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亞和歐洲一路稱為「絲綢之路」,一個色彩斑斕的名字。
提出絲綢之路概念的李希霍芬
和他撰寫的《中國》一書封面
「不是張騫通異域,安能佳種自西來」。自此之後華夏大地與西域諸邦之間「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在遙遠的古代,絲綢和瓷器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中國的象徵,更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絲綢之路宛若一條光芒四射的金色飄帶,我國的絲綢錦絹和瓷器等工藝品,大量輸往沿線各國;彼方也大量輸入香料、種子、棉布、珍珠、象牙等;我們和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
同樣,隨著中國人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精進,另一條聯繫西方的通道——連接我國與歐亞非國家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步興起。海上絲路的正式形成可以追溯到東漢。那時古羅馬被泛稱為大秦,公元165年,大秦東徵安息(今伊朗地區),打通經波斯灣往東的通道,也為和漢朝直接進行絲綢等貿易往來帶來方便。隨後,大秦就派出使臣從海上來到漢朝,由此開啟東西方海上絲綢之路。
東晉指南針的發明惠及航海業,海上絲路也不斷延伸,向東北可到達朝鮮和日本,向南、向西可到達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到了明朝,鄭和統領船隊,帶領近3萬名將士舟師,以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敢為天下先的雄才膽略,開通從中國橫渡印度洋直達東非的新航道,登上人類遠航探險的巔峰。從34歲到62歲,鄭和七下西洋,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到達鼎盛,堪稱海上絲路最壯麗的詩篇。
鄭和下西洋路線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絲綢、瓷器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鄭和更開創了一種和平交往、互惠互利的航海模式,反映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與鄰為善」的人文傳統。鄭和的海上絲路,是一條和平之路,是一條互利之路。
戈壁灘沙,嘶嘶馬鳴;孤煙大漠,壯志西行。張騫出使走出一條聯通歐亞、傳遞和平、播撒繁榮的絲綢之路。「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詩人杜甫筆下,友誼使者的堅實步履力透紙背。
漂洋過海,觀風察俗;絕域殊方,心悅誠服。鄭和帶隊發展貿易,易物海外,平息衝突,消除隔閡,傳遞中華文明。「雲帆高張,晝夜星馳。」鄭和碑上,銘記著中國揚帆走向世界的搏浪情懷。
回望歷史,浩浩蕩蕩,循著千年前的絲路輝煌,從張騫出使到鄭和遠航,從玄奘西行到馬可波羅遊歷東方,我們看到高僧法顯和玄奘取經的背影,看到投筆從戎的班超、遠嫁和親的公主,看到絲綢風靡歐洲、刺激西歐城市手工業繁榮的景象,看到祆教、摩尼教及新興的伊斯蘭教等西方文化不斷傳入中國……
絲綢之路郵票展現了陸上絲綢之路
沿途的歷史文物古蹟
綿延2000多年的絲綢之路充滿了傳奇、充滿了寶藏、充滿了詩情畫意。往來在絲綢之路構築的時空中,我們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在汪洋大海中「雲帆高張,晝夜星馳」,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從陸上擴展到海洋,從貨物的運輸貿易拓展為各個國家文化、藝術、技術和人員交流的大通道——千百年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與歐亞國家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大動脈,促進了東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
那是中國歷史上的繁盛之時。古絲綢之路的興衰,隨著中國國運而跌宕起伏。在隨後的歷史徵程上,當閉關鎖國夜郎自大時,當列強鐵騎踐踏中原時……古絲綢之路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沉默寂寥中,只有漫捲黃沙、滔天大浪靜靜訴說著滄桑巨變。
一條公路穿越敦煌雅丹地貌區
回望過去,絲綢之路的歷史是一部濃縮的全球通史、人類簡史。放眼今天,置身千年未有之變局,伴隨中華民族的復興徵程,喚醒沉睡的古老絲路,正逢其時、正當其勢。因為,它塑造了人類的過去,更將指引世界的未來。
2013年9月7日,哈薩克斯坦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迎來了一位重量級的演講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我的家鄉中國陝西省,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裡回顧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迴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嫋嫋孤煙。」習近平在當時的演講中如是說。就在這次演講中,習近平首次提出共同建設「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
到2013年10月3日,海上絲綢之路也迎來一個大日子,重新散發出勃勃生機。這一天,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共同建設「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從「絲綢之路經濟帶」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個概念的提出相隔26天。至此,「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正式面世。所以,「一帶一路」的歷史,很短,也很長。很長,可以從2000多年前說起;很短,可以從2013年開講。
溝通歷史與未來,連接中國與世界。兩千年前的古絲綢之路,跨越千山萬水,將亞歐非大陸和海上許多國家點綴成線。這對今天來說,是一筆筆寶貴的財富,是一個個意義非凡的啟迪。在新的歷史時期,沿著陸上和海上「古絲綢之路」構建「一帶一路」經濟大走廊,將給中國以及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共同的發展機會,拓展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古老的絲綢之路正釋放新的光彩,與沿線各國各民族「再續前緣」。
「一帶一路」建設框架思路
有學者稱,從某種程度上說第一次世界上的全球化是中國發動的,那就是絲綢之路。基於歷史的影響力、現實的生產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今天的「一帶一路」成就人們構築新的夢想。它不應該只是中國漢唐夢的現代版,而是中華民族再次覺醒的展翼之舉;它提升經濟密度,縮短經濟距離,打破壁壘分割,是我國在對外開放向世界大國轉型中構造的全球治理機制;它著眼於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夢想,是為世界提供的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的方案。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回顧歷史,可以看到,絲綢之路的繁榮總是與大國氣派和盛世景象緊密相連。今天,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未如此之近;中國同周邊國家攜手圓夢的意願,從未如此之真。「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歷史深處走來,世界由接納到響應,再到積極行動。「一帶一路」的發展歷程,映照著中國一步步走向偉大復興夢想的前行足跡。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迎來運營5周年
就「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而言,它絕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必須成為沿線國家的「合唱」。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矚目中國,世界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渴望傾聽中國。「一帶一路」映射出一個走向世界的中國,視野更加高遠、心態更加開闊、姿態更加積極。
用和平持續共榮代替單純國家利益,用「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強調天下大同、共同復興、利益共同、命運共同——「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以絲路為捲軸,以合作為畫筆,一幅歐亞大陸友好合作的「一帶一路」宏偉藍圖躍然紙上。
「一帶一路」,一條經濟大動脈。這裡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牽連起亞太、歐洲、非洲等多個經濟圈。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之際,它提供了中國方案,也帶來了中國機遇。
4年來,梳理習近平主席在外交場合的主題詞,「一帶一路」是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也收穫了最廣泛共鳴。4年來,「一帶一路」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決定,寫入十三五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中國重大發展戰略。
它是中國發展的雙翼——中國的對外開放,在與「一帶一路」的深度交融中,最終形成海陸雙翼、齊振騰飛之勢。它也是中國帶動周邊國家發展的翅膀——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中國同他們的戰略對接,著眼於雙方的現實需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外匯儲備國、主要對外投資大國,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基礎設施和開發園區等建設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有實力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
肯亞半個世紀來最大的
基建工程蒙內鐵路「中國造」
世界經濟走到了一個關鍵時刻,雖然總體保持復甦態勢,但面臨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等多重風險和挑戰。世界需要中國更多地參與到全球經濟的討論中來。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
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30多個國家籤署共建合作協議,有望把超過60%的世界人口引向前所未有的凝聚和繁榮,這就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影響力。凡此種種成果都表明,「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廣,進入務實合作、全面推進階段。絲路走出歷史,走下藍圖,走進日新月異的今天。
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國該怎樣定位自己,怎麼與國際社會相處?」
從天山山麓到裏海之濱,從太平洋西岸到印度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產能合作蓬勃興起,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可見,世界之大,容得下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給地區和世界帶來和平的希望、發展的機遇。
中遠荷蘭號通過蘇伊士運河
古絲綢之路彰顯了歐亞曾經的輝煌,也揭示了輝煌的規律。從古至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是世界共有的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詞有「共同夢想」、「共同繁榮」和「東方智慧」,它強調共商、共建、共享。沿線包括更廣泛的國家如果能做到平等協商,兼顧各方利益,反映共同訴求,攜手推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就必將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而這恰恰是對世界關注的最好回答。
中國擔當,一諾千金。有人說,亞洲在世界戰略全局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從中國北部,到中亞、東南亞、東北亞,再到今天的南亞,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中國拿出更多精力經略周邊,造福沿線各國人民,展示出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積極的態度。
中國使命,全球寄望。「一帶一路」著眼於歐亞大舞臺,也決定著世界大棋局。它不僅僅是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更是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動作為。作為目前經濟增長領先的國家,中國不僅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要擔當起區域和全球經濟新規則制訂的重任,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漸次展開。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標誌花壇
一呼而百應,「一帶一路」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矚目即將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北京之約,這條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合作帶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新驚喜值得期待。而答案,就寫在「一帶一路」這載著共同夢想攜手前進的航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