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做善事不被人知是陰德,做壞事被人宣揚是重罪輕報

2021-02-14 菩提園牢記使命
「大慈大悲」是自性第一德

 

  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實報土」——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報土——極樂世界。不同的地方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也是淨土,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幾乎是平等的,你看不出兩樣。不像其他諸佛報土,那就是真的不一樣,差別太大。像我們這個地方,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是一樣的,但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大不相同,六道輪迴更不必說了。

  法相宗所說的「法身能現」。「法身」是自性。真心它能現、它能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阿賴耶所變的,把「實報莊嚴土」變成十法界,把十法界又變成六道輪迴,這都是阿賴耶的事情。

  我們如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曉得什麼一樁事情,一切萬法原來是一體,這個「一體」就是「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是大徹大悟,明白了。我們有沒有?有,我們跟佛沒兩樣。佛看我們跟他是一法身;我們看佛,我們跟他不是一法身,我們看錯了

  所以這「一法身」,整個宇宙是「一法身」。我跟諸佛是「一法身」,一切眾生跟我是「一法身」,一切動物跟我也是「一法身」,樹木花草「一法身」,山河大地也是「一法身」,這是真相這種顯現就是自性裡頭本具的無量功德之所出現的,這些幻化完全是夢幻泡影,包括十法界、包括華藏世界,你一定要知道,不可以以為這是真、那是假,你就迷了。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你怎麼會來個真假?!真假是妄念,迷了。起心動念就完了,不能起心動念。這個時候你入菩薩的境界,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記住「同體」,「無緣」是無條件;「慈」是愛大家;「悲」是憐憫他受苦,要幫助他離苦,用慈心幫助他得樂。

   「大慈大悲」是自性第一德。自性萬德萬能,那個「萬」不是數字,代表「無量」。

  無量的德能,第一德就是「慈悲」,也就是其它宗教裡面所講的「愛」。「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第一德。

 

全世界所有宗教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

 

  那我們問:上帝是不是佛的化身?是的。神是不是佛的化身?是的。統統都是佛菩薩。我們根據這個概念來團結全世界的宗教——「眾神一體」

  我在日本有一次參加聯合國的會議。在日本岡山,有幾個同修陪著我去看中村康隆老和尚。我們那個房間攝影棚裡頭有老和尚的相。那一年老和尚一百歲,我們見面談得很歡喜。他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同意他的說法,我非常歡喜。離開的時候,他的大徒弟橋本(老和尚圓寂之後,現在這個山上大和尚就是橋本),橋本告訴我:奇怪!今天,我們老和尚一生從來沒講過這個話,他怎麼對你講這個話?就是講,全世界所有宗教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大慈大悲。所以宗教可以團結,宗教在今天應當團結,要認祖歸宗

  祖宗是觀世音菩薩,這個信息我有,中村康隆老和尚說出來給我做證明。我是讀很多宗教的經典,發現它們裡面內容大同小異,說法不一樣,意思相同。所以我早年就有想法,那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喜歡基督,他就現基督身。你喜歡真主,他就給你現真主身;你喜歡神,他就給你現神身。你喜歡什麼,他就給你現什麼身,來幫助你,來接引你,來慢慢幫你提升。印度人喜歡佛陀,現佛身;中國人喜歡聖人,孔子、老子都是聖人。孔子、老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會叫他作「佛陀」。釋迦牟尼佛如果出現在中國,中國人稱他作「聖人」。這真相大白。所以宗教不但是可以團結,宗教必須團結,世界才有和平。

  為什麼那個時候佛菩薩要這樣現身?不這樣現身沒法子教。佛從來沒有主動教過人,一定看緣分。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他是什麼緣,給他現什麼身,用這種方法。這個方法中國人講得合情、合理、合法。那個時候沒有交通,沒有資訊,絕對大多數的人老死不相往來。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在鄉下,確確實實農村裡面有些老人,他一生都沒有進過城,我們那個縣城他都沒有去過。他所去過的地方,就是臨近幾個小鎮,城裡面一生都沒去過,那就必須要分身。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交通發達、資訊發達,從香港到英國倫敦,以前坐船要三四個月,現在十二個小時就飛到了。那個時候佛是要分身,到處分身,現在怎麼樣?分身收回來,收一個身才對,才能講得通。

  所以宗教要團結,宗教要回歸教育,宗教經典要互相學習。我們搞這樁事情,這十一二年也小有成就,我們的想法、我們的看法、做法,許許多多宗教跟我們接觸之後都能夠認同,所以宗教一家人。

 

每個宗教都有「不殺生」這個戒律

 

  第一樁大事宗教徒要做的——化解宗教衝突決定不許可有因宗教而發生戰爭,這是決定違背神的意願,絕對不會有一尊神是喜歡殺人的,沒有。每個宗教都有不殺生、不能殺人,都有這個戒律。所以把每個宗教戒律找出來、每個宗教最重要的教義找出來,我們來融合。講得確實講得最清楚、最透徹、最明白的是大乘佛教也要像佛陀當年在世,咱們辦學,辦佛教大學、辦宗教大學,宗教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像釋迦當年在世,講「阿含」,小學;「方等」是中學;「般若」是大學;「法華」、「涅盤」是研究所。宗教在這個時代大團結,這些都是說明變化,「善惡變化」。

  末後一句,「會見無期。」但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是「一體」,「眾生是一體」。由於阿賴耶裡面所含的種子不一樣,這個種子有善、有惡、有無記,種子遇到緣起現行,就變現出六道輪迴,其實六道輪迴也是一場夢。

  我們總是要真正明了「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莊子說的。莊子是戰國時代的人,跟孟子同時代,那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你看這兩句話跟《華嚴經》是不是同一個境界?「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那就是《華嚴經》,他不是佛他怎麼能說得出來?所以我們要多看、多讀、多學習,把心量拓開,能包容整個宇宙、能包容遍法界虛空界,承認我們是一體。他迷,他不知道,我知道;他用惡意對我,我以善意待他,慢慢幫助他回頭認識了,這是正確的。決定不能有報復、不能有敵對。

  敵對是屬於「邊見」,就是二邊,沒有二邊,不要分別。不分別,二邊就不存在了;不執著,六道輪迴就不見了。六道輪迴是從「執著」生的;十法界是從「分別」生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那是什麼?「實報土」現前。恭喜你,你證得大乘圓教初住,生「實報土」。在「實報土」把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就是「等覺菩薩」。最後的生相無明習氣斷了,就證得「妙覺」果位,功德圓滿,圓滿地融入「常寂光」,跟一切諸佛同體,同一個「常寂光」。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知道、要肯定、要承認,我們現在跟諸佛如來的「常寂光」也融在一體,只是我們不知道,諸佛如來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能離「常寂光」,離「常寂光」什麼都沒有,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在「常寂光」裡頭,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破了,這不是一般人能相信的,為什麼?一般人煩惱太重了。分別、執著太重了,他不能相信;分別、執著輕,他能相信。所以在十法界裡面菩薩、佛他能接受大乘,他一契入大乘,他境界就提升,從十法界提升到「實報莊嚴土」。

  【解】善惡感報疾速,故云「易前」。「追逐所生」。「逐」者,追從也。謂所生之處,果報追隨,相從不舍。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

  這一句念老給我們用白話解釋得很清楚了。上面寫的這麼多字都是引經據典,他的《註解》都有來歷的,不是隨便說的。這句真正的意思就是「所生之處」六道、天道,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還有欲界天。我們一般人在六道輪迴,我們沒有得禪定,初禪都沒有,你在天道的哪裡?在欲界。欲界有六層,從四王天開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這裡頭。四空天亦如是,修四空天報得的處所,無論你生在哪一道都會遇到冤親債主,過去生中多生多世累劫的冤親債主,他們在追隨,他們在尋找。遇到冤業的報怨;遇到善行的,過去在修善的,他來報恩。報恩、報怨。

放心上就是六道凡夫;不放心上至少是阿羅漢,是「真修行」

 

  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受人侮辱、受人欺負,不學佛的時候不服氣,你無緣無故欺負我,我要報復你;學了佛之後,就會想想可能是我過去生中對不起他,我是這樣對待他,今天他來捉弄我。想到這裡,冤冤相報,一笑了之,我就受了,我不再怨恨他了。希望這個結就化解,來生再遇到的時候就是好朋友,說不定是志同道合,成就無量功德,都有可能

  如果想到「一體」、「一身」,那就更沒話說,那種報應那就好比是牙齒咬到舌頭,把舌頭咬破了,舌頭決定不會報復,為什麼?一體。知道所有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親是一體、怨也是一體。親這一體,好!可以合作,永遠不會背離,可以在一起修真實功德;冤親債主是來找麻煩的、是來搞破壞的,甚至是來陷害我們的,我們知道了,一笑了之,報了,報了以後就沒事了,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的念頭。

  我常常勸同修,一生,我們在一生當中沒有一個冤家對頭,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個怨恨,這一生多快樂!法喜充滿。像彌勒菩薩一樣,一天到晚笑眯眯的,什麼都能包容,什麼都不在乎。我們是包容,實際上是什麼?不放在心上,為什麼?心「本來無一物」,你怎麼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六道凡夫,不放在心上至少是阿羅漢,這叫「真修行」。

  真修行在哪裡修?眼在色塵上修,看得清楚、看得明了,不放在心上就對了。你提起來我知道;你不提起來的時候,我心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就對了耳在聲塵上修練,修行練功,聽,聽得清楚,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就是修佛行。佛跟我們為什麼差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接觸馬上連帶生起來的妄想、雜念、分別、執著,統統都起來。佛的本事,佛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沒起心、沒動念,這就是佛;菩薩他有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比我們高;阿羅漢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你就完全明白了,六道輪迴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四樣東西造成的六道輪迴。

  能夠不執著,六道就不見了,六道輪迴沒有了,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有這個四聖法界,這個四聖法界有分別。如果分別也沒有了,這四聖法界沒有了,就超越十法界了,生「實報莊嚴土」。「實報土」裡頭起心動念沒有,就法身菩薩了,「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無明煩惱」就斷了。功夫深的習氣都沒有,習氣都沒有才真正是「妙覺」。「等覺」以下還有習氣,習氣有輕、重不一樣,十地輕,三賢重。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煩惱習氣重;輕,十地輕。到「等覺」就斷盡了,斷盡,「等覺」就契入「妙覺」了。《華嚴經》上說的。所以用什麼功?「見色聞聲」不著「見色聞聲」的相,這叫用功。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掌握住。

 

果報要受,受也不放在心上、不會引起分別執著,這就是高

 

  這一句就是解釋經文,很清楚。「所生之處,果報追隨,相從不舍」,這幾句要記住,三句,我們的一生記住這句話。天天所遇到的是「果報追隨,相從不舍」,果報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會引起分別執著,這就是高,真修行人就這一點。我們還把事情放在心上,錯了!心上沒事好,什麼都沒有。「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我們跟人、事、物接觸感受有苦樂,那就是「善惡之報」,一笑了之,沒把它當作一回事情看,這就對了。

  【解】《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因果各異,生處懸殊。故臨終分手,竟成永別。三途一報歷五千劫,

  希望大家記住這一句話,永遠不能忘記,天天提醒自己。我們這一生算得了什麼?吃再大的虧,頭被人砍掉了、手被人剁掉了,沒有怨恨心,學忍辱仙人。為什麼?報掉了。也許我過去就是這樣對他的,今天還債還掉了,沒有怨恨、沒有敵對,而且還感恩,好事!這個惡總算是了了,這個報了了,你要存這個心。這絕不是阿Q精神,絕不是,這是最高的智慧。為什麼?你要不這樣做,五千劫還在這裡頭,你們報來報去,一次比一次激烈,你就曉得多苦,怎麼能幹這種傻事?所以一笑了之,要感恩。把怨恨的心變成感恩的心,把報復的念頭變成報恩的念頭,因為它真的,為什麼?消業了,這就是感恩,就在此地。所以因果,這個作惡的,「刀山劍樹」是指地獄。

  【解】輾轉六趣,何日重逢。且重逢亦不相識,故曰「會見無期」。

  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

 

做善事不被人知是陰德;做壞事被人宣揚是重罪輕報

 

  【科】壬三、勸力修善

  【經】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右段勸諭世人,舍惡修善。

  真正修善,也不必要人知道。知道,別人讚嘆,這一讚嘆,你的善全贊光了,功德都報銷了;沒有人知道,所以做無名英雄,那個善叫「陰德」。陰德報得厚,積陰德幹不善的事情希望人宣揚,為什麼?報掉了,叫重罪輕報;做的好事也被人宣揚,輕報了,太可惜了。這個就是自己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生活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看經文,「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這不能等待,要認真努力去做。什麼是「真善」?「信願持名」,第一大善,沒有比這個善更大的了。你想想看,縱然你比海賢老和尚還有福報,他念佛九十二年,你能夠念一百年,要往生!不往生,人天福報,那就錯了。

  人間沒這麼大的福報,天上有,你到天上去做天王去,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你真有大福報,由你去挑選,你可以隨心所欲想到哪裡就到哪裡,但是不究竟,天壽命長,還是會有到的時候。壽命到了怎麼辦?從天上上不去了,掉下來了。天上享福,修福的機會很少,享福的機會那天天都是,所以很多人羨慕生天,都想到天堂。我們很清楚,福報享完了怎麼辦?要往下墮落,所以它不究竟。

  還是極樂世界好,到那個地方,第一個你得到的夢寐所求的無量壽,真無量壽,不是假的,不是所謂「有量」的無量,它是「無量」的無量。要不要?

  我們這一生運氣好!過去生中修大福德,你才能在這個時候得人身、聞佛法。遇到今天這個社會狀況讓你看到,你會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求生淨土。

  這個世界、這個環境,對於這種修行人、求往生的人說,好環境!如果這個環境是太平盛世,生活非常好,對於學佛就忘掉了,這世間不錯,還挺值得留戀的,不想去了。所以這個世間讓你衣食住行坐立不安,真的,「貴而不安,富而不樂」,這怎麼辦?這就想到念佛了,還是極樂世界好,認真努力,「信願持名」幫助我們走逆增上緣。這個世間一切萬緣統統放下,沒有絲毫留戀,真實的功德遇到了,努力去做,做成就了,眾生有福,佛力加持。不要自己居功,我做了多少好事;我沒做,佛菩薩加持的,大家做的。這真實功德。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這八個字是綱領。

 

對初學人內斷「貪嗔痴慢疑」,外學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

 

  【解】右段勸諭世人,舍惡修善。

佛幹這個事情,我們也要幹這個事情,我們在今天幹這個事情,從自己認真幹起,讓別人先看,然後再聽我講

  現在的教學,人家要看證據,要看榜樣,沒有樣子人家不相信,幹什麼都要有個模型,我先要把學佛的樣子做出來。這個樣子,最簡單的,我們對初學人,一般教給他的,真想學佛,內斷「貪嗔痴慢疑」,要幹這個;外面學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就這十個字,你先去學,好好地學一個月,學三個月,學半年,學一年,看看像不像。孔夫子他的學生,跟老師見面,跟老師相處,很明顯、很深刻地感到老師溫和、善良、恭敬,對人對事對物都恭敬,沒有絲毫傲慢,平等對待,節儉、謙讓,從來沒有看到過他跟什麼人競爭過,沒有,夫子自己教自己謙讓,也教別人讓。現在這個世界麻煩在哪裡?從幼稚園上學,父母、老師都教你競爭,競爭提升到最後就是毀滅了,競爭升級到鬥爭,鬥爭升級到戰爭,現在戰爭是核武生化,整個人類在地球上消失了,這個要知道。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做人學起,做人從哪裡學起?就從這個十個字做起,「貪嗔痴慢疑」是意惡,就是思想、念頭,對於我們日常生活適可而止,夠用就好了,不必多求。我講經這麼多年來,大概前面二三年,我有時候就買件衣服,以後就沒有做過衣服了,衣服都是人家供養的,供養太多,開衣服店了,所以什麼人合適穿去、穿走,好!如何能夠像世尊在世,三衣一缽多自在!現在我們常常去旅行,北面是冬天,赤道是夏天,這個三季可能在一個月當中都遇到,只要留這三季能保暖,能遮體的,夠了,何必要那麼多?

  供養的錢財,我們都拿去做慈善事業,學印光大師,印送經論善書,到處跟人結緣,幫助學生,清寒的學生,我們設獎學金,幫助他讀書

 

佛教原本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要恢復教學的面貌

 

  佛教,原原本本它就是一個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要恢復教學的面貌,釋迦牟尼佛十三歲開悟,就在鹿野苑辦講座,講《阿含經》,給學佛人紮根,《阿含》裡面內容包括倫理道德因果,跟聖賢教育,非常好,這紮根,從做人做起。

  佛門講修行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告訴我,「看破」、「放下」我們再回頭看中國的儒家,儒家從哪裡下手?《大學》裡面說了「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用的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格物」,「物」就是物慾,衣食住行,資生的,必須要用的這些東西。有「貪瞋痴」不行,你就放不下,必須要淡泊,名聞利養要淡泊,生活,日常生活要淡泊,這叫「格物」。「格」是格鬥,打仗,跟誰打仗?跟自己的欲望打一仗,要把自己欲望戰勝,然後智慧就出來了,所以「致知」。原來我們的智慧被欲望掩蓋住了,透不出來,現在把欲望打掉,智慧就出現了,跟佛法一樣,佛法叫「斷煩惱,開智慧」。「斷煩惱」,放下;「開智慧」,看破。

 

怎樣才能明心見性?

 

  所以仔細讀讀這些書,它貫通,然後才曉得孔老夫子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平等。孔子之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聖人、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怎樣才能明心見性?心清淨到極處,妄心清淨到極處,妄就沒有了,真心現前,妄沒了真現前,就這麼回事。所以古人教我們讀書,知識分子喜歡讀書,就用讀書的方法修禪定,讀書千遍就是修禪定,從頭到尾念,念上一千遍,像一本四書每天念三遍,一千遍一年就念完了。一年念這個,這裡頭不求解義,什麼意思都沒有,只要念,沒有把字念錯,沒有把句子念掉,漏掉,這一千遍就修定。你只有讀誦這個課文,沒有起心動念,這樣地念,沒有分別執著地念,就是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念掉,一千遍念下來,有這麼長的時間就開悟了,「其義自見」,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慢慢就明白了,自然明白。如果還不夠,再念一千遍,大悟。一千遍小悟,二千遍大悟,三千遍大徹大悟。用這種方法, 喜歡用什麼書都可以,因為它是修定,它不是研究經教。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一堂我們還是從這個地方學起。

相關焦點

  • 人做了善事、積了陰德一定會在身上留下痕跡,看看你有嗎?
    比如說陰騭紋,就是講人積累了陰德,就會在臉上留下痕跡。那如果做了缺德事,色身上也應該會留下痕跡。這個是一定的。     比如說藥師法門裡,通過五官,可以看一個財運,父母,子女,福德,壽夭。那一個人命運,是怎麼回事呢?
  • 一生多做善事,廣積陰德,福報大
    積德行善的事情,任何人都會去做,但是積德亦有「陰德」和「陽德」之分。萬事萬物都在變,變化中也有不變,就是萬事都有陰陽兩面。我們的一念善心、善行,都是積德。所謂陽德就是為善而人知之,陰德則為善而人不知。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這就是其中的妙理,你是想要上天護佑,天降吉祥呢,還是想要世間的名氣。有智慧的人肯定選擇前者,都希望天地護佑,人生吉祥。
  • 佛學:世人常說「積陰德」,到底什麼是陰德,有無陽德?
    積陰德的人會得到上天的庇佑,陰德所得到的福報也要比陽善還多,行善之後獲得的是陽善還是陰德,最終還要取決於我們的內心。這個世界上並不缺乏善良的人,但人的心也是不可揣測的,有的人看起來善良,實際上也就是打著善良的名義而已,他們只不過是想要獲得更大的名聲。陰德: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淨空法師說:陰德就是做好事不要人知道。
  • 《了凡四訓》:做「善事」卻沒有增加福報,是怎麼回事?
    《了凡四訓》:做「善事」卻沒有增加福報,是怎麼回事?這裡是悅讀國學。很多人學習了凡四訓後,會產生這樣的困擾:明明有些人做了好多的善事,但是並沒有增加福報,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
  • 錯誤需要及時糾正,做了善事不必到處宣揚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不可避免的會犯一些錯誤,因為自己的疏忽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公司承受損失,而被領導批評扣薪水,還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錯誤,意圖逃避和遮掩,最後在同事和鐵證面前才承認,然後在朋友的生日聚會上被奚落,和朋友大吵一架,一場聚會不歡而散,回家妻子抱怨這麼晚回家還一身酒氣,想到自己在外面辛苦工作因為一次小錯誤就被領導指責,被同事朋友嘲笑,回家被家人埋怨,
  • 淨空法師: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太上感應篇77】
    所以古聖先賢用教學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教導富有的人應當布施,幫助貧窮的人;教導貧窮的人要了解三世因果,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果報是自己所做的,不要去怨天尤人。只有用教學的方法,使大家心平下來,事不平,只要心平下來就行。所以貧賤之人他也能夠積德行善,將來果報就殊勝了。富貴之人不懂得積德修善,他福報享完了,來生就沒有了。
  • 行善未必都能積陰德,這麼做只是在積陽善
    積善和積不善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指積累善行和惡行,說白了就是指做好事和做壞事。但對於什麼是餘慶和餘殃,許多人卻不大理解。餘慶,指福澤後世子孫;餘殃,指殃及後世子孫。《易經》中這段話反映出來我國古人推崇積德行善的樸素思想。
  • 袁了凡:做善事,得福報,做好人
    一個人要是知錯就改,就是向善事走近一步,做的善事多,積善也就豐厚,得福報。可做別人口中的好人。做善事,需要一步一步來,不能心急,越急越做不好,越做不好越急。想想一個人的人生如此之漫長,做善事也是一輩子,做壞事也是一輩子,何不做好事,積善得福報,從而做一個好人。
  • 什麼是:陰德、陽德、功德、福德
  • 「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什麼是陽德、陰德、福德、功德
    2、陰德陰德,就是做了好事不被人知道。無論是你自己不讓別人知道的,還是別人沒看到也沒聽說過你做的好事,自然也就沒有廣為宣揚你的好人好事,這是你積了陰德。陰,有暗中之意,隱藏之意。許多人捐款不用自己真名真姓。這都是在積陰德的表現形式。還有許多人做了好事,無論是什麼好事,是接濟了別人不讓告訴當事人,還是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升職加薪名額,總之做了就做了,自然而然,心態平和,不求回報,不求美名,都是在積陰德。做了好事不圖名利,不事張揚,別人不知道,這之後的福報可就大了。不僅是福報大,而且福報久。福報久就是能存住,能積得久遠,有後福可報可享。
  • 最能積陰德的七件事,你做過幾個?
    經常積德行善,便可以獲得更多的福報,還可以惠及子孫後代。我們在行善積德時,一定要多積陰德。古語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經常積累陰德,才能避開災禍,獲得更多福報。要想積累陰德,需要我們去暗中行善,做了善事也不要到處宣揚,只有做了好事沒有被人發現,這樣才能真正積累到陰德。
  • 盤點人生中最損陰德10件事,最好一件也別做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我們平時多做點好事,都會獲得讚美和誇獎,但是有時候大家一讚嘆,一誇獎,有的人就慢慢的就失去了初心,因此古人經常建議我們積累美德。陰德就像在銀行的存款。如果做得好,存款會增加一點;如果做壞事,則存款會減少一點。
  • 這2件事情,最容易折損「陰德」,可惜很多人都在做
    文章作者:琢磨君何為「陰德」?就是指暗中做有德於人的事,或者是指某人做了好事而不求回報。陰德最早出自於西漢《淮南子·人間訓》中的一句話「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即:暗中積善的人,上天早晚會降下福祿給他。
  • 《金剛經》第十六品說重罪可以輕報,可「因果不空」又如何解釋?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金剛經》第十六品中,佛說信受奉持此經的人,如果被人輕賤羞辱,那是因為受持此經的功德在抵消著其人先世的罪業。這就是流傳很廣的「重罪輕報」思想。這就意味著因果是可以抵消和轉移的。然而這可能嗎?
  • 什麼叫陰德、陽德、功德、福德!
    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陽德報得快,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別人稱揚你,讚嘆你,給你發個獎狀、錦旗什麼的,表揚表揚,報掉了,報掉了就沒了,德積不住。做好事不讓人知道叫陰德,陰德後面的福報大,積得久。
  • 自古因果不饒人,3件損「陰德」的事,千萬不要做
    而往往陰德厚重的人,都是深信因果之人,廣結善緣,積攢陰德,福報後人。人生在世,難免會有委屈和辛酸。在佛家看來,這世上哪有什麼委屈,有的不過只是因果。佛家講究因果循環,而陰德厚重之人,絕不會做這三件事。佛家一般認為邪淫的事都是不好的事,不論任何一個人做了不好的事,就會受到因果的報應,而且對陰德損害很大,命運也不會好。比如夫妻之間,如果不做一些違背天地之理的,那就叫做正淫。如果是除了配偶之外的人,那便是邪淫。
  • 佛教:最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看你做過幾種?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德一定要多積陰德,行善一定要不求回報,佛法認為,這十種善事最積陰德,看看你做過幾種?第一、廣結善緣。
  • 淨空老法師:每天為全球墮胎嬰靈以及所有被殺害的動物做三皈依!
    摘自《珍惜生命, 請勿殺子墮胎 - 第三集》裡淨空老法師念皈依誓詞   皈依三寶證書: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 「茲有全球墮胎水嬰靈菩薩,至誠皈向三寶,禮請淨空法師為三皈證明阿闍黎,更取法名曰妙音。從今以後,盡此形壽,誓依佛為師,誓學法藏,誓敬僧眾,於佛教誡,信受奉行。三皈證明阿闍黎淨空」。這個皈依的儀式,這是一個總的,全球,往後我們每天都要給你們做皈依。為什麼?每天是當天的,當天被墮胎的這個水嬰靈,每一天全球都有,所以每一天都給你們皈依。
  • 這5件事最積陰德,哪怕做過一件,也是功德無量
    從2009年開始到2019年結束,當媒體採訪他的時候談到這個話題,他只說一句:不談這個,開始下一個話題吧。有些人動輒做一點好事到處標榜處處宣揚,恨不能天下皆知。積德行善固然沒有錯,大部分都停留在積陽德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