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的恐龍迷
五歲的小哲瑞屬實是個恐龍迷,卡通龍的外衣,甚至家裡還有許多恐龍玩具,五歲的孩子在幹嘛的,都應該在燦爛的享受童年吧,小哲瑞卻有點不同尋常,他在網課上學邢立成教授的恐龍專業課呢,當然全憑興趣罷了。
但往往是孩子或者說是孩童時期的興趣,正是創造奇蹟的開始!
五歲的小哲瑞,心裡一直就惦記著,老家深山裡的大雞爪傳說呢。
10月1日,和爸爸媽媽一起踏上回老家旅途的小哲瑞,那可是高興異常,這次我可是準備重組,就是要來揭開「大雞爪」的秘密來的。
而在小哲瑞到達的第一時間,小哲瑞就迫不及待的,要去看「大雞爪」爺爺面對孫子的要求,也不含糊,帶上柴刀,就出發了,一路上荊棘柴草,慢慢到達巨石所在,小哲瑞一看,頓時激動的不行。
「這就是恐龍的腳印,雞腳印不會這麼大,這是獸足類恐龍,吃肉的,還有是吃草的。」小哲瑞的頭頭是道,那是把爺爺給整的迷迷糊糊「恐龍腳印?這裡世代傳說是雞的腳印。」老人撓撓頭,不懂也就不多說,小哲瑞媽媽一來,馬上拍照,聯繫了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成。
雞爪化龍印
邢教授一看,更是激動的不行,二話不說,邢教授的團隊馬上抵達。
「本次發現,對於研究白堊紀早期古生態、古環境、古地理具有重大意義。
10月10日一早,北京、成都、自貢三地專家在通江匯合,冒著小雨趕往現場。
這塊巨石位於海拔700多米的山腰,周圍植被茂盛,巨石呈長方形,面積約20餘平米,表面平整略向一方傾斜,巨石一側的邊緣,有四個清晰的腳印,村民清除巨石一角的雜草,又一隻腳印露了出來。
這五個足印之間距離均等,但步幅較大,朝著同一方向連成一線,每個足印有三個趾頭,每個足印長度約35釐米,專家據此測算恐龍身長4米左右,體格屬於中小型。
專家分析,這塊巖石是從背後山體垮塌下來的砂巖,屬於恐龍時代的地層,距今約1.3億年,為白堊紀早期。那個時期,四川盆地甚少有恐龍記錄,四川盆地最著名的恐龍記錄是來自侏羅紀,包括自貢發現的侏羅紀中期的屬龍動物群,白堊紀的恐龍足跡不多見,尤其是在四川盆地的北部邊緣,這應該是首次發現。本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行跡很大,這麼大的陸地動物足跡,基本都是恐龍留下來的。
邢立達認為,從五個足跡的分布形態看,是一隻恐龍連續行走留下來的,其足跡模式很清晰,靠左邊的是第二趾,第二趾有兩個趾墊,中間為第三趾,有三個趾墊,旁邊是第四趾,它是靠二三四趾在行走,專業叫法為「卡巖塔足跡」。
專家的描述裡,一幅畫面仿佛呈現在眼前:1.3億年前,一隻個頭不大的恐龍,大踏步行進在河湖邊緣,一步一個腳印,留下深深的印痕。億萬年滄海桑田,河湖變高山,恐龍走過的沙灘,也變成了堅硬的巖石,其足跡卻永久地保留了下來。
邢立達認為,這隻恐龍可能不是孤立地存在,莽莽山林裡,或許還能找到其活動痕跡,未來,還將來通江做進一步考察。
村民驚訝:世代傳說還有這些來頭?
苟達祥在朝陽村苟家院子裡生活了幾十年,對於那塊巨石和巨石上的腳印自然不陌生,他曾和小夥伴們在石頭上玩耍,大人們也在上面曬糧食。
村民苟仕富的講述,為石頭表面那些奇奇怪怪的腳印賦予了一些神秘色彩。「聽老人們說,河對面的山叫雞子頂,我們這邊叫文筆山,雞子頂的一隻公雞飛過河,落在文筆山的這塊石頭上,留下了幾隻腳印。」這樣的說法至今流傳。
10日上午,幾輛小汽車沿著盤山公路駛入村裡,聽說專家們衝著那些「雞腳印」而來,村民們有些驚訝,當得知這些腳印是恐龍足跡,且出自一個此前從未來過村裡的5歲孩童之口時,苟仕富更加難以置信:「我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哪個會想到是啥恐龍腳印嘛。」
對於本次通江之行的成果,邢立達十分看重。作為年輕的古生物學者,他一直夢想構建一幅完整的恐龍拼圖,通江縣的這5個恐龍足跡,是四川盆地北緣的首次發現,對於研究古氣候、古生態、古環境具有重要價值。
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說,本次發現對光霧山——諾水河地質公園增加了新的亮點。
小哲瑞的背後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孩子的想法,樂趣,天性,被激發,被支持,被培養,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算得上是一個完美的童年,在教育上更是成功的典範。而我們中國需要的仍是更多的這樣的父母和家庭,更多的快樂兒童。