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金剛經》第十六品中,佛說信受奉持此經的人,如果被人輕賤羞辱,那是因為受持此經的功德在抵消著其人先世的罪業。
這就是流傳很廣的「重罪輕報」思想。這就意味著因果是可以抵消和轉移的。然而這可能嗎?
難道不應該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嗎?
難道不是大修行人可以不昧因果,但一定不能不落因果嗎?
釋迦牟尼佛都成佛了,提婆達多還要屢次設法去傷害佛陀,還用石頭砸破佛陀的腳。
大目犍連都是阿羅漢了,也還是被外道用石頭砸死了。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也都有這感受,自己以往所作所為都是功不抵過,過不掩功,善惡之報各不相干的。可見「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就是一條鐵律呀。
如此,「重罪輕報」和「因果不空」,在這裡就有了衝突。一個是佛陀親口所說的法,一個是佛陀親身所經歷的事。應該都對才是。為什麼會這樣?
定業難消因果不空
有個人說:我信佛法,我也懂佛法。因果佛法我全然都懂信。我也都信懂。因為我親眼見過很多事實,因果如影隨形,一點不空,絲毫不差。但我唯一做不到的事,就是不要去恨那幾個人。聽到他們名字,我就抑制不住地要生氣。遇到和他們相關的人事和物,厭惡的感覺立即在我心底油然而生!甚至,連他們的同姓,我都不太願意親近!
上邊這人這樣的因果,就是不會消失的因果,就是一定會兌現的因果。佛法裡這叫做「定業難消」。
當定業現前時,佛陀這樣有大功德大智慧的人,也不能去改變。而提婆達多這樣習氣深重的人,更是不由自主邪念叢生,被本能所驅使。
佛陀有三十二種好相,提婆達多也有三十種好相,我們有幾種?佛陀有一切智,提婆達多的利智佛陀也承認,我們有多少?
我們所修的功德與福德,比起佛陀來,少的像是微塵與海。而我們惡習惡念所造的惡業和招來的怨恨,比起提婆達多來,又多的像是海與微塵。
當定業現前的時候,誰又能夠逃過那些該還的因果,該了得債?
什麼是定業?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有些事情你做得太過,後果太惡劣。那些指天發誓和深沉發願要報復你的人,他們願望終將要實現。
重罪輕報三種理解
第一,因為此人的功德和福德,大懺悔和大善行,先世今生的不定業,即可以重罪輕報徹底消滅。
通常人們的不定業比定業要多千百倍。所以當眾多不定業的消失時候,人們就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命運變得好了起來。
這並不否定因果不空,因為輕報也是報,他終究是為自己對應的造作領受了對應的果。
第二,因為此人功德福德及一切善德的護持,人對果報的承受能力就不一樣了。
就像兩棵樹,被同樣的斧頭用同樣的力道砍砸下來。小樹應聲倒地,而大樹連樹皮都砍不透。福德不同的人面對定業現前,就像這大小樹木一樣。
然而這完全也是符合因果不空的,而感覺起來卻又是重罪輕報。
第三,於佛法信受奉行,明悟空無,知一切虛幻,定業不定業就是全都落在身上,因為內心如如不動,也就不以為苦了。這也算重罪輕報。
所以說,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因果不空是確實的,不要有什麼僥倖心理。
我也看過講論重罪輕報的佛經,對經中所說定業可以轉化為不定業,難以相信。為什麼?我把自己和佛陀或者大目犍連比一比,就明白了,欠債總是要還的。
佛陀一再強調,弟子要辨別自己的老師。在涅槃前,佛陀還特意對眾比丘說,以後不要輕信別人的話,包括佛陀他自己講過的也不要隨意相信。除非經你們自己思維判定,那是對的,才可以去受持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