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AQI指數排名倒數第一,PM2.5爆表。來源:天氣通APP截圖。
昨日(11月29日),中國經濟網記者從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官網裡了解到,北京受高溼度、強逆溫、弱風速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汙染物擴散條件差,空氣品質在重度汙染水平。11月30日、12月1日仍將維持重度汙染狀態。按照應急預案規定,將達到橙色預警級別。預計,12月2日凌晨起受強冷空氣影響,空氣品質將轉為優良水平。
據了解,這是今年3月31日《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修訂後首次啟動橙色級別的預警,也是今年第一個空氣重汙染橙色預警。
6城AQI指數「爆表」 北京墊底
自上周冷空氣襲來,多地迎來了大範圍降雨、降雪後,環保部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和汙染排放的影響,11月26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空氣重汙染過程。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介紹說,28日,灰霾面積擴大到53萬平方公裡,重度及以上汙染城市數量增加到23個。截至29日上午,重汙染過程仍在持續。環境保護部已派出督查組赴相關地區進行現場督查。
中國經濟網從天氣通APP統計的每日全國城市空氣品質指數排行榜中了解到,今日空氣最壞的城市是北京,空氣品質指數(Air Quality Index,以下簡稱「AQI」)超過500,已嚴重「爆表」。
據中國經濟網了解,《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規定,空氣汙染指數劃分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於300六檔,對應於空氣品質的六個級別,指數越大,級別越高,說明汙染越嚴重,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越明顯。當PM2.5日均值濃度達到150微克/立方米時,AQI即達到200,也就說明空氣品質已經到達了重度汙染的級別。
在天氣通APP每日全國城市空氣品質指數排行榜所統計的426個城市中,有77個城市AQI指數超過了200,其中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等省份的霧霾城市最多。據中國經濟網統計,排在後六位的城市AQI指數已經爆表,均超過了500,分別是呼和浩特、德州、保定、廊坊、鄭州、北京這六個城市。(統計數據截止到11月30日13:20)。
環保部:12月2日大氣擴散條件好轉 汙染結束
本月月初,瀋陽市遭遇六級嚴重霧霾汙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霧霾指數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逆天」霧霾指數瞬間引爆朋友圈等各大網絡平臺。遼寧環保部相關負責人稱此次霧霾是2014年遼寧全面實施新空氣品質標準以來,面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汙染最重的一次霧霾。
而在本月月底,北京又迎來了今年第一個空氣重汙染橙色預警。環保部稱本月多地多次霧霾是受汙染排放和不利的氣候條件造成的。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介紹說,11月2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有23個城市空氣品質為重度及以上汙染。其中,臨汾、陽泉、忻州、衡水、德州、鄭州、晉城、邯鄲、滄州、太原、呼和浩特、包頭、運城、聊城、赤峰、安陽、濟南和鶴壁共18個城市空氣品質為重度汙染;北京、石家莊、邢臺、廊坊和保定共5個城市空氣品質為嚴重汙染。邢臺市為區域內汙染最重城市,AQI值達到370。北京市AQI值為308,空氣品質為嚴重汙染。
環保部表示,截至29日8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石家莊、邢臺、保定、衡水、陽泉、忻州、德州、聊城、菏澤和商丘共10個城市空氣品質為嚴重汙染,北京、天津、邯鄲、滄州和廊坊等21個城市空氣品質為重度汙染。
羅毅說,預計11月30日~12月1日,大氣擴散條件維持不利,京津冀中南部和山東西部以重度至嚴重汙染為主,河南北部以中度至重度汙染為主,影響範圍包括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石家莊、衡水、邢臺、德州、濟南、濰坊、聊城、淄博、菏澤、安陽、鶴壁、鄭州和新鄉等17個城市。12月2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大氣擴散條件逐步好轉,此次汙染過程將結束,京津冀全境、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大部將回歸至優良水平,河南和山東大部以輕度至中度汙染為主,僅山東局部地區有可能出現重度汙染。12月3日~4日,大氣擴散條件持續有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總體以優良為主。
京津冀部分地區重霾 建議中小學停止戶外活動
據中國經濟網了解,《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中橙色預警是僅次於紅色的高預警級別。預案中規定,橙色預警期間,北京將採取一系列強制性減排措施,包括建築垃圾和渣土運輸車、混凝土罐車、砂石運輸車等重型車輛全天禁止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道路行駛;全市停止土石方、建築拆除、混凝土澆築、建築垃圾和渣土運輸、噴塗粉刷等施工作業;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和露天燒烤;建議中小學、幼兒園停止戶外活動。公眾儘量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出行,減少機動車上路行駛。
據中國經濟網了解,各單位正按照預案,採取相應措施,減緩汙染物積累;加大對燃煤型汙染、施工和道路揚塵、露天燒烤和焚燒等查處力度,以常態的高壓執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減少和緩解空氣重汙染。
羅毅表示,環保部已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相關地方加強重汙染天氣預報和研判分析,密切關注汙染形勢變化,及時採取措施,最大程度減輕汙染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