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去醫院體檢,抽血化驗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血液檢查是一項臨床中最為常見的臨床檢測方式,血液檢查較為方便,診斷的靈敏度、準確度都比較高,可作為臨床診療的參考檢驗結果,能夠指導臨床診治。
平時一般的血液的檢測,主要包括血液常規檢測、紅細胞沉降率測定、網織紅細胞檢測等。臨床的血液檢查,與血液系統疾病等關係密切,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下面列舉幾項常見的血液檢查項目,通過這些抽血檢查,能指導臨床疾病檢測篩查。
第一、紅細胞檢測
紅細胞的參考範圍為: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紅細胞計數增高多見於嚴重脫水、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臟病、腎癌等。紅細胞減低則多見於各種貧血疾病。
第二、白細胞檢測
一般白細胞計數的參考值為(4~10)×109/L。白細胞數目增多主要見於各種細胞感染、急性中毒、嚴重燒傷、炎症等。白細胞數目減少多見於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上述列舉的這幾種血常規檢測,很好的說明了抽血可以檢測出多種臨床疾病,是一項非常有益、高效的檢查。那麼,平時體檢抽多少血呢?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常規體檢抽血總量一般在10~20毫升左右,即使有些額外的檢查,抽血量也一般不會超過30毫升。而人體血液的總量約為4~5升,抽血的這些血量佔總量的比例很小,所以身體檢查時抽的這些血是完全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而且抽血或者平時獻血之後,機體的骨髓和脾臟等組織器官會及時進行有效代償,不會造成貧血等身體損害。
有時候抽血後受檢者會有些短暫的頭暈、身體無力等情況出現,這是因為體檢前需要空腹,被檢者可能有低血糖情況出現,加上檢測時往往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也會出現身體不適,但一般很快就會好轉,並不需要太過擔心害怕。
那麼,為了保證體檢結果準確,在體檢抽血之前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首先,體檢抽血的當天一般需要患者空腹,尤其是檢查血糖、血脂、血生化、肝功的時候,受檢者不要吃東西、不要飲水,空腹時間控制在12小時左右,目的是防止進食影響檢查結果。如果自己不太確定是否要空腹,建議在檢查前詳細的詢問相關醫生,避免準備不當影響檢查。其次,要注意藥物對體檢結果的影響。
比如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抗生素類藥物等,都很容易影響抽血化驗的結果,所以檢查前儘量停服這些藥物。但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體檢前不需停藥,必要時可先諮詢醫生護士。同時,要注意抽血前不要劇烈運動,情緒不要過度緊張,保持愉悅平和的心情體檢最佳。
綜上所述,體檢時的抽血檢測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抽血能夠得出多項檢測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對患者疾病進行初步的診斷、鑑別和篩查。而且抽血的血量少,對身體基本沒有損害和創傷,安全、迅速、可靠。抽血前也要注意空腹,避免劇烈活動,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看是否需要停藥後體檢抽血。充分了解這些相關知識後,有助於體檢者更好的參加體檢、監測身體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