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地鐵6號線開通了,記者身邊的「吃貨」朋友們沸騰了,這不就是地鐵版的154路美食線嗎?建設路、祥和裡、牛王廟、三官堂,你品!你細品!天啊!地鐵6號線也太好吃了吧!來,記者給大家捋一捋,有說漏的歡迎補充。
建設北路站
網紅打卡美食街了解一下
說起建設路,讀大學的時候到電子科大找朋友經常來吃,覺得就是我們的美食日常嘛,但是最近幾年,建設路突然爆紅,排隊的店一家又一家。比如這個抖音超級火的薛婆婆特色單鍋小炒蛋烘糕。
「成都那麼多家蛋烘糕,賣炒菜蛋烘糕的只有我一家,因為我是開館子的,弄得來!」
「有人說我跟太古裡那個蛋烘糕爺爺是兩口子,不是!認不到!」
「美女,夠不夠?不夠再給你加點!」
薛婆婆特別健談,喜歡跟年輕人擺龍門陣,蛋烘糕也好吃,最大的特色是肉給得多,實在!昨天剛買了回鍋肉和涼拌豬耳朵,巴適!
這家周籤籤鍋巴土豆,常年排隊,點餐排一次,拿土豆還要排一次。但是絕對值得排!咋會有這麼脆的炸土豆?秒殺樓底下的各種炸土豆攤攤,糖醋麻辣和幹拌太好吃了,另外兩種味道不曉得,因為已經陷入了糖醋麻辣和幹拌的無限循環。
萬得冰田,夏天根本吃不到,現在這麼冷的天也是有生意的,在暖和的空調房裡吃著顏值超高的冰,吃完喝一杯熱茶中和一下,安逸!順便提一下,對面那家丫頭冰粉也不錯,現在主打熱乎乎的蓮子羹,燕麥豆花桂花蓮子羹,聽名字就好吃對不?
還有搪瓷盅盅裝的腦花面,火了十多年的雞翅包肥腸、傅記排骨、冒火鍋粉、芝士榴槤餅、烤冷麵,太多了太多了,邊走邊吃的樂趣,建設路一網打盡。
牛王廟站
十七中周圍都是寶藏
從D口出來,過街拐進不起眼的光明路,恭喜你找到了寶藏,圍到十七中一圈,這是老成都人才曉得的美食秘境。
江哥串燒,二十多年的老字號,和川音隔壁曾哥齊名,成都燒烤界兩位哥,主打排骨、五花肉,天一黑生意火爆。
水津豆湯,招牌不明顯,人多那家就是,拌肘子、拌白肉、拌心舌,各種拌菜特別下飯,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多吃點。
玉雙路站
祥和裡挑花眼
E2出口直走,看到中石油就左拐,一條幾百米的小街兩邊全是吃的,簡直挑花眼。
如果只能在祥和裡挑一家,個人首選香味面,沒得太複雜的花樣,香味面、豇豆面,就像名字一樣樸實無華,但十分美味,一口又一口,老闆,再來二兩!
這兩年祥和裡又陸陸續續有了些新晉網紅,蟹蟹大排檔、廣東石磨腸粉等等人也是非常多的,還有每次來都在排隊的滋味烤魚,生意永遠那麼好。
同樣是玉雙路站,從新華公園那邊出來,列五中學對面的潘記幹海椒抄手也絕對美味,幹海椒是有湯的,幹拌是沒湯的,喜歡重口味的果斷選幹拌。升級版鮮蝦蟹籽抄手重點推薦,分量特別足,再從隔壁端一碗豆腐腦過來,吃完給老闆說一聲,老闆自己來收碗。
三官堂站
成都羊肉湯的半壁江山
作為媒體人,每年冬至都要到小關廟和三官堂拍羊肉湯,走兩步就要遇到一個同行。肖仙仙、肖大仙、肖神仙,20多年來,這些名字變來變去,也不曉得哪家是哪家,反正每家生意都好。打小就住這邊的記者印象可深了,早晨六點過騎自行車去上學,熱騰騰的羊肉湯冒著煙,路邊要停好多計程車,的哥們一人一碗湯一個餅子,吃了熱熱乎乎就交班。
沙灣站
D口出來第一個路口,王記特色鍋盔,本來是一家賣肥腸粉的店,但名字就叫王記特色鍋盔,可想而知他們家的鍋盔有好好吃!不管豬肉還是牛肉都很香,鍋盔最大的特點是厚,吃一個就飽了,根本吃不下肥腸粉。外酥裡嫩,又脆又有嚼勁。
路口往左就是光榮北路,也是知名美食一條街,選擇面特別廣,生意最好的當屬萬傑老灶火鍋,天天排隊,天冷了,店家還架了個擋風的棚棚,讓大家等起沒那麼冷。
東光站
童年記憶黃傘巷肺片,爸爸下班後順路去拌點,五元錢多大一包,掛在自行車龍頭兒上帶回家加菜。現在一份要20塊錢,也不貴,分量實誠,加筍子一起拌,美味。
楊姐冒菜,豆豉堆滿的幹拌冒菜,腦花尤其好吃。
對於美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人多的受歡迎的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小錦這篇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成都隨便找個巷巷鑽進去都有地道的美味,穿越老城區的6號線周邊尤為集中,不說了,趕緊飛奔過去!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杜文婷 攝影 杜文婷 編輯 李旻 校對 藺虹豆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