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十六品說重罪可以輕報,可「因果不空」又如何解釋?

2020-12-23 問心路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金剛經》第十六品中,佛說信受奉持此經的人,如果被人輕賤羞辱,那是因為受持此經的功德在抵消著其人先世的罪業。

這就是流傳很廣的「重罪輕報」思想。這就意味著因果是可以抵消和轉移的。然而這可能嗎?

難道不應該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嗎?

難道不是大修行人可以不昧因果,但一定不能不落因果嗎?

釋迦牟尼佛都成佛了,提婆達多還要屢次設法去傷害佛陀,還用石頭砸破佛陀的腳。

大目犍連都是阿羅漢了,也還是被外道用石頭砸死了。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也都有這感受,自己以往所作所為都是功不抵過,過不掩功,善惡之報各不相干的。可見「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就是一條鐵律呀。

如此,「重罪輕報」和「因果不空」,在這裡就有了衝突。一個是佛陀親口所說的法,一個是佛陀親身所經歷的事。應該都對才是。為什麼會這樣?

定業難消因果不空

有個人說:我信佛法,我也懂佛法。因果佛法我全然都懂信。我也都信懂。因為我親眼見過很多事實,因果如影隨形,一點不空,絲毫不差。但我唯一做不到的事,就是不要去恨那幾個人。聽到他們名字,我就抑制不住地要生氣。遇到和他們相關的人事和物,厭惡的感覺立即在我心底油然而生!甚至,連他們的同姓,我都不太願意親近!

上邊這人這樣的因果,就是不會消失的因果,就是一定會兌現的因果。佛法裡這叫做「定業難消」。

當定業現前時,佛陀這樣有大功德大智慧的人,也不能去改變。而提婆達多這樣習氣深重的人,更是不由自主邪念叢生,被本能所驅使。

佛陀有三十二種好相,提婆達多也有三十種好相,我們有幾種?佛陀有一切智,提婆達多的利智佛陀也承認,我們有多少?

我們所修的功德與福德,比起佛陀來,少的像是微塵與海。而我們惡習惡念所造的惡業和招來的怨恨,比起提婆達多來,又多的像是海與微塵。

當定業現前的時候,誰又能夠逃過那些該還的因果,該了得債?

什麼是定業?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有些事情你做得太過,後果太惡劣。那些指天發誓和深沉發願要報復你的人,他們願望終將要實現。

重罪輕報三種理解

第一,因為此人的功德和福德,大懺悔和大善行,先世今生的不定業,即可以重罪輕報徹底消滅。

通常人們的不定業比定業要多千百倍。所以當眾多不定業的消失時候,人們就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命運變得好了起來。

這並不否定因果不空,因為輕報也是報,他終究是為自己對應的造作領受了對應的果。

第二,因為此人功德福德及一切善德的護持,人對果報的承受能力就不一樣了。

就像兩棵樹,被同樣的斧頭用同樣的力道砍砸下來。小樹應聲倒地,而大樹連樹皮都砍不透。福德不同的人面對定業現前,就像這大小樹木一樣。

然而這完全也是符合因果不空的,而感覺起來卻又是重罪輕報。

第三,於佛法信受奉行,明悟空無,知一切虛幻,定業不定業就是全都落在身上,因為內心如如不動,也就不以為苦了。這也算重罪輕報。

所以說,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因果不空是確實的,不要有什麼僥倖心理。

我也看過講論重罪輕報的佛經,對經中所說定業可以轉化為不定業,難以相信。為什麼?我把自己和佛陀或者大目犍連比一比,就明白了,欠債總是要還的。

佛陀一再強調,弟子要辨別自己的老師。在涅槃前,佛陀還特意對眾比丘說,以後不要輕信別人的話,包括佛陀他自己講過的也不要隨意相信。除非經你們自己思維判定,那是對的,才可以去受持奉行。

相關焦點

  • 受持讀誦《金剛經》能消業障,功德如何清淨業障?
    金剛經上佛對須菩提說: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誦讀此經,如還被別人輕視作賤,這就是由於前世做下了罪業,理應墮落到三惡道的。但是因為現世被別人輕視作賤,那麼前世的重罪就抵消了。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總之,此《金剛經》的義理是不可思議的,受持、誦讀此經所得的善報也是不可思議的。這一品,佛繼續說,受持金剛經可以消除業障。本來要墮三惡道的,(畜生、餓鬼、地獄為佛說的惡道)今生只是受到別人輕視作踐就抵消了。這就叫重罪輕報。為什麼?因為功德大啊,功德是可以清淨業障的。會有人不解,功德如何清淨業障,還是隨口說說?那就試著解說一下其中邏輯。首先我們要知道何謂功德。
  • 萬法皆空,為何又說因果不空?
    佛在《金剛經》裡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講因果,尤其講菩提因、菩提果的時候,都是在名言上安立的,不用觀察。不觀察的時候,在名言上都是存在的。我們說在勝義諦上不存在,但是沒有說在名言諦上不存在。為什麼說「萬法皆空」,接著又說「因果不空」?這個看似矛盾,實際上不矛盾。二者站的角度不同:「萬法皆空」是站在勝義諦的角度講的,「因果不空」是站在世俗諦的角度講的。
  • 修持《金剛經》的好處
    只知道理,而不去做,行履裡面的細節、使用這個方法的所以然、這個方法產生作用的過程,以及會出現什麼問題該如何應對,你要做過才知道。都不去做,只靠猜測,主觀臆斷是不對的。如果只是認死理,「就持誦《金剛經》好」。究竟好在哪裡?讀《金剛經》過程裡面:有人打哈欠,有人流眼淚,有人發冷,有人憋氣,有人昏沉欲睡,有些人甚至感受到周圍很多眾生在聽經,這都是什麼原因呢?你不去做,哪裡會知道。
  • 《金剛經》第二十七品 | 無斷無滅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金剛經》第二十七品「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淨空法師:做善事不被人知是陰德,做壞事被人宣揚是重罪輕報
    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  這一句念老給我們用白話解釋得很清楚了。上面寫的這麼多字都是引經據典,他的《註解》都有來歷的,不是隨便說的。這句真正的意思就是「所生之處」六道、天道,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還有欲界天。我們一般人在六道輪迴,我們沒有得禪定,初禪都沒有,你在天道的哪裡?在欲界。欲界有六層,從四王天開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這裡頭。
  • 佛為什麼說萬物都是不存在的?《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品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般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 妄說金剛經第二品,降龍伏虎
    不好解釋,完全看心境。現在常看到一種現象,盯手機現象。有次在路上,看到有個中年男左手掌著車把手,右手端著手機,一邊騎單車,一邊低頭看手機,我在感嘆他的技術好的同時,也擔心他的安全。如果他能一心多用就好,然後渾身有紅外線的功能,一遇到有交通危險臨近,紅外線就」嗚嗚「的叫可以提醒他。
  • 一旦參透這三句話,也就讀懂《金剛經》,會有大福報,好運相隨!
    《金剛經》在佛經裡面的地位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佛在和須菩提的對話中,明確的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金剛經》而開悟。人們都說,讀金剛經會有大福報,可是為什麼很多人讀金剛經,運氣並沒有變好呢?這是因為,讀經若不明所以,義理必不得究竟。心若迷而不覺,好運又從何而來呢?
  • 《金剛經》第6品《正信希有分》
    《金剛經》(第6品《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 《金剛經》:第12品《尊重正教分》
    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不管是在上班、談商務合作,還是在喝茶、旅遊,你都可以隨時地去給別人講說。第二,隨說的地點。不管是在佛寺的裡面,還是在紅塵市井裡面;不論是在喧鬧的城市裡面,還是在寂靜的山林裡面,都可以隨處地給別人講說。
  • 「因果不空,言多必失」,這3句話最好不要說,易招禍端!
    」人要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就會生病,而如果說了不恰當的話語,也會給你自己帶來災禍。因此,老祖宗也常常告誡我們,話不可亂說,「因果不空,言多必失」。從佛教因果循環的理論出發,也一定要守好自己的這張嘴,儘量少造「口業」,否則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來了,以下這3句話最好不要說,「因果不空,言多必失」,易招禍端!
  •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我們來看《金剛經》第5品的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金剛經》心裡裝著東西如何覺悟?虛空不可思量故能量滿滿!
    《金剛經》詳解第001篇,融古今一爐,僅此一家!樵夫一直認為:佛道二家的精髓,用在任何領域都大有功效,不應拘泥和局限,如此才是發揚光大!如《心經》所說心無掛礙便可遠離顛倒夢想!02佛間菩薩需洞明諸法空相才能心無掛礙布施眾生!《心經》和《金剛經》全稱都含有般若波羅蜜,樵夫也不知道這個梵文的確切含義該作何解?只是隱約覺得應是一種無上智慧。
  • 想像競合犯之重罪與輕罪的判斷
    第二種意見:被告人黃某、廖某、艾某等十餘人的行為同時構成了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應擇一重罪處罰,對黃某等十餘人的行為應該定性為故意毀壞財物罪。  【評析】  筆者贊同第一種意見。該兩種意見實質上涉及到如何判斷想像競合犯中何為重罪、何為輕罪的問題。
  • 「佛學·拾柒」-「萬般皆空,因果不空」與「四狂」
    01萬般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在佛學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暫時先不定論這世界是否有「因果」的存在在上一講中佛陀告訴阿闍世王:你父親之所能夠成為國王,是因為他的前世非常信奉佛祖,大肆供奉諸佛所以得到了可以成為國王的果報。但是,反而言之,如果他不供奉佛祖,就無法成為國王,不成為國王你就沒有機會殺掉他,所以如果你有罪,那麼諸佛都有罪。
  • 金剛經是不是在講「空」?前輩各有看法。學佛遇到疑難我就這樣做
    《金剛經》在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佛的人說它可以破一切法,可以斷一切煩惱。世俗中人以為它可以降服一切妖魔,可以保家宅平安。在倩女幽魂電影中小和尚身懷一本《金剛經》,每逢遇到危險便掏出經書擋在身前,妖魔鬼怪便立刻退避三舍,不敢加害。想必對於世俗中人來說,這是對於《金剛經》最熟悉的形象。對於學佛的人來說,《金剛經》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不但要早誦晚讀,更要時時參悟。同一部經書,修為不同的人可以參悟出不同的佛理。
  • 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細讀《金剛經》第四品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無廣闊可以想像得到嗎?不能,世尊!須菩提!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量啊。須菩提!菩薩就應該這樣無所住去布施啊。這一品開頭解答須菩提第二品中問到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的問題。答案就是「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什麼叫「相」?為什麼要不住於相,也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呢?
  • 師父原來是在表法:提醒我們一定要深信因果……
    蔡禮旭(成德法師)透露十月二十二號,老人家提到他生病,因為他這一生沒學佛以前還是造了殺業,所以因果是絲毫不爽的。老人家在這些境緣都是正念分明,來提醒我們一定要深信因果,已經造的因,不可能沒有果,可以重罪輕報。我們能從老人家這個教導,我們回到自己身上,完全深信因果,完全不懷疑,那我們就放下不少分別執著、憂慮牽掛了,我們就不怨天不尤人。
  • 整部《金剛經》其實只說了兩個字!
    所以別聽人家高人咧咧了,還是老老實實地讀一讀《金剛經》吧。說《金剛經》簡單,此話不假,至少比那些高人解釋的簡單,粗粗的翻開看一眼,簡單地說,《金剛經》不就是說了兩個字嗎!你說人家咧咧,你咧咧的更離譜,還簡單,還就倆字,你就胡扯吧您!有本事,你就說說看。
  •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感情的背叛逃不開因果,也許這是宿命
    以上是我分析的宿命論,僅供參考,下面是佛界因果論!在佛界,有一句響噹噹的話,你肯定如雷貫耳,那就是。佛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相信因果嗎?有些人會質疑發聲說,如果存在因果,為何好人沒好報,壞人囂張自在?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對於這一點,有很多證據證明,你會發現,作惡多端之人,現在沒有什麼事,但是未來必定會掉坑裡,或者因果會找到他們的子孫後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